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佛坪山茱萸

鎖定
佛坪山茱萸,陝西省漢中市佛坪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早在1983年,佛坪就被國家農牧漁業部、醫藥管理總局、林業部、衞生部、商業部命名為全國山茱萸三大栽培基地縣之一。 [1] 
佛坪山茱萸產於秦嶺南坡腹地,獲得國家藥品GMP證書,編號為B0247。山茱萸種植面積達6萬畝,年產山茱萸幹品300噸以上。2005年國家質檢總局第41號公告批准對佛坪山茱萸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2] 
中文名
佛坪山茱萸
產地名稱
陝西省漢中市佛坪縣
品質特點
果大、肉厚、味正、色紅油潤
地理標誌
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批准文號
2005年國家質檢總局第41號公告
批准時間
2005年03月23日

佛坪山茱萸產品特點

佛坪山茱萸有果大、肉厚、味正、無病蟲、色紅油潤、有效成分含量高等特點。 [2] 
佛坪山茱萸 佛坪山茱萸

佛坪山茱萸產地環境

佛坪山茱萸綜述

佛坪縣位於陝西南部,漢中市東北角,秦嶺山地中段南坡,處在中國南北東西自然地理分界線交接過渡地帶,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區位優勢與山地立體氣候交織在一起,為眾多動、植物提供了優越的生態環境,也滿足了山茱萸生長的適宜條件。 [2] 

佛坪山茱萸温度

佛坪多年平均氣温11.5℃,在山茱萸要求的温度範圍內,極端最高温37℃,極端最低温-12.9℃,3—6月平均温度13.8℃,年平均無霜期218天。 [2] 

佛坪山茱萸降雨量

佛坪縣年平均降雨量為938.1毫米,在山茱萸需水範圍內。冬季降水量最少,佔全年降雨量的2.5%,此時山茱萸正處於休眠時間,需水量最少;春季降雨量較少,這種較少但適量的雨水,對山茱萸花和葉的生長,尤其是對授粉很有利;夏季為全年降雨量最多的季節,尤其7月降水量最多,符合山茱萸4—7月的營養生長旺盛期,也是需水的最關鍵時期。秋季降水量較夏季有所下降,有利於果實的充分成熟。佛坪縣一年內的雨水分佈基本可以滿足山茱萸生長的需要。 [2] 

佛坪山茱萸土壤

佛坪縣土壤以黃棕壤和棕壤為主,質地疏鬆,排水性良好,PH5—6.5,呈微酸性偏中性,符合山茱萸生長要求。 [2] 

佛坪山茱萸海拔

經對不同海拔山茱萸果實有效成分含量研究,結果表明海拔對山茱萸中有機酸類、生物鹼類、苷類、黃酮類物質含量都有顯著或極顯著的影響,其中海拔800米—1100米之間分佈的山茱萸品質最好,佛坪山茱萸分佈較為集中的區域海拔在800米—1150米之間,基本在山茱萸最佳生長海拔。 [2] 

佛坪山茱萸環境因素

佛坪地廣人稀,無大規模使用農藥的歷史,當地無工礦企業污染源,經檢測空氣、土壤、水質均符合綠色食品環境質量標準。 [2] 
佛坪地理 佛坪地理

佛坪山茱萸歷史淵源

佛坪山茱萸種植歷史悠久,南朝梁陶弘景在《本草經集註》中記載:“山茱萸,生漢中山谷”。
山茱萸花 山茱萸花
《名醫別錄》載山茱萸“生漢中山谷及琅邪冤句,東海承縣,九月十月採實,陰乾”。
《範子計然》記載山茱萸出三輔(漢三輔即今陝西西安、寶雞一帶)。
十七世紀,佛坪就有了野生山茱萸移栽種植,佛坪及其周邊的洋縣、周至縣現存有數百棵三四百年的古樹。 [2] 
古代盛產山茱萸的漢中飲茱萸酒風氣甚濃。清嘉慶《續修漢中郡志》(漢中府志)雲:該地區因產山茱萸故屬內城固、西鄉、洋縣等縣有重陽飲茱萸酒風俗:“城固縣,九月九日,食米餈,登高,飲茱萸酒,兒童競放鳳鳶。”“西鄉縣,九月九日,親友以菊花、米餈饋贈,登高,飲茱萸酒,或上雲台之山,或在子午之峯酌酒賦詩,瀏覽丹楓黃菊;婦人則採摘茱萸,曰可治心病也。”“洋縣,重陽採菊拾萸,登高泛酒。“可見,漢中200年前的嘉慶年間重陽採摘茱萸、飲茱萸酒的風氣猶存。 [1] 
新中國成立以後,佛坪山茱萸的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2006年5月3日,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首次發現大面積野生山茱萸,共有4處集中連片分佈,數量約500株,部分大樹胸徑達60釐米,估計樹齡在1000年以上。這一發現,不僅印證了《名醫別錄》關於“山茱萸生漢中山谷”的記載,亦為研究人工種植山茱萸的歷史和進行藥理藥物學分析提供了科學依據,還為進一步改良人工種植山茱萸品系提供了條件。

佛坪山茱萸生產情況

20世紀70年代,佛坪縣開始大規模種植山茱萸。從海拔550—1600米處都有山茱萸分佈,全縣栽植有石滾束、珍珠紅、圓鈴棗、八月紅、馬牙棗、大紅棗、小米棗、笨米棗、小香蕉、青頭榔、小圓鈴11個品種。共栽植500萬株,年產山萸肉600噸,其產值佔農業經濟收入的32%。 [1] 
截至2010年,累計8萬多畝約500萬株。正常年份產山萸肉600噸以上,產量居全國第二,每年為當地羣眾增收1000多萬元。 [3] 
截至2016年,佛坪縣山茱萸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常年產量1000噸,佔中國產量的六分之一。 [4-5] 

