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佛教宗派

鎖定
初學佛的人,看見佛法內,有所謂大乘、小乘;有所謂法相宗、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真言宗、律宗,乃至所謂俱舍成實等宗;已覺得歧路多歧,不知何從措足。再加想求得一位善知識,能原原本本不黨不偏的,將各宗各派的概要,開示一下,真不易得。便是想求得這樣解説各宗宗旨的一本書,也不易尋求。初學者的這種困難,實在不小。
中文名
佛教宗派
宗派數
8
例    子
三論宗瑜伽宗
詞    性
名詞

佛教宗派佛法目的

原來佛法的目的是求“覺悟”;可是在求達到“覺悟”的目的地以前,必定有許多途徑,也可説是求達目的的方法和歷程。在佛教的目的上,原是一樣;在途徑上,自不妨有法相、三論、天台、華嚴、禪、淨、真言、戒律、俱舍、成實等宗的不同。所以法相宗的求覺悟,有法相宗的方法和歷程;三論宗求覺悟,有三論宗的方法和歷程;其他各宗,亦莫不皆然。佛法既有了這許多的途徑,於是佛法的上面,就有了這許多的宗派。

佛教宗派門户分類

佛法在印度,小乘雖有部執之分,大乘雖有空有之辯,卻並未立許多門户;到中國後,才宗派繁興。隋唐以來,各宗的著述和流傳的法門,大都各具有本宗的特質;及至今日,宗派劃然,各宗有各宗的內容,各派有各派的藩籬。尤其是各宗派傳來的源流,若不加以考察,決不能得根本的明白:如姚秦鳩摩羅什法師,翻譯了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後來研究三論的,就成為三論宗;羅什法師又翻譯了成實論,後來研究成實論的,就成為成實宗;慧遠法師在廬山唸佛,後來這一流,就成為淨土宗;梁代菩提達摩祖師,所傳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就謂之禪宗;隋代智者大師,依着法華智度等經論,成立天台宗;唐代玄奘三藏,翻譯解深密經瑜伽唯識諸論,成立法相宗;又翻譯俱舍論,成俱舍宗;南山道宣律師,成立四分律宗;賢首國師,立華嚴宗;善無畏金剛智,傳出了真言宗;還有曇無讖所傳的涅槃宗,菩提流支所傳的地論宗,真諦三藏所傳的攝論宗等等。最多時有十六宗派之多,其中也有不久絕響的,也有融入他宗的;到現在普通常説的:方便大眾,普遍被大眾接受的淨土宗(也稱淨宗)。所謂教下,就是指天台宗;所謂宗下,就是指禪宗;所謂律下,就是指律宗;這四宗以外,多已授受無聞,經籍不完。若要研究各宗的概要,應先明瞭各宗承傳的源流,盛衰的背景;然後再辨別他們的內容。

佛教宗派八大宗派

八大宗派概述 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説的性、相、台、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 [1] 

佛教宗派三論宗

隋吉藏創立。因依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等三論立宗,故名。此宗的學統,在印度是:龍樹一提婆一羅睺羅一青目一須利耶蘇摩一鳩摩羅什。在中國則是:鳩摩羅什一僧肇一僧朗一僧詮一法朗一吉藏。 [2] 
它的教義以真俗二諦為總綱,以徹悟中道實相為究竟。二諦的“諦”字是真實的意思,從法性理體邊説的叫真諦,從緣起現象邊説的叫世俗諦。從俗諦説事物是有,就真諦説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諦也叫空有二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諸法實相,這就是此宗的中心思想。此宗着重從真空理體方面揭破一切世出世間染淨諸法緣起無自性,五陰十二處等虛妄不實,徹底破除迷惑,從而建立起無所得的中道觀,以求實現其無礙解脱的宗旨。這一宗,實際就是印度龍樹、提婆中觀學説的直接繼承者。

