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恪

鎖定
何恪(1128—1178),字茂恭,號南湖居士,義烏官塘村人。紹興三十年(1160)進士。初任永新縣主簿,再調徽州錄事參軍,末上任,在家勵學,築園自娛。陳亮説他:“目空四海,獨能降意於一世豪傑,而士亦樂親之。其文奇壯精緻,反覆開闔,而卒能自創其意者。”曾著《南湖文集》20卷。 [1] 
本    名
何恪
茂恭
南湖居士
出生日期
1128年
逝世日期
1178年

何恪人物簡介

紹興三十年(1160),何恪與兄何恢一起應試禮部,何恪中進士,何恢未登榜,感嘆地説:“弟弟中了,也不負父親期望了,也足以報答父親教誨,繼承遺志了。”此後,何恢全力操持家業。何恪初任永新縣主薄,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縣壁題名”。永新縣界於湖南嶺嶠間,是江西邊界小縣,地處窮鄉僻壤,離當時臨安行都相去二幹餘里。何恪上任三日,見縣館破敗,即請人檢收,粉刷牆壁,並在其正門牆上親筆書上“永新主簿何恪”,以示自己願為本地百姓辦事,仁政於民。嗣後,凡有所任,即題名以示百姓。
何恪所任縣簿其間,社會、生活環境都很艱苦,但他認為為官應“進則躁,退則懟,留則苟”。乾道二年(1166),他通過召集當地二十餘名賢達和商賈,籌資建造了有五十楹重門的學宮,並舉行落成典禮,撰寫《永新縣學記》。為省世勸學,創立了“興新學”的兩個著名的觀點,即學校要培育知難而進的人才和科舉仕外的應用人才。他説:“學之難,則識之堅,而其行也必不苟;學之易,知用意於科舉之外,以事其難。”這個觀點,至今仍有現實意義。永新主簿三年任職期滿,何恪調升徽州錄事參軍。那時南宋受着金國的嚴重威脅,何恪等深切盼望收復失土,恢復中原。國難民瘼,使他寢食不安。為救民於倒懸,他跑到京城,向朝廷進呈《恢復二十策》。提出興國強兵,北伐復仇的謀略。南宋建國後,朝政大權一直掌握在主和派手裏,宋孝宗雖也想扭轉這個局面,但在大官重臣的包圍之下,無法有所作為。何恪的意見自然得不到採納。他一氣之下回到家裏,也不再去徽州上任。家裏由於兄何恢經營得法,積聚了一些家產,他回家息影林泉,構築園林就有了條件。那時義烏地面還有多處小湖塘。何恪就在一個名叫南湖的旁邊建造西園。自號南湖居士。他那個西園的建築由他自己親自設計,工藝十分講究,植花栽樹,建亭構屋,台榭參差,亭閣錯落。可以遊湖讀書、可以彈琴賦詩。何恪説,林泉之樂實在不是做官的人所能 體味。西園建成之後,他邀集好友聚會、觀賞,並寫了《西園記》。
淳熙四年(1177),何恪辭官歸裏,一邊勵學,研究園世,一邊承悦母親膝前,盡孝送湯送藥。其它家事均由兄長操持,他從不問錢物為何事。直至何格50歲告別人世,兄弟也沒有分家。何恪對母親至孝,對兄長盡悌義,官塘四鄰都當楷模景仰。宋濂説何恪“以公之孝合宗,忠簡公之忠並稱焉”。為紀念兄弟友誼,何恪還專作《宜齋記》,題書房為“宜齋”。他説:“竊有意焉,取詩人之宜,兄弟之義,名齋以自樂。”《宜齋記》省世博名,德以文行。文中對世俗“易衣推財爭死”、“錐刀手足為敵”之事十分痛恨。他説:“此殆不離,禽獸如也。”他認為他們兄弟之間的情誼為“今昔所難”,能和聖賢之德媲美。

何恪影響評價

何恪諸多文章才情恢宏,有感而發,誠如《讀南湖集跋》所記:“讀《顏氏碑記》而知孝,讀《宜齋記》而知悌,於《拔槐卿詞》而知急之忠,於《送叔奇丞》而知信友之義,至《納齋》之審樞機,隱齋之明出去,《縣壁題名》以宏勤政,《永新學記》以廣教。”每篇文章以文載道,“從子臣弟友之重,正已淑世之大”,值得借鑑。
“四君子”去世後約100年,元朝蘭溪人吳師道編輯《敬鄉錄》,收錄了“四君子”的多篇文章,何恪所作的被收進9篇。 [1] 
參考資料
  • 1.    烏傷四君子  .義烏名人 -- “中國義烏”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14-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