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仙觀

鎖定
在永州之野,有一處人間仙境,就是古城零陵富家橋鎮的何仙觀。何仙觀是永州市零陵區目前唯一一所登記開放的道教宮觀,總佔地六餘畝。由湖南省永州市道教協會常務理事、何仙觀盤羅香道長任住持。 [2] 
《八仙飄海》圖,唯一的那位女神仙何仙姑,就誕生於永州之野的何仙觀。
這究竟是傳説,還是史實?我不得而知。但在《中國人名大詞典》中,有關於何仙姑的記載;《永州府志》和《零陵縣誌》中,也曾肯定確有其人。在這些辭書和志書中,都説何仙姑是唐朝零陵進賢鄉(今何仙觀)大聞洞人。
中文名
何仙觀
地理位置
古城零陵富家橋鎮
何仙姑
唐朝零陵進賢鄉大聞洞人
相關記載
《中國人名大詞典》

何仙觀何仙觀簡介

在永州之野,有沒有一處人間仙境?
回答是肯定的:有。
這處人間仙境,就是古城零陵富家橋鎮的何仙觀。
我曾經觀看過一幅《八仙飄海》圖,圖中有八位神通廣大的神仙。惟一的那位女神仙何仙姑,就誕生於永州之野的何仙觀。
小時候,我聽過關於何仙姑的民間傳説。傳説中的何仙姑很美麗、很聰明、很善良、很孝順,她為民除害,有翻江倒海的本事。相傳何仙姑家裏很窮,父親早逝,母女二人相依為命。母親染病,長年卧病在牀,小小年紀的何仙姑就能操持家務了,每天到山上採摘野果奉養母親。村人們都誇她聰明伶俐,是個十分孝順的乖女兒。十四歲那年,何仙姑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一位“神人”給她吃了一些雲母粉,從此她就感到身子輕飄飄的,上山下山竟不費一丁點力氣。她整天笑嘻嘻的,幫鄉親們幹這幹那,像一位花仙子似的。有一天,何仙姑在山上摘野果時,遇到了一位奇異的老者。老者見她小小年紀就上山採野果奉養母親,就給了一顆仙桃給她吃,並告訴她:吃了這顆桃子就會長生不老。老者還指點她如何進行修煉。不久,何仙姑按照老者的指點,住進了虎形山,在山下的一個石洞——紅玉洞裏進行修煉。
傳説山下的賢水河裏有一條鯉魚,得道成精後,專幹危害老百姓的壞事。每年的春夏時節,它就呼風喚雨,把賢水河攪得濁浪排空,滾滾洪水淹沒賢水河兩岸的莊稼和農舍。鯉魚精趁此機會吞食農家小孩和家畜,老百姓恨透了它,卻又拿它毫無辦法。在紅玉洞裏潛心修煉的何仙姑看在眼裏,急在心裏,發誓要制服這條作惡多端的鯉魚精,為民除害。幾年之後,當鯉魚精又施淫威時,何仙姑手執雙刃劍,從紅玉洞裏一躍而出,輕飄飄地站在濁浪排空的波峯浪尖之上,指着鯉魚精厲聲吼道:“孽障,看我今天怎麼收拾你!”那鯉魚精自恃得道成精,法力無邊,見一個黃毛小丫頭跟它叫板,頓時惱羞成怒,騰空一躍,欲把何仙姑吞入腹中。何仙姑躲過鯉魚精咄咄逼人的氣勢,在山上、空中、水裏經過一番殊死的較量,鯉魚精敗下陣來。何仙姑欲殺了它為民除害,鯉魚精苦苦地哀求道:“求仙姑劍下留情,放我一條生路,在下再也不敢為非作歹、傷害百姓了。我甘願作你的坐騎,永遠伺候你。”何仙姑見鯉魚精真心悔過,也就原諒了它,將它作了自己的坐騎。在後來飄海時,這條改過自新的鯉魚精還真的幫何仙姑大顯了一番神通哩!
何仙姑制服鯉魚精、修道成仙的事,很快就秉報到了朝廷。唐光宅年間,武則天知道了此事,就派了使臣來,要何仙姑去京城面聖。何仙姑心裏不願,在路過永州時,便甩開了使臣,在永州隱居下來。據《永州府志》載:“天寶九年,都虛觀會鄉人齋,有五色雲起於麻姑仙壇,眾皆見之,有仙子飄緲而出。道士蔡天一,識其為何仙姑。大曆中,又觀於小石樓峯,刺史上其事於朝。”人們這才知道何仙姑已經成仙昇天了。後來人們還得知,給何仙姑雲母粉和桃子吃的那位“神人”、“異人”,就是何仙姑的師傅呂洞賓……
這個美麗動人的傳説故事,深深地印在了我少年的記憶裏,渴望着我的思念,浪漫着我的情懷。對於人間仙境的何仙觀,我心裏有了一種熱切的嚮往。
讀中專和參加工作後,我多次路過富家橋鎮,都與何仙觀失之交臂。1983年9月,我調零陵文化館工作,有了去何仙觀的機會。是年的12月份,館領導安排我去何仙觀鄉瞭解調研羣眾文化工作,這正合了我的心意。那是一個下着小雨的天氣,北風蕭瑟,寒氣襲人,下午5點多鐘到鄉政府時,已近黃昏。吃了晚飯後就向文化輔導員瞭解情況,一直忙到深夜十二點多鐘。其間又接到館裏來的電話,要我明天搭早班車回館裏,另有新的工作任務安排。第二天早晨六點多鐘,我就搭早班車回了縣城。對何仙觀的水光山色和風土人情,我一點也不曾瞭解,心裏不由得生髮出一絲的遺憾。繼而又想,既然已到縣文化館工作,還愁沒有到何仙觀去輔導、調研羣眾文化工作的機會嗎?可到了1984年的6月,零陵縣一分為二,成立了永州市和冷水灘市。何仙觀屬永州市,我則去了冷水灘。這下,我為我沒能好好地看看何仙觀,心裏簡直懊惱得不行!
到了冷水灘,由於忙於工作,幾次想去何仙觀都沒有去成。2006年初冬的一天,沾了宣傳部同事陳錦和先生的光,我與青年畫家胡可夫先生搭乘小車奔何仙觀而去。
陳錦和先生是土生土長的何仙觀人,心裏對家鄉的這處人間仙境充滿了摯愛之情。一上車,他就滔滔不絕為我們介紹起何仙觀的風土人情來,給我們講起關於仙人溝的故事來。原來,這裏山青水秀,不但和尚道士喜歡這裏,神仙也向往這裏。傳説天上有兩位神仙,見這裏風和日麗,景色迷人,就帶了棋子,降落在山頭上下棋。下着下着,他們竟忘記了時間,忘記所在。玉皇大帝不見了這兩位神仙,就差仙童四處尋覓,見兩位神仙正在凡間下棋,仙童傳達了玉帝的聖旨。兩位神仙急忙起來,兩雙腳在山上踩出了一條溝來,然後就急忙升到天上去了,連棋子也忘記帶走。現在那座山的山頂上有一條很深的石溝,溝中有一個碩大的像人的腳印,後來人們就把這地方叫做仙人溝。仙人溝四周的山上還有仙人散落忘了帶走的棋盤和棋子。
我相信這動人的傳説,相信仙人到這兒來下過棋。我再看三面的高山時,彷彿看見山上氤氲着絲絲縷縷的仙氣。

