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氏宗祠

(江蘇省泰州市一處祭祀何氏祖先和先賢的場所)

鎖定
何氏宗祠是一處建於明代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何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何氏一族為紀念先祖,教化後人而建立的祠堂。主要有浙江省諸暨市何氏宗祠和江蘇省黃橋鎮的何氏宗祠。宗祠祭典代表着家族祖先信仰的優秀文化形式,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中文名
何氏宗祠
地理位置
江蘇省泰州市泰興市
所屬地區
江蘇省
重建時間
1992年
作    用
陳列歷史文物
年    代
明代

何氏宗祠發展歷史

始建於明代,改建於清初,已有五百年曆史,雖歷盡滄桑,仍然風骨猶存,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由於地方政府的重點保護,何氏宗祠得以修舊如故,該建築也成了當地收集整理、對外展示文物的小型博物館。
1940年夏秋間,新四軍進駐黃橋,在此設大眾俱樂部,開展文藝宣傳。同年10月黃橋決戰期間,祠內設支前委員會,黃橋人民將成千上萬的燒餅集中於此,源源不斷送上前線,支援新四軍。1948年底,黃橋解放,泰興縣政府駐此辦公。1982年,黃橋決戰支前委員會舊址(何氏宗祠)被定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近幾年來,何氏祠堂修葺一新,正式對外開放。全國政協常委、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邵華澤題寫了“江北第一祠”。

何氏宗祠地理環境

離遺帶亭不遠的黃橋何氏宗祠,位於全國曆史文化名鎮----黃橋鎮珠巷街124號,有“江北第一祠”之稱,與江南第一樓——岳陽樓遙相呼應。

何氏宗祠主要景點

何氏宗祠由大門堂、儀門、大廳、振裔樓組成。祠堂坐北朝南,大門兩邊垛頭設大塊磚雕,刻上有靈芝、珊瑚、犀角、元寶、古錢等吉祥圖案。大門格式為古建築將軍門式樣,檐桁之下的額枋上設有四枚門簪,門旁設左右對稱“門當户對”式門框,兩邊設有獅子盤球浮雕圓形大抱鼓落地石墩,門扇上有獸頭門環。大門共有六扇,平時開東西兩扇側門,如遇大事,正門大開。
何氏宗祠相關圖片
進大門過小天井則是儀門,儀門體現了明代建築簡潔明快、線條流暢的風格。儀門門樓系磨磚砌築,採用民間糯米汁和石灰漿粘接,灰縫細密結實,至今嚴絲合縫。儀門向內,豁然開朗,穿過大天井,便是古意盎然的大廳。大廳面寬三間,南立面檐柱與廳堂之間設走馬廊檐以擴張廳堂空間進深。走馬廊樑柱獨具匠心,採用荷葉形木墩作點綴,8個墩體12個外立面無一雷同。大廳為木結構建築,用料精良,工藝考究,廳堂木樁為金絲楠木。廳堂構架粗壯氣派,正樑下的雲柱柱頭與承梁斗拱之間採取了透雕“抱梁雲”、“山霧雲”花板予以配飾,榫卯結合,相得益彰。當年廳堂梁、枋、柱頭、斗拱等構件上均以彩繪裝飾,至今仍依稀可見樑架上山水花鳥殘留痕跡。地面以一尺見方的磚材鋪設。
大廳向後乃一大院,原建有何氏族人題名的振裔樓,後毀於火災,1992年由地方政府出資在原址重建,現作為陳列歷史文物的展廳。 [1] 

何氏宗祠收藏

何氏宗祠,牌匾上書“吏瘦民肥”四個大字,源自泰州黃橋何氏家族何鏷。明萬曆年間,何鏷在江西德興任縣令,他為官清正,愛民如子。為了褒揚何鏷的功績,當地百姓為他建了生祠。 [3] 
祠堂內收集有康熙朝4塊匾額,何氏七世祖於明正統年間制定的傳承儒家思想的《家範條件十則》,清光緒版《何氏家乘》,清線裝書籍若干本,清宰相劉墉書法竹刻,景德鎮瓷畫珍品,碑文石刻,紅木傢俱等等。還收集有清光緒17年御窖廠為北京清皇宮製作的地磚(金磚)兩塊,磚體66公分見方,8公分厚,重約100多斤,烏黑細膩,稜角分明。每塊磚上竟有四枚印章,一是製作年代印章,二是江南蘇州知府督造官印,三是江南蘇州府監造官印,四是製作工王子英的印章。祠內收集的一座明代木製插屏,尤具傳統藝術價值。插屏為紅木底座,雕刻有鹿鶴嘻松圖,插屏正面刻有一段文字,字體似篆似隸,古色古香,文中十二個“醉”“宜”的書法各不相同。 [2] 

何氏宗祠源起

何氏宗祠
何氏宗祠(16張)
何氏為黃橋的一大家族,明清時代,黃橋何氏先後出了4名進士(何家祠堂的大廳堂就是明弘治十五年進士何斐任御史時所建),10名舉人,32 [3]  名貢生,300多 [3]  名秀才,且任職官員中多正直廉潔之士。以“吏瘦民肥”為代表的十條家範代代相傳。有民謠唱道:為何代代出人才,家範十條把好舵。 [3]  就一座古鎮、一個家族而言,有此成就,較為鮮見。 [2] 
遺帶亭、黃橋何氏宗祠等,無一不在泰州這座擁有千年歷史文化的城市中鐫刻着永恆的清廉印記,成為泰州兒女共同的價值追求。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