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佩特

(英國作家、文藝批評家)

鎖定
瓦爾特·佩特/Walter Horatio Pater (1839~1894) 英國作家、批評家。生於倫敦,父親是醫生。佩特曾在牛津大學求學,畢業後從事教學和寫作,並曾遊歷歐洲。1867年開始為《威斯敏斯特評論》撰稿。1873年出版《文藝復興史研究》,提出為藝術而藝術的美學主張。這部文集給他帶來了聲譽。
中文名
佩特
外文名
Walter Horatio Pater
國    籍
英國
性    別

佩特作品介紹

佩特的著名哲理小説《享樂主義者馬裏烏斯》於1885年出版,這部小説以公元 2世紀羅馬皇帝奧勒利烏斯時代的社會生活為背景,通過主人公在追求美的享受和尋求理性認識之間的矛盾,表達了佩特的美學思想。

佩特論著

其他論著還有《想象的肖像》(1887)、《鑑賞集》(1889)、《柏拉圖和柏拉圖主義》(1893)、《希臘研究》(1895)和自傳性作品《家裏的孩子》(1894)。 [1] 

佩特作者簡介

佩特是19世紀末主張"為藝術而藝術"的美學運動的理論家和代表人物。他和先拉斐爾派有一定聯繫。批評家羅斯金對他有不少影響,但佩特的美學觀點更加脱離社會現實,他認為藝術的目的在於培養人的美感,尋求美的享受,而不應受社會或道德觀念的制約。他的批評論著表現了獨特的個性和鑑賞力。他的美學見解對王爾德的思想和創作有較大的影響。
瓦爾特·佩特是19世紀英國唯美主義思潮代表理論家,他將唯美主義提升到學術層次,提倡一種“為藝術而生活”的觀念,即以藝術的方式來對待生活,奠定了唯美主義的理論基礎。其美學思想對後來的文學新人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如奧斯卡·王爾德尊稱其為導師,但他對佩特美學思想的理解、闡發與佩特本人的原始意圖相去甚遠,也引發了後世曠日持久的對佩特唯美思想的誤讀。佩特將審美感覺視作人生的重要經驗,認為它是擺脱庸俗的功利追求的重要手段,讓“寶石般的強烈火焰一直燃燒”是人生的成功。也就是説藝術本身就是目的,藝術在人類神秘的感覺和經驗之中。從柏拉圖以來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19世紀的德國古典美學尤其是康德美學思想,法國的唯美主義思潮等等,形成了佩特特有的含混、奇特、神秘、印象式的文藝美學理論。 本文着力於梳理佩特美學思想的淵源、繼承發展及影響三個部分:德國古典美學思想,以波德萊爾、戈蒂耶為代表的法國唯美主義思潮的“為藝術而藝術”觀點的闡發;佩特創造性地提出了感覺主義、享樂主義和剎那主義等觀點,通過沉思默想把握對藝術獨特的理解,對唯美主義有着重要的理論貢獻;王爾德對這些思想的接受和在消費主義的背景下做出的誤讀。
參考資料
  • 1.    佩特 (英)約瑟夫·阿狄生等,倫敦的叫賣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09,第2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