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佛羅倫薩畫派

鎖定
佛羅倫薩畫派(Florentine painting or Florentine School)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形成的美術流派,13世紀末已經形成,早期代表畫家有:喬託·迪·邦多納馬薩喬安傑利科烏切羅、波提切利等。盛期代表畫家有: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15世紀中葉以後佛羅倫薩畫派已呈衰退之勢,取而代之的是以羅馬為中心的羅馬畫派。16世紀末,由於佛羅倫薩政治上失去獨立,經濟衰落,以及畫家盲目崇拜前輩的結果,逐漸走向風格主義
中文名
佛羅倫薩畫派
外文名
Florence School
時    期
文藝復興
類    型
美術流派
早期代表
喬託、馬薩喬波提切利
盛期代表
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
起源國家
意大利

佛羅倫薩畫派歷史起源

佛羅倫薩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座城市,13-16世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日益形成,隨之美術創作也逐漸發展繁榮,聚集在這裏的畫家高舉人文主義旗幟,與教會神權文化鬥爭。14~16世紀幾乎所有文藝復興美術的重要畫家,皆誕生、學習或工作於佛羅倫薩。
佛羅倫薩畫派 佛羅倫薩畫派
佛羅倫薩位於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納地區,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它既是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也是歐洲文化的發源地。
十三世紀時,因羊毛和紡織業的迅速發展而崛起,成為當時意大利重要的城市。那時佛羅倫薩的政治權力由各行會控制,1282年建立起共和國,國家的權力轉移到最有權勢的貴族手中。
15世紀時,佛羅倫薩為新興崛起的鉅商美第奇家族所統治,掌握了當時的政治與經濟權利,之後的三百年中,佛羅倫薩的歷史與美第奇家族的興衰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美第奇家族酷愛藝術,在其保護和資助下,使得佛羅倫薩聚集了眾多文藝人才,這些卓越的藝術家們為其創造了大量的建築、雕塑和繪畫作品,使得佛羅倫薩一時成為歐洲文藝復興時,藝術文化和思想的中心。這一時期的繪畫領域也出現了不同於中世紀裝飾畫風格的美術傾向,而佛羅倫薩畫派則成為了這一傾向的主流畫派,這是與新興資本主義階層在佛羅倫薩的崛起分不開的。藝術家高舉人文主義思想的旗幟,與宗教神權文化進行鬥爭,從而確立了一種新型的世俗文化。此時的繪畫展現出了新的人文主義面貌。而佛羅倫薩畫派的出現便是這一變革的標誌。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在經濟和文化中心佛羅倫薩形成的一個重要畫派。該派以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為主導,用科學方法探索人體的造型規律,吸取古代希臘、羅馬的雕刻手法應用在繪畫上。除了油畫外,當時多創作大幅濕壁畫,初期代表畫家有喬託、馬薩丘、烏切羅等,盛期以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畫家為代表。十五至十六世紀三十年代最繁榮;十六世紀末,由於佛羅倫薩政治上失去獨立,經濟衰落,以及畫家信盲目崇拜前輩的結果,逐漸走向風格主義

佛羅倫薩畫派主要特點

佛羅倫薩畫派人才輩出,創作上也各顯神通。但就藝術傾向和創作特點看,大致有三條主線。
佛羅倫薩畫派作品 佛羅倫薩畫派作品
這三條主線中各有代表人物:
波提切利、利比、柯西莫等畫家可為一條主線,他們具有進步的人文主義思想傾向,但藝術趨近於貴族豪門;
基蘭達約為代表的一條主線,則崇尚生活表現,他們在畫壇上出現得早些,技巧上可能略顯幼稚,形象多半重敍述性質;
第三條主線,毋庸置疑,應以萊奧納多·達·芬奇為代表了,這是一條新興的寫實主義路線。

佛羅倫薩畫派指導思想

佛羅倫薩畫派以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為主導。

佛羅倫薩畫派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上,佛羅倫薩畫派注重素描造型。
佛羅倫薩畫派 佛羅倫薩畫派
運用科學方法探索人體的造型規律,吸取古代希臘、羅馬的雕刻手法應用在繪畫上,把中世紀的平面裝飾風格改變為用集中透視,有明暗效果,表現三度空間的畫法。在以宗教神話為主的題材中,把抽象的神象畫成世俗化的合乎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理想的人,成功地創造了人物畫新風格。該畫派的創始人喬託在創作中,第一次按照自然的法則拉開了人物之間和人物與背景之間的距離,並有了初步的透視關係。這種現實主義藝術原則在馬薩喬安傑利科烏切洛、波堤切利等畫家的創作中得到進一步繼承和發展。

