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佛國寺

鎖定
佛國寺始建於公元530年 ,公元751年由國相金大城擴建,774年竣工。被譽為韓國最精美的佛寺,是迄今香火始終不斷的為數不多的寺剎之一。佛國寺的院落佈局極具特色,保存了廊院式平面格對、空間形態。現存寺院主要由東、西兩院落組成,各以兩段式石橋與廊廡連通。這不僅為順應山勢的需要,也應是佛教淨土宗蓮花接引橋的象徵。東院落中軸線上,依次排列紫霞門、大雄殿、無説殿,體型變化豐富。尤其是大雄殿前雙塔對峙的格局,乃中國隋唐時期寺院常見的平面佈局形式。1995年12月與石窟庵一同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 [1-2] 
中文名
佛國寺
地理位置
韓國慶尚北道東南的吐含山
所屬國家
韓國
創建時間
公元530年
歷史地位
世界文化遺產
批准年份
1995

佛國寺世界文化遺產

佛國寺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石窟庵和佛國寺
Seokguram Grotto and Bulguksa Temple
入選時間:1995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v)
地理位置:N35 47 29.393 E129 20 56.504
遺產編號:736

佛國寺遺產描述

韓國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韓國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石窟庵和佛國寺,位於韓國慶尚北道東南吐含山,距離慶州城約10公里。石窟庵是一處以花崗岩建成的人工石窟寺院,是韓國的著名古蹟;佛國寺建造的古蹟都是用花崗岩建造的,其華麗宏偉表現出一種平衡和諧之美,是韓國石造藝術的寶庫。石窟庵和佛國寺的建築與雕刻充分展現了新羅文化的博大精深。
1995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iv),石窟庵和佛國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遴選依據標準(i):該遺產的佛像由菩薩、十弟子、八護神、兩位天神、兩位金剛手圍成,都是用白色花崗岩雕刻而成,是東亞佛教藝術的傑作。 [1] 

佛國寺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石窟庵建於公元8世紀,位於吐含山的斜坡上,石窟庵內有一尊紀念佛像,該佛像以普密斯帕莎穆德拉姿勢面朝着大海。佛像周圍有各種神仙、菩薩和信徒的雕像,這些雕像惟妙惟肖,工藝細膩,採用了深淺浮雕的方式,堪稱遠東地區佛教藝術傑作。佛國寺(竣工於公元774年)和石窟庵一起構成了一處具有重大意義的宗教建築羣。 [1-2] 

佛國寺寺院形制

佛國寺坐落在韓國慶尚北道東南的吐含山山腰處。吐含山,位於慶州市東南13公里,被稱為韓國五嶽之東嶽,海拔745米。其西南約2公里坐落着著名的“華嚴佛國寺”,即佛國寺。地理座標:35°47′北,129°19′東。
佛國寺山門位於遠離寺院的山道上,經過長長的香道、蓮池、三孔拱橋方引向天王門,才進入佛國寺前院,高大的台基赫然在目。香道為進入佛國聖地的景觀走廊,使朝拜者心境轉換,烘托寺院氛圍,確實達到“莊嚴法界”“慈雲普護”的效果,形成了“二十里松行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的意境。
步入山門,並排建築的兩座雙層石壇迎面高聳,向着石壇的兩邊架有4座石橋。一面是青龍橋、白雲橋,一面是蓮華橋、七寶橋。青雲橋和白雲橋是連接大雄殿和紫霞門的橋樑,象徵着俗世和佛界的連接。兩橋共有33級台階,位於下部的青雲橋共有17級台階,上部的白雲橋共有16級台階。青雲橋與白雲橋分別代表年輕人和老年人,是人生的象徵。這兩座橋將台階建成橋的形式,風格非常獨特,是唯一保存完整的新羅橋樑,因而堪稱稀有珍貴的建築國寶。
青雲橋和白雲橋的左側是泛影樓。泛影樓建於公元751年,1593壬辰倭亂時不幸遭到毀損,後朝鮮時代兩次重新修砌。現存的泛影樓修砌於1973年,比原來的規模要小。泛影樓呈底部和頂部寬,中間窄的形狀。支撐樓層的石柱中,每8根石柱都用不同的石料砌成,並分矗立於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建築風格非常獨特。泛影樓內部保存有一面大鼓,大鼓屹立於用石頭雕刻而成的石龜之上。
佛國寺山門位於遠離寺院的山道上,經過長長的香道、蓮池位於西側的蓮花橋和七寶橋是連接極樂殿和安養門的橋樑,傳説只有頓悟極樂之道的信徒才能從橋上通行。兩座橋共有18級台階,蓮花橋位於下部,共有10級台階,七寶橋位於上部,共有8級台階。這兩座橋與青雲橋和白雲橋相比,規模較小,但建築風格極為相似。蓮花橋的每一級台階上都鑲刻着蓮花瓣,經過漫長的歲月已經變模糊或磨損。現在這座橋不允許通行。這兩座橋與青雲橋、白雲橋都是佛國寺最有代表性建築物。
從七寶橋往上可到達紫霞門,門內有大雄寶殿。殿的兩側各有一塔:東塔稱多寶塔,高10.4米,是建在雙層基座上的三層石塔,為新羅石造美術的代表作品,被列為韓國第20號國寶;西塔稱釋迦塔,高8.2米,是新羅的典型石塔,外形質樸,勻稱美麗,被列為韓國的21號國寶;這兩座塔是新羅時期寶塔中最精美的,曾經使當時的佛國寺成為最流行的“雙塔”格局的典型。
慶州作為新羅時代韓國的都城,此時佛教文化達到了鼎盛時期,主要以佛國寺與石窟庵最為經典。石窟庵和佛國寺的建築與雕刻充分展現了新羅文化的博大精深,是韓國曆史文化長廊中的瑰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