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蕃

(唐朝末年太學生)

鎖定
何蕃是唐朝末年太學生。
中文名
何蕃
所處時代
唐朝
太學生何蕃進入太學有二十多年了。年年應進士考(被推舉參加禮部進士科考試,稱為“舉進士”),學問深厚品行尊貴,眾多太學生尊崇稱譽他。不敢和他相比較(齒:並列),共同向助教、博士説起何蕃,助教、博士用文狀向司業、祭酒(皆官名)陳述申報,司業、祭酒編寫(撰次,編次)何蕃的眾多品行照然的事件,多達幾十件。何蕃因此晉級禮部(主管考試的部門),又因此被天子知道。京師眾生因為薦舉何蕃而寫文章的人多到無法計算。知道何蕃的公卿大夫多得不得了,但無人在禮部當官。在禮部為官的,大多與何蕃不合,因此無所作為。
何蕃,淮南人,父母都健在。剛入太學的時候,大約一年回家一次,父母阻止了他;這之後間隔一兩年才回家一次,父母又阻止了他;沒有回家已經五年了。何蕃,至孝之人,憂慮雙親年老而無法剋制心情(放心不下)。一日,行禮告別諸生要返回和州供養父母,諸生不能勸阻,就將何蕃關在空房間中。在這種情況下太學六館的士人一百多人,又將何蕃美好的品行向太學司業陽城先生陳述,請他發佈命令挽留何蕃。在這個時候太學空缺了祭酒(的職位),適逢陽城任道州刺史,沒有挽留得住。 [1] 
參考資料
  • 1.    《太學生何蕃傳》:學生何蕃,入太學者廿餘年矣。歲舉進士,學成行尊,自太學諸生推頌不敢與蕃齒,相與言於助教、博士①,助教、博士以狀申於司業、祭酒②,司業、祭酒撰次蕃之羣行焯焯者數十餘事,以之升於禮部,而以聞於天子。京師諸生以薦蕃名文説者,不可迭紀。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莫為禮部;為禮部者,率蕃所不合者,以是無成功。 蕃,淮南人,父母具全。初入太學,歲率一歸,父母止之。其後間一二歲乃一歸,又止之,不歸者五歲矣。蕃,純孝人也,閔親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諸生歸養於和州,諸生不能止,乃閉蕃空舍中。於是太學六館之士百餘人,又以蕃之義行,言於司業陽先生城,請諭留蕃。於是太學闕祭酒,會陽先生出道州,不果留。 歐陽詹生言曰:“蕃,仁勇人也。”或者曰:“蕃居太學,諸生不為非義,葬死者之無歸,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復,斯其所謂仁歟!蕃之力不任其體,其貌不任其心,吾不知其勇也。”歐陽詹生曰:“朱泚之亂③,太學諸生舉將從之,來請起蕃,蕃正色叱之,六官之士不從亂,茲非其勇歟!” 惜乎!蕃之居下,其可以施於人者不流也。譬之水,其為澤,不為川乎?川者高,澤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義,充諸心,行諸太學,積者多,施者不遐也。天將雨,水氣上,無擇於川澤澗溪之高下,然則澤之道,其亦有施乎!抑有待於彼者歟!故凡貧賤之士,必有待然後能有所立,獨何蕃歟!吾是以言之,無使其無傳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