佛教宗派瑜伽宗

瑜珈宗又稱法相宗,唯識宗,慈恩宗,是由印度彌勒無着世親創立的宗派。
玄奘法師從印度歸中國,住慈恩寺,廣譯經論,弘闡本宗。弟子窺基繼住慈恩,百部疏主盛博師學。治中國佛教史的人稱玄奘窺基師弟之學為慈恩宗。猶之天台賢首是以地以人而得名的。雖説宗名有四,最正確的為瑜伽宗。第一本宗始祖為彌勒、無着。第二本宗根本教典在《咖師地論》。第三本宗教理在《解深密經》和《瑜伽師地論》等具立七真如。 [3] 
此宗主要依據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因為是依彌勒説、無着記錄整理的《瑜伽師地論》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我國玄奘法師譯傳此宗並糅譯十師之説為《成唯識論》,故此宗又稱法相唯識宗,亦稱慈恩宗。它的教義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總綱,以轉識成智轉依為宗旨。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別、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八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二無我是人無我和法無我。“五法”是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概括,“名”和“相”指世間有為法皆有名有相,稱為名相之法;“分別”指人們的主觀能對事物分別認識;“正智”指聖人清淨無漏實智;“如如”指如實智所對真如理境。“五法”不出染淨和主客觀,是以總括諸法。三自性:一是二取執着,無而謂有,起惑造業,名遍計所執;二是三界心法,依他緣生,名依他起;三是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顯二空真如為圓成實。事物的性質不出此三種,所以叫三自性。八識:“識”是了別認識的意思,又叫心或意,每個有情都有這種心意識的認識作用,共有八種,就是前面列舉的八種識。二無我:每個有情或眾生都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即一般所説的自我或靈魂叫人無我;客觀事物也沒有恆常不變的實體即自性或絕對的真實叫法無我。二無我也叫作我、法二空。此宗教義深入分析諸法性相,闡明心識因緣體用,修習唯識觀行,以期轉識成智,成就解脱、菩提二果。此宗由玄奘法師譯傳而成立,是印度無着、世親學説的直接繼承者。

佛教宗派天台宗

天台宗始創於北齊慧文禪師,據《佛祖統記》卷六,天台宗《東土九祖記》説,慧文因讀《大智度論》卷二十七:“三智實在一心中得”之文及《中論》卷四:“因緣所生法,我説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之偈,朗然悟入龍樹即空即假即中之妙理,因而創立一心三觀法門。 [4] 
是以羅什譯的《法華經》、《大智度論》、《中論》等為依據,吸收了印度傳來的和中國發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統地組織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因為創始人智者,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它的宗義以五時八教為總綱,以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為中心思想此宗把釋迦如來所説的經教,劃分為五個不同的時期,稱為五時教,就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五時的名稱都是佛經的名稱,主張佛陀所説的經教不出這五個時期的範疇,所以叫五時。三觀是修行的觀法,即空觀、假觀、中道觀。此三觀可以於一心中獲得,名為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真諦、俗諦、中道諦叫做三諦;此三諦舉一即三,雖三而常一,説三説一是圓融無礙的,所以叫圓融三諦。一心三觀,三諦圓融是圓教的教義,説明諸法無礙,事理圓融。天台宗以自宗為圓教,別的宗屬前三教。此宗總結了以前各派的思想,將佛教教義加以精密的調整,發展了大乘圓教理論,展示了中國獨創的大乘思想。

