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侗族刺繡

鎖定
侗族刺繡,貴州省錦屏縣民間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侗族刺繡是一種用引針穿刺,將各種彩色絲線或棉線附着在織物表面之上,構成各種圖案紋樣的工藝技法,是中國少數民族刺繡中的重要分支。 [2]  在侗族的刺繡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種是“盤軸滾邊繡”,以出自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平秋鎮以及周邊地區侗族婦女之手的繡作為代表。平秋鎮地處貴州侗族文化社區南部和北部的結合部,是北部侗族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平秋,原稱“阿術”,為侗族語言的音譯;明末改名“平秋”,意為“事物在自然消失”。當地的山谷縱橫,林木茂盛,民風古樸,有着獨具特色的風情和習俗。根據當地的碑記和傳説,“盤軸滾邊繡”在明清時期已經流行,其基本繡法由“盤軸繡”和“滾邊繡”兩種刺繡方法組合而成。 [1] 
2011年5月23日,侗族刺繡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Ⅶ-107。 [3]  2018年5月15日,侗族刺繡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4] 
中文名
侗族刺繡
批准時間
2011年5月23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美術
申報地區
貴州省錦屏縣
遺產編號
Ⅶ-107

侗族刺繡歷史淵源

侗族有着悠久的織繡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百越時代。因此《吳越春秋》有“越羅谷紗”的記載。莊子《逍遙遊》所説,百越有“斷髮文身”之俗。“文身”原是在身上刺圖案,種棉織衣後,便發展到在衣服上織繡圖案。 [5] 
侗族刺繡作品 侗族刺繡作品
有文字記載的侗族織繡歷史始見於漢唐。據《後漢書・南蠻傳》載:蠻“好五色衣服”。這裏的“蠻”,據史家考究,主要指布依族和侗族等。 [5] 
唐李延壽《北史・僚傳》載:“僚人能為細布,色致鮮淨”。這裏的“僚人”主要指侗族。 [5] 
《宋史・地理志》《宋史・九域志》載:北宋時靖州等地紡織的班細布、白練布、白絹等均負盛名,有的成為進奉朝廷的貢品。 [5] 
明弘治《貴州圖經新志》記載,當時婦女之衣,“刺繡雜文如綬”“織花細如錦”。 [5] 
明萬曆年間貴州巡撫、進士郭子章的《黔記》,錄有文人墨客詩讚道:“洞女膚妍工刺錦”。 [5] 
清康熙年間胡奉衡的《黎平竹枝詞》有“峒錦矜誇產古州”之句。吳敬梓所著《儒林外史》對鎮遠的侗繡備加讚賞,書中提到一些地方官以侗繡作為貴重禮品,拿到京都饋贈親友。 [5] 
清嘉慶年間李宗昉修編的《黔記》也誇讚:“黎平侗錦,精甲他郡”。説明侗族織繡品,在漢唐時代就已有名氣,到了明清時代,則揚名海內了。 [5] 

侗族刺繡文化特徵

侗族刺繡刺繡圖案

一件侗族刺繡作品的完成,首先是剪紙,即用紙剪出各種圖案,再按照圖案進行刺繡。剪紙藝人使用小剪刀,在一張空白硬紙上,根據頭腦中所建構的模式剪出一個個獨立的圖案,由於圖案是用於服飾的裝飾,因此樣式小巧精緻。 [2] 
侗族民間刺繡工藝主要用於婦女上衣、胸襟、領襟、圍裙、男頭巾、綁腿、小孩的口水圍、鞋帽、揹帶、槍藥袋等花邊圖案裝飾。 [6] 

侗族刺繡構圖原則

藝術品的構造通常會按照一定的規律佈局,侗族刺繡在構圖上便嚴格遵循着對稱的原則。首先上衣左右兩邊的衣邊、衣叉、袖口,左右腳上的綁腿圖案,無論是顏色、樣式還是在排列的結構、位置上均是相互對稱的。其次,在一副較大的刺繡作品內部,同樣也恪守着對稱的準則。 [2] 

