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侗族大歌

(中國侗族傳統音樂、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鎖定
侗族大歌,流行於貴州省黔東南地區的黎平縣、從江縣、榕江縣等侗族聚居區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的傳統音樂,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侗族大歌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至宋代,侗族大歌已經發展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至明代,侗族大歌已經在侗族部分地區盛行了。侗族大歌的發展與其鼓樓的居住形式,好客的風俗習慣,以及侗族語言有着分不開的聯繫。侗族大歌結構嚴密而精美,歌詞押韻,曲調優美,歌詞多采用比興手法,意藴深刻。 [1] 
2006年5月20日,貴州省黎平縣、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申報的侗族大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7日,貴州省從江縣、貴州省榕江縣申報的侗族大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該五項非遺項目編號均為Ⅱ—28。 [2]  2009年,侗族大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3] 
中文名
侗族大歌
批准時間
2006年、2008年入中國國家級;2009年入選世界級
非遺級別
世界級
申報國家
中國
遺產編號
Ⅱ—28
遺產類別
傳統音樂

侗族大歌歷史淵源

侗族大歌歷史久遠,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18]  劉向的《越人歌》那種聲韻和格調已為侗族大歌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在南朝時期,這類民歌又有所發展,至宋代,侗族大歌已經發展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如宋人陸游在其所著《老學庵筆記》中已經有關於“仡伶”集體作客唱歌的記載。至明代,侗族大歌已經在侗族部分地區盛行了,在明代鄺露的《赤雅》中有記載,“長歌閉目,頓首搖足”,即是侗族大歌的演唱情形。 [4] 
在過去漫長的封建社會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侗族社會一直處於封閉式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狀態,交通閉塞,商品經濟觀念極其淡薄,學校很少,讀書的人不多,教育十分落後,大歌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在民間流傳,世代相承。那時候,人們以“會唱歌”“會歌多”為榮,誰掌握的歌越多,誰的知識就越豐富,歌師、歌手受到人們的尊敬,當時侗族人民認為讀不讀書沒有關係,但不學歌就不行,因而有“用歌替書”之説。
20世紀50年代後,侗族大歌被音樂家肖家駒、郭可諏等發現,他們組織音樂工作者深入黎平縣侗族山區收集發掘、記錄整理,侗族大歌從此由大山深處走向世界。20世紀50年代初,黎平巖洞侗族歌手吳培信代表侗族出訪蘇聯,第一次將侗族大歌帶出國門。 [19] 

侗族大歌基本特徵

侗族大歌題材內容

侗族大歌歌唱的主要內容可以分為鼓樓大歌、聲音大歌、敍事大歌、童聲大歌、戲曲大歌、社俗大歌、混聲大歌等七種。 [1] 
鼓樓大歌:侗語稱“嘎得樓”。用於迎接賓客時在鼓樓裏演唱的大歌,由主客男女雙方歌隊對歌,內容以情歌敍事歌為主。
聲音大歌:侗語稱“嘎唆”“嘎套唆”。具有很強的藝術性,注重表現曲調、聲音的優美,加入了許多襯詞,旋律多模仿自然界的音響,如流水、鳥鳴、蟬聲等。
敍事大歌:侗語稱“嘎君”“嘎啥”。一般是歌隊出寨走客,應主人邀請而演唱,多以神話故事、歷史傳説作為歌詞。
童聲大歌:侗語稱“嘎臘温”。由兒童演唱,內容多為兒童的遊戲及知識傳授,歌詞短小,節奏明朗,曲調歡快,朗朗上口。
戲曲大歌:侗語稱“嘎瓦”,即羣眾歌。一般在侗戲開場前或收場,以齊唱為主,最後一句拖腔時才合唱,氣氛熱烈。
禮俗大歌:侗語稱“嘎耶”。每年正月初二祭祖母堂時,手拉手或手搭肩踩堂唱的歌,節奏明快。 [19] 
侗族大歌的內容,通常是模擬鳥叫蟲鳴,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如果按其風格、旋律、內容、演唱方式可分為四類:即嘎所(嘎獲)、嘎嘛、嘎想、嘎吉。
1、嘎所又被稱為聲音大歌,強調旋律的跌宕,聲音的優美。歌詞一般短小,突出歌詞之間和之後相當長的襯字及曲調,拉腔時幾個歌手輪換唱高音,使高音之間此起彼伏,低音一般由其他歌手齊唱一個長音,與高音形成反差相映襯,旋律多模仿自然界的蟲鳴鳥叫,小河流水並以其昆蟲鳥獸或季節為歌命名。
2、嘎嘛被稱柔聲大歌,一般以抒發男女戀愛之情為主要內容,特點是緩慢,柔媚而富感染力。
3、嘎想又稱倫理大歌,是一種勸教戒世為主的大歌歌種,音樂旋律起伏不大,注重歌詞內容的表述,多以稱頌或諷刺為主,是安定勸撫侗家人的主要倫理手段。
4、嘎吉又叫敍事大歌,多以展開故事情節和人物對話為主要內容,音樂旋律舒緩、低沉而憂傷,有以單人領唱、眾人集體低音相襯為主要表現方式的嘎吉母,和眾人分聲部合唱的嘎錦兩種類型。敍事歌的歌詞一般較長,歌者要有驚人的記憶和豐富的表情。 [1] 

