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紀光

鎖定
何紀光(1939年6月10日-2002年9月19日),男,苗族,湖南省古丈縣古陽鎮人。我國二十世紀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作品有《濟公之歌》等。
1953年參加了省歌舞團的招考。1962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師從民族音樂家王品素。1965年從上海音樂學院畢業。1979年分別出席了第四屆文代會和全國第三次音樂家代表大會。1985年,為電視連續劇《濟公活佛》配唱了主題歌。
2002年9月19日凌晨因心肌梗死去世,享年63歲。 [2] 
本    名
何紀光
性    別
民    族
苗族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湖南省古丈縣
出生日期
1939年6月10日
逝世日期
2002年9月19日
畢業院校
上海音樂學院
代表作品
濟公之歌
哪裏有不平哪裏有我
洞庭魚米鄉
職    業
男高音歌唱家

何紀光個人經歷

1939年6月10日,何紀光出生在湖南省古丈縣古陽鎮小河村一個苗族家庭。古丈縣位於漢、苗、土家等民族雜居的武陵山區 [2]  。自幼受民歌薰陶,七歲在家鄉賽歌會上奪得銀牌,十四歲考入湖南省民間歌舞團。在省歌舞團,他以極大的興趣和熱情深入苗山瑤嶺,學會了漢、苗、瑤、侗、土家等各族民歌。
1952年冬,在古丈縣城舉行的文藝晚會上,何紀光以一曲《王大媽要和平》的演唱贏得了全場掌聲,並得到縣長的獎勵:一支金星鋼筆和一把口琴。
1953年,正在讀初中的何紀光經老師的推薦,參加了省歌舞團來人的招考。
1956年,何紀光參加了第一屆全國音樂會中南海專場演出,他領唱的《澧水船伕號子》受到中央領導和專家的讚賞,開始在樂壇嶄露頭角。之後,他先後獨唱《小紅軍》《長沙山歌》《古丈山歌》,領唱《酉水號子》《打硪歌》《琵琶夜歌》《五瞧妹》,對《四季花兒開》《扯白歌》等,並均被錄製成唱片發行全國。 [2] 
1960年向著名民歌舒黑娃學會獨具一格的湖南高腔山歌唱法。
歌唱家何繼光 歌唱家何繼光
1962年,何紀光考入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師從民族音樂家王品素教授學習 [2]  。能編善唱,既掌握演唱不同類型歌曲的技巧,又發展了真假嗓結合、剛柔並濟、具有中國民族氣派的獨特唱法,音域寬廣,風格淳厚,聲音優美,變換自如。
1964年,在第五屆“上海之春”音樂會上,何紀光以新的演唱風格演唱了《挑擔茶葉上北京》《洞庭魚米鄉》兩首湘韻醇濃的歌曲,轟動上海樂壇,進而風靡全國。隨之,上海人民廣播電台、上海唱片社把他的歌錄製成唱片推向全國,一些電影製片廠請他為美術片《紅軍橋》《孔雀公主》《紅色的海螺》等配唱主題歌和插曲。
1965年,何紀光從上海音樂學院畢業回到湖南後,他遍訪省內著名藝人和民間歌手,涉獵了全國民族民間音樂。
1979年,何紀光作為湖南文藝界的代表,分別出席了第四屆文代會和全國第三次音樂家代表大會。 [2] 
1980年,他再次到上海音樂學院學習,使自己成為“歌壇一絕”。他演唱的《挑擔茶葉上北京》、《洞庭魚米鄉》、《濟公之歌》等成為經典民歌。
1983年,何紀光隨文化部表演藝術團赴香港演出。1985年,為電視連續劇《濟公活佛》配唱了主題歌,隨着電視劇的播出,這首歌很快風靡全國。1986年,到北京參加了“中國民歌大匯唱”音樂會,演唱了3首湖南民歌,贏得熱烈掌聲,首都評論界給予了高度評價。
1987年,何紀光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藝術節民族聲樂專場音樂會,演唱了自編歌曲《應聲巖》,發揮自己的新唱法,受到首都同行的讚賞,《人民日報·海外版》《北京日報》等媒體都給予了報道,還發表了專訪文章。
1988年,何紀光隨湖南省藝術團赴日訪問演出,演唱了自編自唱的《應聲巖》,還用日語演唱了日本歌曲《北國之春》。這一年,何紀光還重回古丈縣,配合湖南省電視台拍攝了反映他的藝術生涯的音樂專題片《那山·那水·那歌》。
1995年5月,何紀光應邀赴台參加“歌頌流芳古到今”音樂作品演唱會,在孫中山紀念館高唱《祖國頌》《蜀道難》等愛國歌曲,獲得了好評。
1997年,中國唱片公司出版發行了《20世紀中華歌壇名人百集珍藏版——何紀光》(CD)。 [2] 
何紀光生前為中國音協理事、省文聯副主席、省音協主席、省音協聲樂藝術委員會會長、省歌舞劇院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著名歌唱家。
2002年9月19日凌晨因心肌梗塞逝世於湖南長沙。
2004年9月19日,何紀光的家人依照其生前夙願,將他的骨灰安放在了家鄉古丈縣棲鳳湖畔。 [2] 

