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積豐

鎖定
何積豐,1943年8月5日出生於上海市,計算機軟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華科智穀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 [17]  ,原華東師範大學軟件學院院長 [43]  、教授、博士生導師 [1] 
何積豐從復旦大學數學系畢業,並被分配到華東師範大學工作,先後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1980年被派往美國舊金山大學進修;1984年在英國牛津大學計算機實驗室任客座教授、高級研究員;1998年擔任聯合國大學國際軟件技術研究所高級研究員;2001年擔任華東師範大學軟件學院院長;2002年成為華東師範大學首批終身教授;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0年被英國約克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2016年受聘為華東師範大學計算機科學與軟件工程學院院長 [2]  。2019年受聘為同濟大學特聘教授,入職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 [3-4] 
中文名
何積豐
外文名
Ji-feng He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上海市
出生日期
1943年8月5日
畢業院校
復旦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Unifying Theories of Programming [18] 
主要成就
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性    別

何積豐人物經歷

何積豐
何積豐(3張)
1943年8月5日,何積豐出生於上海市。
1965年2月,何積豐從復旦大學數學系畢業,並被分配到華東師範大學工作,是上海高校中第一批從事計算機科學研究的人員。
1980年7月,何積豐作為訪問學者,被華東師範大學被派往美國舊金山大學進修,專攻計算機應用,課餘時間裏,他常常到遠離舊金山的斯坦福大學和另一所名牌大學去旁聽課程,斯坦福大學的導師被他打動,不久,何積豐被批准進入斯坦福大學學習(至1981年7月)。
1984年12月,何積豐在英國牛津大學計算機實驗室任客座教授、高級研究員(至1998年7月)。
何積豐 演講 報告
何積豐 演講 報告(8張)
1986年8月,何積豐晉升為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5] 
1995年8月,何積豐被聘為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
1998年7月,何積豐任聯合國大學國際軟件技術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2001年11月,何積豐擔任華東師範大學軟件學院院長。
2002年12月,何積豐成為華東師範大學首批終身教授。
2005年,何積豐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6年,何積豐受聘為華東師範大學計算機科學與軟件工程學院院長。
2019年,何積豐受聘為同濟大學特聘教授,入職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 [19-20] 

