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侏藍姬鶲

鎖定
侏藍姬鶲(學名:Ficedula hodgsoni):體甚小,約10釐米左右;喙狹小,明顯較其他細窄。雄鳥上體藍色,頭頂及腰輝玉藍色,眼罩黑,其餘頭頂和上體為暗藍色。下體淡黃棕色,僅腹中心白色,臀淺色。雌鳥上體褐,腰及尾下覆羽褐棕色,下體淡棕皮黃色。虹膜黑色或深褐色,嘴角褐色,下嘴基部較淡和較黃,到繁殖期間則全部變為黑色,腳淡紅色。
高可至海拔3000米。喜歡棲息於原始森林等地的樹木枝葉下層,偶爾在地面覓食,很少在樹木中層以及頂層嬉戲,在嬉戲中常常喜歡展開兩翼並聳尾,來表達“快樂”。分佈於不丹、中國、印度、印尼、老撾、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泰國和越南。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侏藍姬鶲
拉丁學名
Ficedula hodgsoni
外文名
Pygmy Blue-flycatcher
同義學名
Muscicapella hodgson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鶲科
姬鶲屬
侏藍姬鶲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鳴禽亞目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2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Moore, 1854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4] 

侏藍姬鶲形態特徵

侏藍姬鶲
侏藍姬鶲(12張)
侏藍姬鶲雄鳥前額基部、眼先和頭側黑色而綴有藍色,額和頭頂前部輝天青藍色,頭頂後部等整個上體暗藍色,兩翅和尾黑色,羽緣深藍色。整個下體淡橙黃色或淡黃棕色,腹中部白色或幾近白色。雌鳥上體橄欖褐色,下背、腰和尾下覆羽棕褐色,尾和兩翅褐色,羽緣棕褐色。眼先、頰茶黃色而雜褐色。下體淡棕皮黃色,至腹中部、肛周和尾下覆羽變白呈白色或近白色。 [3] 
虹膜黑色或深褐色,嘴角褐色,下嘴基部較淡和較黃,到繁殖期間則全部變為黑色,腳淡紅色。 [3] 
大小量度:體長100-110毫米;嘴峯約6毫米;翅45-51毫米;尾30-35毫米;跗蹠16-17毫米。(注:♂雄性;♀雌性) [3] 

侏藍姬鶲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900-25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中,非繁殖期多活動在低山山腳,尤其喜歡在溪邊岩石、林緣耕地附近的低矮樹叢和灌叢中活動,冬季也下到山腳地帶。 [3] 

侏藍姬鶲生活習性

留鳥。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偶爾也見聚成3-5只的小羣。多在林下灌叢枝葉間,頻繁地在灌木或矮樹枝葉間跳躍覓食,也常到林下灌叢中或地上覓食或飛到空中捕捉飛行性昆蟲。性安靜。鳴聲似“do、do、si、la、si”,音調較高而尖細。 [3] 
主要以毛蟲、蚱蜢等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也吃蝗蟲、甲蟲、蜘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性食物,也吃草子、植物嫩葉和果實。 [3] 

侏藍姬鶲分佈範圍

分佈於不丹、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泰國、越南。 [4] 

侏藍姬鶲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繁殖季節一到,雄鳥就開始鳴唱,鳴聲低弱而甜潤,同時還進行一種奇特的求偶炫耀飛行,雄鳥從棲木飛到空中,然後再向下飛回棲木 ,並使全身羽毛鬆散開。通常營巢於岸邊灌叢和草叢中地上,也有在距地不高的灌叢和草叢上營巢。巢呈球形,主要由草葉、竹葉、草莖等構成,內層多為細草莖。每窩產卵3-4枚卵白色、光滑無斑,卵為橢圓形,大小為19.3毫米×13.4毫米。 [2] 

侏藍姬鶲亞種分化

侏藍姬鶲(2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侏藍姬鶲指名亞種
Ficedula hodgsoni hodgsoni
Moore, F, 1854
2
侏藍姬鶲南亞亞種
Ficedula hodgsoni sondaica
Robinson & Kloss, 1923
[2] 

侏藍姬鶲保護現狀

侏藍姬鶲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4]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5] 

侏藍姬鶲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