侗族大歌詞曲結構

1、一曲多詞類,是侗族大歌數量最多的一類,經典侗族大歌,都屬於這一類歌。經典大歌是屬於正式場合演唱的大歌(即男女對唱的歌),所以都有男聲部和女聲部。
2、一詞一曲類侗族大歌,是數量較少的歌種,這類歌一首歌只有一首歌詞和與之結合的一首曲調。這類歌一般不用於對歌演唱,主要用於欣賞,這類歌往往只有女聲部或者只有男聲部。
3、一詞多曲歌是侗族大歌裏數量最少的歌,是侗族大歌發展過程的種變異形式。一詞多曲歌主要是女聲歌,多是把一首一詞一曲的歌詞移植到另外一首一詞一曲的歌的曲調裏演唱,還可以把男聲的歌詞移植到女聲裏演唱。
4、侗族大歌的結構嚴密而精美,具有完整的三段式特徵:每首大歌均由三部分組成,分成歌頭、歌身、歌尾。歌頭與歌尾相互照應,將歌身鑲在中間。
5、結構上由果(組)、枚(首)、僧(段)和角(句)組成。 [5] 

侗族大歌曲調風格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
1、曲式結構複雜,聲部多。從音樂學分類上看,侗族大歌屬於支聲復調音樂範疇,曲式結構不是固定對等的節奏,音節結構有長有短,節拍有快有慢,差別很大,既有嚴謹的一面,又有自由發揮的一面。音符高低間差大,低八度和高八度音符經常在同個音節裏出現。聲部上往往二聲部、三聲部等同時出現在一段音程中,縱橫交織,氣勢磅礴,齊頭並進,混合成渾然和諧的旋律。
2、嚴肅莊重。侗族大歌均在大眾場合使用和演唱,如迎賓送客的場合,重大節慶的場合等,而且有眾多人蔘加演唱,場面宏大。內容以敍史、敍事為主,嚴肅而不隨意,篇幅、容量大,男女老幼皆宜唱、宜聽。
3、無伴奏,無指揮。演唱大歌時,不需要配器和指揮,演唱人員憑藉嚴格的訓練和演唱時的默契,往往一氣呵成,既完整又完美。 [6] 

侗族大歌歌詞特點

1、歌詞簡練,以突出和展示曲調聲音美為主的“聲音大歌”。“聲音大歌”儘管歌詞簡單,曲式卻同樣複雜多變而莊重嚴肅,聽之似乎更抒情完美,意味深長。
2、侗族大歌歌詞押韻,曲調優美,歌詞多采用比興手法,意藴深刻。 [6] 

