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侵權行為地

鎖定
侵權行為地,是指構成侵權行為的法律事實所在地。各國對如何確定侵權行為地有不同的解釋:(1)行為地説,即以侵權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的場所為侵權行為地。如奧地利國際私法法規(1978年)第48條第1款規定:“非契約的損害求償權,依造成此種損害的行為發生地國家的法律。”(2)結果地説,即以因侵權行為發生損害的場所為侵權行為地。由比爾主編的1934年的《衝突法重述》(第一次)稱:“侵權行為地是必須使行為人承擔責任的損害發生地,”或最後事件地。(3)整個侵權行為的任何一個環節都可以是侵權行為地,受害人根據各地的法律是否對自己有利而選擇其中的一個環節為侵權行為地。美國的庫克持這種觀點。 [1] 
中文名
侵權行為地
定    義
構成侵權行為的法律事實所在地
一般情況下,侵權行為實施地和侵權行為發生地兩者相一致,均在同一地點。但也存在兩地不一致時,針對該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可能存在三處管轄人民法院,即侵權行為實施地,侵權結果發生地和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 [2] 
參考資料
  • 1.    鄒瑜.法學大辭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1.12
  • 2.    主編:江偉.民事訴訟法(第五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