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侯起龍

鎖定
侯起龍(1856-1895)原名侯朝陽,後改名侯起龍。淮陽縣侯樓村(今屬鄲城縣錢店鎮侯樓村)人,後被皇封為山東鎮台(總兵的俗稱)之職。他的一生功德顯著,有“降龍入海”的美名,其事蹟在家鄉廣為傳頌。
中文名
侯起龍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56年
逝世日期
1895年
出生地
淮陽縣侯樓村

侯起龍勤學苦練

侯起龍5歲時就拜侯三元為師學武,當時他能騎在馬上揮動70公斤的洋刀,自如地舉動70公斤重的擲石。但他並不滿足,想更上一層樓。他就又制了三塊擲石,一塊90公斤,另兩塊各70公斤(三塊擲石存於侯樓村),並在其村西修起了約7米寬、長1000米的跑馬埂子。他用的弓箭,需有90公斤的力氣才能拉開。他用了三年的苦功,能騎馬射箭,能把90公斤重的擲石搬到他那馬步姿勢的兩腿上。由於他勤學苦練,武藝超羣,於光緒二年(1876年)參加了會試及殿試,考取丙子科進士。

侯起龍挖河風波

光緒十四年,安徽龍山侯氏、董氏兩族因挖河發生矛盾。董家將河道挖在侯家墳後,侯家不讓,於是就大打出手,告狀打官司,兩姓視若仇敵。當時董家户大人多,且有秀才練總撐腰,而侯家則力所不及,但不甘於受壓。渦陽縣衙立案調解,因兩家互不相讓,案件懸而未決。侯家看官司不佔上風,憂慮萬分,無奈派員來河南淮陽的侯集、侯樓、侯寨向侯姓爺們求助。因地處兩省隔州隔縣難於如願,當時侯起龍、侯立本、侯三元、侯廷珍等名人勸説來人:“回去對當事人説,不要聲張惹事,這裏雖有功名在身之人,但出任當官者無幾,出面過問無能為力,暫且忍耐,以後再説。”來人返回後,董家看侯家求援無助,就更加囂張。侯家一忍再忍,無奈就又派人前來求援:若不去人,寧死也不回。侯起龍等人見來人心切,推辭不了,便與幾位名人商量議定:以去渦陽遊覽觀賞為名前去調解。遂出車四乘,去者全是文武生員、舉人、進士(侯起龍)和受過皇封的十餘人。當天住宿龍山,一早進城觀光,觀察動靜。這引起董家的關注,消息傳出驚動全城。渦陽縣司衙原在鹿邑任職,久與侯立本相識。侯立本、侯起龍等人便登門拜訪,渦陽司衙見到侯立本,知其來意後便説:“侯年兄你暫且回鄉下,今晚我傳董練總進城議事,勸説董家將河道改挖,一為侯家解氣,二為侯家爭光,兩家和好豈不樂哉。”董練總進城見到渦陽司衙後説:“侯董兩家挖河一案,已引起了眾人的關注,西鄉(指河南)來人有功名前程者甚多,若縣堂調解不了,非進京打官司不可!”渦陽司衙説:“依我之見,不如將河道改挖,兩家和好。”董練總聽後一一應允。於是侯家率人把已挖好的河平了,在光緒十五年正月立碑以作紀念。從此侯董兩家和好如初,親如一家。

侯起龍築堤堵口

光緒十八年(1892年),黃河在鄭州段決口,淹沒幾十個州縣。光緒皇帝得知後,撥黃金、白銀,派遣國卿,修堤堵口,拯救災民。當時官吏昏庸,見財棄義,大批錢財被官吏私吞,黃河決口一連三年未能堵住。皇上聞之怒極,將河道總督斬首示眾,其餘官吏依法處置。之後選派山東巡撫楊某任河道總督,侯起龍任河標。
侯起龍遵從皇上旨意,率眾築堤,大小官吏各負其責,糧錢按指定分派,任何人不得私佔。民眾日夜趕工,無人敢違,工程進展較快。
就在大堤將要合龍時,突然河水猛漲,水流甚急,無人敢下水打樁橛,眼看就要前功盡棄。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侯起龍不顧個人安危,把生死置之度外,拿起一根繩,一頭拴在岸邊樹上,一頭系在腰間,扛着木樁,掂起油錘,一個飛步跳下水去掄錘打樁。眾人見此情景,一擁而上,大堤迅速合龍,堵住了決口。
築堤堵口完成之後,河道總督進京交旨,皇上問道:在築堤堵口中,何人貢獻最大?河道總督將侯起龍領眾治水之事,一一陳述於皇上。為賞賜功德,皇上遂封侯起龍為山東鎮台之職,並撥銀兩,在其家鄉侯樓樹起了高14米,粗約0.7米的旗杆(毀於1946年)以示賀之。侯起龍築堤竣工返鄉探親時,由於其長期戰鬥在工地,勞累過度,到家後不久患病,不幸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