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侯猛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鎖定
侯猛,法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法律與社會跨學科研究中心主任。 [1] 
中文名
侯猛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職    業
教師
職    稱
教授
性    別

侯猛教育背景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後
北京大學,法學博士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學士 [1] 
侯猛 侯猛
先後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大學
為期一年訪學於紐約大學,研修於最高人民法院
短期訪學於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芝加哥大學 [1] 

侯猛研究領域

馬克思主義法理學
政法研究
司法研究(法院研究)
法社會學(法的社會科學)
法學的知識社會學 [1] 

侯猛講授課程

春季學期:《法律和社會科學初階》(本科生)、《法理學》(本科生)
秋季學期:《中國司法制度》(本科生)、《馬克思主義法理學專題》(研究生) [1] 

侯猛社會兼職

《法律和社會科學》(CSSCI、AMI核心集刊)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法律與社會跨學科研究中心主任
馬工程重點教材《思想道德與法治》課題組主要成員
中國社會學會法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
中國法學會立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中華司法研究會理事 [1] 

侯猛代表性項目

1.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百年中國政法體制演進的經驗與模式研究》(22JZD014)
2.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黨領導立法的制度格局》 (18BFX006) [1] 

侯猛代表性成果

如無特別標明,均為獨著。
政法研究
論文
1.《司法改革背景下的政法治理方式——基層政法委員會制度個案研究》,《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
2.《後普法時代的法律傳播和公民守法》,《清華法學》第十一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3.《政法傳統中的民主集中制》,《法商研究》2011年第1期。
4.《最高法院訪民的心態與表達》,《中外法學》2011年第3期。
5.《進京接訪的政法調控》,《法學》2011年第6期。
6.《權利觀念的中國化──從民族國家選擇到社區倫理挑戰》,《法律科學》2011年第5期。
7.《從校車安全事件看國家的給付義務》,《法商研究》2012年第2期(《教育科學文摘》2012年第3期轉載)。
8.《進京上訪的社會管理》,《法學》2012年第5期。
9.《“黨與政法”關係的展開——以政法委員會為研究中心》,《法學家》2013年第2期。
10.《當代中國政法體制的形成及意義》,《法學研究》2016年第6期。
11.《中國律師分佈不均衡的影響——從北京刑事辯護市場切入》,《法學》2017年第12期。
12.《新中國政法話語的流變》,《學術月刊》2020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20年第7期全文轉載)。
法院研究
論文
1.《最高人民法院如何規制經濟──外部協調成本的考察》,《法商研究》2004年第6期。
2.《最高法院規制經濟的功能──再評“中福實業公司擔保案”》,《法學》2004年第12期。
3.《經濟體制變遷中的最高人民法院(1949-1978)》,《政法論壇》2005年第2期。
4.《最高法院規制經濟的實證研究──以法院內部管理費用為分析視角》,《中外法學》2005年第2期。
5.《最高法院司法知識體制再生產──以最高法院規制經濟的司法過程為例》,《北大法律評論》第6卷第1輯,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6.《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官的流動分析》,《法律科學》2006年第2期。
7.《最高法院大法官因何知名》,《法學》2006年第4期。
8.《美國最高法院對經濟的影響力:一個述評》,《法律適用》2006年第8期。
9.《最高法院公共政策的運作:權力策略與信息選擇》,《北大法律評論》第7卷第1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10.《最高人民法院的功能定位——以其規制經濟的司法過程切入》,《清華法學》第七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11.《最高人民法院年度分析報告(2006)》,《法律適用》2007年第4期。
12.《最高人民法院判決的比較優勢》,《北京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
13.《最高人民法院年度分析報告(2007)》,《法律適用》2008年第5期。
14.《中國的司法模式:傳統與改革》,《法商研究》2009年第6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0年第1期轉摘)。
15.《案件請示制度合理的一面──從最高人民法院的角度切入》,《法學》2010年第8期。
16.《最高人民法院如何改革司法》,《學習與探索》2010年第4期。
17.《村規民約的司法適用》,《法律適用》2010年第6期。
18.《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何去何從》,《北大法律評論》第16卷第1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19.《不確定狀況下的法官決策——從“3Q”案切入》,《法學》2015年第12期。
20.《如何評價司法公正:從客觀標準到主觀感知》,《法律適用》2016年第6期。
21.《<人民法院組織法>大修應當緩行——基於法官制度的觀察》,《中國法律評論》2017年第6期。
22.《互聯網技術對司法的影響——以杭州互聯網法院為分析樣本》,《法律適用》2018年第1期(獲《法律適用》雜誌“蓉城杯”徵文活動二等獎)。
23.《中央司法權力的非集中化——從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切入》,《學習與探索》2018年第5期。
24.《從<公務員法>看新修訂的<法官法>——以法官管理制度為主線》,《法律適用》2019年第9期。
25.《紀要如何影響審判——以人民法院紀要的性質為切入點》,《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21年第2期全文轉載)。
26.《海洋強國戰略背景下的海事法院建設——從“三審合一”模式切入》,《法律適用》2021年第2期(與代偉合作)。
圖書
1.專著:《中國最高人民法院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合編(與林端、尤陳俊):《司法、政治與社會:中國大陸的經驗研究》,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版。
3.牽頭人(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編):《域外法院組織法律和法官管理譯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7年版。
4.專著:《司法的運作過程》,中國法制出版社2021年版。
5.主編(與程金華):《法律和社會科學:司法的社會科學》(第19卷第1輯),法律出版社2021年版。
法的社會科學
論文
1.《轉型社會的鄉村法律民族誌:方法與對象》,《清華法律評論》第1卷第1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法律和人類學研究:中國經驗30年》,《法商研究》2008年第4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8年第1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8年第5期轉摘)。
3.《人類學語境中“鑲嵌”的權利》,《法學研究》2009年第4期。
4.《邁向以當事人為中心的法院研究──司法活動中人類學方法的運用》,《學習與探索》2012年第10期。
5.《社科法學的跨界格局與實證前景》,《法學》2013年第4期。
6.《社科法學的傳統與挑戰》,《法商研究》2014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法理學 法史學》2015年第2期轉載;《檢察日報》2014年12月23日第3版觀點摘登;並收入《兩岸四地法律發展.2014:法學研究與方法》,“中研院”法律研究所2018年版)
7.《司法中的社會科學判斷》,《中國法學》2015年第6期(《人民法院報》2016年6月9日第五版觀點摘登)。
8.《社科法學的研究格局:從分立走向整合》,《法學》2017年第2期。
9.《實證“包裝”法學?——法律的實證研究在中國》,《中國法律評論》2020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20年第11期全文轉載)。
10.《司法過程中的社會科學思維——以人類學為中心》,《思想戰線》2020年第6期。
11.《法律的經驗研究範式——以規範研究為參照》,《學術月刊》2021年第3期。
12.《只講科學性,不講規範性?——立法的社會科學研究評述及追問》,《中國法律評論》2021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法理學 法史學》2021年第12期全文轉載;並收入《法學的想象.第四卷,社科法學:蘇永欽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22年版;《新華文摘》2022年第10期(數字版)全文轉載)。
13.《“科學”在司法中的運用——基於學者與法官互動的知識社會學考察》,《法學》2022年第9期(《社會科學文摘》2022年第12期轉摘)。
14.《司法經驗研究的未來——<送法下鄉>的學術影響及追問》,《北大法律評論》第22卷第1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版。
15.《法的社會科學研究在中國:一個學術史的考察》,《社會科學》2023年第3期。
圖書
1.合編(與朱曉陽):《法律與人類學:中國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2.編:《法學研究的格局流變》,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
3.主編(與方樂):《法律和社會科學:法律、城市與地理》(第18卷第2輯),法律出版社2020年版。
4.合譯(與邱遙堃):弗裏德曼著《碰撞:法律如何影響行為》,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21年版。
5.主編(與陳頎):《法律和社會科學:法律與科幻》(第19卷第2輯),法律出版社2022年版。
6.合譯(與肖煒霖、柏宇洲、林葉、羅彧):摩爾編《法律與人類學手冊》,商務印書館2022年版。
法學的知識社會學
論文
1.《當代中國法學理論學科的知識變遷》,《法商研究》2006年第5期。
2.《分支學科制度建設與中國憲法學發展》,《江海學刊》2006年第3期。
3.《法律引證的制度意義》,《社會科學研究》2008年第2期。
4.《判決書對民事司法解釋的引證》,《法律和社會科學》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5.《數據如此分組能否真實反映法學現狀──評<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報告>“法學部分”》,《法學》2008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法理學 法史學》2008年第7期轉載)。
6.《CSSCI法學期刊:誰更有知識影響力?》,《北大法律評論》第10卷第2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9年第11期轉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9年第5期論點摘登)。
7.《精英法學院的形成與轉型:個案研究》 ,《學習與探索》2014年第9期。
8.《中國法學的實力格局——以青年學者的引證情況為分析樣本》,《中國法律評論》2017年第5期。
9.《當代中國法理學的變化與反思——一個局內人的知識社會學觀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
10.《知識結構的塑造——當代中國司法研究的學術史考察》,《現代法學》2019年第4期。
11.《從學科建設看社科法學的發展》,《高等教育評論》(CSSCI集刊)2022年第2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年版。
圖書
1.合編(與陳柏峯、尤陳俊):《法學的11種可能》,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20年版。