何紀光所獲榮譽

1985年,榮獲首屆“全國影視十佳歌手”稱號;
1987年,被評為湖南全省尖子演員;
1990年,被授予“湖南省優秀中青年專家”稱號。
1985年,他主唱的《濟公》盒帶獲上海電視台“銀盒帶獎”;
1989年,他灌製的唱片《洞庭魚米香》拿下了中國首屆“金唱片獎”。 [2] 

何紀光藝術成就

全面審美——“三位一體”
何紀光之所以能創立新型高腔唱法,之所以能成為我國獨樹一幟的聲樂大師,竊以為他頗有創見地力倡“全面審美”分不開的。他主張寫詞、作曲、演唱“三位一體”,將歌曲一切藝術美的表現“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便於用心靈思索、用心靈歌唱、用心靈造境。他説:只有這樣“全面審美”,才能真正感覺到“傳統韻味”與“時代氣息”全方位的融合。
他創立新型高腔唱法,實際上就是他“全面審美”具體的藝術實踐。
作詞作曲(或編曲)與演唱“配套”,既是為新型高腔唱法“量體定做”,又是為使施展“特技”有個“用武之地”;既是檢驗“新唱法”能否符合“新的需要”,又是在不斷豐富、完善新型唱法。這樣,一度創作與二度創作互為補充,更臻完美。
他作詞、編曲並演唱的《好久沒到這條坡》,其美學底藴在於對傳統的揚棄,在於生活根基的堅牢,在於完美演繹的視角定位準確,在於審美主體與客體心與心的觀照。這首作品一唱就是幾十年,常常在演唱現場出現台上台下“一塊兒共鳴”,變獨唱形式為“一領眾和”,其審美價值已遠遠超出了作品本身的“含金量”。他作曲並演唱的《回苗山》(歐陽振砥詞),其韻味其情趣令人心醉,如飲濃烈的包穀酒如喝苗家的毛尖茶。湘西苗寨風物、人情洋溢於生動優美的旋律之中,特別是聲情並茂的演唱,高亢而悠遠的歌調,產生了“聲振林木響遏行雲”的藝術威力。又如他作詞作曲的《思念》,雖問世曠久,然從審美的角度聆聽,令人頓覺歌唱家寫的歌,有種既可意會又可言傳的理性感悟:沒有絲毫“一度”與“二度”之分。他的歌完完全全是心靈的音響自然流露,不存絲毫匠意,真正是“唱”出來的而不是“作”出來的歌!
1964年“上海之春”音樂會上,何紀光用新型高腔唱法演唱了《洞庭魚米鄉》(葉蔚林詞、白誠仁曲)和《挑擔茶葉上北京》(葉蔚林詞、白誠仁曲),一舉轟動了上海樂壇。一方面是作品本身的成功,另一方面是與何紀光在運用新型高腔唱法上刻意追求“湘味湘韻”獨到的藝術處理與精湛的演唱技藝分不開的。在表現“特技”時需要“潤色原作”,這意味着他力倡“三位一體”之創見又一次得以具體而生動的論證。比如《挑擔茶葉上北京》一歌,他特意在其尾聲部分添加了原作所沒有的新型高腔唱法音調,有報刊評價為“畫龍點睛”之筆。
原作尾聲:
又如《洞庭魚米鄉》,他同樣以新型高腔唱法表現作品高亢激越、閎遠壯闊、粗獷挺拔的氣質,揚其真假聲大幅度轉換自如的優勢,同樣兼做“編曲”角色。更為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湖南衞視“春風頌”文藝晚會上,何紀光演唱了參與詞曲創作的《咱老百姓》,全場為之傾倒。謝幕時省委書記楊正午同志上台緊握着他的手説:“《咱老百姓》這首歌詞、曲、唱都好!”
這首作品,由於高腔唱法大師何紀光全方位地投入,審美“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歌唱家的“歌唱思維”,力求在傳統的“花兒”、“花鼓”音調上,按照新型高腔唱法的需要進行重構,在不斷尋求現代多重音樂表現手法、全新音樂理唸的獨特表現形式與傳統音樂文化的交匯點上,“轉益多師”、“自標靈採”、勇於“吐故”,大膽“超越”,給人以新的視野,以奇的佳境,以美的享受! [1] 

何紀光音樂單曲

歌曲名稱 發行時間歌曲簡介
哪裏有不平哪裏有我 - 電視劇《濟公》主題曲
交心歌 1999 電視劇《桃花》主題曲(高佔全詞曲)

何紀光為他人創作

歌曲名稱 演唱者
春暖桃花源 何紀光
郎在外間打山歌 何紀光
洞庭魚米鄉 何紀光
插田歌 何紀光
扯白歌 何紀光

何紀光人物評價

何紀光的唱法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他將湖南的高腔發揚到極致,並與科學的唱法結合在一起,將民歌演唱藝術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作曲家劉振球 評) [2] 
“在雲端上唱歌的人”。(何紀光曾經的同事、作家水運憲 稱讚) [2] 

何紀光人物紀念

2012年9月19日,在何紀光逝世10週年之際,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古丈縣有關部門在何紀光的故鄉古丈縣舉行紀念活動,深情緬懷這位藝術家。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