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侯正猛

鎖定
侯正猛,男,漢族,1963年9月15日出生於四川閬中市,博士,德國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建環學院環境能源技術研究所所長,德國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克大)和下薩克森州能源研究中心岩石力學教研室主任。
中文名
侯正猛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四川閬中市
出生日期
1963年9月15日
畢業院校
德國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職    務
四川大學建環學院環境能源技術研究所所長
職    稱
教授

侯正猛人物經歷

1986年獲得昆明理工大學學士碩士。1992年留德,1997年成為德國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博士,2002獲得德國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教授資格(Dr.-Ing.habil.)和博導, 2009成為德國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全職終身教授。2003以來每年回國工作約3個月並與包括川大在內的多個大學和中科院武漢岩土所進行合作。 [1] 

侯正猛學術兼職

四川大學建環學院環境能源技術研究所所長;德國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克大)和下薩克森州能源研究中心岩石力學教研室主任;中德能源研究中心德方首席;德國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中國事務員;四川大學講座教授(985平台);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客座教授。 [1] 

侯正猛教學工作

為本科學生主講《有限元基礎》、《岩石力學基礎》等多門專業課程,指導綜合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論文10餘次。
為研究生講授《應用有限元》、《應用岩石力學》等課程。 [1] 

侯正猛獲獎情況

德國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1998: Rudolf-Vogel優秀博士論文獎(為該獎至今為止唯一中國獲獎者) [1] 

侯正猛學術成果

30多年來從事岩土及環境能源岩土工程,地下空間綜合利用,天然氣、高壓風及戰略石油地下儲存, CO2、有毒廢料和放射性核廢料地下處置, 地熱和非常規天然氣開發, 岩鹽、岩石損傷和動力學,鑽孔穩定性,熱傳導、多相流、岩石力學與地球化學等巖體耦合過程和數值模擬等領域的研究工作。
參與或負責德國70多項研究項目,負責高放核廢料地下處置庫長期安全穩定性,緻密氣和深部地熱開發及二氧化碳驅天然氣等德國科教部、環境部、DAAD和DFG等部門資助的多個重大科研項目(約3000萬人民幣),及與川大謝和平院士合作進行中國科技部、中國基金委、德國基金委DFG資助的三個重大國際合作項目(約1100萬人民幣)。其研究成果代表了世界先進水平(大變形與低滲透鹽巖力學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的領軍人物; 現代天然氣及石油地下儲存庫設計理論的主要創立者; CO2地質處置和封存的長期安全性, 密封性和新封井技術研究的開拓者; 石油天然氣工程的岩石力學研究的資深專家),特別是把所發展的理論和取得的科研結論充分加以應用並在應用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理論。其中值得提到的有:
Ø 德國僅有的三個地下工業有毒廢料處置庫中的兩個(Zieliz和Borth)
Ø 德國核廢料一個地下實驗室ASSE鹽礦
Ø 三個礦山的採礦區再利用和某礦山深部開採方案優化
Ø 德國一箇中低放核廢料Morsleben處置庫
Ø 應用HOU/LUX礦房礦柱設計方法對Zielitz礦山易北河下新礦區的開採方案與礦房礦柱設計既解決了保護河流,河下難開採的關鍵技術問題,又提高了採礦率並由此給企業帶來了可觀的直接經濟效益,至今運行良好。應用HOU氏地表沉降模型成功預測了易北河新礦區周邊近十年來的地表沉降發展
Ø 多個礦山開採引起的地表沉降預測
Ø 幾十個儲氣儲油庫力學性能及穩定性分析
Ø 根據創立的現代天然氣及石油地下儲存庫設計理論所設計和改造的德國四個儲氣庫羣運行良好
Ø 受中石油委託為西氣東輸工程中國第一批鹽溶腔儲氣庫的穩定性評價和運營參數設計,為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提供了經驗
Ø 2008年率先提出一項CO2封存庫新封井技術並用非常嚴謹的實驗設計和先進的數值方法證明了它的可靠性,該新封井技術2010年將由Altmark氣田現場試驗進行驗證
Ø 解決了瑞士的Basel地熱工程水力壓裂造成3.4級地震的數值仿真技術
Ø 應用創立的THM耦合數值仿真技術優化了德國緻密氣水平井多段水力壓裂技術併成功應用於德國北部兩大氣田
通過綜合考慮四場(THMC)耦合效應及從鑽井過程中實時提取可靠參數解決德國氣田和深部地熱欠平衡深鑽井和水平鑽井的實時穩定性及降低鑽井成本。
已發表相關論文100餘篇,出版專著4部,主編國際會議論文集1部。負責高放核廢料地下處置庫長期安全穩定性,緻密氣和深部地熱開發及二氧化碳驅天然氣等德國科教部、環境部、DAAD和DFG等部門資助的多個重大科研項目,及與川大謝和平院士合作進行中國科技部和基金委分別資助的兩個重大國際合作項目。 [1] 

