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佩玉齋類稿

鎖定
虞集自幼聰穎,3歲即知讀書,4歲時由母楊氏口授《論語》、《孟子》、《左傳》及歐陽修、蘇軾名家文章,聽畢即能成誦。9歲時已通曉儒家經典之大旨。14歲時師從著名理學家吳澄,對儒學世界觀有了進一步認識。元朝統一全國後,虞集先在江西南行台中丞董士選府中教書。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虞集至大都(今北京市),大德六年(1302),被薦入京為大都路儒學教授。不久,為國子助教。他以師道自任,聲譽日顯,求學者甚多。仁宗即位(1312),虞集任太常博士、集賢院修撰。
中文名
佩玉齋類稿
作    者
虞集
出版時間
南宋
類    別
十卷

佩玉齋類稿古籍簡介

《佩玉齋類稿》·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佩玉齋類稿理解

虞集,祖籍仁壽(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為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孫,其父虞汲曾任黃岡尉,宋亡後,徙臨川崇仁(今屬江西省)。其母親是國子祭酒楊文仲之女。祖輩皆以文學知名。虞集 虞集[1]1272年二月二十日(3月21日)生於湖南衡陽,正當宋末,兵戈擾攘,為避戰亂,隨父遷居江西崇仁二都(今石莊鄉)。

佩玉齋類稿延伸

虞集自幼聰穎,3歲即知讀書,4歲時由母楊氏口授《論語》、《孟子》、《左傳》及歐陽修、蘇軾名家文章,聽畢即能成誦。9歲時已通曉儒家經典之大旨。14歲時師從著名理學家吳澄,對儒學世界觀有了進一步認識。元朝統一全國後,虞集先在江西南行台中丞董士選府中教書。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虞集至大都(今北京市),大德六年(1302),被薦入京為大都路儒學教授。不久,為國子助教。他以師道自任,聲譽日顯,求學者甚多。仁宗即位(1312),虞集任太常博士、集賢院修撰。他上疏論學校教育問題,多有真知灼見,為仁宗所賞識。延祐六年(1319),為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集賢修撰。泰定元年(1324),為國子司業,後為秘書少監。四年(1327),他與王約隨從泰定帝去上都,用蒙語和漢語講解經書,上都大臣為其博古通今所折服。泰定帝時,升任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酒。他建議京東沿海土地應讓民開墾,築堤以防潮水湧入。這既可逐年增加税收,又使數萬民眾得以在京師周圍聚集,增強保衞京師的力量。這些主張雖未被採納,但後來海口設立萬户之計,就是採用其説。文宗在登位之前,就對虞集有所瞭解,登基後,即命其為奎章閣侍書學士。文宗有旨採輯本朝典章制度,仿效“唐、宋會要”,編修《經世大典》,命虞集與平章事趙世延同任總裁。後趙世延離任,由虞集獨專其責。虞集嘔心瀝血,批閲兩載於至順二年(1331)全書編纂而成,共計880卷,是研究元朝歷史的重要資料。書成後,文宗命他為翰林侍講學士、通奉大夫,他以眼疾為由乞外任,未被允許。直到文宗及幼君寧宗相繼去世,才得以告病迴歸崇仁。至正八年(1348)五月己未(二十三)日(6月20日),病逝於家。諡“文靖”,贈江西行省參知政事,追封為仁壽郡公。

佩玉齋類稿四庫提要

元楊翮撰。翮字文舉,上元人。父剛中,大德間官翰林待制,著有《霜月集》,今已不傳。翮初為江浙行省掾,至正中官休寧主簿,歷江浙儒學提舉,遷太常博士。剛中為時名宿,所學具有原本,當代勝流多與之遊。翮承其家訓,益鏃厲為古文辭。觀虞集、楊維楨等所作《序》,皆儼然以父執自居,則其指授提撕,必為親切。故其文章格律,多得自師友見聞,意態波瀾,能不失先民矩矱。雖邊幅未廣,醖釀未深,而法度謹嚴,視無所師承,徒以才氣馳騁者,則相去遠矣。是集刊於至正末,而劉仔肩選《明雅頌正音》,乃採入其詩。又《楊基集·悼楊文舉博士詩》,亦有“白髮蒼髯老奉常,亂離終喜得還鄉”句。則翮之沒當在洪武初年。今以其未受明祿,故仍系之元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