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佛教舞蹈

鎖定
佛教舞蹈,通過形體動作表現佛教內容的一種宗教造型藝術,與佛教音樂密切結合,是佛教樂舞的組成部分。佛教護法神“天龍八部”中有乾闥婆和緊那羅王,他們既是樂神,又是舞神。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一○:“真陀羅,古作緊那羅,音樂天也。有微妙音響,能作歌舞。男則馬首人身能歌,女則端正能舞。
中文名
佛教舞蹈
所屬領域
佛教
定    義
通過形體動作表現佛教內容的一種宗教造型藝術
佛教舞蹈,通過形體動作表現佛教內容的一種宗教造型藝術,與佛教音樂密切結合,是佛教樂舞的組成部分。佛教護法神“天龍八部”中有乾闥婆和緊那羅王,他們既是樂神,又是舞神。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一○:“真陀羅,古作緊那羅,音樂天也。有微妙音響,能作歌舞。男則馬首人身能歌,女則端正能舞。”這些天女,多與乾闥婆為妻室。其主要職能是以“伎樂”,即音樂歌舞的形式來供養佛教諸神。《大智度論》卷一○載:“(佛陀)答曰:‘是乾闥婆是諸天伎人,隨逐諸天,其心柔軟,福德力小……甄陀羅亦是天伎,皆屬天,與天同住,共坐飲食,伎樂皆與天同。是乾闥婆王名童籠磨,是乾闥婆、甄陀羅恆在二處住,常所居止在十寶山間,有時天上為諸天作樂。’”根據佛教神譜,乾闥婆所居之處為“天界”,屬帝釋天所轄。在《太子瑞應本起經》和《普曜經》中的“梵天勸請”故事裏,般遮(乾闥婆)頭披鬈髮,挽五髻,上身袒露,肩着披帛,飾臂釧項環等,身掛瓔珞,下穿裙褲,坐於束帛座或台座上,雙腳呈交腳式或遊戲坐式。腳上放一弓形箜篌,一手彈撥琴絃,一手高揚,為撥絃後之姿勢(此據龜茲石窟壁畫),其整體造型極富舞蹈動律,為邊歌邊舞邊演奏的藝術形象。此舞蹈之文字材料見於《佛頂尊勝陀羅尼別法》:“窟內作釋迦牟尼結跏趺坐,左邊作天主帝釋,一切眷屬圍繞,右邊作乾闥婆兒,名善住,顏端嚴似菩薩,頂髻衣冠也復如是,以種種瓔珞花冠嚴飾,又以白疊斜勒左臂,右手把毬□,又作乾闥婆眷屬,圍繞善住歌舞作樂。”在帝釋天的忉利天宮裏,“忉利天人入歌舞園觀中時,便歌舞相娛樂”(《大樓炭經·忉利天品》)。在彌勒所居“兜率天”的淨土中,“時諸閣間有百千天女,色妙無比,手執樂器”(《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此為“天宮伎樂”。早期“天宮伎樂”之伎樂天人多列於佛或菩薩兩側,扭動腰肢,盡情歡舞,與莊重之相的佛、菩薩形成動與靜之對比。龜茲克孜爾石窟壁畫的“天宮伎樂”,則完全以伎樂天為主,女伎袒露上身,頭戴花蔓;男伎戴珠冠,披方巾。二者載歌載舞,酣暢淋漓。敦煌石窟壁畫中的“天宮伎樂”的菩薩,除演奏樂器外,有空手而舞,有手執樂器而舞,腰部扭動靈活,常作S形。在敦煌石窟壁畫中,“伎樂天”更多地演變為“飛天”,在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有的手執樂器邊奏邊舞,有的手持蓮花散播鮮花,有的舞動長綢帶,姿態飄逸、輕盈、瀟灑。其裝束依朝代不同,有全裸的,有上身裸、下身着長褲或長裙的。舞蹈內容主要是“經變舞蹈”,有“西方淨土變”、“東方藥師變”、“彌勒變”、“牢度叉鬥聖變”、“天請問變”、“金剛經變”、“報恩經變”、“金光明經變”、“涅槃變”、“觀無量壽變”等。佛教舞蹈入中國後,又吸收了西域舞蹈動作,常見的有“胡旋舞”、“胡騰舞”、“柘枝舞”、“蘇幕遮舞”、“婆羅遮舞”、“撥頭舞”、“輪台舞”等,其舞姿主要有“蹺足”、“前掖腿”、“彈指”、“撼頭”、“弄目”、“舞飄帶”等,唐代詩人多有以詩來描繪的。唐以後,漢地佛教舞蹈漸趨衰落,藏傳佛教則保留了更多的佛教舞蹈形式。 [1] 
參考資料
  • 1.    任繼愈主編.《佛教大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66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