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佛説孝子經

鎖定
此部經典全一卷,出於大藏經之經集部, 譯者不詳,後附於西晉錄。該經與《佛説父母恩重難報經》同樣是宣揚孝道,其中注重孝順子女如何報親恩行孝道。
作品名稱
佛説孝子經
作品出處
大藏經之經集部
卷    數
全一卷
附    於
西晉錄

佛説孝子經基本釋義

關於報恩之行,孝子經以能令父母去惡為善、皈依三寶,奉持五戒、處世常安、壽終之後生於天上等為報恩之行;若僅滿足父母口腹耳目之需,甚至兩肩荷負之,周遊於四海,亦非孝子之行。蓋經中多以利他教化為報恩行,佈施、供養、讀經、起塔、造像等亦是報恩行。又常啓建法會以報恩,如敕修百丈清規捲上報恩章舉出國忌、祈禱二會,報本章舉出佛降誕、佛成道涅槃、帝師涅槃(即元帝師八思巴)等諸會,均係為報佛祖、國王等之恩而啓建之法會。在日本,淨土真宗以稱名唸佛總括報恩之行。此外,各宗派每年於祖師之忌日修行佛事,稱為報恩講。[雜阿含經卷四十七、增一阿含經卷十一、大方等大集經卷六、大寶積經卷八十七大神變會、父母恩難報經、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一、卷二、卷七、大智度論卷四十九、大毗婆沙論卷六十六,法苑珠林卷五十報恩篇]
佛為父親説法 佛為父親説法

佛説孝子經相關理論

子對親盡誠順命供養。又作孝順、孝養。佛經中,不論在家出家,勸孝之文甚多。如孝子經謂,親之生子,懷胎十月,身為重病,臨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難言。梵網經卷下謂,孝順乃至道之法,故以孝為戒。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報恩品謂,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人恭敬供養一百淨行大婆羅門、一百五通諸大神仙、一百善友,一心供養,滿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順心,故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與供佛之福等無差別。中阿含卷三十三善生經載,子當以增益財物、備辦眾事、所欲則奉、自恣不違、所有私物盡以奉上等五事奉敬供養父母。五分律卷二十謂,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上大小便利,並以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故當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必得重罪。
孝又分為世間之孝與出世間之孝,供給父母衣食等為世間之孝,以佛法開導父母為出世間之孝,故毗尼母經卷二謂,若父母貧苦,應先授三歸、五戒、十善,然後施與;此蓋以出世間之孝方能令父母徹底離苦得樂之故。又龍舒增廣淨土文卷六載,長蘆賾禪師作孝友文百二十篇,前百篇言奉養甘旨,為世間之孝,後二十篇勸父母修淨土,為出世間之孝。世間之孝,止於一世,為孝之小者;出世間之孝,無時而盡,因父母生淨土,福壽不止,如恆河沙劫,是為大孝。眾生若能孝養敬順父母,則可招感少病、端正、有大威勢、生上種族、多有資生等五種果報,稱為五善根。
除上記所述之外,有關孝道思想之經典,另有佛升忉利天為母説法經(三卷,西晉竺法護譯)、六方禮經(一卷,後漢安世高譯)、父母恩重難報經、提謂波利經、盂蘭盆經等。在我國,佛家每將孝道思想與佛教相聯結,如史書、目錄、綜合傳記類中,即設有孝、報恩等項目,又以不殺、不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等五戒配合仁、義、禮、智、信等五常,以奉行五常、五戒者為大孝。蓋自佛教立場而言,救渡父母與對祖先報恩實為最大之孝,且強調精神救渡與成佛得道乃孝道之根本,如‘一人出家,九族昇天’之説,即由此產生。長阿含卷十一善生經、優婆塞戒經卷三、觀無量壽經、四天王經、善生子經、菩薩戒義疏捲上、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三(法藏)、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三、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下三之四。

佛説孝子經原文

佛説孝子經
失譯人名 今附西晉錄(大正藏 No.687)
佛問諸沙門:“親之生子,懷之十月,身為重病。臨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難言。既生之後,推燥卧濕,精誠之至,血化為乳。摩拭澡浴,衣食教詔。禮賂師友,奉貢君長。子顏和悦,親亦欣豫。子設慘慼,親心焦枯。出門愛念,入則存之。心懷惕惕,懼其不善。親恩若此,何以報之?”諸沙門對曰:“唯當盡禮慈心供養,以賽親恩。”
世尊又曰:“子之養親,甘露百味,以恣其口。天樂眾音,以娛其耳。名衣上服,光耀其身。兩肩荷負,周流四海。訖子年命,以賽養恩。可謂孝乎?” 諸沙門曰:“惟孝之大,莫尚乎茲。”
世尊告曰:“未為孝矣。若親頑闇,不奉三尊。兇虐殘戾,濫竊非理。淫劮外色,偽辭非道。酖愐荒亂,違背正真。兇㜸若斯,子當極諫以啓悟之。若猶瞢瞢未悟,即為義化當。牽譬引類,示王者之牢獄,諸囚之刑戮。曰:‘斯為不軌,身被眾毒,自招殞命。命終神去,繫於太山,湯火萬毒,獨呼無救。由彼履惡,遭斯重殃矣。’設復未移,吟泣啼嗷,絕不飲食。親雖不明,必以恩愛之痛,懼子死矣,猶當強忍,伏心崇道。若親遷志,奉佛五戒:仁惻不殺,清讓不盜,貞潔不淫,守信不欺,孝順不醉者。宗門之內,即親慈子孝,夫正婦貞,九族和睦,僕使順從。潤澤遠被,含血受恩。十方諸佛,天龍鬼神。有道之君,忠平之臣,黎庶萬姓,無不敬愛,祐而安之。數有顛倒之政,佞臣之輔,兇兒妖婦,千邪萬怪,無如已何。於是二親處世常安,壽終魂靈往生天上,諸佛共會,得聞法言,獲道度世,長與苦別。”
佛告諸沙門:“睹世無孝,唯斯為孝耳。能令親去惡為善,奉持五戒,執三自歸。朝奉而暮終者,恩重於親乳哺之養無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親者,雖為孝養,猶為不孝。無以嬖妻,遠賢不親。女情多欲,好色無倦。違孝殺親,國政荒亂,萬民流亡。本志惠施,禮式自撿。軟心祟仁,烝烝進德。潛意寂寞,學志睿達。名動諸天,明齊賢者。自穢妻聚,惑志女色,荒迷於欲,妖蠱姿態,其變萬端。薄智之夫,淺見之士,睹其如此,不覺微漸,遂回志沒身,從彼魃魅邪巧之亂。或危親殺君,吝色情蕩,忿嫉怠慢,散心盲冥,等行鳥獸。自古世來,無不由之殺身滅宗。是以沙門獨而不雙,清潔其志,以道是務。奉斯明戒,為君即保四海,為臣即忠,以仁養民。即父法明、子孝慈、夫信、婦貞。優婆塞、優婆夷,執行如是,世世逢佛,見法得道。”佛説如是,弟子歡喜。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