佛教宗派賢首宗

又稱華嚴宗,此宗傳承為杜順一智儼一法藏一澄觀一宗密。該宗推杜順為初祖,實際創始人為法藏。杜順原名法順。雍州萬年(今陝西臨潼西北)人,先學禪法,後住終南山宣揚《華嚴經》。智儼天水(今屬甘肅)人。師事杜順。受具足戒後,各方參學。法藏依智儼學《華嚴經》,深通玄旨。28歲以後,開始廣事講説,參加譯經,著述100餘卷,正式創立華嚴宗。 [5] 
以《華嚴經》為根據,對《華嚴經》有深入的研究和精闢的闡發,是在前人三論、天台、慈恩、地論師、攝論師等學説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思想體系。創始人是七世紀末的賢首國師法藏,所以叫賢首宗,又名華嚴宗。此宗以五教來判攝整個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觀為它的中心思想。五教一是小教,即聲聞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開始初級階段的教義;三是終教,即大乘終極階段的教義;四是頓教,即大乘中頓超頓悟的法門;五是圓教,即圓滿無缺,圓融無礙的理論。此宗把佛教分作淺深不同的五種教義,比前天台宗多加一種頓教,所以稱為五教。六相是: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這六相既同時表現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時表現在一個事物中。無論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個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時具足、互融互涉、彼此無礙的,從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緣起的道理。十玄門是: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因陀羅網境界門,三、秘密隱顯俱成門,四、微細相容安立門,五、十世隔法異成門,六、諸藏純雜具德門,七、一多相容不同門,八、諸法相即自在門,九、唯心迴轉善成門,十、託事顯法生解門。這十玄門總的意義是顯示華嚴大教關於一切事物純雜染淨無礙、一多無礙、三世無礙、同時具足、互涉互入、重重無盡的道理。三觀一是真空絕相觀,二是事理無礙觀,三是周遍含融觀。六相、十玄、三觀的建立,闡發了《華嚴經》的法界緣起、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盡圓融的教義。六相、十玄是就所觀法界之境説的,圓融三觀是約能觀之智説的。這種重重無盡、法界圓融的思想,雖説導源於《華嚴經》,而實際為中國所獨創,它的法界緣起、一切無礙的學説大大發展了印度傳來的大乘思想。

佛教宗派禪宗

六朝,菩提達摩從印度渡海東來,梁普通(520~526)前後到洛陽弘揚禪法。後入少林寺壁觀,以“二入四行”禪法教導弟子慧可、道育等。慧可從達摩6年,達摩授以《楞伽經》4卷。後隱居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潛山天柱山),傳法於僧璨。僧璨受法後隱於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嶽西),蕭然靜坐,不出文記,秘不傳法。唯道信侍璨9年,得其衣法。後至吉州(今江西吉安)傳法,再住湖北黃梅雙峯山(一名破頭山)30多年,主張“坐禪守一”,傳法於弘忍。其另一弟子法融在金陵(今江蘇南京)牛頭山傳牛頭禪。
弘忍得法,至雙峯山東馮茂山(一名馮墓山)建東山寺,時稱“東山法門”。其“蕭然靜坐,不出文記,口説玄理,默授與人”之風,開中國佛教禪風,對後世禪宗影響甚大。著名弟子有神秀、惠能、惠安、智詵等。 [6]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真身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真身
禪宗的禪是禪那的簡稱,漢譯為靜慮,是靜中思慮的意思,一般叫做禪定。此法是將心專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參究,以期證悟本自心性,這叫參禪,所以名為禪宗。禪的種類很多,有聲聞禪、有菩薩禪、有次第禪、有頓超禪。禪學方面,在中國有一支異軍特起,那就是所謂“教外別傳”的禪宗。這個宗所傳習的,不是古來傳習的次第禪,而是直指心性的頓修頓悟的祖師禪。此宗的禪法是在六世紀初由印度的菩提達摩傳來的。過去説:禪宗單傳心印,不立文字,稱為“教外別傳”。但初祖達摩以四卷《楞伽經》傳於二祖慧可作為印心的準繩,弘忍惠能又教人誦持《金剛般若》,這樣,《楞伽》、《般若》便是此宗的經典依據。以後更有《六祖壇經》和許多“語錄”的出現,不能説禪宗沒有經典依據。禪宗在中國是很興盛的。在八世紀間,此派曾分為南北兩宗,北宗神秀(約606~706)一派主張漸修,盛極一時,但不久便衰歇;南宗惠能(638~713)主張頓悟,後世尊為六祖,弘傳甚盛。從唐到宋,南宗的禪師輩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為五家七派,可想見其興旺的景象。此宗和淨土宗一樣,一直是中國流傳最廣的宗派。南宗六祖惠能弟子中,有南嶽懷讓(667~744)和青原行思(?~740)兩大支系,由這兩大支系又分成五宗七派。從南嶽先分出一派外溈仰宗,次又分臨濟宗。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三派: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由兩系分為五宗,以後又從臨濟宗分出黃龍、楊岐兩派,合前五宗名為七派,都曾興盛一時,經過一段時期有的就衰絕不傳了。後來的禪宗只有臨濟、曹洞兩派流傳不絕,臨濟宗更是興旺。近代所有的禪宗子孫,都是臨濟、曹洞兩家後代。

