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濟公

鎖定
何濟公制藥廠原來隸屬廣藥集團,通過資產置換的形式歸屬了另外一家廣州的醫藥類上市公司白雲山。同時,何濟公是一個商標,而這個商標是有價值的,它同樣有可能被置換、被轉讓,甚至是被拍賣,老字號有它的經濟意義,這是它存在的最主要的原因。老字號的文化意義又在哪裏呢?
中文名
何濟公
別    名
何濟公制藥廠
國    籍
中國
創始人
何福慶
隸屬公司
白雲山

目錄

何濟公簡介

在尋找老字號的過程中,困擾我們的最大問題並不是“老字號”在哪裏,而是什麼樣的東西是代表老字號的精神的。比如何濟公,在整潔的廠區裏我們沒辦法看到老字號的影子,雕廊畫柱沒有,甚至殘垣斷壁也沒有,在廠檔案室裏,我們看到了和何濟公有關的最早的檔案資料,是50年代的有關產品質量和商標的一些認證,下班的職工面對我們提出的有關老字號的問題都感到困惑,給我們的答案和我們在《廣州著名老字號》的冊子上看到的一模一樣。接受採訪的黨辦主任一直和我們強調,何濟公屬於上市公司,而有關上市公司的情況,是該由證監會指定的媒體發佈的。
我們尋找何濟公創始人何福慶的後人,據何濟公制藥廠有關人士介紹,他的兒子已經移民美國,只是在幾年前廠慶的時候回來過,他的孫子,據説是在廣州,而且是一個很有名的DJ,我們沒有找到他,也不知道找到了該問他些什麼問題,也許可以談談音樂。
我們走遍廣州,經過10次搬遷的何濟公曾經的廠址上有商鋪、政府機關或民宅,有些是陳舊的,但卻是與何濟公無關的陳舊,有些還是簇新的,帶着這個城市掙扎着蜕變的痕跡,似乎正在把曾經老過的印象一點點擠掉。
也許在廣州的商業文化中。在資料中,我們看到三十年代的廣州,小藥廠都是作坊式的“明火爐灶、手拍足研”的生產方式,前店後廠的銷售方式,夫妻店、家庭社和“牀板藥廠”的規模,即使如此,何濟公的創始人何福慶卻提出“賣田賣地都要賣廣告”,連牆壁灰水廣告究竟應寫在哪裏都大加斟酌,並提出在圩鎮最好的地方是寫在對正廁所窗口,使如廁者都能看到,廣州人經商的態度可見一斑。
也許在廣州的城市記憶中。有一篇短小的散文寫道:“許多茶亭的牆壁都被商家佔領了,刷上商品廣告,但多簡潔,只寫出商品名稱、功用等,諸如‘何濟公退熱散’、‘小兒驚風散’、‘小兒疳積散’之類,絕無譁眾取寵之嫌。”這樣的一句話似乎還原了何濟公在城市中的記憶。
也許在廣州人身體的記憶中。在去何濟公採訪的路上,出租車司機向我們描述了“止痛退熱散”的苦,藥廠邊的小區裏,老人家講述她服藥的心得,老廣州人幾乎把止痛退熱散當作是一味中藥來依賴——事實上,止痛退熱散完全是西藥,雖然是外來的,但來得久了,就被當成自家人,幾十年了,最早的散劑還保留着,還坐着散劑藥的第一把交椅,何濟公曾經把腳印留在廣州人疼痛的記憶裏。
把老字號用繁體字刻在燙金的招牌上,九曲十八彎地藏在一些類似乾隆下江南的傳説裏,敝帚自珍地附會在一些所謂的文化古蹟中都是拙劣的,像何濟公一樣,就讓它存在記憶之中吧。
我們去何濟公採訪的路上,從中山一路、中山二路走過去,路過中山四路的時候,看到一羣考古工作者正挖開路面,似乎有所發現,這個繁華了近百年的商業中心居然還藏着人們不知道的財富似乎也並不奇怪,一個有2000年曆史的城市,哪塊磚下面不是一個故事呢。
