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佛圖關

(歷史地名)

鎖定
此處地勢險竣,為重慶老城至沙坪壩二郎關的一線要道,遺存唐、宋以來的石刻、佛像、佛來洞及各時期碑文,故名。 [1] 
中文名
佛圖關
曾用名
於菟、浮圖關、姚公場、復興關
羅馬字母拼寫
Fótú Guān

目錄

佛圖關歷史沿革

古代楚人攻佔此地,命名“於菟”,意為“虎牢關”。公元227年,三國蜀將李嚴在此築城,條石疊砌,高10餘米,厚5米,有迎慶、泰安、順風、大城四門,因有摩崖佛像,名佛圖關。清乾隆時改稱浮圖關,意為浮在兩江美麗圖畫上的關隘。咸豐時名士姚覲元倡導在此植桑養蠶,光緒二年更名姚公場。1940年,國民黨在此設中央訓練團,改稱復興關,取其“抗日救亡,民族復興”之意。1950年複名浮圖關。後再次更名為佛圖關,被闢為佛圖關公園,佛圖關作為關隘名已不再使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