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叢葬地

鎖定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叢葬地,位於江蘇省南京市城郊,共有18處,其中以江東門遇難同胞“萬人坑”遺址最具代表性。 [9]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陷南京,在以後的六週內,日軍對南京市民、中國士兵進行慘絕人寰的大屠殺。遇難同胞30多萬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叢葬地分佈於南京城郊,共有江東門、中山陵西窪子村、挹江門、清涼山、煤炭港、北極閣、中山碼頭、上新河、魚雷營、漢中門、普德寺、五台山、正覺寺、花神廟、南京大學、燕子磯、草鞋峽、仙鶴門18處。其中以江東門遇難同胞“萬人坑”遺址最具代表性。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叢葬地是公眾悼念遇難同胞、寄託對遇難同胞的哀思的重要紀念物,是象徵華夏民族經歷的屈辱歷史、代表國家和社會的歷史態度的重要符號,也是推進歷史教育、建立創傷記憶、宣揚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途徑和載體。 [9]  [22] 
2006年5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叢葬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叢葬地
地理位置
江蘇省南京市城郊
所處時代
1937年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940-5-067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叢葬地歷史沿革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陷南京,在以後的六週內,日軍對南京市民、中國士兵進行慘絕人寰的大屠殺。遇難同胞30多萬人。 [2] 
1983年、1998、2006年,先後三次在江東門叢葬地發掘近千具遺骸,經史學、法醫學、考古學等多學科鑑定,確認為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骸骨。 [8-9] 
為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啓迪後人牢記歷史、珍愛和平,在南京大屠殺江東門集體屠殺場地及“萬人坑”遺址之上建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於1985年8月15日正式建成開放,是一座紀念性的遺址型歷史博物館,也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8] 
1984年,河海大學建清涼山叢葬地紀念碑。 [18] 
1988年,南京市人民政府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五台山叢葬地紀念碑。 [20] 
1985年8月,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40週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在普德寺叢葬地立碑紀念。 [3] 
1985年8月12日,玄武區政府在北極閣叢葬地立紀念碑。 [12] 
1985年8月,南京市人民政府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新河地區遇難同胞紀念碑。 [13] 
1985年8月,南京市人民政府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煤炭港遇難同胞紀念碑。 [14] 
1985年8月,南京市人民政府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挹江門叢葬地紀念碑。 [15] 
1985年8月,南京市人民政府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中山碼頭遇難同胞紀念碑。 [16] 
1987年11月,南京市人民政府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花神廟遇難同胞紀念碑。 [4] 
1987年12月,南京市政府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正覺寺遇難同胞紀念碑。 [10] 
1996年5月,南京大學在校天文學系西側建造“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金陵大學難民收容所及遇難同胞紀念碑”一座。 [17]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叢葬地主要遺址

綜述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叢葬地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叢葬地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叢葬地分佈於南京城郊,共有江東門、中山陵西窪子村、挹江門、清涼山、煤炭港、北極閣、中山碼頭、上新河、魚雷營、漢中門、普德寺、五台山、正覺寺、花神廟、南京大學、燕子磯、草鞋峽、仙鶴門18處。其中以江東門遇難同胞“萬人坑”遺址最具代表性。 [2]  [9] 
普德寺叢葬地
普德寺叢葬地 普德寺叢葬地
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台區雨花新村街道普德寺社區,位於共青團西側南面。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中華門外普德寺附近埋葬遇難同胞9721具。普德寺叢葬地紀念碑為水泥制大理石貼面,碑呈雙手祈禱狀。 [3] 
花神廟叢葬地