佛教宗派淨土宗

因其始祖慧遠曾在廬山建立蓮社提倡往生淨土,故又稱蓮宗。實際創立者為唐代善導。歷代祖師並無 前後傳承法統,均為後人據其弘揚淨土的貢獻推戴而來。按近代印光所撰《蓮宗 十二祖贊》,以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祩宏、智旭、行 策、實賢、際醒為蓮宗十二祖。 [7] 
是依《無量壽經》等提倡觀佛、唸佛以求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為淨土宗。此宗分佛陀説的法門為二道,即難行道和易行道。並説別的宗依戒定慧修六度萬行,需經三大阿僧祗劫為難行道;説修淨土法門一生至誠唸佛,臨命終時,仗承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安養淨土永不退轉為易行道。因此,此宗主張勸人唸佛求生西方淨土極樂世界。此宗的特點,簡單易行,普能攝受廣大羣眾。修學此宗不一定要通達佛經,廣研教乘,也不定要靜坐專修,行住坐卧皆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只要信願具足,一心念佛,始終不怠,臨命終時,就可往生淨土。當然平時也要持戒誦經,廣行眾善以作助行。由於法門簡便,所以最易普及。別宗的學者,也多兼修此法,因而使淨土法門在中國得到特殊廣泛的流行。

佛教宗派律宗

因着重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創始人為唐代道宣,因依據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稱四分律宗,又因道宣住在終南山,又被稱為南山律宗或南山宗。 [8] 
由於此一宗的盛行,中國僧人們在修學大乘的戒定慧三學中,仍然重視出家聲聞乘的戒律。戒律有聲聞戒、有菩薩戒,這裏所講的律宗,是依聲聞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終南山道宣律師一系所立的律宗。就戒條戒相説,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的戒,這些在前面已經敍述,這裏不多重複。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因緣,更大的部分是僧團法規、各種羯磨法會議辦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薩法、衣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詳細規定。因為時代的關係,環境的不同,許多戒律的規定,早已廢弛不行了。菩薩戒有在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如《梵網戒經》有十重四十八輕戒,在家菩薩戒如《優婆塞戒經》有六重二十八輕戒。又總攝菩薩戒為三聚,三聚是三類的意思,稱為三聚淨戒。一是攝律儀戒,是戒相,是“諸惡莫作”;二是攝善法戒,是“眾善奉行”;三是饒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眾生”。中國主要是大乘佛教,所以這裏也簡單提一提菩薩戒律。以上是大小乘戒律的內容。四分律雖屬小乘戒,但其文義通於大乘,自古就有“分通大乘”的説法。中國盛行大乘,以大乘教義解釋律藏,攝小入大,就是大乘戒的組成部分,出家菩薩三聚淨戒中的攝律儀戒就是是以聲聞戒為基礎的。如殺、盜、淫、妄四根本戒,是大小乘共同遵守的。對於律學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善於分辨開、遮、持、犯,就是在出家戒條中,本來是不得觸犯的,但在某種情況下可以開許,這叫開;在通常情況下又不得違犯的,就叫遮。在某種情況下,本人也不知是持戒還是犯戒,這就需要研究律學,律師根據律藏分辨清楚確定開、遮、持、犯的界限。在聲聞戒中除四根本戒殺、盜、淫,妄,或者還加十三僧殘尼戒是八根本十七僧殘必須嚴格遵守,不得違犯外,其它絕大部分的戒條,在特殊情況和必要情況下是可以開許的。例如“非時食”這一條戒,即通常過午就不許吃東西,而在勞作以後就允許吃東西。但如何開許,要依戒律來判定。可見佛教戒律不是死板的,除根本性戒外,都是具有靈活性的。

