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字)

鎖定
來,讀作lái,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株小麥的形象,本義指小麥。 [2]  漢語中常用的“到來”含義,則是假借義。後引申指趨向或動作的意向。由表示空間的由彼到此,或將來的一段時間。來也作虛詞用,表示約數。
中文名
外文名
come(動詞)
拼    音
lái
注    音
ㄌㄞˊ
筆畫數
七畫
繁    體
部    首
筆    順
1431234
五    筆
goi|gusi
倉    頡
DT
字形結構
獨體
四角號碼
50900
統一碼
6765
鄭    碼
BDKV
字    級
一級(常用) [1] 
平水韻
平聲十灰 [3]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圖 字形演變圖
象形字。像麥子長有麥穗芒朿之形。《説文》:“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也。一來二縫,象其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為行來之來。《詩》曰:‘詒我來麰(按《詩·周頌·思文》作:“貽我來牟”)。’”來的本義指小麥。商代文字較為象形,當時已經出現為了突出指麥穗,在字上端加一橫的字形。這一寫法為西周、春秋戰國文字所承襲,但象形意味逐漸減弱。西周至戰國來字都有繁複寫法,即字從①或從止。來指小麥,此義又作麳,《廣雅·釋草》:“大麥,麰也;小麥,麳也。”商代甲骨文還保留此字本義,如《鐵》:“辛亥卜貞:或刈來。”“刈來”即收穫小麥。來字更習見的用法是指返回,商代甲骨文常見“②(往)來亡③”,往是前往,來是返回。來又有出義。商代金文艅尊有“隹王來正人方”。來還有表示下一個的意思,如甲骨文“來歲”,意即來年。戰國商鞅方升:“十八年,齊遣卿夫(大夫)④來聘。”來是前來之意。“往”“來”二字的區別已經湮沒不見。 [2]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lái
名詞
小麥
wheat
詩經·周頌·思文》:貽我來牟,帝命率育。

方位詞,以來,表示過去和現在
overthepast

兩千年來;來日(往日;過去的日子)
詞綴,構成時間詞

唐·白居易賣炭翁》:夜來城外一尺雪。
從來;向來;近來
姓氏



形容詞
未來的,將來的
future;
next;
incoming
清·梁啓超《飲冰室合集·文集》:來日方長。
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知來者之可追。
來年;來生;來代(後代;後世);來辰(來早,明天早晨);來茲(來年;將來)
動詞
從別的地方到説話人的地方,與“去”、“往”相對
come
;arrive
《詩經·小雅·采薇》: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唐·賀知章《回鄉偶書》》:笑問客從何處來
來往;來賓;來信;來至
(問題,事情等)發生;來到
happen;
begin;
start
暴風雨來了
來路;來歷;來情去意
趨向動詞,跟“得”或“不”連用,表示有能力或沒有能力,也表示可能或不可能

老舍《月牙兒》十六:不過她們自己急於要用,而趕不來……才來照顧我。

趨向動詞;用在動詞後

晉·幹寶《搜神記(干將莫邪)》:將子頭與劍來。
信筆寫來;一覺醒來;説來話長
用在另一動詞前,表示要做某件事

我來畫;大家都來唱歌

用在動詞結構(或介詞結構)與動詞(或動詞結構)之間表示前者是方法、方向或態度,後者是目的;此處的“來”有結構助詞化傾向,與“去”的用法相似。

你能用什麼辦法來幫助他呀?(“用”是介詞,構成方式狀語,“來”連接動詞“幫助他”)

招來;招致。後多作“
incur;
giverise
《論語·季氏》: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來致(招致,招來)
歸服;歸順
come over and
pledge allegiane
《論語·季氏》:修文德以來之
來服(前來順服)
歸,回來,返回
make a round trip;
go to a place
and come back
左傳·莊公二十七年》: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
來家(回到家裏來);來三去四(來來去去);來還(歸來,回來)
助詞
用在“一、二、三”等數詞或量詞後面,列舉理由
around
二十來個;這些天沒去看她,一來路太遠;二來沒功夫。

來着,表示曾經發生過的事情

東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用在詩歌、熟語裏用作作襯字

前蜀·韋莊《聞官軍繼至未睹凱旋》:嫖姚何日破重圍,秋草深來戰馬肥。

賓語提前時置於動詞之前,表示賓語前置

《詩經·邶風·穀風》:不念昔者,伊予來塈。

用於句尾,相當於“咧”

紅樓夢》:剛才奶奶和襲人姐姐怎麼囑咐來!

