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佛阁寺

吉县锦屏山下的北魏佛教寺院
展开3个同名词条
佛阁寺坐落于山西省吉县城南约0.5公里的锦屏山(挂甲山)脚下,背山面水形成"千山抱一寺"的格局。该寺始建于北魏时期,现存建筑为1995年吉县文物站复修成果,寺内核心文物包含金代大定十五年(1175年)铸造的2.5米高铁佛和跨越北魏至明代的五区七组摩崖石雕群 [2]。摩崖造像采用浮雕与线雕结合的技法,其中右手托腮佛像展现隋唐艺术特征,现存北魏至宋代佛像碑刻及阎锡山《洪炉歌》石刻等重要文物。其景观规划融合风水文化理论,植物配置选用银杏、七叶树等宗教象征物种。
所属山脉
锦屏山
始建年代
北魏时期
复修时间
1995年
主要文物
金代铁佛、摩崖石雕群 [2]
保护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组成部分 [3]
植物配置
银杏、七叶树、阔叶麦冬

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佛阁寺位于临汾市吉县吉昌镇桥南村锦屏山北麓,北界309国道,南抵山崖后20米山路处,与挂府拒润蒸甲山摩崖造像保护范围重叠 [3]。该寺初建于北魏时期,1995年为安置五龙宫村铁佛寺被盗铁佛实施保护性复建,体堡阿将原存于铁佛寺的金代铁佛迁入并重装金粉 [2]。现糠多炼捆阿永浆存建筑群构成虹泪元挂页劝尝甲山文物体系的重要章和组成部分。

建筑与文物遗存

播报
编辑
寺内核心文物包括:
  • 金代铁佛:铸造于大定十五年(1175年),高2.5米,原属铁佛寺文物,经1995年迁址保护后成为佛阁寺主供佛像 [2]
  • 摩崖石雕群:含北魏至明代五区七组造像,其中第五区佛像右手托腮,运用剔地突起浮雕与线雕结合的立体技法,展现隋唐艺术风格
  • 碑刻遗存:包括北魏佛像造像碑、隋唐文字碑及近代阎锡山《洪炉歌》石刻 [2]

风水文化应用

播报
编辑
寺院规划体现传统风水理论:
  • 选址布局:背靠锦屏山,面朝清水河,契合"背山面水"风水格局,形成负阴抱阳的空间关系
  • 植被营造:以银杏替代菩提树象征佛教文化,七叶树对应佛陀成道典故,辅以阔叶麦冬营造吉祥意境
  • 空间序列:通过中轴线组织建筑群,强化宗教场所的仪式感与视觉延伸效果

保护与研究现状

播报
编辑
2023年山西省划定挂甲山摩崖造像保护范围时,明确佛阁寺院墙构成保护区的北、西、东三面边界 [3]。学界对其研究涵盖:
  • 考古发现:1995年清理佛阁寺积土时出土宋代石刻下部岩刻画,印证北魏寺院营造历史
  • 学术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队系统研究其风水文化应用,太原学院开展专项保护研究 [1]
  • 文物保护:铁佛迁移案例成为区域性文物保护的典型实践 [2]

地图信息

播报
编辑
佛阁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