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侯世奎

鎖定
侯世奎(1911年-1976年1月24日),甘肅省臨夏縣紅台鄉侯家溝人 [8-9]  。甘肅省軍區原副司令員。1931年12月參加寧都起義,隨部編入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第三十四師一〇〇團營長、八路軍山東軍區警備二旅六團營長、濱海軍區第六團副團長、獨立三團團長、遼東軍區第五旅旅長、遼東縱隊副司令員,東北野戰軍第十師副師長、師長、甘肅省軍區參謀長、西北軍區幹部文化學校校長、甘肅省軍區副司令員等職。 [1]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76年1月24日在蘭州逝世。 [2] 
中文名
侯世奎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1年
逝世日期
1976年1月24日
出生地
甘肅省臨夏縣紅台鄉侯家溝 [8-9] 
性 別
軍    銜
少將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主要榮譽
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侯世奎生平經歷

侯世奎童年經歷

侯世奎同志1911年出生於臨夏縣紅水溝(今紅台鄉)侯家溝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的家鄉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自然條件差,災害頻繁,加之歷年的戰亂,祖上幾輩生活相當艱難。清光緒二十一年,侯世奎的祖父為躲避當地發生的戰亂,逃至定西、皋蘭等地,流浪度日,於民國五年在蘭州阿幹區落腳,幹起了為地主背煤的苦力。侯世奎的父親年輕時也在阿幹煤礦背煤,後看到家鄉年景漸好,便回到侯家溝老家務農。侯世奎同志幼年時,由於家庭生活困難,父母無力供養,從九歲起就給鄰村一家地主放牛,經常早起晚睡,吃不飽穿不暖,吃盡了苦頭。以後,他又去阿幹爆礦給地主背煤,1928年,父母先後死於饑荒後,17歲的侯世奎在舉自無親、無依無靠的情況下,將小妹送於別人,孤身一人在家鄉附近過起了流浪、打短工的生活。 [3] 

侯世奎參軍入伍

1929年春,在臨夏駐防的馮玉祥國民軍部隊,為了擴充軍力,在當地招募新兵。孤身流浪、無家可歸的侯世奎,為了找個棲身餬口的地方,便加入到馮玉祥國民軍部隊,隸屬於孫連仲部下。
1930年,馮玉祥、閣錫山聯合倒蔣,孫連仲部奉命從甘肅開往中原參戰,侯世奎也隨軍東下。馮軍失敗後,孫部被蔣介石改編為第二十六路軍,遂調往江西。
1931年12月,第二十六路軍一萬七千多人,由趙博生、董振堂等率領,舉行了著名的“寧都起義”,遂加入紅軍行列。侯世奎參加紅軍後,即被任命為紅軍第五軍團第十三軍三十八師某團重機槍排一個班的班長。 [3] 

侯世奎參加長征

侯世奎同志參加紅軍後,在組織的培養教育下,思想認識進步很快,從1932年夏天開始,他先被安排到紅軍學校學習8個月,1933年6月起,又到紅軍大學指揮科第三期學習8個月,不久,又去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江西瑞金)參觀學習,聆聽了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的重要報告。這些學習機會和參觀活動對從小沒有進過校門的侯世奎來説,是極其難得的。他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如飢似渴地學習革命理論和文化知識,使他懂得了許多革命道理,提離了覺悟,開闊了眼界,加深了對共產黨和紅軍的認識。他迫切要求進步,積極靠攏黨組織,於1932年10月在紅軍學校學習時,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與此同時,他將自己學到的知識及時運用於本職工作,以高度的革命熱情和極其負責的態度,出色地完成了上級交給的各項任務,得到領導的信任和同志們的讚許。他的職務也由原來的班長很快升為排長、連長、營長。這段時間,侯世奎在中央蘇區先後參加了贛州、水口、金溪等戰役及第四、第五次反“圍剿”鬥爭,為保衞中央革命根據地浴血奮戰。由於他帶領的排和連作戰勇敢,突擊性強,完成任務出色,曾獲得.“模範排”和“青年模範連”等光榮稱號.”
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開始長征。侯世奎所在的三十四師,擔任全方面軍長征時的後衞警誡、收容掉隊人員等任務。11月,該師剛進至湘江封鎖線,突遭敵人阻擊,因與前面部隊相距較遠,失去聯繫,該師官兵雖與敵人拼死搏鬥,仍遺失利,大部分指戰員壯烈犧牲。在此次戰役中,侯世奎不幸負傷後被敵人俘。他先被送到衡陽關押,不久又押到昆明監獄受刑,歷時三年之久。在獄中,殘暴的敵人為了向他拷問紅軍的情況,施用了各種酷刑;致使他的身體受到嚴重的摧殘,特別是由於敵人的嚴刑損傷了他的神經系統,使他患上了癲癇症。敵人可以摧殘他的身體,但無法摧毀他堅強的革命意志。他堅貞不屈,始終沒有吐露紅軍的任何秘密,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直到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發生後,國民黨反動派才釋放了他。獲釋後,侯世奎立即從昆明北上,去尋找共產黨和八路軍。經過數千裏轉,歷盡限難險阻,終於在1938年3月到達西安八路軍辦事處,旋轉赴延安,回到了革命隊伍。 [4] 