無義,譯作“了”,“吧”,或不譯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語氣詞,表祈使、勸勉等語氣

《莊子·人間世》:“……嘗以語我來。”

lài
動詞
慰勞;勸勉

漢書·王莽傳中》:力來農事,以豐年谷。

通“”。賜予
bestow;
grant
《詩經·小雅·大東》:東人之子,職勞不來。高亨注:“來,借為賚。”

(參考資料: [4-6]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一來二縫,象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為行來之來。《詩》曰:“詒我來麰。”凡來之屬皆從來。 [7] 

説文解字注

〖(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也〗
也字今補。詩正義此句作周受來牟也五字。《周頌》:詒我來麰。箋雲:武王渡孟津,白魚躍入王舟,出涘以燎。後五日:火流為烏,五至,以谷具來,此謂遺我來牟。書説以谷具來,雲谷紀后稷之德。按鄭箋見尙書大誓、尙書旋機鈐合符後。詩云來牟、書雲谷。其實一也。下文雲:來麰、麥也。此雲瑞麥來麰。然則來麰者,以二字為名。《毛詩傳》曰:牟、麥也。當是本作來牟、麥也。為許麰下所本,後人刪來字耳。古無謂來小麥、麰大麥者。至廣雅乃雲麳小麥、𪍓(麰)大麥。非許説也。劉向傳作釐麰。《文選》典引注引《韓詩內傳》。貽我嘉𪍓(麰)。薛君曰。𪍓(麰)、大麥也。與趙岐孟子注同。然韓傳未嘗雲來小麥。
〖二麥一夆。象其芒朿之形〗
二麥一夆,、各本作一來二縫,不可通。惟思文正義作一麥二夆,今定為二麥一夆。夆即鏠字之省,許書無峯。則山耑字可作夆。凡物之標末皆可偁(稱)夆。夆者,朿也。二麥一夆為瑞麥。如二米一稃為瑞黍。葢同夆則亦同稃矣。廣韻十六咍引埤蒼曰:䅘麰之麥,一麥二稃。周受此瑞麥。此一二兩字亦是互訛,二麥一稃,亦猶異畮同穎,雙觡共柢之類。其字以?象二麥,以?象一芒,故云象其芒朿之形。洛哀切,古音在一部。
〖天所來也,故為行來之來〗
自天而降之麥,謂之來麰。亦單謂之來。因而凡物之至者皆謂之來,許意如是,猶之相背韋之為皮韋、朋鳥之為朋攩,鳥西之為東西之西、子月之為人偁(稱),烏之為烏呼之烏。皆引伸之義行而本義廢矣。如許説、是至周初始有來字。未詳其恉。
《詩》曰:“詒我來麰”〗
今毛詩詒作貽,俗字也。麰作牟,古文假借字也。凡來之屬皆從來。 [8] 

康熙字典

〔古文〕徠《廣韻》落哀切。《集韻》《韻會》《正韻》郎才切。並賴平聲。至也,還也,及也。《禮·曲禮》: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又《公羊傳·隱五年》:公觀魚於棠,登來之也。注:登讀為得,齊人謂求得為登來。
又玄孫之子曰來孫。
又麥名。《詩·周頌》:貽我來牟。《前漢·劉向傳》作飴我釐麰。亦作䅘。
又呼也。《周禮·春官》:大祝來瞽令臯舞。
又姓。
又《集韻》洛代切。音賚。撫其至日來。《孟子》:放勳曰:勞之來之。
又葉鄰奚切,音離。《詩·邶風》:莫往莫來,悠悠我思。《素問》:恬澹虛無,眞氣從之。精神守內,病安從來。
又葉郎狄切,音力。《詩·小雅》: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葉下服。《大雅》:經始勿亟,庶民子來。
又葉落蓋切,音賴。屈原《離騷》:因氣變而遂會舉兮,忽神奔而鬼怪。時髣髴以遙見兮,精皎皎以往來。
又葉良置切,音利。《荀子·賦篇》:一往一來,結尾以為事。 [9] 

方言集匯

◎ 贛語:lai2
◎ 客家話 [客英字典]:loi2
◎ 粵語:loi4
◎ 潮州話:lai5 [10]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

書寫演示

筆畫順序 筆畫順序
書法參考資料: [11] 

音韻彙集

字形
韻書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開口呼
一等
次濁
落哀切
lAi
集韻
平聲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陵之切
lie
平聲

合口呼
一等
次濁
龍都切
lo
平聲

開口呼
一等
次濁
郎才切
lɒi
去聲

開口呼
一等
次濁
洛代切
lɒi
入聲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六直切
liek
韻略

平聲





郎才切

增韻

平聲





鄰知切


平聲





郎才切


去聲





洛代切

中原音韻

陽平
皆來



次濁

lai
中州音韻

平聲
皆來





郎台切

洪武正韻

平聲


次濁
鄰溪切
li

平聲


次濁
郎才切
lai

去聲


次濁
洛代切
lai
(音韻方言參考資料: [12]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央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0-05-06]
  • 2.    李學勤主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第481頁
  • 3.    平聲十灰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5-04]
  •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六l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768-769
  • 5.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古代漢語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4年:862-863
  • 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2010年
  • 7.    [東漢]許慎/原著;湯可敬/撰.説文解字今釋:嶽麓書社,1997:723-724
  • 8.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第921頁
  • 9.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第26頁
  • 10.    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12-02]
  • 11.    來字書法  .漢典書法網[引用日期2020-05-06]
  • 12.    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6-08-1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