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敖魯古雅鄂温克族

鎖定
敖魯古雅鄂温克族分佈於中國、俄羅斯兩國的跨國界民族,在中國境內約有3萬人,生活在內蒙古的人數接近90%,其餘的散居在黑龍江及新疆。敖魯古雅鄂温克民族主要在大興安嶺北部浩瀚的原始森林中從事狩獵生產,以一種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生存,是我國唯一以飼養馴鹿為生的民族,是鄂温克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支,歷史上被稱作“使鹿部”有“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和“世界級的狩獵部落” 之稱。
敖魯古雅鄂温克族和中國其他民族兄弟一道,他們為中國的歷史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給子孫後代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共同維繫着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文化根脈,體現着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全人類的文明瑰寶。 [1] 
中文名
敖魯古雅鄂温克族
分佈於
中國、俄羅斯兩國
人    數
約有3萬人
語    種
鄂温克語

敖魯古雅鄂温克族基本概述

鄂温克後代 鄂温克後代
“敖魯古雅”為鄂温克語“楊樹林茂盛的地方”之意。
敖魯古雅鄂温克人是在300多年以前從列拿河一帶遷到額爾古納河流域的,當時有700餘人。在列拿河時代,他們就開始馴養和使用馴鹿,後來由於列拿河一帶獵物少了,他們便順着石勒喀河來到了大興安嶺北麓的額爾古納河流域。他們常年生活在深山密林,穿獸皮、吃獸肉,住“撮羅子”,受外界影響較少,在解放前基本仍處於原始公社末期氏族公社的階段。
敖魯古雅鄂温克族
敖魯古雅鄂温克族(5張)
解放後,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敖魯古雅鄂温克人徹底結束了不分冬夏穿獸皮、餐風露宿的原始生活,在奇乾建立了奇乾鄂温克族鄉人民政府。1965年9月1日,35户鄂温克獵民敖魯古雅河畔安家,實現了定居。 [2] 

敖魯古雅鄂温克族民俗

"鄂温克"在鄂温克語中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
敖魯古雅鄂温克人傳統上以狩獵為主。由於敖魯古雅鄂温克人在生活、生產中大量使用馴鹿,所以他們又被稱為"使鹿部落"。鄂温克人打獵,一般五六個人為一小組,稱為"塔坦",獵人們最喜歡獵鹿。這不僅因為鹿的全身都是寶,而且因為鹿特別靈敏,最難捕獲,因而獵獲到鹿也是最光彩、最令人興奮的事情。獵民一年中捕獵季節的劃分是有規律的。這是按照各種動物的生長習性、生活特點形成的習俗。採集業及捕魚業也佔有較大的作用,是鄂温克婦女從事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採集業包括樺樹皮的採集和縫製,以及採集榛子、木耳、蘑菇、野菜等。

敖魯古雅鄂温克族服飾

鄂温克族傳統的服裝是皮衣,以鹿皮、狍子皮等為主要原料,揉獸筋為線,縫製皮衣和骨扣。服裝樣式古樸,形狀符合生產、生活的需要。例如,他們經常用完整的狍子的頭皮做出外形與鹿頭、狍子頭完全相同的皮帽子。獵人只有兩隻眼睛露在外面,達到迷惑野獸的目的。

敖魯古雅鄂温克族居住

仙人柱是鄂温克獵民住的圓形帳篷,漢語稱"撮羅子"。它由若干根樺木杆或柳木杆搭成框架,夏、秋季外面覆蓋乾草、蘆葦或樺樹皮,冬、春季圍蓋獸皮。門多向東或向南開。幾個仙人柱只能排成一字形或弧形,不許前後排列。

敖魯古雅鄂温克族交通

鄂温克人主要以馴鹿、馬、大輪車、馬車、滑雪板、雪橇等作為交通工具。金勒,鄂温克語意為滑雪板,以松木為原料,前端上翹,後端呈坡形,中間有一綁腳的帶子,踏上穿行於林海雪原中,風馳電掣,是鄂温克人的交通、狩獵工具。

