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姓歷史發展
編輯何姓姓氏淵源
何(Hé)姓,源出有:
- 源流一
晉是周朝早期的一個諸侯國,第一任國君是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幹。他是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的弟弟,被封在唐這個地方,虞的兒子“燮父以堯墟南有晉水,改曰晉侯” (見毛詩譜)。周武王的夫人是姜太公之女,被後世尊為聖母。周武王與妻子邑姜歡會時,曾夢見天帝對他説:我讓你生個兒子,名字叫虞,將來可把唐國封給他。後來胎兒出生了,手心果然有個“虞”字,故起名為虞,人稱叔虞。“唐叔虞”三字中,唐是封地名,叔是排行,虞才是名,為姬姓。
唐代姓氏名著《元和姓纂》記載:“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孫韓王安為秦所滅,子孫分散江淮間,音以韓為何,遂為何氏。”
[2-3]
廬江何氏的“姬—韓—何”姓源,已被唐朝何德、何弘敬、何俛等墓誌銘證實。
- 源流二
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載:“何姓,銘於商朝晚期青銅器上銘文,系商王族異姓親族的氏號”。另甲骨文卜辭有何族參加祭祀的記載。
還有源自少數民族中的何姓。在中國漢唐時期的西域地區,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權,原居祁連山北的昭武城,後被匈奴人打敗,西越葱嶺,建立了康國,並日益強大起來,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烏那昌、穆等政權先後歸附了康國,均以昭武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稱“昭武九姓”,而“何”則是其中之一。
- 源流三
源自他姓改姓。《姓譜》載:漢代匈奴單于的後裔,歸漢後有“何奈”氏,又寫作“何柰”氏,晉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將軍就姓“何奈”名“虎”。還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魯”、“何丘”等複姓。另外,何繜中記述的小子何當為姬姓何氏。另外,商的子姓分支中也有何氏。荷蘭姓氏Bosman改姓何。清末,來香港發展的荷蘭裔猶太人何仕文原荷蘭姓氏是Bosman漢化為何姓,Bosman的粵語發音是Boss-e-man音譯為粵語是“何仕文”(粵語拼音Ho Sze Man),另外有猜測説何仕文為表明他來自荷蘭所以其漢化的姓氏為“何”與荷蘭的“荷”同音。詳見何啓東家族。
[4]
-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內宮官吏娙何,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娙何,亦稱娙娥,是漢朝時期設置的女官名稱,後成為西漢妃嬪的稱號。娙何之稱由漢武帝劉徹所置,後來依漢元帝劉奭執政的規定,娙何位居昭儀之下,地位相當於關內侯。娙何負責掌管內宮事務,地位相當高,官秩比中二千石的二品大員。在史籍《漢官六種·漢官舊儀·補遺》中記載:“娙娥秩比將軍、御史大夫。眾人謂之‘娙何’。娙何秩比中二千石。”在漢朝的官位中,凡太常、光祿勳、衞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執金吾等中央機構的主管長官,皆為中二千石俸祿。
在娙何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母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何氏。
- 源流五
源於國名,出自隋朝時期西域何國,屬於以國名漢化為氏。
[5]
西域何國,實際上是“屈霜你迦”之首音節漢譯。“屈霜你迦”,就是梵語化詞Kushacirc;nika、中古波斯語Kushacirc;nik、阿拉伯語Kushacirc;niyya等的譯音。何國位於古康國與古安國之間,是連接東西粟特的樞紐,又譯為“貴霜匿”,為昭武九姓諸國之一,一度曾隸屬於唐王朝管轄。
- 源流六
源於改姓,屬於因故冒姓為氏。
①東漢時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後來自稱何姓,子孫繁衍,遂成何姓一支。
②安徽廬江黃屯何氏,是明朝時期著名大儒方孝孺的後代,方孝孺被慘遭極刑後,方氏族人因避家難,從江西遷到安徽,改方氏為何氏。但該支何氏在族譜裏規定,他們生姓何,逝世後複姓方。這在何氏族源裏是極為特殊的一種情況。
③在清朝時期何可昆纂修的浦陽《球山義門何氏宗譜》中稱:該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壽,於唐大中八年自太末遷浦陽,至元末第二十代懷恩,無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為繼。前此之譜,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兩部《浦陽球山何氏宗譜》分別尊南宋徐誼或徐宗福為一世祖。
④清康熙四十八年進士,山東新城人何世璂,官至侍郎巡撫,他本姓陳,七世祖隨舅氏姓何,延續下來。這種姓源又是不多見的現象。
- 源流七
源於僰人後裔,民間傳説僰人未被殺絕,當地何姓人家即為僰人後裔,還説何姓祖先本姓“阿”,因避當朝鎮壓才改姓“何”。明史有僰人首領“阿大王”在僰都城九絲城被殺的記述。有人曾在當地訪一何姓老人,言其始祖何大寧原為酋阿大、阿二同族,後投軍至一何姓將軍麾下,改為何姓。珙縣位於川、滇、黔三省鄰接處,是古代懸棺葬最典型的地方,過去曾有明諺“遊稞稞(彝族),範苗子,後山何家掛巖子”。至於為什麼僰人有懸棺葬俗,《珙縣誌》記述:“相傳有羅因者,因僰人嘗其滅宗,乃教以懸葬巖上,子孫高顯。於是爭掛高巖以趨吉。”
- 少數民族改姓
⑴.蒙古族客烈亦惕氏,出自蒙古族古老的克烈部,首領就是著名的王罕,在成吉思汗滅克烈部後,皆歸於成吉思汗麾下。在明朝末期,蒙古族客烈亦惕氏即有冠漢姓為何氏、和氏者。
⑵.蒙古族郭爾羅斯氏,亦稱豁羅剌思氏、火魯剌思氏、郭爾羅特氏等,在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郭爾羅斯氏多冠以漢姓為何氏、郭氏、高氏等。
⑶.蒙古族夏日高勒氏,亦稱夏日豁勒氏、夏日古勒氏,世據夏日哈(今青海都蘭),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有漢姓何氏、夏氏、黃氏等。
