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侯先光

鎖定
侯先光,男,1949年3月出生,江蘇豐縣人,漢族,九三學社社員。2005年3月加入九三學社,教授。現任國際古生物協會副主席、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雲南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雲南大學資源環境與地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文名
侯先光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蘇豐縣
出生日期
1949年(己丑年)3月
性    別
職    稱
教授

目錄

侯先光個人經歷

1969年參加工作。
1969年12月至1973年8月在江蘇生產建設兵團工作。
侯先光 侯先光
1973年9月至1977年2月就讀於南京大學地質系。
1977年2月至1978年8月在南京大學地質系任教。
1978年9月至1981年9月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
1981年9月至1990年9月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工作,歷任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
1990年9月至1997年8月在瑞典國家自然博物館、烏普薩拉大學工作。
期間,1994年晉升為研究員。
1997年5月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古生物系獲博士學位。
1997年8月至2000年8月在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工作,繼續從事澄江動物化石羣的研究工作。
2000年8月至今在雲南大學工作,任國際古生物協會副主席、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雲南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雲南大學資源環境與地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曾獲何梁何利獎。

侯先光成就

1984年7月,經過長期艱苦、細緻野外工作,在雲南省澄江縣帽天山早寒武世地層內(5.3億年前)發現了聞名於世的澄江動物化石羣。該動物化石羣的發現被世界科學界稱為“二十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世界科學家把該化石羣評價為“永遠是科學的大廈”,為早期生命科學研究開闢了一個重要的創新性研究領域。
發現澄江動物化石羣后,每年在雲南作了大量野外工作,進行了先期艱苦的開創性工作,開闢了一些澄江動物化石羣新地點並作了詳細的挖掘工作,極大地擴大了澄江動物化石羣的分佈範圍,採集了數萬塊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保存軟軀體化石標本。這些早期艱苦的工作,為全面、系統研究澄江動物化石羣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為發現者和早期艱苦工作的開闢者,對澄江動物化石羣進行了全面、系統研究,描述發表了澄江動物化石羣中絕大多數動物新屬種,把發現該化石羣所引起的國際轟動進一步提高到科學理論的認識水平。發表有關澄江動物化石羣文章70篇,其中SCI論文30篇,國際會議論文5篇,專著4部,其中在國外出版英文專著3部,被SCI引用1260餘次,侯先光發表的澄江動物化石羣的研究專著被外國專家在《Nature》、《Science》等十多家國際著名刊物上發表書評,向世界加以介紹和推薦,使澄江動物化石羣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
侯先光的這一系列工作,使科學界對澄江動物化石羣的科學意義、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有了一個較為全新和全面的認識,為全面揭示澄江動物化石羣的科學意義和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特徵做出了重要貢獻。最古老的澄江動物化石羣發現,對重新認識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和各動物門類的起源與演化理論有着極為重要意義。因此,2002年5月28日,江澤民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六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特別列舉了雲南澄江動物化石羣的發現是我國基礎科學研究領域中令人矚目的重大成果之一。
由於雲南澄江動物化石羣的重要科學意義,帶來了重大的社會影響和效益:

侯先光榮譽

1. 1992年2月,澄江動物化石羣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地質遺蹟遴選名錄》中東亞優先甲等(A級);
2. 1997年5月,澄江動物化石羣首發地被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3. 1998年11月,澄江動物化石羣首發地被雲南省委、省政府批准為雲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4. 2001年3月,澄江動物化石羣首發地被國家首批為11個國家地質公園之一;
5. 温家寶總理於2004年對澄江動物化石羣的保護作了三次重要批示,9月5日的批示為“要保護澄江化石羣,保護世界化石寶庫,保護這個極具科學價值的自然遺產”;
6. 2006年1月,國家建設部已把澄江動物化石羣首批公佈為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侯先光發現

在1984年和1985年的野外地質調查中發現,澄江生物化石羣分佈廣泛,在滇東地區下寒武統筇竹寺組玉案山段中的泥質岩層中均有發現,其時代為寒武紀早期,距今約5.3億年前。雖經5億多年的滄桑鉅變,這些最原始的各種不同類型的海洋動物軟體構造保存完好,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是世界上所發現的最古老、保存最好的一個多門類動物化石羣;生動如實地再現了當時海洋生命壯麗景觀和現生動物的原始特徵,為研究地球早期生命起源、演化、生態等理論提供了珍貴證據。澄江動物化石羣的發現,引起世界科學界的轟動,被稱為“20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