花神廟叢葬地 花神廟叢葬地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侵華日軍在原南京市風台鄉花神廟一帶集體殺害難民和解除武裝的士兵7000餘人,屍體由芮方緣等人會同紅十字會分別掩埋於雨花台下及望江磯、花神廟等處。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花神廟遇難同胞紀念碑碑身為太湖石制,紀念碑碑底座長2.04米、寬1.88米、高0.28米;,碑身為太湖石高3.02米、長1.33米、寬1.17米。 [4] 
江東門叢葬地
江東門叢葬地
江東門叢葬地(3張)
江東門叢葬地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水西門大街418號。 江東門位於外郭西南垣,甕城臨近長江東邊,故曰江東門。郭垣向東南延伸至小馴象門,向西與柵欄門相連。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日軍將已被解除武裝之中國士兵和平民萬餘人,囚禁於原陸軍監獄院內,傍晚押至江東門,藉放火焚燒民房照明,驟以輕重機槍向人羣猛烈掃射,受害者眾聲哀號,相繼倒卧於血泊中。南京慈善團體收屍萬餘具,掩埋於就近之兩大土坑內,故稱“萬人坑”。“萬人坑”遺址曾進行過兩次發掘。建立了 “萬人坑”遺址陳列室,予以原地原貌保存。 [5-6]  [9] 
上新河叢葬地
上新河叢葬地 上新河叢葬地
上新河地區叢葬地位於建鄴區水西門外上新河棉花堤。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侵華日軍攻佔南京後,大批被解除武裝之士兵和羣集上新河一帶之難民,共二萬八千七百三十餘人悉遭日軍殺害於上新河叢葬地。日軍屠殺手段殘酷,或縛之以溺水,或積薪而活焚,槍擊刀劈,對婦女乃至女童均先強姦然後殺害,致使屍積如山,血流成河。湖南木商盛士徵、昌開運兩先生私人捐救掩埋一批遺屍。 [7]  [13] 
正覺寺叢葬地
正覺寺叢葬地 正覺寺叢葬地
正覺寺叢葬地位於武定門旁。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正覺寺遇難同胞紀念碑,佔地面積約200平方米,背靠古城牆。此碑是南京市人民政府為紀念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50週年,於1987年12月立的。碑身是漢白玉製作,長120釐米,寬80釐米,厚20釐米,碑座是青石雕成的,高90釐米,寬140釐米,整座紀念碑莊重肅穆。碑身兩面篆有銘文,正面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正覺寺遇難同胞紀念碑。南京市人民政府立,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背面是:“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侵華日軍在武定門正覺寺,將該寺僧人慧兆、德才、寬宏、德清、道禪、劉和尚、張五、源諒、黃布堂、曉侶、慧璜、慧光、源悟、能空、倡修、廣祥、廣善等十七人集體槍殺;與此同時,日軍還在中華門外將尼姑真行、燈高、燈光等殺害。茲值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時間的五十週年,特立此碑,悼念死者,永誡後人,銘念歷史,振興中華”。 [10] 
中山陵西窪子村叢葬地
中山陵西窪子村叢葬地
中山陵西窪子村叢葬地(2張)
中山陵西窪子村叢葬地位於南京市玄武區東郊西窪子51號。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侵華日軍實施南京大屠殺,在東郊一帶,慘遭殺害的無辜同胞,骨暴荒原。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月,崇善堂等慈善團體從事收殮,計於中山門外至馬羣鎮一帶,收屍3萬3千餘具,就地掩埋於荒丘或田野。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2月,偽“南京督辦市政公署”所轄“屍體掩埋隊”,又於馬羣、前山、馬鞍、靈谷寺等處 ,收集死難者遺骨和殘骸3千餘具,叢葬於靈谷寺之東。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月,立《無主孤魂墓碑》為志。整個園子佔地大約400平方米。 [11] 
北極閣叢葬地
 北極閣叢葬地
 北極閣叢葬地(2張)
北極閣叢葬地位於南京市玄武區北極閣山南麓。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侵華日軍在市內鼓樓至北極閣、太平門、富貴山、珠江路等地,見人就殺,屍橫遍地,血流成河,僅在北極閣附近之處,慘遭殺害者即達兩千餘人。第二年春天,崇善堂將各地屍體收殮葬於北極閣山及近山城牆根附近一帶。紀念碑,高約3米,長約9米,為凹弧形,碑前方為紫紅色磚鋪成的平台,碑左邊與碑連為一體的是圓形墓穴。該碑背依北極閣山,綠樹環抱,面對北京東路和進香河路,西是鼓樓,東面是雞鳴寺。 [12] 
煤炭港叢葬地
煤炭港叢葬地
煤炭港叢葬地(2張)
煤炭港叢葬地位於下關煤炭港江邊。紀念碑立於江堤防洪牆上,以防洪牆的一段為碑座,在堤、牆連接處斜塑一直徑為30釐米的水泥花圈。碑長135釐米,寬90釐米,厚12釐米。紀念碑碑文:煤炭港系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主要遺址之一。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七日,日軍從各處搜捕我已解除武裝之士兵及平民三千餘人,拘禁於煤炭港下游江邊,以機槍射殺,其傷而未死者,悉被押入附近茅屋,縱火活焚致死。內有首都電廠職工四十五人,即死於此難。茲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四十週年,特立此碑,悼念死者,永誡後人,銘念歷史,振興中華。 [14] 
挹江門叢葬地
挹江門叢葬地
挹江門叢葬地(2張)
挹江門叢葬地位於下關繡球公園內城牆邊,紀念碑碑文:挹江門附近,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中我遇難同胞屍骨叢葬地之一。從一九三七年十二月至一九三八年五月,南京崇善堂、紅十字會等慈善團體先後六批,共收死難者遺骸五千一百多具,埋葬於挹江門東城牆根及其附近之姜家園、石榴園等地。特立此碑,以志其事,藉慰死者,兼勵後人,牢記歷史,振興中華。 [15] 
中山碼頭叢葬地
中山碼頭叢葬地
中山碼頭叢葬地(2張)