佛教宗派密宗

密宗又稱真言宗。以大日如來所説的《大日經》為一切如來秘密之教。大日如來所説此教後,上首之金剛薩捶,以所説者集為經文,藏於南天竺之鐵塔中。咒語在古印度久已流行,但發展成為專宗修學的途徑,是從龍樹開始,相傳經典是龍樹從鐵塔中取出。但在其他經典裏也有咒語.隨着翻譯的增多而增多。龍樹傳龍智,龍智傳善無畏、金剛智,金剛智傳弟子不空。
在唐開元年間,金剛智、善無畏、不空來長安,譯出《金剛項經》。大力弘揚密法,於大興善寺為根本道場,建立了真言宗。還譯有《大日經》、《蘇悉地經》等。
不空有繼承弟子惠果,住青龍寺,繼續弘傳。公元804年,有日本空海(弘法)入唐求法,學於惠果。回國後,在日本高野山建立了日本真言宗。世稱東密。
晚唐,漢地密法失傳。到宋初有無息災、施護、法天來洛陽,建立譯經院,譯出密典,興於一時。從唐初密法傳入西藏。 [9] 
密宗的教義在八世紀時由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傳入中國,從此修習傳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經》、《金剛頂經》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觀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奧秘,不經灌頂,不經傳授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示別人,因此稱為密宗。本尊毗盧遮那佛是學者選擇自己最敬愛最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薩或者一位明王,作為學習成就的對象或榜樣,就叫本尊。要成就本尊的所有功德智慧,就要修習三密瑜伽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業,瑜伽譯為相應。三密瑜伽,就是三業相應。與誰相應?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與本尊的身口意三業相應。修法時,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態,手結印契,口誦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觀想或種子字,務使自己的三業與本尊的三密相應,名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密教的修法很多,這只是舉一個例證。此宗最高理論還是以性空無相的法性理體為基礎,所謂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義。

佛教宗派大乘小乘

既然各宗隨時興起,各宗要發揚本身的精妙,少不得就有判教一法。現在通常所説的:俱舍成實二宗是小乘。四分律原也是小乘,而自從南山律師義宗唯識,就變成通大小乘了。法相是大乘有教,三論是大乘空教,這二宗爭論最多。天台華嚴自標位置,在法相三論兩大乘之上;天台就謂之一乘圓教,華嚴更謂為別教一乘;禪宗是頓教,淨土是他力教,真言宗是秘密教;這三宗又別有境界,不同恆蹊。這還是粗講大略,再詳細説各宗本身內部:天台還有山內山外之爭;南山還有會正資持之異;三論法相,皆有新古;五家七派,皆是禪宗。若講“宗宗皆是求覺悟的途徑”的話,我們究竟走那一條途徑求覺悟呢?

佛教宗派各宗大概

要明瞭各宗的大概,須知各宗有各宗的歷史,各宗有各宗所依的經論;各宗有各宗的判教,各宗有各宗的教義,各宗有各宗的行證,各宗有各宗的果位。我這一篇入佛指南,就是拿這些綱領做題目,共分大乘小乘戒律三章。大乘的裏面,包括法相三論天台華嚴禪淨律七宗;小乘的裏面,包括俱舍成實二宗;戒律便是律宗。每章並將各宗的歷史依經判教等等,一一分別,加以敍述。