佛坪山茱萸產品榮譽

佛坪山茱萸已取得國家GAP認證和原產地標記註冊認證,是全國山茱萸三大基地之一 [6]  。是“中國山茱萸之鄉”和“國家級山茱萸規範化種植示範基地”。 [5] 
2001年、2002年、2003年,被國家林業局、科技部分別命名為“中國山茱萸之鄉”、首個“國家級山茱萸藥源基地縣”,“國家級山茱萸規範化種植示範基地”。2007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為佛坪山萸肉系列保健果品酒頒發了“全國工業產品許可證”。 [1] 

佛坪山茱萸地理標誌

佛坪山茱萸地域保護範圍

陝西省漢中市佛坪縣轄區內七鄉兩鎮:長角壩鄉、嶽壩鄉、栗子壩鄉、西岔河鄉、十畝地鄉、天河壩鄉、石墩河鄉、袁家莊鎮和陳家壩鎮。 [2] 

佛坪山茱萸質量技術要求

一、種子繁殖
(一)種子來源
由種源地引入當年新採種子或從早期栽培的大樹上採集新種子
(二)種子處理
佛坪山茱萸 佛坪山茱萸
山茱萸種子屬於低温型,且種皮堅硬,含油量高。種子需經過處理才萌發,促進提早出苗。一般用2—3倍的濕沙,沙藏於室外向陽處,經常保持濕潤,至翌年3—4月有30%—40%的種子萌芽時即可播種。
(三)圃地選擇與整理
育苗地應選擇在背風向陽,土壤疏鬆肥沃、濕潤的地段。深翻整細,除淨雜草、石子等,施足底肥,耙平做畦。畦寬1.2米,高20釐米,長度依地形而定,一般15—20米
(四)播種
在春季3—4月進行,條播,按行距25釐米開溝,溝深3—5釐米,播種量每667米2育苗地需種子40—60千克。播種後覆土2—3釐米,保持畦面濕潤,播種後7天可陸續出苗。
二、田間管理
出苗後要保持土壤濕潤,幼苗出現3—4對真葉時,間苗除草2—3次,保留株距7釐米。6—7月追肥2次,結合中耕於傍晚或雨後每畝施尿素4千克。加強水肥管理,當年高可達到60釐米,一般1—2年後定植於準備好的地塊,帶土移栽,及時澆水,提高成活率。
三、大苗栽植
(一)栽植時期
栽植于山茱萸休眠期進行。
(二)栽植密度
充分利用土地,確保山茱萸正常生長,株行距一般為3米×4米或4米×4米,每畝宜栽植50—80株,如果間作其它灌木或喬木,栽植40株左右。整體部局以排列整齊為好。立地條件好則栽培50株左右,立地條件差則栽培60—80株左右。
(三)栽植方法
起苗應帶土球;栽植前進行根系修剪並蘸泥漿,保護苗木不受損傷,根系不能暴曬和風吹,在備好的栽植穴內,每穴施農家肥2千克,與土拌勻施入。如苗木根系過大,應對栽植穴進行修整,避免根系彎曲,埋土至苗株根際原有土痕,輕提苗木,使根系舒展,扶正填土踏實,澆定根水,有利成活。
四、大樹田間管理
(一)擴穴培土
山茱萸定植後,要及時擴穴培土,擴大樹盤,熟化土壤,給根系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增大吸收養分的範圍。幼樹生長的前幾年,在栽植穴外進行深度為30—40釐米的擴穴改土,以利於幼樹根系的生長。
(二)間種
山茱萸定植後的3—4年,可利用其株行距間的空隙套種矮杆農作物、綠肥作物或其他草本藥材。
(三)中耕除草
佛坪山茱萸 佛坪山茱萸
栽植後的前3年,根據當地情況,每年中耕除草2—3次,全面整理的園地,可以結合間種的農作物進行,操作時應注意不要傷害幼樹和根系。
(四)施肥
山茱萸施肥應根據生長習性和長勢、結果多少進行適期、合理施肥,並注意有機肥與化肥配合施用;氮、磷、鉀肥配合施用;土壤施肥與葉面噴肥配合施用。
(五)整形修剪:山茱萸栽植後,若任其自然生長,常導致主枝過多,相互交叉重疊,枝幹紊亂,樹冠內部通風透光性差,可通過整形修剪,調整樹體形態,提高空間和光能利用率,調節山茱萸生長與結果、衰老與更新及樹體各部分之間的平衡,以達到早結果、多結果、穩產優質、增加經濟效益的目的。
五、病蟲害防治
山茱萸病害主要有褐斑病,葉斑病等,可將帶病枝摘除燒燬,發病初期用1:1:100的波爾多液或用50%退菌特500—700倍液進行防治2—3次。蟲害主要有星天牛、大衰蛾等,幼蟲發生期用90%的敵百蟲1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成蟲發生期用2.5%溴氰菊脂2500—3000倍液噴治。日常管理中,根據山茱萸的生長特性,加強肥水管理,強壯樹勢,增加樹體抗病蟲能力,確保高產穩產。
六、採收
當山茱萸果實由青變黃,80%以上變為紅色時,樹體稍經晃動,果實就自然落下,此時便可採收。過早採摘,果肉乾癟,顏色不鮮,影響產量和品質,過晚易落果減產。果實成熟時,枝條上已着生許多花芽,因此採收時,應動作輕巧,注意保護枝條及花芽,做到不損芽,不折枝,影響樹勢和來年產量。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