侗族刺繡刺繡工藝

侗族刺繡作品 侗族刺繡作品
侗族民間刺繡有各種不同的繡法,大致可分為繡花、挑花、貼花和繡挑、繡貼結合等幾種。 [6] 
刺繡針法有鋪線繡、結子繡、錯針繡、環鎖繡、盤滌繡、打籽繡、花針繡、破紗繡、辮針繡等。在具體繡一件繡品時往往是幾種針法配合使用。 [6] 
綵線顏色為紅、綠、藍、紫、黃、白等,彩素結合,冷暖相宜,尤其在刺繡品上用金絲銀線滾邊、點綴許多小圓形亮片,更顯得花團錦簇,燦爛奪目。 [6] 
常見有幾何紋、十字紋、龍鳳紋、花草紋、牛馬紋、樹木紋、鳥獸紋、蟲魚紋、幹欄紋、穀穗紋、雲霧山泉紋,中間夾以花朵、蜂蝶、鳥獸等。 [6] 
挑花是侗族服飾工藝的重要門類。侗族婦女不僅擅長在服飾上刺繡、挑花,在鞋墊上挑花亦是運用自如。針法上主要是單線挑法,有的挑線顯示主體花,有的則是底布顯出主花,更有挑線,底布同時顯出花紋,橫看豎看都是花,妙趣橫生。有的還繡上龍、鳳圖形及現代裝飾圖案,從而使內容大大地擴充,增加鞋墊的藝術情趣。 [6] 

侗族刺繡製作工序

侗族刺繡作品
侗族刺繡作品(4張)
侗繡是刺繡的一種,侗繡中的精品當屬北侗盤軸滾邊繡,該繡法僅在錦屏縣的平秋、石引、黃門等北部侗族羣體中流傳。盤軸滾邊繡是純手工製作,歷經作模、打麪漿、粘布、擬模、貼面、鑲邊和繡花等數十道工序。 [7] 
“盤軸滾邊繡”基本繡法由“盤軸繡”和“滾邊繡”兩種刺繡方法組合而成。 [1] 
“盤軸繡”是取一根彩色絲線作為“引線”,即“軸線”;再取兩根彩色絲線將其緊密纏繞在一起,使之成為較粗的二合一的預製繡線,也稱“盤線”。繡制時,將“引線”從紋樣底面向上繡、拉直;用“盤線”在“引線”根部繞一圈,拉緊;將此過程反覆進行,繡出花紋的輪廓,為“盤軸繡”。 [1] 
“滾邊繡”是取一根白紗線作“引線”,再取兩根白紗線將其緊密地纏繞在一起,然後將這根二合一的白沙線緊密地纏繞在“引線”上,使之成為一條較粗的三合一的繡線,將其在“盤軸繡”的花紋圖案輪廓周圍繡(滾)上一道邊,為“滾邊繡”。 [1] 
一般的繡品是由三道“盤軸繡”和一道“滾邊繡”構成,在花紋的輪廓中間以同樣的手法用色線填繡。餘者通常採用平繡、挑花、亂針、跳針等手法繡制。 [1] 
將剪紙圖案貼到布條上,便可以開始進行刺繡操作。布條顏色的選擇只有綠色、紅色和黃色。在刺繡的時候,左手固定布條,右手自如地上下穿針,對於當地每天都要進行刺繡操作的藝人,她們都會把左手大拇指的指甲留長,以便於更好地固定布條和針。然後以大概60°的角度從背面將針穿出,把線覆蓋在剪紙圖案表面,再以同樣的角度將針穿入背面。每次操作動作必須保持線的距離相等,拉力均勻,才能使得刺繡的表面光滑、勻稱而細密。在刺繡顏色的選擇、搭配上,基本按照事物原本的顏色配給,也是以紅色、綠色、藍色為主,這樣的顏色顯得十分喜慶、漂亮,並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模式。 [2] 

侗族刺繡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侗族刺繡是農耕文化的產物,是觀賞與實用並舉的工藝形式,繡品不僅圖案精美,具有較高的裝飾價值,其反覆繡綴的工藝還能增加衣物的耐用度。 [2] 
傳承狀況
具有淺浮雕感的“盤軸滾邊繡”是侗族刺繡藝術的代表作,有着鮮明的民族特色。然而,如今掌握“盤軸滾邊繡”技藝的侗族婦女愈來愈少,保護傳承工作十分緊迫。 [1] 
傳承人物
陳顯月,女,侗族,1964年4月生,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代表項目:侗族刺繡。 [8] 
龍令香,女,侗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代表項目:侗族刺繡。 [9]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錦屏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侗族刺繡”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0]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錦屏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侗族刺繡”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3] 

侗族刺繡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8年12月6日,由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澳門中華民族團結促進會共同主辦的“澳門青少年侗族文化研習活動”在貴州省從江縣開幕,澳門青少年們於從江縣民族文化傳習所中學習侗族刺繡。 [11] 
2019年12月29日至2020年1月3日,由文化和旅遊部港澳台辦公室和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支持,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中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交流協會(香港)主辦的“香港青少年侗族文化研習活動”在貴州黎平縣舉辦,香港青少年們體驗侗族刺繡。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