何積豐主要成就

何積豐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①創建程序統一理論,奠定了軟件語義元理論基礎,開創了軟件理論的新學派。
何積豐與圖靈獎獲得者Hoare教授創造性地提出了軟件的程序統一理論,解決了程序語義的一致性問題,奠定了軟件語義元理論基礎,開創了程序統一理論學派,出版了英文專著《Unifying Theories of Programming》,該文獻他引超過800次。程序統一理論已被國際上公認為研究各類程序語言的一種標準方法。自2006年起,每兩年舉辦一次程序統一理論國際學術研討會,包括牛津大學、約克大學、巴黎11大等在內的世界著名研究機構從事序統一理論的相關研究。
②創新軟件開發方法學,建立了數據精化完備理論,被國際上譽為“面向模型軟件開發的一個里程碑”。
針對軟件開發各階段模型正確性問題,何積豐創建了數據精化完備理論,首次提出了數據精化的“程序分解算子”與“上下仿真映照對”方法,將規範語言與程序語言看成是同一類數學對象,採用“關係代數”作為程序和軟件規範的統一數學模型,在此框架中建立了求解規範方程的演算法則。該成果被國際計算機科學界譽為“面向模型軟件開發的一個里程碑”。
③開拓可信嵌入式軟件設計理論與技術,促進了方法與技術在安全攸關行業領域的應用。
何積豐創造性地開拓和發展了基於模型的可信軟件開發與驗證研究領域,建立了正確性系統的可證理論與方法,解決了可信嵌入式系統構造與驗證技術的若干關鍵問題,並應用於軌道交通、汽車電子、航天控制等安全攸關行業,推動了相關產業發展。 [18] 
二零一七年香山科學會議,何積豐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可信人工智能”,自此世界各地開始廣泛關注人工智能的安全可信問題。 [29] 
  • 學術論著
截至2018年,何積豐出版英文專著2部,在國際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160餘篇,他引4000餘次 [6] 
He Jifeng and C.A.R. Hoare. "Algebraic specification and proof of a distributed recovery algorithm" Distributed Computing Vol 2, 1-12, (1987) [33] 
He Jifeng and C.A.R. Hoare. "Categorical Semantics of Programming Language". Invited talk in Workshop of the mathematical foundation of semantics of programming languages, U.S.A. 1988.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s 442. Springer, (1990) [34] 
He Jifeng. "Hybrid Parallel Programm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Synchronised Communication" Lecture Notes of Computer Science 711, 537-547, Springer, (1993) [35] 
He Jifeng. "A Predicative Semantics for the Refinement of Real-time Systems" Lecture Notes of Computer Science 802, 230-249, Springer, (1994) [39] 
He Jifeng and C.A.R. Hoare. “Linking theories in probabilistic programming” Information Sciences, vol 119, 205-218, (1999) [36] 
He Jifeng "An Algebraic Approach to Verilog Programming"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757, 65-81, (2002) [40] 
He Jifeng and Xu Qiwen. "Advanced features of Duration Calculu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sequential hybrid programs" Formal Aspect of Computing Vol 15, 84-99, (2003) [37] 
He Jifeng "Linking theories of concurrency" (Invited talk) In Proceedings of CSP'25, Springer, (2004) [42] 
Jifeng He, Jeff W. Sanders: Unifying Probability. UTP 2006: 173-199 [41] 
Jifeng He, Qin Li: A new roadmap for linking theories of programm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on GCL and CS Science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162 (2018) 3–34 [38] 
  • 承擔項目
截至2020年,何積豐先後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科技部973計劃、863計劃主題項目首席科學家,領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羣體 [6] 
時間
項目名稱
項目來源
2001年—2003年
VERILOG仿真器和合成器設計
上海市信息委項目(CX20010005)
2002年—2004年
UML軟件開發進程的形式化理論
教育部重點項目(02104)
2002年—2007年
網構軟件形式化理論與方法研究
國家科技部973項目(2002CB31200001)
2003年—2005年
安全軟件理論與軟硬件協同設計
“211”項目
2007年-2010年
海量信息的協同性和可生存性的理論與實踐
國家科技部973計劃 [30] 
2007年
可信軟件基礎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25] 
2007年
計劃信息物理融合系統主題項目
國家科技部863計劃 [18] 
2017年-2019年
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安全操作系統產業化及規模化應用
國家工信部 [32] 
2020年-2023年
人工智能安全可信理論及驗證平台
科技創新2030 [31] 
  • 科研成果獎勵
截至2020年,何積豐先後以唯一完成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各1項,以項目第一完成人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26]  ,以第一完成人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與科技成果獎一等獎4項 [6] 
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85年

電子工業部軟件一等獎
1986年

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0年
設計嚴格安全軟件的完備演算系統
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7] 
2002年
設計嚴格安全軟件的完備演算系統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8] 
2012年
基於模型的可信軟件理論與開發方法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成果獎(自然科學)一等獎 [27] 
2013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7] 
2014年
高端軟件人才的協同創新培養模式
高等教育上海市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27] 
2017年
面向綜合能力提升的卓越軟件人才培養體系
上海市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27] 
2018年
邏輯思維與工具實踐並重的跨領域可信軟件人才培養模式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7] 
2020年
面向重大工業裝備核心控制軟件的安全可信保障技術及應用
上海市科技進步特等獎 [27] 

