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振亞

(電子信息學家,教育家,國家攀登計劃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

鎖定
何振亞(1922年7月2日—2010年10月10日),出生於江蘇省鹽城縣西鄉,電子信息學家,教育家,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東南大學信號與信息處理國家重點學科創始人和學術帶頭人之一,東南大學博士生導師,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專家組組長,國家攀登計劃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 [1-2] 
何振亞於1941年畢業於上海的江蘇省立聯合中學;1942年考入英士大學,後又赴福建考入國立東南聯合大學化學系;1943年考入國立北洋工學院機電工程系;1947年7月畢業於國立北洋大學電機系,獲工學學士學位,8月在中央廣播電台擴充工程處中波機房任工務員;1949年6月在重慶中央電波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11月調任西南廣播器材廠設計科科長兼電工車間主任;1950年到國立南京大學工學院電機系任助教;1953年晉升為講師;1981年晉升為教授,同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審批准為博士生導師 [1-2]  ;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享年88歲。 [6] 
何振亞長期結合指導博士系統深入地研究了自適應信號處理和神經網絡智能信息處理,取得一系列創造性理論研究成果。 [2] 
中文名
何振亞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江蘇省鹽城市
出生日期
1922年7月2日
逝世日期
2010年10月10日
畢業院校
北洋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國家攀登計劃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
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協會終身會士

何振亞人物經歷

1922年7月2日,何振亞出生於江蘇省鹽城縣西鄉,自幼隨父兄務農,僅在農閒時斷續就讀村塾。
1936年,開始上小學。
1938年,考上江蘇省第三臨時中學。
1941年,畢業於上海的江蘇省立聯合中學。
1942年,考入英士大學,後又赴福建考入國立東南聯合大學化學系。
1943年,考入國立北洋工學院機電工程系。
1947年7月,畢業於國立北洋大學電機系,獲工學學士學位;8月,在中央廣播電台擴充工程處中波機房任工務員。
1949年6月,在重慶中央電波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11月,調任西南廣播器材廠設計科科長兼電工車間主任,他響應西南局人民政府恢復生產和擴大再生產號召,設計了一種插入功率分配因子的有線廣播輸出變壓器,成功地設計改進了擴音機與電動機的增容等問題,因而被任命為工廠管理委員會生產部部長。 [1] 
1950年,回到江蘇,到國立南京大學工學院電機系任助教。
1952年,中國高校院系調整成立南京工學院,他在南京工學院電信系任教。
1953年,晉升為講師。同年,經陳章等介紹參加了九三學社
1956年,任無線電基礎教研組主任兼系主任助理,協助系主任陳章、副系主任陸鍾祚處理日常系務。
1961年,成為南京工學院無線電系首批研究生指導教師。
1981年,晉升為教授,同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審批准為博士生導師。
1987年,在美國費城訪問賓州大學。 [2] 
1988年,南京工學院復更名為東南大學後,何振亞任東南大學信號與信息處理研究中心主任,他是東南大學信號與信息處理國家重點學科的創始人,首位博士生導師和學科帶頭人,博士後流動站專家組組長。 [1] 
1989年6月,訪問德國斯圖加特大學;9月,訪問英國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
1994年6月,訪問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墨爾本大學、悉尼大學,介紹了自適應濾波和譜估計的快速算法;7—9月,訪問加拿大康迪戈大學。
1995年5—7月,訪問美國普渡大學。 [2] 
1997年9—10月,訪問香港城市大學
2000年,訪問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越南國立大學和海防事大學。
2001年,訪問日本的東京大學東京工業大學早稻田大學新瀉工科大學、新瀉大學、京都大學會津大學、日本腦科學研究所。
2002年5月,訪問夏威夷大學 [2] 
2010年10月10日20時30分,因病逝世,享年88歲。 [6] 
何振亞相關圖片