⑷.據史籍《滿漢大臣傳》記載:蒙古族莽努特氏,為喀爾喀蒙古的一個部落,今中國河套以北、蒙古國、俄羅斯貝加爾湖以南廣大地區均有莽努特氏族人分佈,而且是蒙古國的主要姓氏之一。在清朝晚期以後,中國境內的蒙古族莽努特氏多冠漢姓為何氏。
⑸.蒙古族克什克騰氏,以地為氏。克什克騰為元太祖成吉思汗所賜軍隊的“卻薛台”稱號,即親軍衞隊,清朝時期稱克什克騰旗,後多冠漢姓為何氏、和氏。
⑹.蒙古族毛忽來氏,為蒙古扎剌亦爾部木華黎的後裔子孫,蒙古語Mohulai(毛忽來)即木華黎的蒙語讀音。扎剌亦爾·木華黎氏蒙古著名將領、攻金統帥。他沉毅多智略,又驍勇善戰,輔佐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戰功卓著,被蒙古民族譽稱為“四傑”之一。他的後裔子孫以其名字為姓氏,世居其封地鄂爾多斯(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後多冠以漢姓為何氏、牟氏、李氏等。
⑺.蒙古族忙忽惕氏,亦稱忙古德氏、忙努德氏。在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忙忽惕氏多冠漢姓為何氏、賀氏、牛氏等。
⑻.蒙古族莽格努特氏,源出元朝時期的忙忽惕氏分支後裔,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喀喇沁左翼)。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anggenu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何氏、牛氏。
⑼.蒙古族布爾圖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赤峯)。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ltu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何氏、和氏。
⑽.蒙古族赫哷氏,亦稱何勒氏,世居巴林(今內蒙古巴林左、右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ere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何氏。
⑾.蒙古族和脱果特氏,亦稱何勒特氏,世居地待考。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etogot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何氏。
⑿.蒙古族赫錫特氏,亦稱何西勒,源出巴爾虎蒙古,世居克魯倫(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克魯倫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es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何氏。
⑴.大廠回族何氏,世居江南金陵上元縣,始祖為失兀喇,在元朝時期被賜給蒙古名“何也思答兒”。到明朝初期,何也思答兒隨燕王朱棣至北京阜城門,後於明永樂初年(公元1403年)被封為武德將軍、上千户,在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遷至河北大廠莊定居,並取“何也思答兒”首音的諧音漢字為姓氏,稱何氏。
⑵.在回族中,也有取伊斯蘭教教義中的漢譯“火者”(意為顯著和富有,後演變成了尊貴、學者、聖裔)的首字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何氏。今居甘肅省河西走廊一帶的回族,仍將何氏讀為“火”音。
源於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8]
錫伯族伊拉哩氏,亦稱伊里氏、伊拉禮氏、伊喇立氏,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葉赫(今吉林梨樹)、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東北十五公里處)、松花江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Ilari Hala,漢義“開”。錫伯族、滿族伊拉哩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何氏,還有伊氏、趙氏、尼氏、潘氏、蘇氏、許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9]
⑴.達斡爾族鄂蘇爾瑚氏,亦稱鄂斯爾,世居木魯(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蘇赫基諾一帶)、索倫、卓秦(皆在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surhu Hala。後多冠漢姓為鄂、何。
⑵.達斡爾族克音氏,世居黑龍江克音(今俄羅斯黑龍江下游右岸科奇河流域)、濟沁(今內蒙古扎蘭屯濟沁河)。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ein Hala。後多冠漢姓為何、秦。
源於鄂温克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吉林通志》記載:鄂温克族格爾克氏,亦稱給力克氏、烏爾滾克勒氏,世居葛爾欽(今吉林和龍陰陽河),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erk Hala。清朝晚期以後,鄂温克族、,滿族格爾克氏多冠漢姓為何氏。
源於鄂倫春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布特哈志略》記載:鄂倫春族柯爾特依爾氏,亦稱克勒特西爾氏,有那旦千、紅改達千、車車依爾千等分支。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ertelr Hala。清朝中葉以後,鄂倫春族、滿族柯爾特依爾氏多冠漢姓為何氏。
何姓姓氏始祖
民國十年全國統修的《廬江郡何氏大同宗譜》,始祖為何允,韓王安次子。有關廬江何氏先祖,最早的人物見於東漢《東觀漢記》,名為何修。全國還有部分族譜,以何庶、何瑊為始祖。還有川南、雲貴部分地區族譜記為姒改何或杞改何。
