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侯外廬

鎖定
侯外廬(1903年2月6日—1987年9月14日) [8]  ,出生于山西平遙西王智村,原名兆麟,又名玉樞,自號外廬 [5] 中共黨員 [9]  ,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思想史家,教育 [4]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生前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11] 
侯外廬於1923年入讀於北京政法大學法律系;1924年轉入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專業;1927年赴法國巴黎大學留學深造;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9]  ;1930年迴歸中國,任哈爾濱法政大學經濟學系教授;1931年9月任北平大學法學院教授、北平師範大學教授;1932年2月—1933年8月被捕入獄 [11]  ;1937年在山西、陝西等地從事學術文化活動,並參與創辦臨汾民族革命大學;1938年任職於中蘇文化協會及中國學術工作者協會;1947年任香港達德學院教授;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950年3月任西北大學校 [10]  ;1951年曆任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主任,北京大學教授 [5]  ;1954年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二所副所長 [8]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3]  ;1987年9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 [11] 
侯外廬一生主要從事社會史、思想史的學術研究 [11] 
中文名
侯外廬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山西平遙
出生日期
1903年2月6日
逝世日期
1987年9月14日
畢業院校
巴黎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宋明理學史》
《韌的追求》
主要成就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侯外廬人物生平

1903年2月6日,侯外廬出生于山西平遙西王智村。
1923年,入讀於北京政法大學法律系。
1924年,轉入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專業。
1927年,赴法國巴黎大學留學深造。
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9] 
1930年,迴歸中國,任哈爾濱法政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1931年9月,任北平大學法學院教授、北平師範大學教授。
1932年2月—1933年8月,被捕入獄。 [11] 
1937年,在山西、陝西等地從事學術文化活動,並參與創辦臨汾民族革命大學。
1938年,任職於中蘇文化協會及中國學術工作者協會。
1947年,任香港達德學院教授。
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950年3月,任西北大學校長。 [10] 
1951年,歷任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主任,北京大學教授 [5] 
1954年,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二所副所長。 [8]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3] 
1987年9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 [11] 

侯外廬主要成就

侯外廬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侯外廬對中國思想的發展歷程做了系統梳理,明確從社會史入手解決思想史問題,擴大了思想史的研究範圍,發掘出很多曾經不被重視的的思想家和“異端”;在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古代社會性質問題的論戰中,釐清了中國古代城市和國家的起源;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解決了“亞細亞生產方式”問題。 [11] 
“理論與實際的統一”是對侯外廬治史路徑的概括。侯外廬通過翻譯和研究《資本論》,接受並掌握了唯物史觀,奠定了歷史研究的理論基礎。在中國社會史和思想史研究中,他提出治史路徑的多條原則:從經典原著出發掌握唯物史觀,以社會史研究為前提解釋思想史,結合史料使古代社會普遍規律的理論中國化,探究中國歷史的特殊規律,防止理論運用的教條化等。從原著出發掌握理論,堅持馬克思主義與史料、現實的雙重統一,重視中國歷史的實際和特殊性,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批判地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仍是值得繼承的馬克思主義史學遺產。 [2] 
在史學領域,侯外廬提出外來“學術的中國化”“中國學術的世界性”等概念,表明他對外來學説中國化問題進行了理論思考。1939年,他提到“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世界學術介紹,最早有唐代的佛學中國化”,認為它“在理論知識上達到中國化的程度,而且在實踐上達到一個畸形的極端(如禪宗)”;佛學中國化成功,“證明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力,並不低於德國的黑格爾思維創造力”。侯外廬已經注意到民族文化自信在外來學説中國化中的重要性。 [4] 
侯外廬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史學領域,就是“為了使歷史科學中關於古代社會規律的理論中國化”。這要求中國學者在科學研究中,“不為古人所役,亦不為歐美先進所役”。他自己進行學術研究,最重視獨立自得;在表述上,他努力“試驗着講我自己的語言”。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自己獨立自得的學術成果,應是外來學説中國化的集中表現。 [4] 
侯外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將“社會史和思想史貫通起來”,即思想史和社會史相結合。他還多次運用追本溯源法。如他為五四啓蒙運動尋找中國思想史淵源,提出明末清初出現了“早期啓蒙思想”的論斷;為革命理論尋找到從墨子到魯迅的“異端”思想傳統;為中國社會歷史特點發掘出宗法社會氏族殘餘因素等。運用這一方法的成果,應當是他關於中國文明路徑的研究結論。 [4] 
  • 學術論著
侯外廬與多位學者合著了多卷本《中國思想通史》,其他著作有《中國封建社會史論》《中國近代哲學史》《中國思想史綱》《宋明理學史》和《韌的追求》等。 [5] 
刊發時間
論文名稱
期刊名稱
1957年
孫中山的哲學思想及其同政治思想的聯繫
《歷史研究》
1957年
關於中國封建社會起源於秦漢之際
1957年
介紹陳確着書中所僅見刊本《葬書》的思想
《新建設》
1957年
方以智—中國的百科全書派大哲學家(上)
《歷史研究》
1957年
方以智—中國的百科全書派大哲學家(下)
《歷史研究》
1957年
學習先進理論,加強的思想路線
《歷史研究》
1958年
怎樣對待孔德的思想
1958年
唯物主義者王安石
《歷史研究》
1959年
中國封建社會前後期的農民戰爭及其綱領口號的發展
《歷史研究》
1959年
關於封建主義生產關係的一些普遍原理
《新建設》
1959年
王廷相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哲學研究》
1959年
柳宗元的唯物主義思想  
新建設
1959年
李贄的進步思想
1959年
呂才的唯物主義思想
《歷史研究》
1959年
十六世紀中國進步的哲學思潮概述
《歷史研究》
參考資料 [11] 
  • 科研獎勵
時間
獲獎項目
獎勵名稱
1995年
《宋明理學史》 [8]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1997年
《宋明理學史》 [8]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著作一等獎
1999年
國家社會科學著作二等獎

