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茲全

鎖定
何茲全(1911年9月7日—2011年2月15日),著名歷史學家山東菏澤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何茲全曾就職於中央大學歷史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7年就讀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後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培祗國際學院工作。1950年回國,執教於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現為歷史學院),歷任魏晉南北朝研究室(所)主任、副系主任等職。擔任中國秦漢史學會、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唐史學會、簡牘學研究會等學會的學術顧問。曾多次赴美國日本以及中國台灣和香港地區訪問講學。 [4]  2011年2月15日晚,不幸在北京去世,享年101歲。 [7] 
主要研究領域為魏晉南北朝政治制度史。在史學理論、社會經濟史、中國古代兵制、中國寺院經濟研究等領域都有開拓性的建樹與卓著的貢獻,其首倡的“漢魏之際封建説”影響深遠。 [4] 世兵制、魏晉中軍、孫吳兵制、十六國兵制和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諸問題,都進行了深入探討。 [7]  著有《秦漢史略》《魏晉南北朝史略》《古代社會及其向中世社會的過渡》《讀史集》《中國古代社會》等。 [5] 
概述圖參考資料: [8] 
中文名
何茲全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11年9月7日
逝世日期
2011年2月15日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職    業
教育家,歷史學家
主要成就
主要研究魏晉南北朝政治制度史
出生地
山東菏澤
代表作品
《魏晉南北朝史略》《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時期》
子    女
何芳川
性    別

何茲全人物生平

何茲全,原名何思九,字子全,後改名茲全,山東菏澤人。何家本是大族,到何茲全父親一輩中落。他父親只好到河北保定軍官學校從軍。何茲全出生時,他父親已經做了小軍官,家境也有了起色。 [11]  高中在山東省立六中(今菏澤一中)學習。
1926年末,少年懵懂的何茲全參加了國民黨。他説:“當時自己對國民黨、對政治理想以及對三民主義等沒有太多的瞭解,但我從小就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非常關注國內形勢和北伐軍的勝利發展,北伐軍勝利的消息常使我興奮不已。就是在那種情況下,我加入了國民黨。”對北伐戰爭等社會問題的關注,促使他後來走上了歷史學研究的道路。 [6]  不久,他讀到陳公博主編的《革命評論》。何茲全説,加入國民黨改組派,讀《革命評論》,是他人生長路上的一個節點。自此,三民主義成了他的信仰。 [11] 
1931年,何茲全考入了北京大學 [6]  開始他選讀了政治系,後來發現政治系只講政治理論,不講歷史根源,於是轉入了史學系。 [11]  1935年在今北京大學史學系畢業後,去日本留學,不到一年就回國了。回國後他與友人合辦了一個以鄉村小學教師為對象的刊物《教育短波》,艱難度日。他的老師傅斯年先生邀他回史語所,才使他重新做了學問。 [6] 
何茲全 何茲全
1939—1940年接受中英庚款董事會的專款資助,在中央大學歷史系研究魏晉南北朝史,並在該系講授“中國通史”課。
1941—1944年任國民黨中央訓練委員會編審。1944年,何茲全進入史語所, [11]  同年秋,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何茲全加入時,史語所已遷往重慶附近的李莊。他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直接在傅斯年的指導下做研究工作,受史語所學風和治學方法薰陶。 [11] 
1947年赴美國,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讀書,並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資助,協助法蘭西斯教授將范文瀾著《中國通史簡編》翻譯為英文。
1949年之後,何茲全有留在美國、去台灣和回國三條路。當時傅斯年甚至把他的書和衣被都帶到台灣去了,但何茲全還是選擇了在1950年回國。當時正趕上抗美援朝戰爭,他把自己積攢的19兩黃金全數捐給國家,同一年,恩師傅斯年在台北病逝。 [12]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發生後回國,在北京師範大學任教,先後任副教授、教授,兼任魏晉南北朝研究室主任。主要致力於研究漢唐經濟史、兵制史、寺院經濟和魏晉南北朝史幾個方面,是、中國魏晉封建説的創始者和代表者。