佛羅倫薩畫派繪畫題材

側重於表現宗教題材,整個畫面顯得神聖、崇高而肅穆,如米開朗基羅的《最後的審判》、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等。不同於後來的威尼斯畫派,多用神話人物來表現世俗享樂主義思想和對官能享受的追求。
另外,佛羅倫薩畫派的創作除了油畫外,當時多創作大幅壁畫,主要為宮廷、教會和資產階級上層服務,從而改變了歐洲中世紀繪畫的面貌。

佛羅倫薩畫派主要影響

佛羅倫薩是15世紀意大利繪畫藝術的中心,它決定了這個時期意大利藝術發展的主流,他們的畫法細膩,畫面明暗對比不甚強烈,畫家們在作畫技法上很講究步驟。由於意大利氣候的原因,畫家們較多地使用畫布來作畫。影響了温布里亞畫派和帕多瓦畫派。
佛羅倫薩畫派繪畫標誌着中世紀美術向文藝復興美術的過渡。其風格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傾向,雖然以宗教題材為主,但較多的表現世俗生活的情景,注重空間關係與人物的立體表現,傑出的表現了文藝復興美術的基本特點即:現實主義與人文主義的完美結合。

佛羅倫薩畫派代表人物

佛羅倫薩畫派喬託

佛羅倫薩畫派的創始人:喬託(Giotto,約1266—1337)也是文藝復興意大利藝術的偉大先驅者之一。喬託的藝術是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的分界線,他不僅表現出卓越的繪畫技巧,同時也奠定了文藝復興藝術的現實主義基礎。
佛羅倫薩畫派 佛羅倫薩畫派
喬託·迪邦多內出生於佛羅倫薩北方山區韋斯比亞諾的農民家庭。少年喬託為了打發時間,經常在石頭上描畫自己放牧的山羊。有一天,佛羅倫薩大畫家契馬布埃經過村道發現了他的才能,於是説服了他的父母,將他收為自己的徒弟。後來,喬託的技藝很快超過了老師。喬託青年時代居羅馬,從師過羅馬畫派領袖彼得·卡瓦里尼,曾為聖彼得柱廊大廳做過大量的鑲嵌藝術品;36歲移居帕多瓦城,在那裏創作了著名的阿雷納教堂耶穌故事壁畫,幾乎所有畫面,都貫穿着統一的藍色天空色彩,在下面塑造出一排富有寓意性的人物形象——仁慈、智慧、貪婪、背叛、固執、暴政等。據説詩人但丁正於此時被教會永遠逐出佛羅倫薩,流落到帕多瓦,喬託熱情地接待了他。
意大利的權貴們千方百計爭着這位佛羅倫薩大師為他們服務,而喬託從不違背自己意願,我行我素,在全國漫遊,他到處留下自己的藝術種子,推動着人文主義藝術的發展。喬託最後的20年是在佛羅倫薩度過的,在他67歲高齡時,佛羅倫薩市政廳指定“大師喬託”領導建造大教堂獨立式鐘樓,可惜生前只建造起一層,後由弗朗切斯科·塔蘭蒂完成,當今仍堪稱佛羅倫薩最優秀的古建築,與聖瑪利亞大教堂並列。
喬託繪畫的創新意義,在於發明了一套直接觀察自然,以再現客觀現實的繪畫實驗方法,開創了繪畫早期的科學時代。他所塑造的宗教人物猶如雕像般的渾厚,個個都是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世俗男女,不再是中世紀的幽靈;在畫面藝術處理方面,力求在平面上再現立體空間的效果,空間具有空氣感深度感,畫中形象具有體積感量感;在人物安排上,善於突出主體形象,具有視覺的吸引力,這種藝術處理的方法,成為後來歐洲繪畫的典範。喬託是公認的使西方美術擺脱中世紀美術程式的第一人,從而成為開創寫實畫風的鼻祖,被譽為歐洲近代繪畫之父。