敖魯古雅鄂温克族歌舞

贊達拉嘎是鄂温克族民間小調、山歌之類的總稱,短者數行,長者數十行,有世代流傳的,也有即興創作的,旋律簡潔樸素,一般不用樂器伴奏。鄂温克人熱愛舞蹈,男女老幼都喜歡唱歌跳舞,歌舞是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音樂舞蹈的特點是音調單純、動作簡單、邊歌邊舞。他們最喜歡的歌舞主要有"歡樂之火"舞、"阿罕拜"舞、"愛達喜楞"舞、"折輝冷"舞。鄂温克族崇拜天鵝,"天鵝舞"是婦女們最常跳的舞蹈。舞蹈者以紅布蓋頭,穿白布披肩,仿照天鵝的動作和聲音。傳説,天鵝曾在戰爭中幫助過鄂温克族。鄂温克族的體育及遊戲也很有特色,體育活動主要有賽馬、射擊、摔跤、滑雪等項目。

敖魯古雅鄂温克族婚姻習俗

鄂温克族是一個尊老愛幼、熱情好客的民族。對他人也非常慷慨大方。鄂温克族的婚姻形式主要是一夫一妻制,還保留着"氏族外婚"和"姑舅表婚"的氏族社會殘餘。無論男女自由戀愛,還是由父母包辦,都要請媒人按照求婚禮節,向女方父母求婚。一般由媒人帶兩瓶酒,給女方父母敬酒、獻哈達,通過求婚詞對唱或對答。如果女方父母喝了酒並留下哈達,就是同意這門婚事。這樣可以商定訂婚日期和女方要求的彩禮。鄂温克婚禮有幾種形式,即:迎娶式、送親式、逃婚(搶婚)式和互迎互送式。

敖魯古雅鄂温克族喪葬禮儀

鄂温克族喪葬禮儀,最早受薩滿教影響,後來受東正教影響和佛教影響。所以在安葬方式、入殮、弔唁及送葬活動等方面,不同地區或不同氏族的習俗也不相同。如果70多歲去世,將看成是一種榮譽,稱為"成佛"。在停靈方面,夏天多為當日安葬,春秋冬季一般停留三天後安葬。入殮安葬時,受東正教影響的則請牧師唸經引路;受佛教影響的,請喇嘛唸經或到寺廟唸經。對死者洗身梳頭,更換穿戴,放置殉品併入殮安葬。送葬後三天,一週年或每年清明節,進行悼念儀式。每三年祭奠一次,九年後就不在祭奠。非正常死亡者不能正式入葬。

敖魯古雅鄂温克族宗教信仰

鄂温克民族絕大部分信仰薩滿教,牧區的也信奉佛教,也有少部分人信奉東正教。薩滿教是一種萬物有靈論的原始宗教,形成於原始社會後期。因滿--通古斯語族各部落的巫師稱為"薩滿"而得名。鄂温克族信仰主要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薩滿教活動。薩滿教認為,薩滿是人和神的聯絡者。薩滿教沒有經典教義,沒有共同創始人,沒有廟宇,宗教活動也沒有嚴格的程序。鄂温克人稱其巫師為薩滿。薩滿的主要任務是祭祀祖先神靈、驅除災害和疾病。薩滿活動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每年的"奧米那楞"薩滿集會,也叫四月會。其內容之一是老薩滿領教新薩滿;之二是乞求"毛哄"的平安和繁榮。第二種是在每年春節,薩滿在自己家中跳神,送舊迎新,薩滿求神保佑人們,祝福新年。第三種是不定時的薩滿職業活動,跳神趕鬼,跳神送葬,跳神求"烏麥"(保護嬰兒生命安全的神),請薩滿求子求福。