何茲全主要影響

何茲全主要集中研究漢唐經濟史、兵制史、寺院經濟和魏晉南北朝史幾個方面。是國內最早倡導魏晉封建説的學者之一。早在學生時代,他就發表《魏晉時期莊園制的芻形》《三國時期國家的三種領民》《中古時期大族寺院領户研究》等論文,論述了魏晉南北朝封建依附關係的出現和盛行。以後,他又在《關於中國古代社會的幾個問題》《漢魏之際社會經濟的變化》等論文中比較系統地闡發了魏晉封建説的主張。
  • “漢魏之際封建説”
中國古代社會歷史分期是史學界討論多年的重大問題。何茲全在系統而深入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的基礎上,提出了“漢魏之際封建説”。他的這一思想萌芽於20世紀30年代,在《中古時代之中國佛教寺院》一文中已見端倪。50年代,發表《魏晉時期社會經濟的變化》一文,進一步闡述了自己的觀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沉寂多年的史學界重新開始活躍起來。1979年第1期的《歷史研究》發表了他系統闡述這一觀點的文章,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10] 
他認為,第一,自戰國以來繁榮的城市經濟到漢魏之際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而且此後的幾百年中都沒有恢復過來。這一時期,社會經濟形態從交換經濟演變為自然經濟;第二,社會上佔大多數的人的身份也從自由民、奴隸,變為半自由且隸屬於主人的部曲、客等依附民階級;第三,社會的中心問題已不再是土地兼併,而是由於自然經濟佔統治地位、土地荒蕪、人口減少和依附關係加強而出現的人口爭奪;第四,半自由民對土地的依附關係更加緊密,地著問題得以解決。這四個方面是中國古代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的典型現象,也是其“漢魏之際封建説”的主要依據。
“漢魏之際封建説”從20世紀30年代萌芽到70年代末得到系統而全面的闡述,何茲全在對中國社會形態更替的深入研究中體現的執著精神、求實態度深為同行所讚許。與“漢魏之際封建説”相聯繫,何茲全提出戰國秦漢古代社會説,認為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中國才進入封建社會,而戰國秦漢是中國的古代社會時期。 [10] 
  • 中國國家起源問題
何茲全依照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的思想,提出了中國國家的出現應在春秋戰國之際的觀點。他認為,國家從萌芽到產生有個過程,不是氏族制度一分解、有了階級,就是階級社會了,國家就出現了。盤庚以前的商和夏屬於氏族部落聯盟時期。盤庚到東周初是氏族部落到國家的過渡時期,但氏族組織仍是它的社會基礎。在部落聯盟説的基礎上,提出了“早期國家”的概念。他從階級分化、土地制度和國家形式三個方面闡述了春秋戰國前作為“早期國家”的依據,認為這一時期社會仍以氏族部落為單位,還沒有按地區劃分它的國民;氏族內部雖已有階級分化,但矛盾還沒有尖鋭到出現不可調和的階級對抗;王的地位已經突出,有了王廷和羣僚;氏族部落向真正意義的國家過渡,逐步接近國家,可以稱之為早期國家。 [10] 
  • 寺院經濟研究
寺院經濟和兵制史是何茲全研究中國社會史的兩翼。他認為,中古社會是中國的封建社會,而寺院便是這個時代社會的一個縮影。中古時期的寺院不但是宗教的組織,也是政治的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封建關係。因而,從社會史的角度考察寺院經濟,具有獨特的價值,有助於全面考察中國社會的構造,瞭解中古社會的性質。從1934年9月,何茲全發表《中古時代之中國佛教寺院》,把佛教社會和寺院經濟納入中國社會史研究的領域之後,幾代學者在這個領域辛勤耕耘,成績喜人。1985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由何茲全主編的《五十年來漢唐佛教寺院經濟研究》一書,反映了他開創的這一領域所取得的成果。 [10] 
  • 兵制史研究
何茲全圖集
何茲全圖集(21張)
何茲全1935年發表《三國時期國家的三種領民》一文,成為他研究兵制的開端。在文章中,他提出三國時期的州郡領民、屯田客、軍户這三種領民是分籍分屬的,屬於不同的行政系統之下。就其身份地位而言,州郡領民為最高,屯田客次之,軍户最低,進而廓清了三國以後具有社會顯著特徵之一的人口分割的基本概況、生產關係情況以及領民的社會作用和地位等問題。
20世紀80年代,何茲全的兵制研究又大大推進了一步。《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十六國時期的兵制》《孫吳的兵制》等論文就孫吳世襲領兵制等問題的性質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證明了十六國兵制是對魏晉制度的繼承、北魏前期兵制是部落兵制後來受到漢族兵制及十六國兵制的影響、府兵制與北魏前期部落兵制有淵源關係等。在兵制史研究中,何茲全善於揭示制度的發展變化,總結制度變化的規律,從而使紛繁複雜的古代兵制變得清晰明確。 [10] 

