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子祥

(清平陽知縣)

鎖定
何子祥(1707~1771),字象宣,號蓉林,平和(今福建雲霄縣)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三十年由浦江知縣調任平陽知縣。上任伊始,便與縣丞蕭垛興建龍湖等書院、昆陽等義學,觀瀾等社學,又建社倉十餘所以備荒。疏浚了縣城內外淤塞百餘年的河道(內河八百餘丈,外河三百餘丈),縣城面貌為之改觀。
本    名
何子祥
所處時代
清朝
出生日期
1707年
逝世日期
1771年

何子祥人物生平

其時平陽糧禁甚嚴,凡過路穀米,都被兵差扣阻以牟利。何察訪民情後,便發佈《米準流行示》道:“誠以天下一家,豐歉之際,彼此通融。濟民善政,莫大於此。”“將軍嶺以至石塘、赤溪、蒲門等處,計程五十里,人民數千家,邊山邊海,地磽寒,早稻止一季,不比嶺內一歲兩收(而地土深厚者所收又倍)。是以該地農民早稻未登場時,每過嶺買米以接青黃,而嶺腳地棍哄同營民,私自攔截抄沒。”“此後如有此等仍蹈舊習,準該地居民赴縣控告,本縣按律究議,斷不少寬。”

何子祥主要成就

開鑿錢倉河
何子祥任內顯著功績是開鑿錢倉河(南鄉河),引梅溪水經南雁第一橋至岱頭,與西塘河相接,可溉田?萬餘畝。竣工後,又規復了江口陡門,改名五福陡門(意謂它能給5個都農民帶來福澤)。此後灌溉所及,瘠土都成沃壤。當地農民每當收穫時,便以手加額道:“這是何公所賜!”
江南肥艚的陰均陡門,系宋嘉定元年(1208)所建,右依山,左接陰均大埭,迤邐至南監場(蘆浦)。560多年來,四鄉的水由此入海,八都農田都賴以灌溉。每當多雨季節,陡門宣泄不及,河水又被陰均埭所阻,積成一片汪洋,晴幹五六日後始露田塍。居民擬於陰均陡門左側再建一陡,然而費用巨大。何子祥以為,此尚可照畝科派。但埭基系無底塗泥,拆堤造陡,如陡不成而堤已壞,又將奈何?遂召集當地紳民計議,得出添設木梘(過水槽)法:把合抱大松樹鋸開,當中挖漕後再合攏,箍上鐵圈,梘外鑿一水眼,長與寬相等,在眼中設置槽板,可開可關。10條水梘排水可抵一座陡門。這樣,既減少了千餘兩銀子開支,也大大節省人工。何子祥毅然照辦,把這方案予以推廣,還寫了一則《南監造木梘記》,説明“凡事難以膠柱而鼓瑟,惟其時其地之宜而已”。
這是乾隆三十二年的事,他已3年任滿。因政績優異,被加通判銜留任。前後共7年,因病乞休不得,卒於任上。歿後月餘,靈柩發回故里。道經錢倉,當地男女哭着挽留,過一宿後放行。錢倉埭頭、及江口等處都建了何公祠紀念,並以其誕辰為祭日。
建“爐峯書院”
1751年何子祥進士及第後,並沒有馬上被授予官職。他先在漳州“霞漳書院”講學,後擔任平和“南勝書院”山長。
乾隆二十三年,何子祥果然不負前盟,在馬鋪石鼓村後尖尾山麓動工興建“爐峯書院”。爐峯書院不僅以仕途功名為目的,還努力培養通儒典、行孝義、學有所長、修身齊家、能繼承祖上遺志的謙謙君子。何子祥主持制定《何氏家訓》,規定:子孫不以皓首窮經、尋章摘句為能,而更強調品德教育,以孝義為重,同時注意因材施教。若有可以出仕者,便給予資助和勉勵;若學業無所成,也教其如何治家理財,使其自食其力、温飽無憂。
雖然書院是由何氏出資創辦的,但書院不但允許同邑的異姓子弟就讀,也歡迎各地的莘莘學子前來深造。《爐峯書院開館啓》開宗明義地表明:“願羅鄰里鄉黨之英流,以資敬業樂羣之廣益”。這一點在爐峯書院的建設結構中也得以體現,書院設寢室、置炊具,便是為了“以供族子及異姓之來學者”。
爐峯書院振興了雲霄的文化教育,從此以後“聞吾鄉文武登巍科不絕,子弟蜚聲黌序,指不勝屈。”在此受教的何元剡、何天錦、何元鼎、何大授先後憑藉孝廉美名被起用,且致仕後謙恭勤謹。而何祥圖等人,謝絕出仕,在鄉里扶貧濟困、鋪橋造路、便利鄉民,並以孝義持家,興旺家族。 [1] 

何子祥人物評價

遺著有《蓉林筆抄》四卷。座師韓彥曾在序中説:“數年來,從浙至蘇者,往往傳説其居官實政,到一處留心一處,非特貪墨者遜其廉介,即謹飭者亦弗逮其剛決有為。”這部筆記正顯示他“蓋儒林也,循吏也,而又進乎文苑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