還有一些人認為,何氏始祖為何侯、韓厥、韓瑊、韓庶、韓武子(韓萬)、何庶、何細胡、何妥、何稠、何銘(鎖銘)。據《湞陽水木記》載,何瑊,原名韓瑊,韓國後期韓王安時貴族,被任命為公族大夫,曾與韓非一起同掌國政。因在對待秦國的態度上與安不一致而退隱韓原。秦滅韓國,韓王安被劫擄,國破家亡,瑊與其妻流寓廬江,操舟為業。其後,秦始皇出遊博浪沙被人襲擊,疑是六國公子所為,而通令全國暗訪六國之後,欲斬草除根杜絕後患。秦吏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韓瑊之船詢問其姓氏,適天氣寒冷,韓瑊指水戲稱“此為吾姓”。意以水寒喻韓。吏不悟,以為是指“河”為姓,瑊説姓氏當從人。吏離開,瑊安然無事。後得知為秦令查詢,驚駭不已,喟然長嘆: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倖免刀鋸之難,“乃拜何字之賜,遂以何 姓”。韓瑊遂定居廬江,勤耕苦讀為業,家道日隆,形成了一支何氏。
但是,根據中山大學劉志偉教授等人在廣東二十多年的調查與研究(為香港、英國、美國、中國社科院清史所課題),未發現明朝時以何瑊為始祖的族譜。姒何譜的人物與廬江大同譜基本相同,有人認為是明末所編。
何姓各支始祖
何大用:字太二,號毅齊。宋進士職,授宣議大夫,自端平之世同弟誠齊遷四川資縣中,因宋時之亂,公遷蒲折結茅廬於洪山之腰,後遷桑園葬蒲圻天石嶺墳禁上下左右穿心四丈。清嘉慶二十年合族接置家因安柴山護墳右邊抵禁區一丈直下田堪墳左邊以腳下走路田堪為界,土地柴樹木一併在永賣之內。配曹氏,生歿未詳,葬通城大水源金星山卯山酉向。生子一:何天駿。配王氏,生歿未詳,葬蒲圻上邊頭。配應氏,生歿未詳,葬蒲圻竹園角。是為楚南何氏始祖。
何轉音:號士元,世居廬江,週末赧王五十九年乙己國月十六日己時生,先祖出自韓戰國之未韓王安被秦所滅其子孫避難轉韓為此受姓之始也。轉音公隨漢高祖起兵出鎮長沙距楚有功,高帝二年封公為忠烈侯,西漢中元癸己年四月十六日巳時薨,壽一百零九歲,葬廬西城三江口豐面村飛鳳御苔形。子二。一世祖:何四寶,字發順,元至正二十五年乙巳四月十六日午時生,歿年沒,葬豐城鐵宮鳳形午山子向有碑。元配:張氏,豐城煥達公之女,元至正二十四年甲辰二月初八日巳時生,明宣德九年甲寅三月十八巳時歿。葬與夫合墓。是為瀏陽何氏始祖。
何肇沅、何楚芳:字福八,號庚二,元至正間由江西南昌府豐城縣登仙鄉黃埠裏滄溪保何遷居湘鄉二都城前實為始祖。元配:吳氏,生沒葬失考。子二:何楚芳、何楚思。一派祖:何楚芳,明洪武二年己酉十月十七日寅時生,永樂二十一年癸卯九月初五日亥時沒,葬湘邑二都城前區鈐。是為湘邑何氏始祖。
何賡南:字光祿,少卿,宋鹹湻五年巳已二月初一寅時生,至治平固從祖父徙濱陽城西殷市何家礄轉徙迎鳳鋪徙十五里石筍開墾成業即今有何家地名,元至正十年庚寅三月初五辰時沒,壽八十二。葬向待考。元配:趙氏,鹹湻九年癸酉正月初十子時生,至正十二年壬辰二月初二子時沒,壽八十,葬向待考。子二:何忠獻、何忠猷。是為益陽何氏始祖。
何姓研究考證
編輯何姓遷徙分佈
編輯何姓遷徙傳播
先秦時,何姓在山東、河南、湖南、陝西、甘肅、青海已有足跡。發源於安徽的姬姓何氏世居廬江郡,子孫繁衍,遂成望族。漢晉時期,何姓已分佈於長江南北的江蘇、江西、湖北、四川,東漢時何姓已經越過武夷山進入福建,翻越南嶺進入廣東。唐朝時二次中原南遷移民,何姓大批進入江西、浙江和福建。明末何姓始入台灣。
[12]
何姓人口分佈
宋朝時期,何姓大約有66萬人,約佔全國人121的0.85%,為宋朝第二十二位姓氏。何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約佔全國何姓總人口的26%。何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江西、浙江和河南,這四省何姓大約佔全國何姓總人口的67%,其次分佈於湖南、陝西、福建、安徽,這四省的何姓又集中了20%。全國形成了以川湘、贛浙、豫皖為中心的三大塊何姓聚集地。而華北、兩廣地區是當時何姓人口最稀少的地區。
[12]
明朝時期,何姓大約有102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1%強,為明朝第十六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何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高得多。何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和浙江二省,大約佔何姓總人口的34.6%,其次分佈於湖南、江蘇、廣東、四川,這四省的何姓又集中了34%。宋元明600餘年,何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和南方地區遷移,而四川地區何姓人口主要向兩廣和湖南地區流動。全國重新形成了贛浙蘇、川湘兩大塊何姓人口聚集地區,重心由西部轉向東南部。
[12]
當代何姓的人口已達到1300多萬,為全國第十八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06%。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何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廣東、湖南三省,其次分佈於河南、貴州、廣西、安徽、湖北,這六省又集中了26%。四川為當代何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何姓總人口的18%。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分水嶺,長江以北少何姓、長江以南多何姓的局面。尤以四川東北和廣東東南是何姓高聚集區。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間,何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很大區別,由東南部向華中、華北有一定的回遷,向西和南部地區的回遷十分強勁,這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何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粵桂湘、雲貴川渝、湖北西南、江西西:部和南部、陝甘南端、青海東部、新疆喀什地區,何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2%以上,有的達到3%以上,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4.7%,居住了大約56%的何姓人羣。在滬浙閩台、湖北大部、江西北部、江蘇南端、安徽南部、河南東南角、陝西中南部、甘肅大部、寧夏、新疆北部,何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8%一1.2%之間,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5.6%,居住了大約22.4%的何姓人羣。
