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伯墀

鎖定
何伯墀,礦產地質勘查專家。直接參與組織略陽地區鐵礦及冶金輔料礦牀勘探,奠定了陝西鋼鐵工業的原料基礎;主持陝西略陽銅廠鐵礦勘探等地質普查三大會戰,科學地提出秦嶺泥盆系地層賦存大量金屬礦理論,並在實踐中發現了一批特大型、大中型鉛鋅、金等礦牀,為中國冶金(有色)地質勘查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
中文名
何伯墀
出生日期
1933年6月27日
畢業院校
南京大學
職    業
礦產地質勘查專家
出生地
上海市松江縣

何伯墀人物生平

何伯墀求學經歷

何伯墀,1933年6月27日出生於上海市松江縣(今松江區),幼年喪父。由於受當時實業救國思想的影響,他從小就發奮讀書,立志報國。1951年考入南京大學地質專修科金屬與非金屬礦產普查勘探專業,1953年畢業。1962年至1964年參加了長春地質學院函授本科地質勘探專業學習,成績優異。

何伯墀工作經歷

南京大學畢業後,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百業待興,急需建設人才。何伯墀滿懷激情,毅然放棄在南方工作的優越條件,告別大上海,北上鋼都——鞍山鋼鐵公司(簡稱鞍鋼)工作。初到鞍山,他從地質填圖和槽、坑、鑽探地質編錄等基礎工作做起,歷任鞍鋼地質處(後直屬冶金工業部,又稱鞍山地質分局)助理技術員、技術員、分隊地質師,先後參加了海城大石橋大型菱鎂礦牀普查和鞍鋼弓長嶺大型鐵礦勘探。

何伯墀突出貢獻

1955年8月,冶金部和鞍山地質分局集中了一批青年地質人員,在鞍(山)—本(溪)地區及外圍開展區域地質調查及找礦工作,以便就近解決鞍鋼和本溪鋼鐵公司(簡稱本鋼)的礦產資源問題。何伯墀被調到普查隊任分隊長,承擔該區域1/10萬的地質填圖和找礦任務,從吉林的磐石、東豐到遼寧的西豐和本溪的北台溝,方圓數百平方千米留下了他跋山涉水的足跡。通過掃面工作,完成了對本溪大明山大型熔劑石灰石礦牀普查,評價了具備8000萬噸遠景的本溪北台溝鐵礦牀,提交了詳查設計書,為鞍鋼、本鋼提供了鐵礦及冶金輔助原料的新基地。此間由他參加編寫的弓長嶺鐵礦勘探報告,成為送前蘇聯列寧格勒黑色冶金設計院進行礦山設計的依據,受到冶金部的好評。
1957年初,國家號召“鞍鋼支援全國”,為冶金工業開闢新的建設基地。鞍山地質分局奉命西進,開展對內地冶金礦產資源勘查。何伯墀作為先遣水分隊成員,從鞍山出發,輾轉於湖北、陝西、青海、寧夏等省區,把他的一腔激情傾注在大西北的找礦勘探中。
從1958年8月開始,何伯墀組織並參加了鐵和有色金屬礦及冶金輔助原料勘查工作,找到4個大型、3箇中型和一批小型鐵、鎳金屬礦牀,探獲鐵礦儲量3億噸,鎳礦20萬噸。
從1980年6月起,作為西北冶金(有色)地質勘探公司(局)技術負責人,何伯墀從西北地質實際情況出發,調整佈局,明確重點,編制找礦與科研規劃,加強了成礦規律和模式研究,強化了地質、物化探及鑽坑探等工作的配合。先後查明瞭3處大型鉛鋅礦、2處大型鋁土礦、2處大型金礦和9處中型鋁、銅、金、銀、鉬和鉛鋅等礦牀。探獲鉛鋅儲量500萬噸,鋁土礦4000多萬噸,銅30萬噸,金120噸。經他組織、指導和親自參加的找礦、評價、勘探、研究的設計報告達數百份,其中較有影響的論文、專著20多篇。

何伯墀科技榮譽

40年來,何伯墀一直從事地質勘查和技術管理工作,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為地質找礦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1991年,他被批准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93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1] 