何振亞主要成就

何振亞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何振亞長期以來系統而深入地研究了自適應信號處理的理論與應用,從一維到多維,從線性到非線性、從經典自適應到神經智能自適應,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論和新技術,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 [2]  何振亞取得一系列創造性理論研究成果,如首次解決了RLS自適應濾波理論中數值長期穩定性和二維SAR模型參數遞歸最小二乘估計這兩個國際難題,提出了神經、混沌、模擬和進化計算以及信息科學集成的神經計算科學理論新構架。他領導的12所高校112位教授學者開展的神經網絡攀登項目研究,取得了多項創新性的和突破性的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受到國際同行學者的推重。 [1] 
  • 學術論著
據2021年10月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網站顯示,何振亞出版著作15種,發表論文600餘篇,先後在各種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230餘篇。 [1] 
出版時間
出版社
書籍名稱
1983年
人民郵電出版社
《數字信號處理的理論與應用》
1995年
國防工業出版社
《多維數字信號處理》
2002年
科學出版社
《自適應信號處理》
參考資料來源: [2] 
  • 科研項目
1992年,何振亞主持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12所重點大學的112位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參加的“神經網絡理論與應用基礎問題”的研究項目,取得了許多重要的創新成果,其中不少是具有突破性的。 [1] 
據2021年10月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網站顯示,何振亞承擔國家級項目30餘項。 [2] 
  • 科研成果獎勵
據2021年10月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網站顯示,何振亞獲國家、部省級獎逾20項。 [2] 
獲獎時間
獲獎項目
獎勵等級
1988年
新型偵察聲納系統中跟蹤數字濾波器堆子項目
中國船舶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8年

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9年
解決了“遞歸最小二乘(RLS)自適應濾波理論中數值長期穩定性”和“二維聯立自迴歸(SAR)模型參數的RLS估計方法”,還提出新的二維數字濾波器和三維球對稱數字濾波理論及設計方法
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990年

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1992年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6年

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998年

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8年

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0年
盲信號處理理論與應用的研究成果
中國高校自然科學二等獎
2000年
盲信號處理理論與應用的研究成果
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1年

中國高校自然科學二等獎

神經網絡攀登項目研究
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神經網絡理論與應用基礎問題
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參考資料來源: [2] 
  • 學術交流
1986年—2004年,何振亞在日本、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許多城市召開的歷屆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國際聲學、語言及信號處理會議(IEEE ICASSP),還連續參加了在世界各地召開的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國際電絡與系統會議(IEEE ISCAS)。 [2] 
1989年11月,何振亞在廣州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信號處理與神經網絡學術會議(即理論與方法研討會與CAS學會信號處理學術會議的首次聯合會議),推動了中國神經網絡研究的發展。 [2] 
1991年,何振亞以程序委員會主席在南京召開了第二屆全國神經網絡與信號處理學術會議,會上正式成立了中國神經網絡委員會,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神經網絡學會主席R.C.Eberhart蒞會祝賀。 [2] 
1992年,何振亞參加了在馬里蘭召開的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計算智能世界大會(IEEE WCCI)。 [2] 
1993年,何振亞以程序委員會主席、大會聯合主席在廣州召開了國際神經網絡與信號處理會議。 [2] 
1995年,何振亞出席美國Seattle召開的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國際電絡與系統會議(IEEE ISCAS)第95屆國際學術會議,會議主席向出席會議的2000餘位教授介紹了他的先進業績。 [1]  同年,他以大會主席在南京召開了國際神經網絡與信號處理會議,並邀請國際權威學者R.W.Liu(劉瑞文)和M.N.Swamy聯合擔任大會主席,S.Y.Kung(貢三元)擔任程序委員會主席,W.K.Chen(陳惠開)擔任顧問委員會主席,參加會議的外國學者逾百人。 [2] 
1997年,何振亞在東南大學主持召開了中國神經網絡學術會議與第五屆全國神經網絡與信號處理學術會議,編輯出版論文集(精裝)三本,推動了科學前沿領域的發展,派生並引發了許多新的領域。 [2] 
1997年—1999年,何振亞參加了在新西蘭、香港和韓國召開的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亞太區會議(IEEE TENCON)三屆國際會議。 [2] 
1998年,何振亞參加了在阿拉斯加召開的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計算智能世界大會(IEEE WCCI)。 [2] 
2000年,何振亞參加了香港召開的智能數據工程與自動化學習國際會議(IDEAL),擔任大會研討會主席。 [2] 
2002年,何振亞出席夏威夷召開的包含國際神經網絡會議的世界計算智能大會(WCCI’02)。 [2] 
2003年11月,何振亞在南京主持召開了IEEE國際神經網絡與信號處理會議,參加會議的海外教授學者逾百人,兩大本會議論文集的400餘篇論文,全部被科技會議錄索引(ISTP)收錄。 [1] 
2004年,何振亞參加了在美國Atlanta召開IEEE ICRW國際會議與在香港召開的IEEE ISIMP國際會議。 [2] 