[12]
何姓傳統文化
編輯何姓郡望堂號
- 郡望
何姓在漫長的繁衍過程中,形成了許多的郡望,據有關史料所載,主要有七個:
廬江郡:西晉時期的廬江郡,轄今東起安徽蕪湖、北至壽縣、南至江西九江的廣大地區,郡治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在當時全國範圍內也是一個大郡。廬江郡何氏以何楨為始遷祖,發源地在今天的安徽省安慶市天柱山下(潛山縣、嶽西縣),歷史上稱為潛縣。魏晉南朝時期的廬江何氏,人丁興旺,政治顯赫,文事繁榮,經濟十分發達。在三國魏至南朝宋齊梁朝的近300年間,何楨十代載於正史且有明確世系關係的共54人。在族譜中,此十代中有70餘人可在史書或考古墓誌銘中找到,實為罕見。其中封侯10多人,皇后3人,駙馬6人,尚書及以上官職者達14人。
陳 郡:轄今豫東、豫南及安徽近30個縣市的廣大地區。歷經兩漢,屢有變更。曹魏時期,其管轄區域已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華、商水、淮陽、鄲城、柘城等五六個縣的範圍之內,其中太康,魏晉時期稱陽夏,是陳郡何氏的發祥地。自漢代至魏晉時期,陳郡何氏家族見於文獻記載者僅有4代11人。其代表人物有何夔、何曾。
東海郡:東海何氏家族具體在東海郯縣(今山東省郯城市)。何氏該郡望的形成大致在南朝劉宋時代,較廬江何氏要晚二百多年,而且歷史短暫,家庭分支較多。影響大者有三,何承天一門最負盛名,另外兩支為何思澄家族、何慧炬家族。
郫 縣:秦始置縣,為今四川省成都西北的郫縣。此支何姓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大臣何武。
扶風郡:漢武帝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為扶風郡。治所在槐裏(今陝西省興平東南),西晉移治池陽(今陝西省涇陽西北),唐時又曾改岐州為扶風郡。此支何氏,其開基始祖為汝陰(今安徽省阜陽)何氏6世孫何比干及平輿(今屬河南省)漢吏何並。
- 堂號
忠孝堂:明代許州人何清在寧夏環縣做官,得知母親去世的噩耗,徒步千里回鄉奔喪,在母親墓前結廬守孝三年,其後世族人自稱“忠孝堂”。
廬江堂:韓瑊為何姓始祖,其説言之鑿鑿,據《湞陽水木記》:“瑊公姜妣皆壽百齡,卒後葬於廬江東鄉望淮崗,也稱何墳岡,至宋猶存。”宋代崇寧年間一代鴻儒太常博士李光途經何墳岡,曾題詩紀念:“何墳岡上草幽青,七國邊塵尚可驚;姬裔未應灰灼火,呂蛆那怪誤疑冰。川舟百代行人濟,華表千年歸鶴鳴。壤土不隨函谷變,驪山徒自發崇陵。”後來韓(何)瑊子孫就在廬江一帶繁衍,發展成為望族,後代人就以“廬江”作為何氏的堂號,稱為“廬江堂”。
何姓宗祠對聯
- 四言
廬江世德;東海家聲。
全聯典指何氏的郡望堂號。
三高世澤;四部家聲。
中丞山峻;水部梅清。
上聯典指典指北宋時期的何慄,字文縝,政和年間狀元,歷官秘書省校書郎、起居舍人、中書舍人兼侍講、御史中丞,曾上書論王黼(北宋“六賊”之一)奸邪專橫十五條罪狀。欽宗時,官翰林學士、尚書右丞、中書侍郎,曾彈劾宰相周必大,反對與金兵議和;靖康初年,金兵圍攻京城,他受命起草降表,後與徽宗、欽宗同被虜往金兵營中。到金國以後,絕食而死。下聯典指後梁時期的何遜,字仲言,東海郯人,天監年間為尚書水部郎,後為廬陵王記室。青年時就以文學著稱,文章與劉孝綽齊名,並稱“劉何”;詩與陰鏗齊名,並稱“陰何”。他在揚州任時,庭院中有梅花盛開,曾在樹下詠梅;後住洛陽,思梅而無梅,便請求再去揚州,到揚州後,梅花正盛,於是大開東閣,請文士終日談笑,常吟詠於梅下。
家傳三桂;學貫六經。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何造子,封絳侯,和他孫子何修輔、曾孫何格非三代中進士登第,家中建有“三桂堂”。舊時以“折桂”比喻科舉及第。下聯典指東漢時期的何休,字邵公,任城樊地人,太傅陳蕃徵他參政,陳蕃與外戚竇武謀劃殺宦官,事泄而入獄被害,何休也因此遭黨錮之禍。後歷官司徒、議郎、諫議大夫。鑽研今文諸經,用十七年時間著成《春秋公羊解詁》,為《公羊傳》制定“義例”,系統闡發《春秋》的“微言大義”,成為今文經學家議政的主要依據。另撰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粱廢疾》等。
清名第一;治行無雙。
稽山豹隱;水部梅清。
上聯典指後梁時期的何胤棄家隱居會稽,屢徵不起。下聯典指南朝後梁的何遜。
貌同傅粉;祿惟養親。
上聯典指三國時期魏國的玄學家何晏,字平叔,南陽宛縣人,東漢末大將軍何進的孫子,曾隨母親為曹操收養。少年時就以才華出名,喜愛老、莊。平日喜歡修飾,粉白不離手,走路還看影子,姿態優美,面孔白皙,人稱“傅粉何郎”,娶魏公主。曹爽(魏宗室)執政時,他歷官散騎侍郎、侍中尚書,後被司馬懿所殺。與夏侯玄等人倡導玄學,是“貴無”論的主要代表之一,能詩賦,著有《道德論》、《無名論》、《無為論》、《論語集解》。下聯説南朝宋灊人何子平,對母親極為孝敬,文帝時官吳郡海虞令,所得俸祿專供養母親,不給妻子兒女。母親去世,他辭去官職,每哭都至絕氣。
高風東閣;暖日南檐。
全聯典指南朝後梁時期的何遜。
- 五言
廬江出望族;淮水育賢孫。
全聯典指何氏的郡望和堂號。
賢婦散財帛;道姑列仙班。
上聯典指永嘉王木叔之妻何氏屢勸其夫分資財給弟妹。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永州道姑何瓊中仙去,世謂之何仙姑。
人物東西晉;聲名大小山。
上聯典指東晉大臣何充,字次道,廬江灊人,出身於西晉土族。東晉初年,任大將軍王敦主簿,又歷官中書侍郎、東陽太守,深為明帝和宰相王導所器重,由王導薦為吏部尚書,進中書令參錄尚書事(宰相)。成帝死,他受遺詔輔佐康帝,主持政務,選用人才以功臣為先,不樹私黨,受到好評。但好佛事,大建寺院,耗費巨大,又受世人所譏。下聯典指南朝齊、梁時灊人何求、何點、何胤三兄弟,學問廣博,不願做官,先後歸隱於會稽若邪山雲棲寺。何求逝世後,人稱何點為“大山”,何胤為“小山”。
- 七言
千秋共識廬江郡;六皖先開宰相家。
此聯採用安徽省樅陽青山何氏宗祠聯。上聯典指何氏郡望。下聯典指明末宰相何如寵,字康侯,桐城人,萬曆年間進士,歷官庶吉士、國子監祭酒、禮部右侍郎、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宰相)。“六皖”,即安慶古為皖國,明朝安慶府轄桐城、懷寧、潛山、太湖、宿松、望江六縣,故謂。
