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俄國思想家

鎖定
《俄國思想家》是2001年9月譯林出版社出版的書籍,由賽亞·伯林編著,譯者彭淮棟。本書堪稱寶貴財富的積累,它為我們揭示了一個異乎尋常地重要的思想躍動期。 [1] 
中文名
俄國思想家
作    者
[英國] 以賽亞·伯林
譯    者
彭淮棟
出版時間
2001年9月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頁    數
383 頁
ISBN
9787806572399
原作品
Russian Thinkers
定    價
18.5 元
開    本
32 開
裝    幀
平裝
叢    書
人文與社會譯叢

俄國思想家圖書簡介

俄國思想家 俄國思想家
本書是一部系統闡述十九世紀俄國知識分子生活命運和思想狀況的學術著作。作者揀取各時期的代表人物,如赫爾岑、巴枯寧、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等,全面分析其思想特徵及其所代表的時代精神,並將其置於整個俄羅斯和歐洲的歷史背景之中。全書論述縱橫捭闔,精彩紛呈,堪稱一部研究俄國知識分子的力作。 [1] 

俄國思想家作者簡介

以賽亞·伯林,英國哲學家和政治思想史家,二十世紀最著名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之一。出生於俄國里加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20年隨父母前往英國。1929年進入牛津大學攻讀文學和哲學,1932年獲選全靈學院研究員,並在新學院任哲學講師,其間懷艾耶爾、奧斯汀等參與了日常語言哲學運動。二戰期 間,先後在紐約、華盛頓和莫斯科擔任外交職務。1946年重回牛津教授哲學課程,並把研究方向轉向思想史。1957年成為牛津大學社會與政治理論教授,並獲封爵士。1966年至1975年任牛津大學沃爾夫森學院院長。主要著作有《卡爾·馬克思》、《概念與範疇》、《自由四論》、《維柯與赫爾德》、《俄國思想家》、《反潮流》、《個人印象》、《人性的曲木》、《現實感》等。

俄國思想家圖書目錄

作者前言
編者前言
導論:複雜的慧見
俄國與一八四八
刺蝟與狐狸
赫爾岑與巴枯寧論個人自由
輝煌的十年
一、俄國知識階層之誕生
二、彼得堡與莫斯科的德國浪漫主義
三、別林斯基
四、赫爾岑
俄國民粹主義
托爾斯泰與啓蒙
父與子
索引
譯後記
編後記