何茲全歷史評價

  • 何茲全自評:20世紀30年代初學寫文章,到現在已近七十年。回頭看看自己的成就,雖然自己也曾有時“驕傲”、有時“委屈”過,但基本上大多時間還是虛心、甚或心虛的。客觀、公平地評估自己的一生,有五字可用:“貧乏”、“不淺薄”。我生的時代,是世界、中國千載不遇的大變動的時代,也是一個大浪淘沙的時代。時間都浪費掉了!我是“幸運”的,也是“悲劇”的。 [9] 
  • 北京師範大學訃告:何茲全先生是一位愛國知識分子,對國家、民族充滿深厚感情。他以“愛國一書生”的高尚情懷,將學術抉擇與時代命運緊密結合,關注思考與國家民族、社會歷史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北京師範大學的優良傳統和“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校訓精神。在長達八十年的學術生涯中,何茲全先生潛心研究魏晉南北朝史、中國社會史、中國文化史。他始終堅持唯物史觀,治學嚴謹求實,既繼承中國史學傳統,又吸收西方史學方法,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和學術前沿,以科學的精神考察歷史現象,揭示歷史本質,探尋歷史規律,造詣精深、成果豐碩,在海內外享有盛譽。何茲全先生愛生樂教,對教育事業傾注了滿腔熱忱,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桃李滿天下,為教育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3] 
  • 齊世榮:在老一輩史學家中,何先生很重視理論。他對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尤為重視,且始終堅持,這一點在他的文章和講話中都得到鮮明而充分的體現。何先生對師長既尊敬,又實事求是,從來不為尊長諱。 [3] 
  • 瞿林東:①何茲全先生不僅提出了“魏晉封建説”這一觀點,而且第一個用事實證明。尚鉞等老先生只是提出了這個看法,何先生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做了詳細的論證,他是做這項研究的第一人。他致力於中國古代史的研究,成一家之言。②何先生學術上受陶希聖影響很大,一生堅持辯證唯物史觀,真正做到了“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他在評述自己尊敬的老師傅斯年的時候,既指出了他的學術貢獻,又批評傅斯年先生不重視史學理論。在生活中,他是一個特別慈祥、謙虛,和藹可親的長者,所以人們都喜歡和他交往。 [3] 
  • 劉家和:在師大與何先生共事這麼多年,他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點,是對晚輩非常親切、關懷備至……我後來之所以走上中西文化比較研究的治學之路,一方面可以説是自己的興趣所至,另一方面則是得益於何先生的不少幫助,受到何先生的影響很大。 [3] 
  • 寧可:何先生是一位眼界開闊而又不失深邃的學者;是一位具有通貫的識見和學力,能夠把歷史的諸多方面融入歷史的整體,而又能從整體上把握諸多方面的相互關係與相互作用並闡發清楚的學者;是一位具有實事求是、嚴謹踏實學風的學者。 [3] 

何茲全人際關係

其子何芳川(1939年-2006年)曾於1996至2002年擔任北京大學副校長。

何茲全主要作品

何茲全著作

《秦漢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5月
《魏晉南北朝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三國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時期》
《中國古代社會》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愛國一書生:八十五自述》,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三論一談:何茲全、郭良玉伉儷白選集》,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9月
《中國文化六講》,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大時代的小人物》,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何茲全論文