六十地開基創業;九秋天飲水思源。
福建省長汀縣縣城何氏宗祠“學海堂”聯。
木叔妻原為賢婦;永州女得號仙姑。
上聯典指南宋永嘉人王楠的妻子何氏。王字木叔,乾首年間進士,歷官秘書少監、贛州知州。何氏多次勸他把錢財分給弟、妹,被當時人稱為賢婦。下聯典指唐朝永州零陵何家女兒,名瓊,傳説幼年時遇到異人送桃給她吃,從此不知飢餓,能測算禍福。鄉鄰視她為神人,建樓讓她居住。景龍年間成仙而去,人稱何仙姑,民間傳説為“八仙”之一。
- 八言及以上
修善積德,名存萬載;自始受姓,功蓋千秋。
此聯為江西省上猶縣何氏宗祠聯。全聯典指何氏廬江郡望。
世擅文明,雅重廬山之韻;家傳將略,克收石嶺之功。
上聯典指南朝後梁東海郯人何思澄,字元靜,其父何敬叔官餘杭令。他少年時勤學,工文辭,歷官南康王侍郎、治書侍御史、武陵王錄事參軍。曾作《遊廬山》詩,文學家沈約見了,大加讚賞,甚至自稱不如,又把這首詩題寫在新建的書齋牆壁上。下聯典指北宋太原人何繼筠,字化龍,後周大將何福進的兒子。後周太祖時官建武節度,深沉而有智略,前後戍邊二十年,與士卒同甘共苦。後周開寶年間,後周太宗親征,攻北漢的晉陽,契丹派兵援助北漢,何繼筠領數千精鋭騎兵在石嶺關拒契丹兵,生擒刺史二人,殺敵千餘人,獲馬匹、兵器、盔甲無數。
廬山樹千枝,看看還是一本;江河水萬脈,想想終歸同源。
此聯為江西省上猶縣何氏宗祠聯。全聯典指何氏廬江郡望。
肇跡源廬江以來,派遠流長,都是淵源一脈;宗祠在獅島之上,敦宗睦族,還看繼述千秋。
此聯為何氏宗祠聯。
締造果然難,歷十五年掌握籌持,差幸科歲偕來,免傍他人門户;守成也不易,願千百世靈鍾育秀,喜見英才蔚起,共扶一族綱常。
福建省長汀縣縣城何氏宗祠“學海堂”聯。
何姓字輩排行
安徽安慶宿松何氏字輩:“德高望重愛幼移強昭明赤習美德賢良。”
甘肅臨洮何氏字輩:“守法天可吉,如廷永其存,正大光明興,萬事成全勝”。
湖南楚南何氏字輩:“元自周廷運亨同家國光利開盛世彥貞祖發源長典學能崇德謨嘉可致祥訓常殷鯉對誥定錫龍章。”
湖南資興何氏字輩:“汝忠佐聖明英豪起萬基志邦景如道茂俊均淵希正興文學效見賢即思齊光前由丕顯裕後在善貽本支開百世永遠慶昌其澤深兼德厚奕冀同被之福長乘昭代蕃衍定可期”。
湖南瀏陽何氏字輩:“世德承祖,家傳繼宗,光明正大,賢達宜從”。
河南扶溝何氏字輩:“國泰肇鴻景祖訓守若經作善傳繼世荷元錫其齡”;十修族譜時後續了四十個字:“佳傑孟禎孝奉容貴姬松方春功德素邑耀安莒宗魯恩文峻檄羣江忠良英登夏吉貫賦信川孔敬蒙”。
河南固始佛山何氏字輩:“從宗成天圖秉中元士慶其品乃祖宜敬崇煥丕昭欽若銘鼎”。
湖南何氏一支字輩:“文昌耀萬代學明光大朝永直世忠良天命必鴻昭祖德相傳遠承先啓慈祥英才時秀髮應運致榮揚”。
河南固始沙崗何氏字輩:“世運除昇平祖宗創業成流長源自遠本固枝必榮道德為傳訓永守望賢英留此三十字闔族作派名”。
福建武平上下屋何氏字輩:“何萬載家學芳名垂世何克敦成憲篤錫慶光何裕培庭樹輝聯雲章”。
何氏一支字輩:“大尚景深文德福萬宗友溥俊貴珍法龍海必復有應於廷宏永世其祥元享正義裕瑞孔楊奉天肇慶忠孝賢良”。
江蘇鹽城何氏字輩:百一天正萬,文仁太續語,效世發蓄章
四川珙縣何氏字輩:...澤保定啓雄...
信陽羅山一支字輩:最近的上下4輩分,-------玉長髮勝,”勝“以後啓用新的輩分共4句28代,我只記住前2句:“正大雲開現青天,復原乾坤萬世傳”。
湖北枝江何家衝正秀公一支輩分:士應長有,一興萬年,永崇聖道,德進名賢,家祥必懋,孝悌為先。
湖北鄂州何氏派行字輩:天地元黃宇宙洪運……希有永大世,齊軒士珍華,啓全洪本元,文開福遠應,中正立家道,學脩名自揚
湖北浠水何氏派行字輩:安邦定國,宰輔棟樑。
湖北恩施 一支字輩:“德天時之宗 大元維進從 養志美行柱 登仁選玉宏”
重慶永川—四川瀘州一支字輩:輔元龍海其玉登文正大光耀宗興。
四川富順飛龍鎮-支字輩:學文聰世昆,廷元大發興,光宗延德澤,永遠應家成
郴州魯塘何氏字輩:聘材汝世卿,應義叟思必福。文才友德仁忠正,紹祖榮華歷代昌。積善純良恆集祜,安邦治國家增光。道崇孔孟敦名教,學慕程朱秉憲章。希聖繼賢啓英俊,貽謀式遠慶澤蕃。大鵬振翼翔寰宇,春暉恩育贊郴陽。吾嗣一派承其秀,桂子蘭孫傳萬芳。
甘肅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何氏宗族字輩排行:國生章世,興延萬年,忠維永邦,孝治長春。
何姓家譜文獻
族譜名稱 | 編者 | 編纂時間與方式 | 藏地 | 備註 |
---|---|---|---|---|
全國何氏統宗譜 | 清康熙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 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館 | ||
全國盧江何氏家乘 | 何彤翰等修 | 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盧江堂木刻活字印本 | 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 該族散居湖北通城、浙江平湖等地 |
全國何氏家乘十二卷 | 何易學等纂修 | 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三高堂木刻活字印本 | 中國圖家圖書館 | 該族散居安徽、江蘇、湖南等地 |
安徽桐城何氏家譜十六卷,末一卷 | 何玉堂續修 | 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餘慶堂木刻活字印本 | 安徽省圖書館 | |
安徽桐城何氏族譜四十九卷 | 何蔭松修 |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 | 河北大學圖書館 | 版心作《青山何氏宗譜》 |
湖南零陵何氏宗譜七卷 | 何國相,何國增纂修 |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敦睦堂木刻本 | 河北大學圖書館 | 屬《青山何氏宗譜》 |
何毓琪等纂修 | 1921年鉛印本 | 國圖、科圖、歷史所、北大、人民大學、遼寧圖等。 | 始祖際允,本為秦漢時韓公子,因避禍,易姓何。是為安徽、江蘇、江西、河南、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陝西、廣東、廣西十一省百五十二派通宗譜。 | |
何世進主修 | 1999年鉛印本 | 韶關圖、始興圖、始興檔、南雄何氏宗祠。 | 始祖亶,唐代人。是為廣東韶關、始興、南雄、曲江、仁化,湖南汝城,江西大餘等地合修譜。 | |
何俊卿等纂修 | 1917年廬江堂石印本 | 上圖 | 始祖橫陽君。是為常德、桃源、漢壽、沅江、安福、沅陵六邑統譜。存卷1~10、卷首) |
何姓姓氏名望