佛羅倫薩畫派馬薩喬

佛羅倫薩畫派 佛羅倫薩畫派
馬薩喬(Masaccio,140l~1428)也是佛羅倫薩畫派的早期代表畫家。1401年12月21日生於聖喬瓦尼·瓦爾達諾,1428年秋卒於羅馬。原名托馬索·迪喬瓦尼·迪西莫內·圭迪,馬薩喬是其綽號,有“傻瓜”之意。他出身清貧,藝術師承不明,但在21歲時已獲准加入畫師行會。
1961年發現了他在聖焦韋納萊教堂作的祭壇畫《聖母子與諸聖徒》,對了解他早期創作極有幫助。此畫表現聖母樸實粗壯有如農婦,嬰孩耶穌作吮吸手指的天真情態,和當時流行的宗教畫完全異趣,説明馬薩喬着重寫實的特色;畫中人物體態具有明顯的雕像塑形感。此後他與多納太羅和F.布魯內萊斯基友誼甚篤,3人皆為15世紀文藝復興美術的發展作出貢獻。
馬薩喬的代表作為佛羅倫薩卡爾米內教堂的布蘭卡奇禮拜堂壁畫(1425~1428)、聖瑪麗亞諾韋拉教堂的《三位一體》祭壇畫(約1427),以及為比薩的卡爾米內教堂作的一組多屏祭壇畫(1426,分藏於倫敦、柏林、那不勒斯等地)。布蘭卡奇禮拜堂壁畫最初由畫家馬索利諾繪製,馬薩喬後來參與協作(他倆時常合作),其間馬索利諾一度赴匈牙利作畫,因此有幾幅完全出自馬薩喬一人之手。這些壁畫雖仍為宗教題材,卻以合乎科學法則的寫實手法表現,人物堅定沉着、樸實無華,洋溢着人文主義精神。如《納税錢》,表現羅馬税吏向耶穌收税的故事,畫面以中央的基督及其門人羣像為主,全面透視焦點集中於基督頭部,光線和禮拜堂窗口進光方向一致,構成了前所未有的富於真實感的效果。《三位一體》祭壇畫則以極為傑出的建築背景的透視表現著稱,人物描繪除發揮馬薩喬固有的雄渾樸實風格而外,還注意了三角形構圖的穩定,被認為是其最成熟的作品。馬薩喬通過這些作品顯示了文藝復興繪畫的基本特色:現實主義表現手法與人文主義精神內容的統一,對日後影響極大。他雖由於過早去世無直傳弟子,但整個15世紀佛羅倫薩畫派皆承襲他的傳統,盛讚布蘭卡奇禮拜堂為所有藝術大師之學校。

佛羅倫薩畫派波提切利

佛羅倫薩畫派 佛羅倫薩畫派
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 1445-1510 )是15世紀佛羅倫薩畫派最後一位畫家。 1447年,畫家出生在一個皮革工匠之家。少年時的他非常頑皮,不思學業,父親只得把他送到一間金銀作坊裏學藝。不久,他喜歡上了繪畫,菲利普·利比收他為徒。他的繪畫天賦很快引起銀行家科西莫·美第奇的注意,不久便成為美第奇家族最寵愛的畫師。在美第奇家族,他廣交文學藝術界名流,接觸到各方面的知識,從而開闊了眼界,併為他的藝術打下精雕細琢、富麗堂皇、華美多采的貴族印記。
1477年,波提切利以詩人波利蒂安歌頌愛神維納斯的長詩為主題,為羅倫左新購置的別墅繪製了著名的《春》。
1485年,他又創作了一幅精美絕倫的鉅作,《維納斯的誕生》。波提切利同時還接受教會的定單,為教堂作壁畫;也曾為《神曲》作了一套出色的鋼筆畫插畫。
1492年,羅倫左去世,美第奇家族被放逐,社會政治形勢多變。貴族復辟,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波提切利的心被震動了,他的人生觀藝術觀發生了一次重大變化。在《誹謗》這幅畫中,表達了他的憤怒和抗議。 波提切利以他那富有詩意的、充滿優美曲線的、別具一格的和不可思議的天才作品,成為那個時期佛羅倫薩最偉大的藝術家。然而,由於他揮霍無度,晚年窮困潦倒,靠救濟度日。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他不問世事,孤苦伶仃。
1510年5月,波提切利死於貧困和寂寞之中,葬於佛羅倫薩“全體聖徒”教堂的墓地裏。 [1] 