中古時代之中國佛教寺院(《中國經濟》第2卷第9期,1934年)
魏晉時期莊園經濟的雛形(《食貨》半月刊創刊號,1934年12月)
南北朝隋唐時期的經濟與社會(天津《益世報-食貨週刊》,1937年5月18日)
魏晉南朝的兵制(《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6本,1948年1月)
關於中國古代社會的幾個問題(《文史哲》1956年08期)
從城鄉關係看兩漢和魏晉南北朝社會經濟的變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58年02期)
北魏文明太皇太后——中國歷史上一位女政治家(《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61年04期)
官渡之戰(《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64年01期)
漢魏之際的社會經濟變化(《社會科學戰線》1979年04期)
漢魏之際封建説(《歷史研究》1979年11期)
讀《宋書·恩幸傳序》書後(《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6期)
佛教經律關於僧尼私有財產的規定(《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06期)
論述歷史上民族關係時不可忽略的一面(《歷史教學》1983年06期)
關於古代史的幾個理論問題(《歷史研究》1984年01期)
秦漢地主與魏晉南北朝地主的不同(《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02期)
眾人和庶民(《史學月刊》1985年01期)
亞細亞生產方式”的本義(《社會科學輯刊》1985年01期)
戰國時期“貴”的沒落和“賢”的升起(《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05期)
研究中國歷史要重視方法,要突破、創新(《文史哲》1987年01期)
周秦史二、三事(《史學史研究》1989年01期)
先秦史筆談(二)——西周春秋的國家(《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01期)
西周春秋時期的貴族和國人(《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4期)
中國歷史發展的道路和特點(《國家圖書館學刊》1992年02期)
邊疆·史地(《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2年02期)
中國社會發展史中的元代社會(《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05期)
崔浩之死(《文史哲》1993年03期)
中國的早期文明和國家的起源(《中國史研究》1995年02期)
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30週年民生主義的真諦(《北京社會科學》1996年04期)
中國的城市復興與文藝復興(《中國文化研究》1998年02期)
中國社會形態演變——從三權鼎立走向專制(《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04期)
由野蠻到文明,由廝殺到和平,由原始公社到“地球村”(《中國文化研究》2000年01期)
中國古代社會形態演變過程中三個關鍵性時代(《歷史研究》2000年02期)
傅斯年的史學思想和史學著作(《歷史研究》2000年04期)
戰國秦漢商品經濟及其與社會生產、社會結構變遷的關係(《中國經濟史研究》2001年02期)
戰國秦漢時代的交換經濟和自然經濟,自由民小農和依附性佃農(《史學理論研究》2001年03期)
研究人類社會形態、結構及其發展規律是社會史研究的主流(《天津社會科學》2001年04期)
九十自我學術評述(《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客觀的歷史與主觀的歷史學(《北京日報》2001年8月20日)
我所認識到的唯物史觀和中國社會史研究的聯繫(《高校理論戰線》2002年01期)
我所經歷的20世紀中國社會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2003年02期)
漢魏之際人身依附關係向隸屬關係的轉化(《河北學刊》2003年06期)
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讀《史記》札記(《人民日報》2003年7月29日;《歷史教學問題》2004年02期)
對社會史幾個爭議問題的看法(《北京日報》2006年12月18日)
中國文化生命力之我見(《北京日報》2007年5月21日)

何茲全書評

鄭天挺師的為人和學問——讀《及時學人談叢》(《光明日報》2003年4月10日)
週一良教授《魏晉南北朝史札記》書後(《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3期)

何茲全序跋

《歷代名師》序(《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02期)
三國史》自序(《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1期)
《中國古今人物異稱大辭典》序(《運城學院學報》1996年03期)
《〈晉書·食貨志〉校注〈魏書·食貨志〉校注》序(《史學史研究》2001年02期)
《宋代寺院經濟研究》序(《學術界》2003年06期)
寓作於注的大作——陳連慶《〈晉書食貨志〉校注〈魏書食貨志〉校注》序(《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年01期)

何茲全隨筆

三十年代的回憶(《史學史研究》1992年03期)
閒話讀書(《中國圖書評論》1996年02期)
我的大學生生活(《史學理論研究》1997年03期)
治學雜談(《前線》1999年07期)
香谷老師的教誨(《前線》2000年02期)
談談“最稀有的天才”傅斯年(《北京日報》2003年11月24日)

何茲全訪談

“辯證法是我觀察歷史的主要方法”——訪何茲全教授(《歷史教學問題》2002年01期)
懷念師生深情 憂心國家大事——由一天日記引出的(《學術界》2002年02期 )
[1] 

何茲全文集

《何茲全文集》六卷本,2006年7月1日由中華書局出版。第一卷:中國社會史論、第二卷:中國史綜論、第三卷:《中國古代社會》、第四卷:《中國古代及中世紀史講義》《中國文化六講》、第五卷:《秦漢史略》《三國史》、第六卷:《愛國一書生》雜著等。

何茲全自傳

大時代的小人物》,何茲全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2] 

何茲全後世紀念

2021年11月20—21日,紀念何茲全誕辰110週年暨中國傳統經濟及其轉型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由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主辦。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