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便橋會盟圖

鎖定
《便橋會盟圖》是元代畫家陳及之創作的紙本白描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該畫卷畫唐李世民化干戈為玉帛,在渭水便橋與來犯的突厥頡利可汗結盟修好的歷史事件。
中文名
便橋會盟圖
作    者
陳及之
畫作類型
白描畫
創作年代
元代
現收藏地
北京故宮博物院
材    質
紙本
規    格
縱36釐米,橫774.釐米

便橋會盟圖畫作內容

null
該畫作描繪初唐秦王李世民於武德幾年(626)在長安附近便橋與突厥頡利可汗結盟的故事。圖繪突厥人的馬術、馬球、舞旗表演及駝馬、整隊士兵、零散騎士等,卷末繪李世民端坐龍車上,神情威嚴寬厚。
該畫作款署“佑申仲春中瀚富沙竹坡陳及之作”,鈐印“竹坡及之戲作”。 [1] 
該畫作鈐有“張元曾家藏”和梁清標、清內府的19方藏印。 [2] 

便橋會盟圖創作背景

公元626年,年輕的唐太宗李世民剛剛即位,北邊勁敵突厥的可汗頡利率大軍侵犯長安,直抵城外渭水便橋,形勢十分危急。久經戰陣的李世民並不慌亂,率領部隊到橋南隔河對陣,頡利見無懈可擊,只得求和。由於當時唐帝國的力量還不很強,李世民便允許講和,雙方在便橋結盟。宋代遼國的畫家陳及之,根據這一故事畫了一幅《便橋會盟圖》。 [3]  根據圖中的款“祜申仲春中瀚富沙竹坡陳及之作”和印“竹坡及之戲作”,可知該圖即作於元朝至治元年(1321)的三月。 [2] 

便橋會盟圖藝術鑑賞

便橋會盟圖主題

第一段:出山。山溝裏湧出大羣騎隊,追向執旗狂奔的馬隊,此前是排成旋渦狀的騎手們,轉出旋渦便是舞旗、各類騎術和馬上雜技、馬球等,本段的要旨在於展現突厥人的生活風情,為與唐朝會盟段起了鋪墊作用。
第二段:歇息。經過一番馬上運動後,疲憊的人馬漸漸停歇下來。
第三段:會盟。最後進入了該卷的主題——便橋會盟。
事實上,畫中第一段少數民族與西夏党項人的髮式和女真人的衣冠服飾十分接近,他們手持女真人的圓月旗:元初,大批党項人遷徙到華北一帶,接受了女真人的治理,作者是有機緣接觸到党項人的。卷中人馬的組合,動靜、聚散有別,運動高潮頻繁迭起,富有節奏。人馬動態幅度大,變化多,由於場面宏大,畫中人馬僅有寸方左右,但人物、鞍馬的神情形態具若自然。騎手在進行馬術表演時露出詼諧幽默的表情,畫家在勾畫馬匹時,善於抓住馬在運動中的大體大勢,十分生動,線條粗勁渾厚、簡潔鮮明,顯示出作者極強的藝術概括力。
在便橋會盟段裏可分為左、右兩組。左側一組是頡利可汗和僚臣,戴冠者為其中的主體民族,與第一段馬術馬球中的冠式截然不同,頡利可汗扎着頭巾類似蒙古族牧民的裝束,以示他欲馬放南山、刀槍入庫。在這兩組人羣中,有不少人頭戴暖帽,即蒙古人的白搭子暖帽。 [2] 

便橋會盟圖技巧

畫家的白描手法有李公麟的筆墨基礎,但不落前人的窠臼,揮灑自如。線條柔和暢快,細微之處仍見精神,帶有戲劇色彩的人馬動態被描繪得飛動自然,充滿了節奏感,坡腳的畫法極為簡率,且主題突出。 [2] 

便橋會盟圖構圖

全卷的構圖新穎奇特,力求引人入勝,高潮迭起的人馬運動在第一段“馬術馬球表演”中完成了幾個大的弧線運動後,再經過“遊散之騎”的過渡,便進人了兩軍對壘的第三階段“便橋會盟”。畫中流暢的運動軌線在這裏形成了左右相對的對抗線。整個人馬運動主次有別,尤其是在空曠的沙債地上的雜技運動,景疏人密,運動主線十分鮮明。 [4] 

便橋會盟圖名家點評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餘輝:“白描手法有李公麟的筆墨基礎,但不落前人的窠臼,揮灑自如,線條柔和暢快,細微之處仍見精神,帶有戲劇色彩的人馬動態被描繪得飛動自然,充滿了節奏感,坡腳的畫法極為簡率,使主題突出。” [5] 

便橋會盟圖歷史傳承

該畫曾為明代張元曾、清代梁清標、清內府收藏,經《石渠寶笈》著錄,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1] 

便橋會盟圖作者簡介

陳及之(生卒年不詳),畫史失載,號竹坡,富沙(今地名不詳)人。應為民間文人畫家,以白描人物見長,約活動於元仁宗(1285—1320年)朝,其活動中心在河北省中、南部。 [6] 
參考資料
  • 1.    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編,中國文物大辭典 (上冊)[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05月第1版,第421頁
  • 2.    餘輝著,故宮藏畫的故事[M],紫禁城出版社,2014.07,第168-169頁
  • 3.    傅起鳳 傅騰龍著,中國雜技[M],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第75頁
  • 4.    餘輝.陳及之《便橋會盟圖》卷考辨:兼探民族學在鑑析古畫中的作用[J].故宮博物院院刊,1997,(第1期).
  • 5.    餘輝著.故宮藏畫的故事:紫禁城出版社,2014.07:第169頁
  • 6.    陳及之  .北京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18-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