佛教宗派經論

為什麼先述大乘後述小乘呢?一則執筆者經驗,往往向人談佛,自五比丘十大弟子四諦十六行相二部二十部等等順序談來;聽者不俟談到馬鳴龍樹法性法相,便早覺索然興盡,昏然欲睡了。若先從大乘談起,到後來他反格外注重原始的教義了。一則現前中土,流行着的是大乘;譬如指示途徑的人,就當從行者現前的腳下講起;所以就先從大乘講起了。
再説大乘和小乘的分別:自來有小乘三法印,大乘一法印之説,這必須先細領會。因為明瞭三法印與一法印,不獨大小乘的分別可以明瞭,全部的佛教,也可略窺概要。在經論中説三法印的,如成實論説:
“佛法中有三法印:一切無我,諸法無常,寂靜涅槃。此三法印,一切論者,所不能壞,以真實故。”
説一法印的,如妙法蓮華經説:
“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眾所尊,為説實相印。”
分別説小乘三法印大乘一法印的,如大智度論説:
“諸小乘經,若有無常無我涅槃三印;即是佛説,修之得道。無三法印,即是魔説。大乘經但有一法印,謂諸法實相,名了義經。若無實相印,即是魔説。” 由此看來,小乘的教義,是不出無常無我涅槃三種法印的。

佛教宗派法印解説

大乘的教義,是不出一實相的法印的。我今依照小乘經論的教旨,試作三法印的幾種解説:
第一,萬法為實有,諸有情等,起惑作業,感受着老病生死的苦惱,於生滅流轉的現象上;而説此無常之道,令使覺悟,趣得解脱;此種教法,就契合了無常法印。
第二,既然勘破了一切萬法,生滅無常;那麼七情六慾,我見我愛,皆不應有;説此無我教法,令使覺悟,趣得解脱的;此便契合了無我法印。
第三,令使明白了無常之理,斷除了我執等惑,脱離那生死輪迴的苦惱,而令得到寂靜涅槃之果的;此便契合了寂靜的法印。
第四,以上契合了三種法印的小乘教法,較諸一切其他的外道,實在是高出億萬不可稱量;但是在佛法的裏面,論教義的澈底,和化他的妙用上,這三種法印,較諸大乘的一實相印,似乎尚有些不及之處。此其所以稱為小乘的法印。

佛教宗派相印解説

我再依照大乘經論的教旨,試作一實相印的解説:
“實相”這兩個字,本是表示佛法圓滿的理體;所謂真實之相、無相之相。以萬法為假有,以説生滅,復以萬法為非無,説不生滅。説一切為虛空,以求出世的真諦;又説一切為不空,以揚世間的教化。所謂“真如”“中道”“菩提”“般若”“圓覺”“如是”“法界”“阿字”“法性”“一法句”“涅槃妙心”等等的名詞,都是實相的異稱。法華經説:“觀諸法如實相”。又説:“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以實相的境界,本是不可説不可思議,所謂“言語道斷”的便是。以不可説而強以言説,自有許多不合之處,此則唯證能知,應請諸同學者加以鑑諒!
但是我們對於大乘的一實相印,和小乘三法印的異點,卻很可以辨認:第一就是小乘説諸行為無常,大乘於説萬法為不常之外,卻還認他是不曾斷滅。小乘説諸法無我,大乘於真諦説無我之外,卻還於俗諦説化他。小乘唯以我空而説涅槃寂靜,大乘卻以我法二空而説涅槃無住。大乘之所以異於小乘,都是因為契着這一實相印的妙用。所以為辨證大乘的教法,而有一實相印。
從各宗的裏面,根據這“三”、“一”兩種法印,來印證他孰為大乘孰為小乘的教法。那麼,俱舍宗説法有我空入無餘涅槃的;成實宗雖説人法二空,但只斷見思惑而未斷所知障,尚以一滅諦為歸趣的;這就謂之小乘。法相宗所説的真如菩提,三論宗所申的般若,天台宗所明的如是,華嚴宗所説的法界,真言宗所説的阿字,禪宗所證的涅槃妙心,淨土宗所入的一法句;這都是實相的理體,就謂之大乘。還有戒律一宗,原以業感為緣起;從南山律師開宗以來,卻以心識為戒體;所以就通於大小二乘。

佛教宗派總述

如此三法印與一法印,不獨大乘小乘所由分別;便是整個的佛教,也可藉此認清。所以我特地在此先行説明,下面便好詳述屬於大乘的七宗,屬於小乘的二宗,及通於大小乘的戒律宗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