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依禪

鎖定
中亞與中國新疆地區伊斯蘭教蘇菲派首領的尊稱。該詞原系波斯語第三人稱複數代詞,意即“他們”,開始為外界對該派的指稱,後經中亞操突厥語請民族吸收轉化為對蘇菲派首領的專門稱謂。一説為阿拉伯語“伊爾沙德” (Irshad)的音譯,意為“指導”、‘師長、”、“導師”等。在中亞和新疆地區,凡蘇菲派即統稱為“伊禪派”,其首領稱為依祥。信仰什葉派伊斯瑪儀支派教義的塔吉克族穆斯林,也以“依禪”尊稱他們的宗教首領。
中文名
依禪
地    區
中亞與中國
用    途
伊斯蘭教蘇菲派首領的尊稱
解    釋
他們

依禪制度

依禪 依禪
塔吉克的宗教組織制度也不如維吾爾等族那樣嚴密。宗教的首領“依禪”自稱是“聖人”的後裔,職位世襲。但是他們所管轄教徒的數量和在教派內的威望是各不相同的。教徒世代信從某一依禪及其繼承者。依禪在教徒比較集中的鄉村,委任當地的一個信徒為“海力派”,作為自己一部分活動的代理人。由於依禪沒有固定的教區,因此有些鄉村因為教徒分屬幾個依禪而出現一個鄉村有幾個海力派的現象。此外,還有宗教職業者“卡孜”掌握着宗教法律,“阿姆蘭”則是主持節日宗教活動的,他們都在一定地區內進行活動。

依禪詳細介紹

依禪依禪得名

伊斯蘭教蘇菲派在中亞與中國新疆地區的別稱。因其首慣被尊稱為“依禪”(Ishan)而得名。
中亞蘇菲派納格什班迪耶教團創始者白哈烏丁(1318~1389)去世後即被尊奉為“哈茲拉特依禪”(哈茲拉特,即閣下、大師)。15世紀以來,蘇菲派在中亞有很大發展,一些蘇菲主義教團創傳者的“凱拉瑪特”(即奇蹟)成為吸引羣眾的一種力量,聖徒崇拜與麻札朝拜的儀式十分盛行,蘇菲派對穆斯林社會生活的影響日益顯著;教團首領作為精神領袖的地位與世借政治有了密切的聯繫。

依禪背景介紹

在納格什班迪耶教團發展到第三代大依祥和卓阿赫拉爾(?~1490)時,他就以宗教領袖身份參與中亞侯賽因王朝宮廷政治活動,獲得很高的聲望,而且據有眾多的土地和財富。至第五代大依祥和卓麥赫杜姆·阿扎姆(1461~1543)時,以納格什班迪耶教團為主的依禪派巳成為中亞佔統治地位的宗教組織的社會力量.從阿赫拉爾開始,該教團通過加強與東察合台系王朝的政治關係打開了向中國新疆傳教的大門。麥赫杜姆·阿扎姆於1533年後親自到新疆喀什、葉爾羌等地宣教,獲得成功,從而為依禪派在新疆的傳播打下了基礎。麥赫杜姆·阿扎姆去世後,其於嗣為爭奪宗教繼承權發生分裂。幼子伊斯哈格(?~1599)另立門户,稱“伊斯哈格耶”,並在1580年來到新疆,在葉爾羌汗國馬哈茂德汗支持下擴大本派勢力,逐漸取代了原亞薩維教團與烏瓦伊西耶教團的優勢地位.同伊斯哈格相對立的是其長兄依禪卡朗,其追隨者稱為“依禪卡朗派”,原詞為“伊沙尼耶”(Ishaniya,即依禪的勢力範圍),漢譯“依禪派”。該派在中亞布哈拉、撒馬爾罕以及阿富汗均有傳播。1620年,依禪卡朗之第四子穆罕默德·優素福進入中國新疆喀什噶爾傳教,從此開始了依禪卡朗與伊斯哈格兩系和卓及其領導的白山派與黑山派在新疆長達300年之久的宗教政治鬥爭,對新疆社會歷史影響巨大。至近代以來黑山派與白山派間的教權角逐方告平息。由於早期教團紐帶的鬆弛,導致各個有實力的依禪形成各自獨立的蘇菲主義分支組織,通稱為依禪派,分佈於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