中山碼頭叢葬地位於中山碼頭附近,緊靠江邊。紀念碑碑身高465釐米,由3個通體雪白的“人”字緊連組成,象徵南京30萬遇難同胞的白骨。碑座高51.4釐米,由3層深紅色的圓形階梯組成,象徵南京30萬遇難同胞的鮮血。碑身正面塑有直徑170釐米的花圈一枚,上書碑名及立碑單位和年月。全碑通高516.4釐米。主碑後約數米處,另立了一個長方形的石碑,寬89釐米,高57釐米,厚20釐米,安置在高114釐米的碑座上。正面刻有碑文,簡述遇難同胞在下關江邊一帶遭到屠殺的悲慘情景。紀念碑碑文:中山碼頭乃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遺址之一,當時避居國際安全區之青壯難民,在此慘遭殺害者,共達萬人以上。其中,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六日傍晚,日軍從避居於原華僑招待所之難民中,搜捕所謂有“當兵”嫌疑者五千餘人,押解於此,用機槍集體射殺後,棄屍江中。十二月十八日,日軍又從避居於大方巷之難民中,搜捕青年四千餘名押解於此,複用機槍射殺。在此先後,日軍還於毗近之南通路北麥地和九甲圩江邊,槍殺我難民八百餘人。悲夫,其時碼頭頓成鬼域,同胞悉罹枉死。慘矣!嗚呼,政闇國弱,何可安全?欲免外侮,惟賴自強。今雖時殊勢異,仍當“前事不忘”。爰立此碑,勖勉後人:牢記歷史,振興中華。 [16] 
金陵大學叢葬地
金陵大學叢葬地 金陵大學叢葬地
金陵大學叢葬地位於南秀村5號。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入南京城後,在城內進行了大屠殺,先後殺害中國同胞30萬人,現址即為當年侵華日軍殺害中國同胞的重要地方之一。金陵大學為安全區中的難民收容所之一,曾收容難民3萬餘人,但仍被日軍搜出300多名青壯年被殺害,並在金銀街、南秀村等地搜出被害屍體千餘具。1996年5月,南京大學在該校天文學系西側建造“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金陵大學難民收容所及遇難同胞紀念碑”一座,該建築由祭台、碑座和扇形碑身三部分組成,面朝東南,高約3米,磚石結構,其底座為三級半圓形台階組成,碑身由方形毛石砌成,碑身的上部則鑲有黑色長方形大理石,以示永久紀念。 [17] 
清涼山叢葬地
清涼山叢葬地 清涼山叢葬地
清人們涼山叢葬地位於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西康路1號,現河海大學校園內樹叢中。 紀念碑底座為三層紅色台階,碑身是立體白色三個人字形,碑頂上刻置一大古鼎,上刻“居安思危”四個大字。其碑寓意日軍屠殺我同胞三十萬,血流遍地,並告誡人們生活安樂,不忘歷史。碑文:1937年12月,侵華日軍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事件,我數以千計的無辜同胞在本院境內,即清涼山附近之吳家巷、韓家橋等地遇難。為紀念死者,激勵後人,振興中華,維護和平,特立此碑。 [18] 
漢中門叢葬地
漢中門叢葬地
漢中門叢葬地(2張)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5日下午,避難於國際安全區的平民和已解除武裝的軍警共二千餘人遭日軍搜捕後,被押赴漢中門外用機槍掃射殺害,其傷而未死者,或亂刀補戳、或縱火活焚,屍骸拋野。至次年2月11日、18日兩日,始由慈善團體南京紅十字會收殮。將遺骸共1395具,掩埋於漢中門外之廣東公墓及二道埂子一帶。 [19] 
五台山叢葬地
五台山叢葬地位於五台山1~6號。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事件中,五台山是日軍屠殺中國同胞的屠場與死難同胞屍骨叢葬地之一。據崇善堂、紅十字會等慈善團體掩埋記錄: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至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月間,曾在此先後四批掩埋屍體254具。紀念碑坐北朝南,為五級台階塔形平頂墓冢,碑身為紅色條石,斜卧台階,青石砌築,長3.1米,寬2.75米,五級通高0.9米。碑中央豎寫“紀念碑”三個字,系當年被害的倖存者王如貴所書,碑文刻在底座紅色石塊上,墓碑周圍用石柱鐵鏈相圈。 [20] 
魚雷營叢葬地
魚雷營叢葬地 魚雷營叢葬地
魚雷營叢葬地遺址在金陵造船廠內。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夜,侵華日軍將被其搜捕之我市平民和已解除武裝之守城官兵九千餘人,押至魚雷營,以機槍集體射殺。同月,日軍又在魚雷營、寶塔橋一帶再次殺害我軍民三萬餘人。死難者之遺骸,直至次年二月,猶曝露于軍營碼頭等地。 [21]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叢葬地價值意義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叢葬地是公眾悼念遇難同胞、寄託對遇難同胞的哀思的重要紀念物,是象徵華夏民族經歷的屈辱歷史、代表國家和社會的歷史態度的重要符號,也是推進歷史教育、建立創傷記憶、宣揚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途徑和載體。 [22]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叢葬地保護措施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叢葬地遺址碑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叢葬地遺址碑
2006年5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叢葬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叢葬地旅遊信息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叢葬地地理位置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叢葬地位於江蘇省南京市城郊。 [9]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叢葬地交通信息

自駕:自江蘇省南京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叢葬地(正覺寺),路程約6.7千米,用時約17分鐘。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