何伯墀個人成就

發現了一批多金屬礦產基地
20世紀70年代,由於過分強調鐵礦的找礦勘查,忽視了其他礦種,工作處於十分被動的局面。西北冶金地勘公司的地質找礦脱離地區地質客觀規律,路子越走越窄。1980年6月,何伯墀被任命為公司副經理、總工程師。臨危受命,他組織一批業務骨幹,從陝西各地的地質實際情況出發,通過對陝西金屬礦產成礦區(帶)劃分,典型礦牀解剖、地球物理化學基礎資料的綜合研究,總結成礦規律,並吸取國內外成礦理論、勘查技術新成果,科學地提出秦嶺泥盆系地層賦存大量多金屬礦理論。以此為基礎,逐步從找鐵礦轉為找有色金屬和貴金屬礦產為主的綜合找礦,由以點轉為以成礦區(帶)找礦為主,抓住成礦條件好的重點區帶,開展深入細緻的勘察工作。為了推進找礦工作有序進展,他主持編制了《雙鳳帶多金屬礦勘察規劃》、《秦嶺東段層控多金屬及稜鐵礦找礦規劃》、《陝南金礦普查找礦規劃》、《小秦嶺鉬礦找礦規劃》、《秦晉北部鋁土礦勘查規劃》等以及局(公司)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六個五年計劃(簡稱“六五”,下類同)和“七五”、“八五”勘察規劃。通過調整找礦勘探佈局,改進隊伍配置,加強技術管理,使西北有色(冶金)地勘局(公司)的找礦勘探進入良性循環,特別是在鳳太鉛鋅礦田的勘探結束後,他組織技術人員,對鉛硐山大型鉛鋅礦進行解剖,取得突破性認識,並運用其控礦規律和勘查經驗,相繼勘查了八方山、二里河、銀洞梁等同類礦牀,並獲得成功,接連提交了4個大型鉛鋅礦牀,迅速扭轉了找礦被動局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使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躍居全國有色地質找礦的前列。
在加強各礦種勘查和找礦過程中,他的出了“一帶三片”的找礦方向,並依據各地地質條件,綜合分析典型礦牀的成礦規律和模式研究,不斷用新思路、新理論指導找礦。他根據超基性岩體中金礦牀的找礦經驗,分析研究了煎茶嶺等區的成礦條件,指出煎茶嶺地區具有金礦成礦條件,從而在金的找礦理論和實踐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他的直接領導下,經過地質技術人員兩年多的艱苦努力和探索,終於在煎茶嶺鎳礦區又找出了一個大型金礦牀。被列為國家“892”重點金礦勘查項目。隨後又在葫蘆溝找到一箇中型金礦牀。而鳳太礦田八卦廟經過勘查,證實也是一個大型金礦牀。
經何伯墀組織、指導和親自參加的找礦、評價、勘探研究已發現肯定的礦牀上百個,在他主持西北地勘局工作的15年間,共勘探或找到的礦牀,其潛在價值達3萬億元以上。特別是鳳太、鎮柞等大型鉛鋅礦及煎茶嶺、八卦廟等大型金礦的發現,為振興地方經濟,促進西北鉛鋅工業基地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
鍥而不捨進行成礦理論研究
長期的野外實踐,使何伯墀深感原有的找礦方法和工作指標已嚴重地影響着地質工作的成效,為了進一步規範、更新技術要求,更好地指導野外地質工作。從1981年起,他組織編寫地質勘探手冊,與十多位同志經兩年多的共同努力,1983年完成了一本55萬字的《金屬礦產找礦勘探工作方法》手冊,發行全國,廣為傳播,在地質勘查界頗有影響。作為陝西省地質學會副理事長、省金屬學會理事,省礦產儲量委員會和礦產資源委員會委員,他不僅要求大家注重野外地質調查、注重實踐,更要注重和鍥而不捨地進行地質理論與成礦規律的研究。何伯墀帶頭進行理論研究,撰寫和發表了《論陝西冶金礦產地質特徵及鋼鐵工業發展若干問題》、《陝西有色金屬礦產資源開發若干問題的探討》、《秦嶺葫蘆溝蝕變巖型金礦地質特徵及其找礦意義》和《世界黃金資源勘查開發趨勢分析》等論文。以他為主完成的《秦嶺泥盆系鉛鋅礦帶成礦規律與找礦方向》研究成果,受到科技界的高度評價及各方面肯定,並分別獲1990年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和1991年國家科技進步成果二等獎。1996年在北京召開的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上,由他和其他同志共同主編的《中國秦嶺型鉛鋅礦牀》等專著被廣泛交流,受到與會中外專家的讚譽。
為加速礦產資源的開發,何伯墀多次撰寫論文並向地方政府提出開發建議。1986年10月,陝西省科委召開秦馬山區自然資源綜合開發研討會,他集其30多年野外地質工作的豐富實踐經驗和廣博的地學理論造詣,提出大力開發陝西礦產資源,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若干條建議,其翔實的數據、精闢的論點,科學的見解,給苦苦探索振興地方經濟的人們開啓了一扇清新亮麗的窗口。14 年後的今天,隨着鳳太鉛鋅、金等許多礦產資源的相繼開發,以資源優勢帶動陝西經濟發展的思路正在變為令人欣喜的現實。經多方聯營投資,被列為20個興陝工程之一的煎茶嶺鎳金礦、八卦廟金礦已在開發,並取得了豐厚的經濟效益。
主要論著
1 羅耀星,何伯墀,等.金屬礦產找礦勘探工作方法.西安:西北冶金地勘公司,1981
2 王集磊,何伯墀.秦嶺泥盆系鉛鋅礦帶成礦規律與找礦方向.北京:地質出版社,1987
3 何伯墀.論陝西冶金礦產地質特徵及鋼鐵工業發展若干問題.陝西冶金,1989(1):5~15
4 何伯墀.陝西有色金屬礦產資源開發若干問題探討.陝西有色金屬(專輯),1989:4~8
5 何伯墀.秦嶺葫蘆溝蝕變巖型金礦地質特徵及其找礦意義.礦產與勘查,1989,(1):1~8
6 何伯墀.世界黃金資源勘查開發趨勢分析.世界有色金屬,1989(11):6~9
7 何伯墀,王東生.中國銅礦找礦新進展·陝西略陽銅廠銅礦牀地質特徵與成礦作用.1993
8 何伯墀,王集磊.中國秦嶺型鉛鋅礦牀.北京:地質出版社,199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