敖魯古雅鄂温克族熊崇拜

混沌初開時,人類還未走出森林。一天有一個獵人在山中打獵,突然被一隻母熊抓住了。母熊把他帶進山洞,強逼獵人與它成婚。獵人被逼無奈,便在山洞裏和母熊共同生活了幾年,直到他們生了一隻小熊。後來獵人乘機從山洞中逃了出來。母熊發現獵人逃走了,便抱着小熊去追趕獵人。追到江邊的時候,發現獵人乘木排跑了。母熊為此十分氣惱,就把小熊當場撕成兩半,一半拋向獵人,一半留在身邊。留在身邊的成了後來的熊;拋向獵人的就是後來的鄂温克人。鄂温克獵民把熊作為了自己的圖騰,甚至認為熊是自己的祖先,他們是熊的遠親。
歷史上,把動物作為圖騰的人很多。如伏羲氏、女媧都是獸身人首、黃帝本身也是熊。那麼鄂温克獵民崇拜熊有什麼表現呢?簡單地説鄂温克獵民雖説以狩獵為生,在古時卻不獵熊,隨着社會的發展,圖騰觀念的淡薄,生產工具的先進,才打破了不獵熊的禁忌。但在獵熊、吃肉、葬熊的過程中仍不同程度地保存着禁忌和崇拜的殘餘。鄂温克獵民打死熊後,直到吃肉之前任何人都絕對不能説熊是我們打死的,要説"熊睡覺了"。在剝熊皮時,必須首先割掉睾丸,把它掛在樹上,然後動手剝皮。認為這樣熊見人才老實。剝皮時絕不能割斷動脈,而必須把血擠進心臟裏去。熊的脖子也不可隨便切斷,而先把小腸取出繞熊頭三週後才可切斷。剝皮用的刀子不能叫刀子,而叫"刻爾根基"(什麼也切不斷的鈍刀之意)打熊的槍不叫槍而叫"呼翁基"(打不死任何動物的工具--吹火器)。吃熊肉也有一套儀式和禁忌:開餐前,年歲最大的長者坐在"撮羅子"的東北角的神位上,其餘的人都依次圍着篝火坐成一圈。長者先把熬好的熊油用小羹匙舀滿倒進火裏祭火神。油"滋啦"一冒火苗,大家喊:"火笑了,火笑了"。再齊聲學烏鴉的叫聲--"嘎嘎"。長者説:"是烏鴉吃你的肉,不是鄂温克獵民吃你的肉",説完把熊油分給每人一份,大家喝了以後才開始吃肉。熊的心、大腦(頭)、食道、眼睛、肺、肝等都不能吃,因為這些都是風葬的東西。按照習慣,凡是獵到熊,必須由"烏力楞"的全體成員共同吃熊肉,一次吃不完,再吃第二次,直到吃完為止。風葬儀式:吃完熊肉或剝完皮後,把熊的心、大腦(頭)、食道、眼睛、肺、肝和掌以及右上肋骨二根、右下肋骨三根、左上肋骨三根、左下肋骨二根,用樺樹皮捆好,再用柳條捆六道。頭向東,安葬在事先架好的兩棵落葉松樹中間的橫樑上,實行風葬。參加的人都要假哭致衰,給熊敬煙,與老人的葬禮儀式相似。另外,還要在兩棵松樹陽面,刮開樹皮做成一個平面,橫刮12道小溝,在溝裏塗上各種顏色,並且在第6道溝的兩端,把熊的雙眼嵌在樹上。然後在上風處點燃火堆,用煙薰熊的屍首除污。對於害死人的熊,並不舉行風葬,只剝下皮子留用外,其餘的東西都扔掉。

敖魯古雅鄂温克族文明生活

隨着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和國家環保工程的實施,馴鹿放養範圍受到限制,加上鄂温克人身居深山老林,交通閉塞、生活條件艱苦、就醫困難等狀況,嚴重製約了鄂温克民族向現代文明發展,他們的生活水平難以提高。根河市委、市政府決定,對鄂温克獵民實施生態移民,將他們遷至數百公里的根河市附近居住。
這裏建起62套嶄新的民房,紅色的屋頂,雪白的牆壁,整齊的排列成三排,每家都有個大院子,由各具特色的圍欄隔開,室內都是兩室一廚一衞的格局,有水電、有線電視光纜和暖氣管道。按照生態移民規劃,新敖魯古雅鄉鄉政府、小學、衞生所、敬老院和鄂温克民族博物館等設施。
政府為敖魯古雅人在附近開闢了數個馴鹿養殖場,他們仍舊可以繼續馴鹿的放養。時代居住在大興安嶺密林深處的敖魯古雅鄂温克人,告別了大森林,無償的住進了政府提供的固定居所,開始了現代文明的生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