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作詩百法

鎖定
《作詩百法》是1976年台北廣文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鐵冷。
中文名
作詩百法
作    者
劉鐵冷
類    別
工具類書籍
出版社
台北廣文書局
出版時間
1976年
ISBN
9787503962448 [1] 

作詩百法出版説明

本書是作者多年悉心研究古代詩歌的精心之作,本書從詩的形式上介紹、講解了平仄、對仗、押韻和句式章法等基本常識,並且列舉古代名家佳作,論述了詩的源流、變遷以及作詩的修辭手段、技巧,尤其是詳盡的講述了各類詩的作法,如:迴文詩、白描詩、懷古詩、賀詩、輓詩等。此書條理清楚,分類詳細,論述詳盡而言簡意賅,由淺入深,明瞭易懂,是學習寫作、欣賞古代詩歌較好的入門讀物。我們這次影印,以一九三四年上海中原書局印本為底本,需要説明的是原底本中『探討源流法』一節殘缺,雖經多方搜尋,仍未得全本。鑑於廣大讀者的迫切需要,同時我們也考慮這一節內容並非作詩的具體方法,作為一個參考,不會影響全書的宏旨,所以還是暫闕此書予以影印。
天津市古籍書店
我見過《作詩百法》全本,是中華民國十九年七月(1930年)由中原書局出版。現抄錄一段如下:
控討源流法
歌謠起於中古,帝堯時,老人之《擊壤歌》,兒童之《康衢謠》,是為歌謠之祖。其後頌揚者,以歌為多。如《卿雲歌》(卿雲爛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八伯歌》(明明上天,爛然星陳,日月光華,弘於一人)、《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等是也。諷刺者,以謠為多,如吳王時之童謠(梧桐秋,吳王愁),漢順帝之童謠(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鈎,反封侯),漢董卓時之童謠(千里草,何青青,十日上,不得生),等是也。此外有謳有諺,有操有辭,皆從歌謠而出,特其名不同而已。

作詩百法書籍概述

學詩之人多,教人學詩之書亦多。然作詩必自調平仄辨四聲始,如讀書者宜先識字也,調平仄易,而可平可仄之字,忽平忽仄之字,則辨之不易,故宜注重四聲,而四聲中又以上去二聲,易於淆混,此較準平仄後,急須劃定四聲也,開宗明義最應注意。
辨聲尚矣,次及用字,字有實字,有虛字,實者是有形之字,虛者是無形之字。有形之字,為類無幾,可以一目瞭然,而無形之字,有形容者,有襯托者,有轉折者,稍一誤會,即失詩旨,分類辨明,領悟自易。
實字虛字,既已井井,則難者屬對,往往僅有單詞只句,無偶可覓,勢必有敗吟興。唯屬對之書,指不可勝屈,其中於可平可仄之處,往往不限平仄,此大謬也。茲編目,二字對起,七字對止,平仄無一不準,因用○為平,●以別之,非欲突過前人,所以嘉惠初學。
學者於此,已得作詩門徑矣,而説者謂從古韻易,從今韻難,蓋古韻可通轉,今韻不可通轉也,殊不知古韻僅宜於古體,故以通轉法示之,若近體惟七律、七絕、五律、五絕,萬不能通轉古韻,指導之法,聊備研究而已。
律絕平仄,萬古不祧,而自一三五不論之説起,初學易為所惑,故不得不分析辨之。○為平,●為仄,◎為可平可仄,此法一準,而俗論掃空矣。
大綱既備,乃研細目,押韻其最要也,不善押韻,則詩為韻累,八戒亦易於留意,惟在隨時體會耳。其次要莫如摛辭,辭或凌亂,或雜蕪,或忽喜忽怒,或忽哀忽樂,尚得與言詩耶,四反之法,正以循途按軌使之有所折衷。
摛辭於表,則四反是已,而其裏則曰學古、曰儲材、曰相題、曰辨格、曰用事、曰遣調、曰謀篇、曰選句、曰煉字、曰點眼,皆無一可缺者,分採名句,加以符號,詳細咀嚼,宛轉吟哦,詩學未有不幾於成者。
僅採名句略見一斑,未窺全豹也,律絕諸作,古人僅有傳誦者,分類舉例,各加標目,一隅三反,咄嗟可成,當不至畫虎類狗矣。
由近體而上溯之,則為古體,有古體而上溯之,則為歌謠樂府,源流宜知也。由歌謠樂府而為古體,由古體而為近體,變遷宜考也。以綱要為總束,以體裁為分佈,詩學備矣。而世人所沿稍之四則十科,亦不妨撮其大概,於是注重體志,融會情景,如此乃成為詩家。
論者猶謂宜知誦讀以助其嫺熟,宜知避忌以臻於純粹,餘亦深以為然,特誦讀非俗流之誦讀。避忌非俗流之避忌耳,誦讀能練習,避忌能辯論而作詩之能事盡於事焉。
自作歌謠法起,至作新體詩法止,所以存體例也。自作懷古詩起,至作輓詩止,所以備應用也,存體例可遣作詩者之興,備應用可適作詩者之意,左右逢源,莫妙於是,學者弗汲汲論辯速成也。
全編上下兩卷,上卷為作詩者指途徑,下卷為作詩者示範圍,共合百法,即以作詩百法名之。大雅宏達,能糾其陋,能正其謬,亦編者之願歟。

作詩百法目錄摘要

較準平仄法 劃定四聲法 實字分類法 虛字分類法
二字相對法 三字相對法 五字相對法 七字相對法
古韻通轉法 近體指導法 五律平仄法 五絕平仄法
七律平仄法 七絕平仄法 押韻八戒法 摛辭四反法
作詩學古法 作詩儲材法 作詩相題法 作詩辨格法
作詩用事法 作詩遣調法 作詩謀篇法 作詩造句法
作詩煉字法 作詩眼眼法 通體寫景法 通體寫情法
情景分寫法 情景兼到法 頌中有諷法 美中有刺法
感古懷今法 撫景寓意法 虛實相間法 淺深各別法
詠物明體法 詠物暗體法 對面託題法 旁面襯題法
循題順點法 就題空翻法 借物寫情法 觸景生感法
首尾一意法 前後雙鎖法 起筆振題法 承筆醒題法
轉筆扼題法 合筆束題法 即境抒情法 及時點景法
因人紀事法 隨地紀遊法 通體拗句法 對句作起法
對句作收法 研究變遷法 提挈綱要法 指點體裁法
練習誦讀法 辯論避忌法 作歌謠法 作樂府法
作五古法 作七古法 作長短句法 作排律詩法
作三言詩法 作四言詩法 作六言詩法 作雜言詩法
作促句詩法 作寶塔詩法 作迴文詩法 作五平五仄詩法
作白描詩法 作聯句詩法 作集句詩法 作疊字詩法
作宮詞法 作遊仙詩法 作十七字詩法 作打油詩法
作新體詩法 作懷古詩法 作懷人詩法 作送別詩法
作辭別詩法 作賀詩法 作壽詩法 作輓詩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