何積豐人才培養

  • 教育思想
何積豐努力踐行服務社會的創新人才培養理念,始終堅持以科學的態度從事教學、科學研究服務並反哺教學,強調對青年道德品性的培養。他探索軟件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新路子,倡導“以學生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新求發展”的國際化辦學理念,並構建了新穎的創新型軟件人才分層培養一體化機制 [6]  [9] 
  • 講授課程
何積豐為本科生開設了第一門由院士主講的通識教育課程《計算機文化》,並梳理了自己多年的科研成果,為研究生開設了《程序統一理論》課程 [10] 
  • 教學成果獎勵
2006年何積豐獲得上海市教學名師稱號,2013年9月獲得第三屆上海市教育功臣稱號 [11]  ,他還被評為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

何積豐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88年
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1989年
英國先進技術女皇獎
1993年
英國先進技術女皇獎
2005年
感動上海十大人物
2006年
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
2007年
上海市勞動模範
2010年4月17日
英國約克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2013年
上海市科技功臣獎 [27] 
2013年
上海市教育功臣獎 [27] 
2015年
法國棕櫚國家教育騎士勳章 [28] 
2016年7月1日
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12] 

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

何積豐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中國科學院信息學部常委會副主任

國家可信軟件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部可信軟件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主任

上海市高可信計算重點實驗室主任
1996年8月
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8年8月
南京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3年5月
浙江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13] 
2006年11月—2011年11月
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第八屆委員會副主席、常務委員、委員 [14] 
2011年11月—2018年9月
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委員會副主席、常務委員、委員 [15] 
2019年
上海市人工智能戰略諮詢專家委員會委員 [21] 
2019年
上海市人工智能產業安全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 [22] 
2019年
中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軟件與系統工程分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23] 

何積豐人物評價

何積豐是信息領域領軍專家,被國際計算機科學界譽為面向模型軟件開發方法的奠基石。他在安全軟件設計方面的論著被國際軟件界廣泛引用。他率先提出關係程序設計語言,這項工作被歐洲計算機界認為是繼過程語言、函數程序、邏輯程序之後的第四類程序語言的先驅,他因而被歐洲軟件界權威人士贊之為“軟件設計技術上的一座里程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評)
“何老師始終把學術事業和祖國的命運與黨領導的事業密切地聯繫在一起,為自己能夠在國家發展、學術發展和整個社會的進步中發揮作用而感到自豪。” [16]  (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童世駿評)
“何積豐教授在極具應用前景的重要領域中的計算科學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基礎性貢獻”。 [18]  (圖靈獎獲得者Hoare 評)
“我發明的關係演算工作主要歸功於何積豐的研究”。 [18]  (圖靈獎獲得者Dijkstra 評)
“在過去十五年,何積豐是牛津大學程序研究領域取得成功的驅動力”。 [18]  (英國科學技術委員會給政府的報告 評)
“何積豐在軟件工程的科學理論與工業實踐方面做出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發明並開發了計算機系統、通信與標準的精確規範(數學)理論與技術,能以低成本的方式構建高可靠的軟件與硬件系統”。 [18]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McDermid 評)

何積豐人物觀點

何積豐認為,可信人工智能,主要包含三個要素——人、信息、物理。而所謂的安全,也包括數據安全、技術安全和系統安全。判斷是否可信的先決條件之一,是設立關於可信的度量標準。比如,要求數據本身真實可信。數據可信之外是技術可信和系統可信。當人工智能程序或產品發生錯誤時,對錯誤或會發生的結果具備可解釋性。在其特性或參數發生攝動時,相關係統和技術依舊具備品質指標保持不變的性能,即魯棒性等。
在他看來,智慧城市和智慧製造已經成為了推動可信AI落地最主要的兩大應用場景。智慧城市也就是社會治理的智能化,大數據分析已經在發揮很大的作用。智慧製造方面也在逐步推進。
“從長遠來看,我們希望人工智能不是一個簡單的工具箱,而是與人類在同一個閉環內相互互動,幫助我們做決策。”何積豐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軌跡可能不是一個線性的變化,而是會迎來指數性的增長機會,“未來或許會有一個爆發性的拐點出現。” [2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