侯外廬人才培養

  • 教育思想
侯外廬在長期的革命教育及管理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提倡實踐精神與求實作風;提倡“韌的追求”;鼓勵學生勇於獨立思考,並有所創新和前進;倡導教學和科研的統一。 [11] 
  • 院校建設
1937年,侯外廬參與創辦了臨汾民族革命大學。 [5] 
  • 講授課程
1932年,侯外廬任教於北平大學法學院,同時在北平師範大學兼課,並講授“唯物史觀”課程。 [1] 
  • 指導學生
侯外廬指導培養的學生有歷史學家張豈之 [5]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歷史學家李學勤,歷史學家、翻譯家何兆武,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黃宣民盧鍾鋒,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祝瑞開等。 [8] 

侯外廬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55年

侯外廬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46年
《文匯報·新思潮》主編 [5] 
1951年
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 [5] 
1954年9月—1959年4月
1959年4月—1964年12月
1964年12月—1975年1月
1978年3月—1983年6月
1983年6月—1987年9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會委員 [5]  [7] 

中國史學會理 [5] 

中國哲學史學會名譽會長 [5] 

中國孔子基金會名譽顧問 [5] 

《中國哲學》名譽主編 [8] 

侯外廬人物評價

“侯外廬是中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思想史家、教育家,是中國思想史學科的奠基人,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開拓者,對於促進馬克思主義史學中國化作出了重要貢獻。”(湖北經濟學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中心評) [4] 
“侯外廬是當代大歷史學家和大思想家,在中國內外享有崇高聲譽。他筆耕輟,著作無數,給後人留下了豐厚的精神文化遺產,在社會史和思想史領域均作出開拓性的貢獻。我們要學習繼承他博大的胸懷、嚴謹的治學精神和高屋建瓴的學識,從而推動中國歷史學學科進一步繁榮發展。”(2013年侯外廬110週年華誕學術紀念會與會者聯評) [8] 
“侯外廬將中國思想史置於中國社會史研究的基礎上,開創侯外廬學派,對推動馬克思主義史學中國化作出了重要貢獻。”(歷史學家豈之評) [2] 
“侯外廬在中國社會史和中國思想史研究方面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學術遺產。”西北大學評) [10] 
“侯外廬為中國歷史研究事業留下了豐厚而又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為歷史研究所的歷史研究、中國思想史研究和人才培養等等方面,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的博大精深的學術建樹、高尚純正的道德情操和氣度恢宏的大師風範,將永遠彪炳史冊。”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評)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