『民間語文』
民間語文“何濟公,何濟公,止痛唔使五分鐘”“發燒發熱唔使怕,何濟公止痛散頂呱呱”
『情懷』
數十春秋,/源遠流長,/我們的何濟公曆史真悠久。/濟世扶危,/驅除病魔,/我們的何濟公制藥為大眾。/綠草如茵,/樓房整潔,/我們的何濟公廠區美如畫。/精心製藥,/嚴格把關,/我們的何濟公產品質量好。/團結奉獻,/重賢創新,/我們的何濟公精神境界高。/積極進取,/努力開拓,/我們的何濟公事業更輝煌。———何濟公制藥廠廠歌明星
“何濟公”牌解熱止痛散是原何濟公藥行創始人何福慶於1936年研製生產的,原名“滅痛星”,已有幾十年歷史。民間流傳有“何濟公,何濟公,止痛唔使五分鐘”的美譽,暢銷全國和東南亞等國。產銷量均居全國散劑藥之首,現已成為該廠的支柱產品之一。1985年、1990年獲廣州市優質產品稱號,1997年被評為廣州市“名牌產品”。
主治:神經性頭痛、傷風頭痛、肌肉痛、風濕痛、傷風感冒、發燒發熱等。
『尋找之旅』
【身體的記憶 只要疼痛不過時】
似乎唯一凝結着老廣州的記憶的就是何濟公的名牌成藥“止痛退熱散”,還用着和幾十年前很相似的包裝,在廣州並不是每個藥店裏都有,因為實在是太便宜了。
“很苦”,四十歲左右的出租車司機向我們描述他記憶中的“止痛退熱散”。廣州人是吃慣中藥的,所以也忍得苦,散劑和片劑相比,儘管不易入口,但容易吸收,所以“止痛退熱散”效果好,這也是能夠風行幾十年的原因。八十年代,這種藥的年產量是10億包,主要在華南地區,可見普及的程度。
當年,一包退熱散的價格是兩分錢,兩包三分,這其中透露出的精打細算是廣州式的,如今同樣一包藥的價格是一角五分錢————雖然是三四十年前的10倍,仍舊算便宜的。據藥店中的店員介紹,很多老年人每天吃一包,劑量不大,但也有成癮性———畢竟是止痛藥。彩虹街邊上坐着老人,其中一位鶴髮童顏,説每天吃一包,已經吃了幾年,問她怕不怕副作用。講白話的老人聽不懂,還是旁邊的年輕人用白話解釋給她聽,老人就説,人人都是這樣啦。沒有別的理由,有時候人們最相信的東西就是時間。
止痛退熱散其實就是阿斯匹林、非那西汀、咖啡因3種成份的複方散劑,幾十年一直如此,處方沒有什麼大的變化。事實上,好的東西也並不一定需要經常變化。老字號茶樓裏的蓮蓉包如此、老字號鞋店裏的鞋子如此,老字號的藥也一樣。只要阿斯匹林不過時,“止痛退熱散”就不過時。
【城市的記憶 30年代財富傳奇】
20世紀30年代的廣州是什麼樣子呢,《三聯生活週刊》曾評價廣州為潮濕的商埠,並提供了以下的資料:1923年,廣州城牆拆除,開始拓路,整個城市改造、道路改建基本上都是按照商業需要來設計的。
30年代開始騎樓在廣州風行一時,主要商業街道幾乎都採用這種建築形式,1937年,廣州的標誌性建築愛羣大廈建成。
何濟公就是在愛羣大廈建成的第二年創立的。
廣東社會科學院鍾卓安教授曾經説過,廣州城市的一個重要時期是廣東軍閥陳濟堂掌握廣東軍權時,1929年到1936年,西方國家仍未恢復的經濟危機幫了他的忙,廣州的商人從西方的傾銷競爭中用低廉價格獲得先進設備。
當時的廣州,徐寧遠堂的薄荷油、普濟藥行的檸檬精、成萬靈藥廠的正金油都是和何濟公藥行的滅痛星(也就是後來的止痛退熱散)齊名的產品。解放後,這些藥廠都與何濟公進行了合併。