編輯何姓名人頻率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何姓歷代名人789名,佔總名人數的2.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五位;何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1.88%,排在並列第九位;何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1.69%,排在第十三位;何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2.13%,排在第八位。
何姓知名人物
何 敞:字文高,東漢扶風平陵人,水利學家。
何 熙:字孟孫,東漢,陳郡陽夏人,東漢官員。
何 攀:字惠興,晉蜀郡郫人,武帝時為廷尉平,廷尉卿諸葛衝以攀蜀士輕之。及嘗斷疑獄,申明曲直始歎服,尋以功封西城侯,食邑萬户,賜絹萬匹,攀讓所封及絹之半,餘所受者,分給中外宗族,後除兗州刺史,固辭不就,攀居心平允,蒞官整肅。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遺滯,雖官居顯職,家甚貧,無妄媵伎樂。惟以賙濟貧乏為事。
何 琦:字萬倫,東晉廬江人,東晉涇縣令、學者、孝子。
何 充:字次道,廬江人,晉朝重臣。
何 遜:字仲言,南朝梁詩人,東海郯人。
何 遠:字義方,梁,東海郯人,武帝時歷官東陽太守,疾強富,憐貧弱,豪右畏憚,公清第一。凡所典郡,百姓立為生祠,終徵西諮議參軍司馬。
何 番:唐代和州人。事父母至孝,志潔行方,唐德宗朝居大學,每歲一歸省視父母不許,間二歲歸又不許。居五歲嗣以親且老矣不能自安,乃備揖諸生而去,為諸生堅留而止。初朱污反,諸生將從亂,蕃動以大義,故六館之士,無受污者。蕃居太學二十年,有死喪無以歸者,必助之。
何尚之:字彥德,南朝宋廬江人。父何叔度,官曆吳郡太守、尚書,恭謹謙潔。尚之官曆中書侍郎、尚書吏部郎、中書令。位極顯貴而恭敬謹約,車服率素,妻亡不娶,又無姬妄,與少時若兩人,弟悠之義興太守,二弟愉之新安太守,三弟翌之都官尚書,子何偃字仲弘,宦歷丹陽丞、中書郎、吏部尚書。龔先人餘蔭,世以為榮,平生喜談玄理,注有莊子逍遙篇傳世。孫何戢字慧景,拜駙馬都尉,歷官司徒左長史,高帝時遷吏部尚書。
何佟之,字士威,南朝齊廬江人。晉豫州刺史何惲六世孫,宋員外散騎常侍何邵之之孫。佟之少好三禮,師心獨學。強力專精,手不輟卷,初仕齊,為園子助教,後仕梁為尚書左丞。所著文章禮義百餘篇傳世。子昌寓字嚴望,少而淳厚,通和訊愛,不雜交遊,君子多稱之,初仕宋官曆司徒東閣祭酒,後仕梁,任吏部尚書。孫敬容,字國禮,齊武帝以女長城公主妻之,拜駙馬都尉,後仕梁,官至吏部尚書、尚書令。
何承天:南朝宋天文學家,東海郯人。五歲喪父,賴母徐氏撫孤成人。承天聰明好學,諸子百家,莫不博覽,歷官街陽內史,御史中丞等。世稱何衡陽。元嘉時為著作佐郎,撰修宋書未成而卒。承天博通經史,精天文律歷,曾上表指出沿用的景初乾象曆法疏漏不當。奏請改歷,稱元嘉歷,對後世曆法影響很大。兼通音律,發明一種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能彈箏,復擅弈棋,著作有《報應問》、《達性論》,宣揚無神論。
何敬叔:南齊,東海郯人,為餘抗令。性情廉,不受禮儀,夏節至,忽榜門受餉,數日得米二千餘斛,悉以代貧輸税。
何思澄:字之靜,南朝梁,東海郯人,父敬叔,齊徵東錄事參軍、餘抗令。思澄少勤學,工文辭,官曆南康王侍郎、安成王左常侍兼太學博士、遷治書侍御史。思澄辭文典麗,着有文集十五卷,遊廬山詩,釋典詩等傳世。與宗人子朗及遜俱擅文名,時人稱為東海三何。子朗字世明,早有才思,工清言。官曆員外散騎侍郎。有文集。
何進滔,唐靈武人,曾祖父何考物,祖父何俊,皆為本州軍校。父何默,夏州衙前兵馬使。進滔承先世蔭,贈左散騎常侍,旋任衙內都知馬使。以功授兼侍御史,曉暢韜略,軍泉嘗連聲而呼曰:‘‘得衙內都知兵馬使何公,則三軍安矣。”故大得民情,累官至司徒,卒追贈太傅。子弘敬字重順。事母至孝。唐武宗嘗憐其連年征戰,在軍日久,予以定省之假。以功官曆東面招討使,檢討尚書左僕射,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唐懿宗初年,兼中書令,封楚國公。卒追贈太師。孫全嗥以世襲拜節度使。唐懿宗嘉其平亂有功官遷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力能繩其祖武。
何易於:唐為益昌令,愛民如赤子,常杭州官橫徵暴斂,鹽鐵者,公自焚其詔曰:“吾豈敢愛一身,以移暴於民乎。”觀察使素賢易於當民有死喪不能其葬者,輒自於俸餘助之。召高年者坐,以問政之得失。凡民在廷者,易於常丁寧指曉其誰枉誰直,公正廉明,故獄中三年無一囚。後遷羅江令。刺史裴休嘗至其邑,導侍不過三人,佩其廉約,故世稱循吏。
何仙姑,傳説中的女仙名,八仙之一。
何景明:明朝文學家,稱“復古派”。字仲默,河南信陽人。八歲能詩古文,年方十五,舉弘治十一年鄉試。十九,舉弘治十五年進士,授中書舍人,追吏部員外郎,擢陝西擴提學副使。景明為官,志操耿介,尚節義,薄榮利,有國士之風。其教諸生,專以經術世務,知名當世。景明所為詩文,不事摹仿,主創造,獨樹一幟。其詩備載於明詩選,與慶陽李夢陽,吳縣徐禎卿,歷城邊廷實,並稱四傑,卓然為有明一代大家。着有太復集,明史載文苑傳。
何紹基:為晚清宋詩派作家,字子貞,清,湖南道州人。著有《説文段注駁正》、《東洲草堂詩集文鈔》等。
何叔衡:字玉衡,湖南省寧鄉人,清末秀才。發起成立新民學會,1921年出席中國共產黨一大代表,歷任中央工農民主政府中央執行委員,工業檢查部長,內務部代部長,臨時法庭主席。
何香凝:(1878-1972),當代女畫家,原名瑞諫,廣東省南海人。
何長工:原名坤(1900-1987),湖南省華客人。曾參加五四運動,並赴法勤工儉學。1922年加入共產黨。參加秋收起義,隨中央紅軍長征,建國後長期任地質部副部長,黨組書記,1975年任解放軍政治大學副校長,軍事學院副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
何應欽:字敬之(1890-1987),貴州興義人,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回國後任貴州講武學校校長,黃埔軍校總教官,國民政府軍政部長,抗戰任總參謀長,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1945年代表中國政府接受日本政府代表岡村寧次投降,後曾任國防部長,行政院長。
何定富,男,1948年生,湖北浠水人。湖北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理事。