侯世奎參加抗日戰爭

侯世奎同志到達延安後,先入抗大學習,並接受組織審查當八路軍領導機關確認他在被捕關押期間沒有任何問題,是一個堅強的革命者後,便派他赴山東敵後,任一一五師第七團第二營營長,並展抗日遊擊戰爭。在日本鬼子重重包圍、國民黨撤起反共高潮、漢奸不時出沒搗亂的嚴峻形勢下,侯世奎及其所在部隊在上級組織的領導下,堅持開展敵後工作,出色完成了任務。在甲子山、天寶山戰役中,他們打得勇猛頑強,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軍,擴大了抗日根據地,得到了上級表揚。在艱苦的鬥爭環境中,侯世奎同志還堅持學習文化,在行軍途中,每天識四、五個生字,被上級機關授予“文化學習模範營長”稱號。這一時期,侯世奎同志在其他方面均表現良好,如辦事雷厲風行,處處以身作則等。因此得到上級領導的器重,不斷被委於重任。即於1943年夏任命為山東縱隊教導二旅六團副團長,1944年春調任山東濱海軍區營中獨立團團長,1945年初升任濱海軍區第一軍分區副司令員。 [4] 

侯世奎參加解放戰爭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宣佈投降後,侯世奎同志奉命率部進軍東北。當時,為了保守軍事秘密,不暴露我軍武裝力量,八路軍進入東北後統稱為“東北人民自衞軍”(解放戰爭開始後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侯世奎同志去東北後,先擔任東北民主聯軍遼南縱隊第五旅旅長,縱隊副司令員,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第十師副師長、師長,遼東軍區參謀長等職,參加了本溪、海城、梅河口戰役和著名的遼瀋、平津戰役,為革命戰爭的最後勝利,作出了很大貢獻。侯世奎因作戰勇敢,曾多次受到上級的通令嘉獎。 [5] 

侯世奎新中國成立後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侯世奎同志調任甘肅省軍區第一任參謀長,參與指揮了甘肅地區的鬥爭,為穩定甘肅局勢,維護社會治安做出重要貢獻。1952年被調任西北軍區幹部文化學校校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61年又升任甘肅省軍區副司令員,直至1966年離職休養。
1976年1月24日,侯世奎同志因患心臟病治療無效,在蘭州逝世。遵照本人意願,他的遺體實行火化,骨灰盒被安放在蘭州市華林山革命公墓。 [5] 

侯世奎人物評價

侯世奎同志參加革命四十多年來,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理論聯繫實際,努力改造世界觀,對黨忠心耿耿,對工作兢兢業業,光明正大,團結同志,勤勤懇懇地為人民服務,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國防建設事業,保持和發揚了我軍的優良傳統。 [6] 
參考資料
  • 1.    山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山東省志 人物誌 下冊,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03,第2134頁。
  • 2.    湯少雲主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百科部編,開國將帥,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04,第686頁。
  • 3.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臨夏文史資料選輯 第7輯,1992.12,第71頁。
  • 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臨夏文史資料選輯 第7輯,1992.12,第73頁。
  • 5.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臨夏文史資料選輯 第7輯,1992.12,第74頁。
  • 6.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臨夏文史資料選輯 第7輯,1992.12,第75頁。
  • 7.    侯世奎  .寧夏黨史.2017-07-25[引用日期2023-06-14]
  • 8.    湘江戰役34師倖存的3位開國將軍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引用日期2023-10-17]
  • 9.    《河州史話》編纂委員會編. 河州史話[M]. 201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