儘管僅僅過了七十年的時間,但是,從河南的鶴州直街到廣州龍津東路,從上下九路到十八甫,甚至是寶華路、一德路、太平南路,歷經四次重大合併,五次改名換姓、十次廠址搬遷、由解放前創立的三十幾家藥廠合併而成的何濟公,無論如何窮本溯源,我們都無法找到些許的何濟公這個老字號的痕跡。
【靈魂人物 工業革命的“螺絲釘”】
何濟公的歷史上曾經有兩個名人,一個是向秀麗,1958年,藥廠化工車間失火,她與烈火搏鬥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另一位是黃甜堃,他曾經試製出全國第一台能完成散劑包裝過程七道工序的包裝機。嚴格來講,向秀麗是和平製藥廠員工,1956年公私合營後,和平藥廠併入何濟公藥廠,她當了包裝工。而黃甜堃是廣州普濟聯合制藥廠的工人,1961年普濟聯合制藥才與何濟公合並。所以名人歸名人,老字號歸老字號,但並不見得有多大關係。 [1] 
58歲的鄧師傅在何濟公藥廠工作了三十幾年,他1969年進廠,當時在散劑車間做維修工,專門負責維修64型包裝機,我們看到照片中的64型包裝機沒有什麼過人之處,在當時卻頗為轟動。64型包裝機是由當時何濟公的技工黃甜(雙方加土底)設計的,並作為成藥散劑指定包裝機向全國推廣使用。後來經過20多年的改造,散劑生產完全從手工操作走上機械化和自動化,老字號產品得以發揚光大。
儘管黃師傅是醫藥界的名人,但他有個兒子在廠裏工作,許多人都不知道,因為休假,我們沒有采訪到他,據介紹,黃師傅的兒子在散劑車間,只是個普通的工人,父親的榮譽是父親的。
鄧師傅講得最多的是機器,每次機器的改造,都帶來產量的增長,這是職工最開心的事。據業內人士介紹,何濟公的產品之所以得以生存,而同期成名的西藥產品卻幾乎全部煙消雲散,是有其原因的,一是該產品能不斷改進質量,使療效確切,安全快速;二是該產品在順境中也能堅持微利多銷和“半為慈善半營生”的宗旨,一分半錢一包的解熱止痛散,價廉物美,深受羣眾歡迎;三是解熱止痛散的生產擺脱了手工勞動,實現機械化自動化生產線,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
也許鄧師傅還沒有意識到,30年前他修的那幾部機器,把老字號的產品推向了更廣闊的市場,並且推向下一個世紀。

何濟公傳奇

【傳奇開一時風氣之先】
“何濟公”創始人何福慶是在武漢淘得自己的第一桶金。何福慶生於1909年,祖居廣東南海恩洲王聖堂村(今廣州市白雲區廣源路王聖堂)。20年代末何福慶到漢口華安公司當後生。後與人合股在漢口民生路開辦廣東藥行,以此起家並漸有積蓄。
何約在1936年間研製了“滅痛星”,後改名為“解熱止痛散”,這所謂的“研製”比較可疑,從何福慶的出生與經歷來看,對西方的化學藥,他可能並不瞭解,他的專長在於經營,在於從廣州到武漢的商業氛圍中長期的浸淫,至於1946年何濟公藥行到漢口《新湖北日報》做廣告,稱止痛散是“留學美國醫藥博士”發明,“發明”談不上,但來自於西方的奇技淫巧被留學背景的國人引入中國,倒有幾分可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