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侵蝕溝

鎖定
侵蝕溝指溝蝕所造成的侵蝕地形。侵蝕溝可分為:溝頭、溝沿、溝底及其上的水路、溝坡、溝口和沖積扇(沖積圓錐)等部分。一條侵蝕溝總是和一定的水文網或其他侵蝕溝相聯,形成樹枝狀分佈的侵蝕溝系統。
中文名
侵蝕溝
形成原因
暫時性流水形成的侵蝕地貌
階    段
4個
多發地區
半乾旱氣候地區
組成部分
溝頭、溝沿、溝底等
特    性
和一定的水文網或其他侵蝕溝相聯

目錄

侵蝕溝簡介

主要發育在半乾旱氣候帶的鬆散沉積層上,在植被稀疏的緩坡地區,侵蝕溝可以發展得很快,使地形遭受強烈的分割,蠶食耕地,破壞道路,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

侵蝕溝分類

發生在水文網底部的溝蝕,叫底部溝蝕,所形成的侵蝕溝叫次生侵蝕溝。由於水文網底部的集水面積較大,地表逕流量大,次生侵蝕溝發展較劇烈,規模較大,在侵蝕溝系統中常為主幹。發生在集水區的斜坡上的溝蝕,叫沿岸溝蝕,形成的侵蝕溝叫原生侵蝕溝。斜坡上的地界、地埂、道路等經常彙集大股地表逕流,引起沿岸溝蝕,由於集水面積和地表逕流量較小,原生侵蝕溝的規模較小。侵蝕溝發展的主要方式是溝頭前進(亦稱溝頭溯源侵蝕),溝底下切,溝岸擴張。侵蝕溝有其發生、發展和衰老的規律,其發展的各階段有不同的侵蝕方式。治理侵蝕溝必須根據侵蝕溝發展的特點採取相應的措施,才有好效果。 [1] 

侵蝕溝形成

侵蝕溝的形成與發展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細溝階段;水流在斜坡上由片流逐漸彙集成細小的股流,在地表形成大致平行的細溝(寬0.5米,深0.1~0.4米,長數米)。由細溝進一步下切加深形成了切溝;切溝已有了明顯的溝緣,溝口形成小陡坎,寬和深可達1~2米。切溝再進一步下蝕,形成了沖溝;沖溝的溝頭有了明顯的陡坎,溝邊經常發生崩塌、滑坡、使溝槽不斷加寬,沖溝深約幾米至幾十米,長約幾百米,沖溝在我國的黃土高原特別發育。沖溝進一步發展,溝坡由崩塌逐漸變得平緩,溝底填充碎屑物,形成寬而淺的幹谷稱為拗谷。 [1] 

侵蝕溝調查

2023年8月28日,中國水利官微消息,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黑土地保護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切實落實黑土地保護法有關要求,水利部組織松遼水利委員會以2020年為本底完成了東北黑土區侵蝕溝調查工作,基本掌握了侵蝕溝數量、分佈及變化情況,為進一步推進侵蝕溝治理、加強黑土地保護提供了重要依據。
本次調查範圍為東北黑土區108.75萬km2,涉及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四省區246個縣,以2020年2m分辨率衞星遙感影像為基礎,輔以亞米級高精度遙感影像,採用遙感解譯、野外驗證、典型區實測等方法,全面調查溝道長度50m及以上、溝系匯水面積不大於50km2的侵蝕溝。
調查顯示,東北黑土區侵蝕溝總數量為66.67萬條,其中主溝39.36萬條,支溝27.31萬條。溝道總長度23.24萬km,溝道總面積4029.57km2,溝壑密度為0.21km/km2。
按溝道長度分級,50~100m的侵蝕溝佔12.91%;100~500m佔69.49%;500~1000m佔12.68%;1000m以上佔4.92%。
東北黑土區侵蝕溝中有近九成屬於發展型侵蝕溝,達58.96萬條,經過治理或溝道植被條件較好的穩定型侵蝕溝為7.71萬條。
從分省情況看,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四省區侵蝕溝數量分別為26.20萬條、5.46萬條、14.26萬條、20.75萬條,分別佔侵蝕溝總數量的39.30%、8.19%、21.39%、31.12%;侵蝕溝長度分別為10.62萬km、1.51萬km、3.68萬km、7.43萬km,分別佔侵蝕溝總長度的45.70%、6.50%、15.83%、31.97%;溝道面積分別為2020.31km2、232.32km2、605.49km2、1171.45km2,分別佔侵蝕溝溝道總面積的50.14%、5.76%、15.03%、29.07%。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