何厚鏵: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何鴻燊:澳門首富,曾祖父是荷蘭裔猶太人何仕文,其曾祖父原姓Bosman其後代改姓何。2020年5月26日逝世,享年98歲。
[14]
何猷君(Mario Ho),出生於1995年1月12日,澳門賭王何鴻燊和四太梁安琪三子,擔任澳門電子競技總會會長,創夢天地科技有限公司(iDreamSky)CMO,V5電子競技俱樂部創始人。
[15]
何建華:男,1959年5月2日出生,籍貫浙江省富陽市,浙江省桐廬縣人民法院高級法官。
何守信:香港著名男藝人。
何家勁:香港著名男歌手、演員。
何寧:中國女子體操隊隊員。
何雯娜:中國國家女子蹦牀隊隊員、奧運冠軍。
何勇:黨和國家領導人之一。
何衝:中國跳水隊隊員,奧運冠軍。
何潔:中國著名的“超級女聲”。
何炅:中國著名演員,湖南衞視主持人。
何慶魁:中國著名編劇。
何潤東:中國著名男演員。
何政軍:中國著名男演員。
何暢:中國著名播音員、編劇、導演。
何平平:世界上最矮的人。
何晟銘:中國著名男演員。
何椿霖: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秘書長。
何志嵩: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
何虹氚:中國廚師文化奠基人,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秘書長。
何清:湖南道縣人,通儒釋道三家。
何子淵: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的奠基人。
何建華: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
何中華,3月7日出生於吉林省吉林市磐石市,中國內地影視男演員、導演,畢業於吉林省戲曲學校、吉林藝術學院。
何瑞賢,1994年11月4日出生於貴州貴陽,中國內地女演員,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
何杜娟,1990年4月1日出生於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中國內地女演員,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繼續教育學院。
何佩瑜(Jeana Ho),1989年4月2日出生於中國北京。7歲隨父母移居香港,中國香港女模特、演員。原是香港“新8模”的其中之一,並參加過《美女廚房2》之《美少女廚神》。
何晴,中國內地女演員,1964年1月13日出生於浙江省衢州江山市,畢業於浙江崑劇團。
- 參考資料
-
- 1. 中國姓氏起源及分佈:看你的大本營在哪裏?(4) .光明網[引用日期2016-10-22]
- 2. 唐朝林寶的《元和姓纂》、宋代鄭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廣韻》、《氏族大全》、《古今姓氏書辯證》、明代的《萬姓通諳》、《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孫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記,無不記載“何氏為韓氏”,何韓為一家。
- 3. 司馬遷在《韓世家》中明確記載,韓之先人與周王同姓,姓姬,其後人事奉晉國,“得封於韓原(今陝西省韓城縣西南),曰韓武子”。韓武子名韓萬,由此,韓萬應是何姓始祖。
- 4. 《姓譜》載:漢代匈奴單于的後裔,歸漢後有“何奈”氏,又寫作“何柰”氏,晉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將軍就姓“何奈”名“虎”。還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魯”、“何丘”等複姓。
- 5. 據史籍《隋書》記載:“西域有何國。”
- 6.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滿漢大臣傳》記載: ⑴.蒙古族客烈亦惕氏,出自蒙古族古老的克烈部,首領就是著名的王罕,在成吉思汗滅克烈部後,皆歸於成吉思汗麾下。在明朝末期,蒙古族客烈亦惕氏即有冠漢姓為何氏、和氏者。 ⑵.蒙古族郭爾羅斯氏,亦稱豁羅剌思氏、火魯剌思氏、郭爾羅特氏等,為尼魯温蒙古和迭爾列斤蒙古的時期,弘吉剌惕部人迷薛兒·玉魯生一子,名叫豁羅剌思,他組織了害羅剌思氏族,其後人以豁羅剌思為姓氏,成為弘吉剌惕部的分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當文史料中曾以“火魯剌思”、“郭爾羅特”等文字出現過,在史籍《蒙古秘史》中以“豁羅剌思”表述。成吉思汗鐵木真初興時期,豁羅剌思部曾反對過他,後來又支持和參加他統一漠北的許多戰爭。成吉思汗分封領地的時候,豁羅剌思部隨同哈布圖哈薩爾遊牧於大興安嶺西麓,這時的部號多稱郭爾羅斯。十六世紀中葉,郭爾羅斯部隨同孛兒只斤氏遷徙到松花江、嫩江匯合處遊牧。明末後金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哈布圖哈薩爾後裔布木巴,帶領部分部眾隨科爾泥部首領奧巴依後金。順治五年,布木受封為札薩克鎮國公,掌郭爾羅期前旗。九年之後,哈薩爾的後裔回穆帶別一部分郭爾羅期部眾歸後金,受封為札薩克輔國公,領郭爾羅斯後旗。在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郭爾羅斯氏多冠以漢姓為何氏、郭氏、高氏等。 ⑶.蒙古族夏日高勒氏,亦稱夏日豁勒氏、夏日古勒氏,世據夏日哈(今青海都蘭),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有漢姓何氏、夏氏、黃氏等。 ⑷.據史籍《滿漢大臣傳》記載:蒙古族莽努特氏,為喀爾喀蒙古的一個部落,今中國河套以北、蒙古國、俄羅斯貝加爾湖以南廣大地區均有莽努特氏族人分佈,而且是蒙古國的主要姓氏之一。在清朝晚期以後,中國境內的蒙古族莽努特氏多冠漢姓為何氏。 ⑸.蒙古族克什克騰氏,以地為氏。克什克騰為元太祖成吉思汗所賜軍隊的“卻薛台”稱號,即親軍衞隊,清朝時期稱克什克騰旗,後多冠漢姓為何氏、和氏。 ⑹.蒙古族毛忽來氏,為蒙古扎剌亦爾部木華黎的後裔子孫,蒙古語Mohulai(毛忽來)即木華黎的蒙語讀音。扎剌亦爾·木華黎氏蒙古著名將領、攻金統帥。他沉毅多智略,又驍勇善戰,輔佐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戰功卓著,被蒙古民族譽稱為“四傑”之一。他的後裔子孫以其名字為姓氏,世居其封地鄂爾多斯(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後多冠以漢姓為何氏、牟氏、李氏等。 ⑺.蒙古族忙忽惕氏,亦稱忙古德氏、忙努德氏。成吉思汗上八世祖篾年土敦的第七子納臣把阿禿兒之子忙忽台組織了忙忽惕氏族,其後人以忙忽惕為姓氏。忙忽惕部初依附於泰亦赤兀惕,在“十三翼之戰”中同札答蘭等部結盟,與成吉思汗鐵木真為敵。戰後,忙忽惕人對札木合的殘暴不滿,在首領忙忽惕·畏答兒率領下歸附鐵木真,參加了統一蒙古各部之戰。在“哈蘭真沙坨之戰”中,忙忽惕·畏答兒與兀魯兀惕·朮赤台同為鐵木真的先鋒,沖垮了敵軍五個梯隊,迫其退軍,使鐵木真轉危為安。成吉思汗在分封諸王時,許多忙忽惕部族人都跟隨忙忽惕·斡赤斤東行,定居於大興安嶺以東。也有一部分忙忽惕部族人生息在哈拉哈河流域,在現今的內蒙古奈曼、寧城、翁牛特、阜新等地,都有散居的忙忽惕氏族人。在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忙忽惕氏多冠漢姓為何氏、賀氏、牛氏等。 ⑻.蒙古族莽格努特氏,源出元朝時期的忙忽惕氏分支後裔,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喀喇沁左翼)。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anggenu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何氏、牛氏。 ⑼.蒙古族布爾圖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赤峯)。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ltu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何氏、和氏。 ⑽.蒙古族赫哷氏,亦稱何勒氏,世居巴林(今內蒙古巴林左、右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ere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何氏。 ⑾.蒙古族和脱果特氏,亦稱何勒特氏,世居地待考。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etogot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何氏。 ⑿.蒙古族赫錫特氏,亦稱何西勒,源出巴爾虎蒙古,世居克魯倫(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克魯倫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es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何氏。
- 7. 據文獻《河北大廠何氏家譜》中記載: ⑴.大廠回族何氏,世居江南金陵上元縣,始祖為失兀喇,在元朝時期被賜給蒙古名“何也思答兒”。到明朝初期,何也思答兒隨燕王朱棣至北京阜城門,後於明永樂初年(公元1403年)被封為武德將軍、上千户,在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遷至河北大廠莊定居,並取“何也思答兒”首音的諧音漢字為姓氏,稱何氏。 ⑵.在回族中,也有取伊斯蘭教教義中的漢譯“火者”(意為顯著和富有,後演變成了尊貴、學者、聖裔)的首字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何氏。今居甘肅省河西走廊一帶的回族,仍將何氏讀為“火”音。
- 8.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錫伯族伊拉哩氏,亦稱伊里氏、伊拉禮氏、伊喇立氏,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葉赫(今吉林梨樹)、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東北十五公里處)、松花江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Ilari Hala,漢義“開”。錫伯族、滿族伊拉哩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何氏,還有伊氏、趙氏、尼氏、潘氏、蘇氏、許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 9.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達斡爾族鄂蘇爾瑚氏,亦稱鄂斯爾,世居木魯(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蘇赫基諾一帶)、索倫、卓秦(皆在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surhu Hala。後多冠漢姓為鄂、何。 ⑵.達斡爾族克音氏,世居黑龍江克音(今俄羅斯黑龍江下游右岸科奇河流域)、濟沁(今內蒙古扎蘭屯濟沁河)。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ein Hala。後多冠漢姓為何、秦。
- 10. 據石馬族譜《何氏淵源》記載:“念四郎公諱銓字源美,號罕明。生於元朝仁宗皇慶元年(1312年),卒於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率家從大埔縣遷徙松源。再遷至程鄉縣(今梅縣)城郊烏蓼沙開基立業。-至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偕三子文深、四子文汜率家由烏蓼沙遷興寧縣和山仁仙鄉(今永和)。公生四子。長子文淵公仍留烏蓼沙,後裔遷黃陂;次子文濱公遷葉塘;三子文深公仍住永和;幼子文汜公遷住 石馬。”
- 11. 何(Hé) .湖南圖書館[引用日期2020-02-27]
- 12. 何姓起源 .大中華族譜網[引用日期2020-03-28]
- 13. 《湖南家譜知見錄》之何氏(一) .天下湖南[引用日期2020-02-27]
- 14. 何鴻燊先生逝世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0-06-03]
- 15. 參加《最強大腦》第五季首輪比賽 澳門何鴻燊的兒子何猷君第一 .都市快報[引用日期2020-01-31]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