何振亞人才培養

  • 學生培養
據2021年10月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網站顯示,何振亞為國家培養大批高水準人才,其中博士後20名,博士50名,碩士65名。他的許多學生已擔任院士、大學校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教授、院長、系主任,其中還有承擔國家重要工程項目研究的人員,已當選為院士的有劉盛綱倪光南張乃通李幼平李德毅孫忠良等。 [1-2] 
  • 主講課程
1953年起,何振亞主講“無線電基礎”課程,他經常是每學期講授兩門課程,每年指導畢業設計5~8人,經常是同時講兩個大班(每個大班學生約130人)的“無線電基礎”課,一個大班的“脈衝技術”課。每週上課18學時,還親自批改各個大班中一個小班的作業、實驗指導和輔導答疑,即使勞累得引發氣管炎而咯血時他也堅持邊咯邊講課,從不耽誤上課。 [2] 
1981年起,何振亞先後為研究生講授過“網絡理論”、“振盪理論”、“數字信號處理”、“圖像數字處理”、“模式識別”、“多維數字信號處理”及“自適應信號處理”等課程。 [2] 
  • 講課風格
何振亞無論上新課或老課,總是認真備課,自編講義,精寫教案,以致把全部內容吃透到滾瓜爛熟的程度。他從不帶書本和講稿上課堂,一支粉筆在手,邊講邊寫,嚴謹流暢,誘導生動,包括冗長的數學公式推導,電路圖、波形圖的分析,都是信手寫來,思絡清晰,聲音宏亮,板書清整,全體學生在驚讚之餘鴉雀無聲,全神貫注地邊聽邊記,課堂效率很高,受到歷屆受業學生的崇敬,同時以此身教言傳,大大激勵了學生對課程內容精益求精、力求融會貫通的學習積極性。 [2] 
  • 教學理念
何振亞培養研究生,以自適應信號處理的理論與應用為研究方向,並側重於基礎性研究,以使學生能獲得知識創新。他提出“苦思冥想、連續作戰”八字箴言,鼓勵學生“不怕困難、勇攀高峯”;宣講為人要以“忍、讓、誠、和”為準則,十分重視素質教育。 [2] 
  • 新課講習班
何振亞在南京、昆明和承德等地舉辦過新課講習班:1983年南京辦班,主要為高校教師講授其當年出版的新著《數字信號處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模式識別”課程引導數字信號處理方法的應用;1984年昆明辦班,主要為航天部高級技術人員知識更新而開設,也有部分高校教師參加;1986年承德辦班,則同時講授了“數字信號處理”、“隨機信號處理”、“數字圖像處理”三門課程,為全國培養許多不同學科的教師掌握數字信號處理技術,促使他們更好從事信息處理教學和承擔國家科研項目奠定必要的基礎;2002年4月和2003年10月何振亞在東南大學兩次辦班,講授他當年出版的第15本專著《自適應信號處理》,由於後面一次是在主辦國際會議後緊接開辦的,有美國、新加坡、香港特區等的高校多位教師參加了培訓。 [2] 
  • 高級研討班
何振亞響應國家教委、國家教育部關於重視高校學科建設中學科骨幹教師和學術帶頭人的培訓的號召,據2021年10月東南大學教育基金會網站顯示,何振亞先後舉辦了4次高級研討班,得到了“四高”的佳評,即高水平講員、高學歷學員、高新科技內容、高教學效益。 [2] 
次數
舉辦時間
舉辦地點
主題
內容
第一次研討班
1994年7—8月
東南大學
數字神經網絡
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S.Y.Kung教授主講其1993年出版的著作《Digital Neural Network》,並帶來IEEE總部為該書專門製作的錄像帶
第二次研討班
1995年11月
東南大學
神經網絡信息處理系統
由美國S.Y.Kung教授、龍國柱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徐雷教授、何振亞擔任講員
第三次研討班
2001年11月
東南大學
非線性信號處理與神經計算科學
由美國馬里蘭大學James Lo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Lipo Wang(王立波)教授講課,內容涉及神經計算科學、混沌神經網絡模型及其聯想記憶、混沌控制同步、混沌檢測與預測、混沌優化計算、小波與濾波器理論及編碼、盲源離法及演化計算理論等
第四次研討班
2003年11月
東南大學
神經自適應信號處理系統
由韓國腦科學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S.Y.Lee教授,美國海軍作戰中心信息處理組主任H.H.Szu博士等國際著名學者講課
參考資料來源: [2] 
  • 主編教材
編寫時間
教材名稱
出版時間
出版社
1955年
高頻阻抗匹配網絡設計
1956年
人民郵電出版社
1960年
無線電技術基礎
1963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
參考資料來源: [2] 
  • 教學改革
1956年,何振亞協助組織南京工學院無線電系教師開展教學改革,推出變蘇聯以設備為綱的課程體系為科技為綱的課程體系。繼而按教改新方案自編講義開出“脈衝技術”新課。 [1] 
  • 教育成果獎勵
獲獎時間
獎勵等級
獲獎項目
1991年
江蘇省優秀教學質量一等獎