侗族大歌技巧技術

與世界上眾多“民間口傳音樂傳統”相比較,大歌在技巧應用和技術才能上具有特殊性和傑出性,主要表現為三點:
音樂藝術
“音樂藝術”上,“多聲部技術”的靈活運用,大歌音樂的重要特徵是在沒有指揮的情況下兩個聲部協作演唱,注重對“自然聲音”的模仿和提煉。這種歌唱多以自然界鳥叫、蟬鳴、林濤流水之聲為模擬對象,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一套特有的語詞與聲音表現方式。低聲部的持續音像流水一樣持續不斷,高聲部就像溪岸邊的蟬鳴此起彼伏;大歌整體“九度音域”的文化意義顯現為侗族的“全民歌唱”和經常歌唱。
口傳文學
“口傳文學”上,傳統大歌均由南部侗族第二土語區方言演唱,歌詞的使用與當地語言緊密相關。大歌歌詞長短不一,短者十餘行,長者數百行,其結構模式為“偶數行單數字句,句子長短不齊,篇幅可大可小”,由此形成自然而嚴格的韻律,即“腳韻”“腰韻”相押的“二十四大韻”韻律規則。語言是大歌的根基,大歌傳統也因語言的依賴和提煉而成為侗族語言乃至文化最有效的傳承和保護途徑。
口頭傳承
“口頭傳承”上,大歌在較為封閉的文化環境中體現了口頭傳承中的“身教”與“互動”智慧。“言傳”與“身教”相結合,“習得”與節慶“展演”相默契的、具體的、動態的、競爭的傳承情景,強化了歌徒們對大歌的理解和記憶,展演中的語言、唱腔、身體、心情幻化為個人心中難以磨滅的種種場景,使對歌的生硬記憶被精彩的生命體驗所替代,大歌也隨之與歌者在心靈真正合而為一。可以説,侗族大歌社區是一個面對面的口頭文化社區,其間歌的傳播和交流構成了基本的社會互動,每個人都作為歌者與聽者投人歌唱、文化和生命的習得、傳承及再生產之中,而大歌的“口頭傳統”為音樂及歌詞個人化、地方化的變異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心理空間,成為聯繫不同輩分族人間的重要紐帶。 [19] 

侗族大歌代表作品

侗族大歌的代表作有《珠郎娘美》《莽歲流美》《元東》《蟬之歌》《大山真美好》《裝呆傻》《松鼠歌》《三月歌》《耶老歌》《嘎高勝》《嘎音也》《嘎戲》。 [7] 

侗族大歌傳承保護

侗族大歌傳承價值

侗族大歌不僅是一種音樂藝術,還是瞭解侗族的社會結構、婚戀關係、文化傳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社會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 [4]  作為多聲部民間歌曲,侗族大歌在其多聲思維、多聲形態、合唱技藝、文化內涵等方面都屬罕見。作為一種在特殊地域和特殊人羣中使用的民間歌種,大歌與地方文化和諧共生,表現出強烈的“族性、地方性和功能性”特徵。 [19] 

侗族大歌傳承狀況

歷史上,侗族大歌的傳承主要為家族傳承,傳承載體為大歌“歌隊”,傳承的核心為歌師、歌頭,歌師、歌頭、歌隊三者的存在狀況及水平高低直接決定了侗族大歌的存在狀況與水平高低。歌隊,是指侗寨中存在的大大小小的演唱小組,每個歌隊少則幾人多則,上百人不等,按年齡組合成兒童歌隊、男聲歌隊、女聲歌隊、老年歌隊等,歌隊成員白日干農活,夜晚或閒暇之際聚習唱歌。歌頭是歌隊的帶頭人,是侗族大歌高音聲部的完成者,唱技高超,反應敏捷,能夠帶領歌隊走寨對歌。歌師是侗族天歌的靈魂,平時的任務是負責全寨歌班的訓練工作。侗族孩子四五歲時入歌班學唱大歌,除了生產勞動,大部分時間都在歌師的教育下成長,正是侗族自古及今小孩學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傳統,使得侗族在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保存了侗族大歌這一獨特的文化形式。 [19]  但許多歌手、歌師均年事已高,侗族大歌傳承面臨危機,後繼無人,瀕臨失傳,亟待保護。 [8] 