侯猛主題發言

“大法官的聲譽研究”, “中國憲政與司法權”學術研討會,巴黎政治學院,2005年12月12-13日。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最高法院”, 法律記者沙龍第14期,北京,2009年4月24日。
“權利的人類學分析” ,“法律與權利哲學”工作坊第二期,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2010年6月1日。
“進京訪民的心態與表達”,北京大學-香港大學法學年會,北京,2010年10月20日。
“進京接訪的政法調控”,“ 政府規制與公民權利:中國問題的思考”,香港大學法律學院中國法研究中心,2011年1月21-22日。

侯猛最近組織會議

召集人,“經貿法學工作坊”系列,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自2009年5月至今。
召集人,“法律經濟學席明納”系列,《法律和社會科學》編輯部,自2009年5月至2010年12月。
組織協調人,“法律的社會科學研究”研討會,北京大學法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2005年5月28-29日。
組織協調人,“法學與人類學的對話”研討會,北京大學法學院、北京大學社會學系,2006年5月20-21日。
召集人(與尤陳俊博士),“法律、文化與社會”研討會,洪範法律與經濟研究所,2009年6月20-21日。
召集人(與李紅海教授),“比較法背景下的中國普通法教育” 研討會,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歐盟法和比較法研究所、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普通法研究所主辦,2010年4月17日。
召集人(與李學堯副教授),“都市化時代的法律職業和社會科學” 研討會,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2011年9月3日。

侯猛榮譽獎勵

“方德法治研究獎”二等獎(2021)
最高人民法院優秀法律研修成果(2017)
北京大學優秀共產黨員(2016)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