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貫中

鎖定
何貫中(1888-1920),民主革命先驅、辛亥革命志士。 [1] 
本    名
何貫中
出生日期
1888年
逝世日期
1920年
人物生平
1906年,何貫中經長兄何子淵主盟加入同盟會。1909年,南京陸軍第四中學畢業後,被保送至保定軍諮府軍官學校學習,他與李濟深為同校、同期、同班、同室、同一張牀,是抵足而眠的同學、兄弟。何貫中曾任北伐軍第二十二師步兵八十七團第三營營長、援閩粵軍獨立營營副。湖北武昌起義爆發的當夜,消息靈通的何貫中第一時間得知起義發生的情況,立即將同寢室的李濟深等同學組織起來,炸燬了保定附近的漕河鐵橋,為革命黨人在全國範圍內舉事贏得了充裕的時間。
1911年12月,何貫中得知廣東軍政府組織北伐軍討伐清軍後,立即與李濟深等同學滿腔熱血趕到上海,找到軍長姚雨平,要求參加戰鬥。此時,姚雨平正為部隊缺乏軍事人才而着急,何貫中等軍校專才的到來恰似雪中送炭,於是他立即被姚雨平委任為北伐軍第二十二師步兵八十七團第三營營副,直接參與作戰。
姚雨平率領的廣東軍是北伐軍中的主力部隊,奉孫中山令,沿津浦鐵路一路向北進攻。在北伐過程中,何貫中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他不但積極協助姚雨平整編軍隊,認真制訂作戰計劃,而且還親臨前線指揮部下衝鋒陷陣,身先士卒,表現出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大無畏精神和英雄本色。
第二十二師步兵八十七團在固鎮、宿州、徐州三次大敗清軍的戰役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津浦線主戰場的節節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各路北伐大軍,終於迫使清朝宣統皇帝宣佈退位,袁世凱實行南北議和。何貫中因在作戰中有勇有謀,戰功卓著,固宿兩役後被姚雨平提拔為北伐軍第二十二師步兵八十七團第三營營長。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上台,北伐軍解散後,何貫中又回到保定軍校繼續深造。
1913年,宋教仁遇刺,革命黨人發動二次革命,當時已擔任學生領袖的何貫中,被當局懷疑是煸動保定陸軍大學學生鬧事反袁的主謀,被勒令離開軍校。同年7月,何貫中赴日留學。
1916年1月,袁世凱稱帝,何貫中在何子淵支持下,歸國與革命黨人一起奔赴廣東、香港,商討討袁大計。袁氏敗亡後,何貫中再次回到陸軍大學,同年以工兵科優等畢業,派赴北京南苑第十五師見習。民國七年(1918),孫中山被推舉為大元帥,命令陳炯明率師援閩,進克漳州,何貫中得知這一消息非常高興,即隨部隊開拔福建,被委任為粵軍獨立營第一連連長,民國九年(1920)升營副兼連長。
1920年秋,經孫中山粵軍總司令部參議何子淵等人多方翰旋,援閩粵軍奉孫中山之命,何貫中與鄧仲元參謀長一起回師平叛桂系軍閥莫榮新。何貫中不幸在惠州淡水與桂軍激戰時身負重傷犧牲,時年32歲,鄧仲元隻身脱險,後桂軍將何貫中遺體薄葬廣州北郊。中山先生得知何貫中犧牲的消息,連連哀嘆:“我的眼鏡打爛了,我的眼鏡打爛了….”民國十年(1921),長兄何子淵到廣州公幹,見到已擔任非常大總統的孫中山,孫大總統特授意何子淵將何貫中烈士遺孩遷葬廣州東門外二望岡,陸軍忠烈祠對面浸水山,坐亥向已之原安葬,並追授何貫中為上校團長。
參考資料
  • 1.    張磊主編,何子淵 辛亥革命元老 現代教育先驅,廣東人民出版社,2017.11,第1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