侯正猛發表論文

侯正猛學術論文

1. Hou, Z. (專著): Geomechanische Planungskonzepte fuer untertaegige Tragwerke mit besonderer Beruecksichtigung von Gefuegeschaedigung, Verheilung und hydromechanischer Kopplung. Papierflieger Verlag, Clausthal-Zellerfeld in Germany, 2002, ISBN: 3-89720-637-4.
2. Wu, W.; Lux, K.-H. & Hou, Z. (專著): Waste treatment and waste disposal Technologies. Papierflieger Verlag in Clausthal-Zellerfeld, ISBN: 3-89720-791-5, 2005.
3. Hou, Z. (專著): Untersuchungen zum Nachweis der Standsicherheit für Untertagedeponien im Salzgebirge. Papierflieger Verlag in Clausthal-Zellerfeld, ISBN: 3-89720-099-6, 1997.
4. Hou, Z.; Awounfack Tadongmo, F.; Pusch, G.: Secondary In-situ Stresses Resulting from Change of Pore Pressure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Maximal Storage Pressure of CO2 or Natural Gas in Depleted Reservoirs. Proc. Of the DGMK/OEGEW Conference, 28-29 April 2009 in Celle.
5. Hou, Z. et al.: Comparison of advanced constitutive models for the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rock salt - results from a joint research project, II. Numerical modelling of two in situ case studies and comparison. Understanding of THMC Processes in Salt - Proc. of the Sixth Conf. on the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Salt (MECASALT VI), 24-26 May 2007, Hannover, A.A. Balkema Publisher. (EI收錄)
6. Werunsky, F.; Hou, Z. & Moog, H. C.: Coupled modelling of the C:HM behaviour of self healing salt based backfill. Understanding of THMC Processes in Salt - Proc. of the Sixth Conf. on the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Salt (MECASALT VI), 24-26 May 2007, Hannover, A.A. Balkema Publisher. (EI收錄)
7. Wu, W; Hou, Z. & Yang, C.: Investigations on evaluating criteria of stabilities for energy (crude oil and natural gas) storage caverns in rock salt (Chinese).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5 (14), Vol. 24, pp. 2497-2505. (EI收錄)
8. Wu, W; Hou, Z. & Yang, C.: Investigations on permeability of rock salt (Chinese).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05 (07), Vol. 27, pp. 746-749. (EI收錄)
9. Hou, Z. und Lux, K.-H.: A new coupling concept for hydro-mechanical interaction of clay stone and rock salt in underground waste repositories. Int. J.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Vol. 41 n SUPPL, 2004, pp. 2B 40 1-6. (SCI 和 EI收錄)
10. Hou, Z.: Mechanical and hydraulic behaviour of salt in the excavation disturbed zone around underground facilities. Int. J.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Vol. 40/Issue 5, 2003, pp. 725-738. (SCI和 EI收錄)
11. Hou, Z. & W. Wu: Improvement of design of storage cavity in rock salt by using the Hou/Lux constitutive model with consideration of creep rupture criterion and damage.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Vol. 25, No. 1, 2003, pp. 105-108. (EI收錄)
12. Hou, Z.: Zeitabhängige Pfeilertragfähigkeit und Pfeilerdimensionierung im Salzbergbau. Glückauf, 138 (2002) Nr. 10. (EI收錄)
13. Hou, Z. & W. Wu: New ideas and methods on geomechanical safety analysis of toxic and radioactive waste repositories in salt mine.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Vol. 21, No. 11, 2002, pp. 1708-1713. (EI收錄)
14. W. Wu & Hou, Z.: A damage and creep model for rock salt as well as its valid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Vol. 21, No. 12, 2002, pp. 1797-1804. (EI收錄) [1] 

侯正猛科研論文

1.德國聯邦科技教育部科研項目(項目編號:02C1034):鹽巖力學模擬研究“本構方程比較”。本項目有6個研究單位參與,侯正猛教授為克大項目的負責人,2004-2006
2.歐洲委員會研究項目 (項目編號:FI6W-CT-2003-02389):放射性核廢料地下處置空間(鹽巖、粘土巖及花崗岩)擾動區內關鍵過程及其耦合過程的物理與數值模擬研究。本項目由來自11個歐洲國家46個研究機構參加,侯正猛教授為克大項目負責人,2004-2006
3. 德國聯邦科技教育部科研項目(項目編號:02C1275):鎂鹽粉充填材料的C:HM 耦合模型。本項目有3個研究單位參與,侯正猛教授為克大項目負責人,2005-2006
4. 中石油委託項目(中國西氣東輸工程天然氣地下儲氣庫研究):來自中國金壇鹽礦地區鹽巖、泥岩岩石力學實驗研究及金壇地區現有十五口鹽溶腔穩定性研究。侯正猛教授為該項目技術負責人,2004-2005
5. 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岩鹽溶腔最佳結構設計及天然氣、石油儲存運營參數優化“(編號: 50620130440)。侯正猛教授為該項目德方合作人, 2006-2009
6. 中國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中國層狀鹽巖CO2地質處置基礎性研究” (項目編號:2007DFB60100)。侯正猛教授為該項目德方合作人, 2007-2010
7.德國聯邦科技教育部科研項目(項目編號:03G0704Q):發展和優化在二氧化碳作用下的新封井技術以及該技術的Altmark現場實驗研究;鑽井周邊的THM耦合研究。侯正猛教授為項目負責人,2008-2011
8. 德國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科學聯合會科研項目(項目編號:DGMK680-1/680-2): 極低天然氣藏水力壓裂的數值優化研究。侯正猛教授為項目負責人,2007 –2010
9. 下薩克森州州政府大型聯合科研項目: 地熱和高效低成本鑽井技術。 侯正猛教授為B4項目負責人: 通過實時鑽孔測量獲取必要的計算參數以及它們的實時應用以降低鑽井成本和保證鑽孔穩定性。侯正猛教授為項目負責人,2009-2013
10.德國聯邦環境部科研項目(項目編號:41V5755):深層地熱中水文壓裂和熱能開採階段的水-熱-化學-力學耦合研究, 特別是由此引發的人工地震和機制,儲存在巖體中的形變能量釋放、傳播、震級和措施。侯正猛教授為項目負責人,2010-2013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