佛羅倫薩畫派達芬奇

佛羅倫薩畫派 佛羅倫薩畫派
萊奧納多·達·芬奇是佛羅倫薩畫派盛期的代表畫家,於1452年4月15日誕生在意大利佛羅倫薩與比薩之間的芬奇鎮,父親塞爾·波埃羅是當地的公證人,母親卡特琳娜是芬奇鎮附近村裏酒店的侍女。達·芬奇是他們的私生子。生下他後不久母親就改嫁了,父親又重新結婚。達·芬奇是在祖父的莊園中長大的。
14歲以前,達·芬奇在家鄉受過一位建築家的啓蒙教育,當時已顯示了他那過人的智慧;1468年,全家遷居佛羅倫薩。父親順應他的個性,送他到當時著名的雕塑家兼畫家委羅基奧的工場裏學藝,後者是一位用數學、透視學解剖學應用科學的方法從事藝術探索和實踐的藝術家,對於達·芬奇的影響不僅在嚴格的繪畫寫實方面,主要還在於培養了他對科學研究的興趣。這是決定他日後成為文藝復興鼎盛時期繪畫奇才和多種科技研究家的關鍵。
早期佛羅倫薩畫派大師波提切利 早期佛羅倫薩畫派大師波提切利
1472年,達·芬奇的名字已被佛羅倫薩的畫家公會列在會員名單上了,其時他才20歲。4年以後,他雖然名揚全市,卻仍和老師在一起工作,並於是年合作完成了他的第一幅名作《基督受洗》。
達·芬奇處在一個人類文明巨大變革的時代,這個時代需要一批有智慧的人不斷去追求世界的真理,才能使虛偽的“神學”黯淡無光。背叛《聖經》,蔑視宗教的權威,需要勇氣,而更重要的是去探求新事物,以發現大量客觀事物的真理來否定神學的價值。達·芬奇在一生中,把很多時間用於科學研究。他與數學、醫學、天文學等學者交往甚密。在繪畫上,他設法以科學地認識客觀世界的方法去探索平面造型的奧秘。他針對人物真實的形象,研究透視、解剖,並潛心琢磨人的內心活動,描摹人的內心活動在臉部的各種表現。為此,他畫了大量素描與速寫稿子。他在肖像畫上的突出成就,正是這樣取得的,《蒙娜麗莎》即是最負盛名的肖像傑作。

佛羅倫薩畫派米開朗基羅

15世紀佛羅倫薩畫派展室 15世紀佛羅倫薩畫派展室
米開朗基羅·博納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意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的雕塑家、畫家、建築師和詩人。生於佛羅倫薩。十三歲從基蘭達約(Ghirlandaio)學畫一年,後從多那太羅的學生貝託多(Bertoldo)學習雕塑一年,主要靠自學。他的藝術創作人文主義思想支配下,並受到薩伏那羅拉(Savonorola)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以現實主義方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為自己而鬥爭的精神面貌。在藝術上具有堅強的毅力和雄偉的氣魄。中年的作《大衞》雕像,被認為是象徵着為正義事業而奮鬥的力量。又在西斯廷教堂八百玉方米的天花板上,連續工作四年,獨立完成了《創世紀》的巨型天頂畫。晚年所作美第奇陵墓雕像《晨》、《幕》、《晝》、《夜》,具有冷靜而沉鬱的悲劇性質,顯示出人物心情的激動與意志的矛盾,反映了當時意大利人民失去自由和獨立的精神狀態。重要作品尚有壁畫《最後的審判》、雕塑《摩西》及《奴隸》等。建築設計有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圓柄和加必多利廣場行政建築羣等。並有輯本詩集傳世。

佛羅倫薩畫派拉斐爾

拉斐爾·桑西 (1483-1520)——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畫家之一;由於高超的藝術造詣而被神化了的拉斐爾,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從事理想美的事業所能達到的最高峯。
拉斐爾的一生雖然像莫扎特那樣短促(兩人的生平有許多相似之處),可是有關他的傳説及提供的範例卻是非常之多。這些傳説和範例一方面肯定了這位畫家無可爭辨的才華,另一方面卻也可能阻礙了對這位畫家的瞭解。一提起拉斐爾其人,提起拉斐爾的藝術風格,總離不開“超凡入聖”、“盡善盡美”這些始於瓦薩里的形容詞,這使廣大公眾對拉斐爾(世界藝術史上最偉大的畫家之一)的作品無法深刻領會並與之溝通,無法立即把拉斐爾的作品與那些總想用“天才”、“天才表現”等詞句來標榜的蹩腳作品分開,從而在他的作品中體味生命的苦悶、浪漫的熱情及感情的折磨。
佛羅倫薩畫派 佛羅倫薩畫派
拉斐爾的作品充分體現了安寧、和諧、協調、對稱以及完美和恬靜的秩序——從這個意義上説,他的作品確實可被稱為“人文主義及文藝復興世界的頂峯”。人們往往忘記或忽略的是這樣一種情況:拉斐爾是在歷史的中心、在一系列重大事件及某種只持續了很短時間的思想風潮上攀登了頂峯,這個奇蹟的創造者是一個年輕人,而這個年輕人以偏巧不得於兩位最偉大的巨匠——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相較量,三人生活的年代前後差不了多少年。拉斐爾找到了“第三條路”,就是對他那個年代所有藝術成就的綜合與超越。這正是拉斐爾的光榮及歷史作用,那是他憑藉藝術與思想、努力與理性,通過堅持不懈的檢試、體驗與思考而獲得的。他的成功歸因於他那非凡的才能:把來自藝術的那一崇高的革命性時代(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的任何一種激勵和啓示加以提煉和消化。這表明了他的巨大智慧和高超的造諧。這種能力確實異乎尋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