俄國思想家文章節選

請回想一下,我們在前面把藝術家區分為刺蝟與狐狸:托爾斯泰體悟到現實的繁複,體悟到現實是各別單體的集合,並且以古來幾無倫經的清明與透闢,識得這些各別單體的本質,但他又只相信一個浩大、一元的整體。對於生命的千變萬化——人與人、事與事、狀況與狀況的差別、對比與衝突,自有作者以來,無人顯露他這等洞識力,也無人如此妙悟各人、各事、各狀況的絕對獨特,而且如此直露表達,出以如此精確的具體意象。無人比托爾斯泰善於表達一個感覺的獨特韻味、準確特質——其“往復盪漾”、起伏高下、細微動靜(屠格涅夫譏笑他逞奇弄怪之處),也沒有人比他精於表達一個眼神、一絲念頭、一縷情緒,乃至於一個特殊狀況、一整體時期,以及個人、家庭、社羣、整個民族生活的內在外在質地與“觸感”(feel)。他小説世界中的一人一物所以有那種膾炙人口的逼真,良由他具有驚人能力,凡寫人表物,必得其最完滿的個體本質,並且兼呈其諸多層次,而未嘗只呈現某股意識流中一項輪廓漫漶的資料(無論何其生動的資料)、一個大略、一個影子、一個印象,凡經他表出者,都不是讀者需要在心中再事推理始能瞭解之物,也不是依賴讀者在心中推理始能盡展奧妙之物,而是置於自然、不扭曲物相的天光下,同時從所有可能視角遠觀近玩而得,並且具有絕對特定時空關係位置的固實對象——一個所有面貌都充分具現於感官或想像之前、所有微妙變態都一一明鋭且堅實呈露的事件。
他的信念,卻與此相反。他鼓吹一個無所不包的靈見。他宣揚的不是多樣,而是單純,不是多層次意識,而是將多層次化簡成某個單一層次——在《戰爭與和平》中,以好人,以單一、自發、開放的靈魂為一切的標準。後來,他根據農民的標準來化簡一切,或者取一種單純、與任何複雜的神學或形而上學都離異無涉的基督教倫理,亦即某種單純、準功利主義的標準,而據此標準,為萬物之間尋找直接的關連,用這一簡單的尺度,使一切物事相互評較。托爾斯泰之天才,原在於能重現難以重視之物,而精確入妙:巧攝個體完整、難以移寫之個性,靈現如神,引使讀者切悟客體直即目前之本相,而非僅見一平白應付之描述;為造此境,他運用能凝定某一經驗特質的象喻,而力避一般語詞,俾免其因為偏利於事物通性而漏失個別差異——“感覺的振動”——以至於特殊經驗與類似事例渾連不分。但是,這位作家,尤其在他最後的宗教階段裏,竟然極力辯陳,簡直可説色厲辭激,宣揚與此恰恰相反之事。一切事物,只要不符合某種非常概括、非常單純的標準,都必須排斥。而他所舉的標準,是農民喜不喜歡,或者福音書是不是斷定為好。
托爾斯泰無法擺脱經驗資料。再説,他當然畢生堅信經驗資料為惟一真實之物。但是,他也懷抱着形而上意味極深的信念,認為有一個體系在,經驗資料“必定”歸屬於這個體系——無論表面上是否如此。這劇烈的衝突,即本能判斷與理論信念——他的天賦與他的見解——之間的這項衝突,反映了道德生活的現實與主宰一切的定律之間一項永難解決的衝突。托爾斯
泰説:道德生活帶來責任感、喜悦、哀傷、罪惡感、成就感——但這些全是幻覺;至於主宰一切的定律,我們所能得知者不過是它們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故凡自稱知道這些定律、凡自稱依循這些定律行事的科學家與歷史學家,無非撒謊欺人——但這些定律仍是惟一真實之物。世人常取果戈裏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不正常,同托爾斯泰的“清醒”相對照,實則比較之下,前二人是相當完整的人格,都具有連貫的看法與單一的靈見。不過,上述的衝突,產生了《戰爭與和平》。此書之結體,固然妙造堅實,但是,每當托爾斯泰記得,或者應該説,每當他提醒——即未能忘記——自己在做什麼、以及為什麼這麼做,就必定有一道深邃的裂隙豁然展開。這裂隙,我們捧讀《戰爭與和平》之際切莫失察。
——《刺蝟與狐狸》
在赫爾岑(以及屠格涅夫)的看法精髓裏,核心問題複雜而無從解決,想用政治或社會學手段解決,是荒謬之舉。不過,赫爾岑與屠格涅夫自有差異。屠格涅夫內心深處絕非麻木不仁,而是一個冷靜、超然、偶爾微帶諷刺的觀察者,從一個比較遙遠的視點,觀看生命的悲劇;他在各據點之間遊動,在社會與個人要求之間、愛情與日常生活的要求之間、英雄的美德與現實主義的懷疑精神之間、哈姆雷特的道德與堂·吉訶德先生的道德之間、請求效率的政治組織與個人自我表達的必要之間擺動,懸在一種適性隨和而不作決斷、心懷同情而憂思深慨的狀態裏,微言諷喻,不憤世嫉俗,不輕使情緒,敏感體物,慎篤真誠,惟不輕作任何固常的寄託。於人格神或者非人格神,屠格涅夫既不十分信,也不十分不信;在他,宗教亦如愛情、利己精神、享樂之心,乃人生正常成分。他喜歡自持於一種中間立場,對於自己缺乏“信仰意志”(will to believe),甚至幾有得意太過之勢。因為置身局外,因為潛心靜觀,他遂能產生一種盡善盡美的偉大文學傑作——在神閒氣定的回顧裏,以精細結構的起頭、中腰、結尾,寫出他那些圓成周至的故事。他把他的藝術與他自己分開;作為一個人,他並不深心切望問題的解決;他以一種獨特的冷淡,一種使托爾斯泰與陀思妥耶夫斯基惱怒的冷淡,觀看人生,因此,達到一位與素材保持相當距離的藝術家才能取得的纖細透視。他與他的素材有一壑之隔,此壑之中,只有他那種特殊的詩心能運行自如。
赫爾岑相反,關心過劇。他為他本人、為他自己的個人生活尋求解決。他的小説確屬失敗之作。他自身、他痛苦的觀點,都過於猛烈突入小説之中。話又説回來,他的自傳速寫,或者他公開講述自己與朋友,談論自己在意大利、法國、瑞士、英國的生活,筆鋒舌端就有一種鮮活跳動、直截了當,其第一手真實感之傳神,十九世紀的作家無人能望其項背。他的回憶錄是一部洋溢着批判與描述天才的作品,其絕對的自白,是一個想像靈活到自苦地步,感受敏鋭、不斷反應,對高貴與可笑之事都格外善於體會,又完全不涉虛榮、不弄教條學説的人格才可能造達的境界。以回憶錄作家而論,他無可匹儔。關於英國,或者説,關於英國時期的他自己,他的素描猶勝於海涅或泰納。但看他就英國政治審判所作的絕妙記述,即可證明。外來反民在温莎公園鬧起一場要命的決鬥,出庭受審。赫爾岑寫他對法官的觀感,就是個例子。他以生動而有趣的筆墨,描述作風浮誇的法國政治煽動家與容色陰慘的法國狂熱盲從分子,以及這班情緒激憤、近乎可怖的亡命異域之徒,與遲滯、僵冷、道貌岸然的維多利亞中期英國建制之間無法溝通的隔閡。他以倫敦中央刑事法庭那位酷似《小紅帽》裏那隻狼的主審法官,為當時英國各種建制的典型代表:此公頭戴白假髮,身着長裙,臉形鋭削如狼,薄唇、尖齒,言語細碎嘶啞,由那張框在誘人放心的娘們似的鬈髮裏、裝滿虛實莫測的慈祥和氣的臉上發出來——那張臉,給人甜蜜、祖母、老太太的印象,而襯上細小閃爍的眼睛,乾硬、尖酸、惡意的司法幽默,慈祥的印象又不攻自破。
——輝煌的十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