1993年
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2001年
東南大學教學優秀特等獎

2001年
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

2001年
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

2002年
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2002年
省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


國家優秀教材獎、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電子工業部優秀教材特等獎
《數字信號處理的理論與應用》

江蘇省優秀教材一等獎、教育部2001的優秀教材一等獎
《多維信號處理》
參考資料來源: [2] 

何振亞榮譽表彰

獲獎時間
榮譽名稱
頒發單位
1994年11月
會士(IEEE Fellow)
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 [1] 
1995年
神經網絡研究領導獎
國際神經網絡學會 [2] 
1996年
國際學術交流貢獻獎
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電路與系統(IEEE CAS)學會 [2] 
2006年
學會領導成就獎(2006年度唯一)
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
2006年10月
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終身會士(IEEE Life Fellow)
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 [3] 

中國電子學會會士
中國電子學會 [2] 

中國通信學會會士
中國通信學會 [2] 

何振亞社會任職

任職時間
職務
1985年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通信與電子系統學科研究生培養質量檢查專家組華東分組組長
1992年
國家攀登計劃重大項目“認知科學”的首席科學家
2000年
2000年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電路與系統亞太會議(IEEE APCCAS’2000)榮譽程序委員兼分會主席 [2] 
2001年
國際神經信息處理學術大會(ICONIP’01)國際神經智能處理會議Oja大會報告主席 [2] 
2002年2月
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電路與系統學會上海分會(IEEE CAS Shanghai Chapter)主席



中國神經網絡委員會副主席

IEEE Nanjing Section(國際電氣電子工程院南京站)籌備會主委和首任主席

信號處理學會副主任

武漢大學、山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理工大學、華東船舶工業學院、蘇州大學、汕頭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合肥電子工業學院、武漢鋼鐵學院、江漢石油學院等高校兼職教授

香港理大學顧問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客座教授

通信學報》常務編委

信號處理》學報編委會副主委


《電絡與系統學報》編委

《數據採集處理》編委主委兼主編

《Circuits, Systems and Computers》副主編

《Multidimension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副主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信息科學部電子學與信息學科的項目評審組評委(連續三屆)

香港特區政府高校科學研究基金會評委
參考資料來源: [1-2] 

何振亞個人生活

何振亞的夫人是王孝書。 [4] 

何振亞人物評價

何振亞是中國數字信號處理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對發展中國類腦智能信息處理系統有很大的貢獻。五十餘年如一日,何振亞始終在國立南京大學工學院辛勤耕耘,研教育才。何振亞素有“四多教授”的美稱,即著作多、論文多、獲獎多、培養的高層次人才多。何振亞教授是中國大陸地區僅有的四位國際電氣電子工程院終身院士之一,還是唯一一位在北京之外的IEEE終身院士 [1]  。何振亞先生是無線電工程系早期教學體系的主要開拓者,他桃李天下,為發展中國的電子信息科學辛勤奔波。他生命不息,戰鬥不止。何振亞先生的逝世,是中國電子信息科學及教育事業的重大損失。(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評 [6] 

何振亞人物影響

  • 何振亞、王孝書獎學金
2009年11月16日,何振亞和王孝書從自己的積蓄中拿出人民幣12萬元,在東南大學無線電工程系設置“何振亞、王孝書獎學金”,每年以利息獎勵無線電系信號與信息處理專業學習刻苦成績優秀的研究生。 [5] 
  • 藏書捐贈
2011年9月16日,遵照何振亞先生的遺願,王孝書女士將何振亞一生的著述30冊和藏書300餘冊捐贈給東南大學圖書館。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