侗族大歌傳承人物

吳品仙,女,侗族大歌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序號:02-0253,申報地區:貴州省黎平縣。 [9] 
吳光祖,男,侗族大歌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序號:02-0254,申報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 [10] 
覃奶號,女,侗族大歌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序號:02-0255,申報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 [11] 
吳仁和,男,侗族大歌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序號:03-0826,申報地區:貴州省從江縣。 [12] 
潘薩銀花,女,侗族大歌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序號:03-0827,申報地區:貴州省從江縣。 [13] 
胡官美,女,侗族大歌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序號:04-1510,申報地區:貴州省榕江縣。 [14] 
賈福英,男,侗族大歌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序號:05-2050,申報地區:貴州省從江縣。 [15] 

侗族大歌保護措施

2018年11月1日,學生們在三江侗族自治縣民族初級中學演唱侗族大歌。當日,柳州市羣眾藝術館和三江縣文化館聯合舉辦的第49、50期侗族大歌免費培訓班在該校舉行結業彙報演出。 [16]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黎平縣文化館、柳州市羣眾藝術館、三江侗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中心、從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榕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侗族大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7] 
侗族大歌的主要流行地區黎平巖洞、從江小黃等地已建立侗族大歌保護試點基地,侗族大歌的傳承、保護工作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與重視。 [19]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侗族大歌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三江侗族自治縣文化館(三江侗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中心)、黎平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20] 

侗族大歌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1955年,黎平巖洞吳全妹等侗族歌手組織民間合唱團到北京為國家領導人和音樂界人士演唱侗族大歌,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 [19] 
1986年10月,以黎平為主的侗家姑娘一行9人蔘加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在夏樂宮演出,被稱讚為“清泉般閃光的音樂”。 [19] 
1994年和2001年春節聯歡晚會上,黎平縣侗族大歌隊演唱的《蟬之歌》《布穀催春》等侗族民間歌曲。
2002年,黎平侗族大歌藝術團參加北京音樂廳舉辦的“高原如歌——中國邊遠少數民族音樂尋根之旅”的第二套節目,進行90分鐘的專場演出。 [19] 
2002年,第二屆“黎平·中國侗族鼓樓文化藝術節”開幕式上,2000多人同唱侗族大歌,節日期間舉辦了“中國音樂家學會第九屆年會暨侗族大歌國際學術討論會”。 [19] 
2018年3月17日,廣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古宜鎮多耶廣場舉行該縣第三屆侗族大歌比賽,從古稀老人到總角小兒,35支歌隊近千人大展歌喉。 [7] 
榮譽獎項
2007年10月,貴州省合唱協會組織選送的黎平縣侗族大歌合唱團在廣東省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劇院舉辦的全國首屆社會主義新農村合唱大會上獲得本屆大賽金獎總分第一名。
2012年6月,黎平縣侗族大歌國家級傳承人吳品仙獲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 [19] 
2016年4月,導演歐醜醜編導的電影《侗族大歌》在第49屆美國休斯敦國際電影節上獲得雷米金獎最佳藝術指導獎、大評審團特別雷米金獎最佳導演獎兩項大獎。 [18] 

侗族大歌文化軼事

民間傳説,很久以前,有一羣侗族後生和姑娘在山上耕作,休息時大家坐在樹下有説有笑。他們的笑聲逗樂了山上的鳥蟲,頓時百鳥齊鳴,百蟲齊唱,聲音此起彼伏。後生們被這優美的聲音吸引,側目靜聽,然後自覺或不自覺地模仿各種蟲鳥的聲音學唱,有的唱高音,有的唱低音,越學越有味,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嘎吉約”“嘎能勒”“嘎念”“嘎國朵”“嘎杜谷能勒”等模仿蟬鳴鳥叫的歌聲就產生了。 [1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