何仙觀景點介紹

幹巖頭村的古民居羣,猶如這塊人間仙境的瓊樓仙閣,吸引住了我們熱切的目光。
幹巖頭村坐落在三面青山的環抱之中,村後的羣山疊綠鋪翠,一座座山巒連綿起伏,形狀極像鋸子,村子的左邊(北面)一座大山青石裸露着鋪下來,這青石猶如掛在板子上;村子的右邊是打鳥嶺和牛郎嶺兩座高聳的山峯,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兩座山峯就像朝陽的兩隻鳳凰;村子的前面是寬闊的稻田,有進水河和賢水河在村前匯合。整個村子就像坐落在一把太師椅上,明朝户部尚書周希聖、晚清重臣周崇傅就是這座周家大院的驕傲,周崇傅用了四句話來形容幹巖頭的地形與地勢:“左邊青石掛板,右邊雙鳳朝陽;門前二龍相匯,屋後鋸子朝天。”
幹巖頭的古民居羣由六個大型宅院組成,村口立有一碑,碑上“幹巖翰林多頂子,明末清初留古績”格外醒目。據有關資料介紹,幹巖頭古民居羣是明代景泰(1450—1457年)到清光緒年間(1875—1909年)相繼建成。全村雖然不是統一佈局設置,但建築風格卻非常相似,每個宅院都成為一個獨立的單元。宅院的建式都是“一顆印”的結構形式,按一正兩排側(橫)或一正三排側(橫)屋的結構佈局。六個院落中最有名的當屬“尚書府”,保存得最好的當屬周崇傅故居了。
尚書府為周希聖所建。周希聖(1551—1635年)生於幹巖頭,中舉後授予四川成都華陽縣令。他為官清廉,秉公執法,因政績突出,最後官至南京户部尚書。傳説尚書府是周希聖在任尚書期間修建的。房屋建築制式是重檐屋頂,顯示了主人不一般的地位和身份。如今的尚書府,只保存了門樓和一進舊堂屋,門樓上的“尚書府”匾額依然閃耀着歷史的光芒。
周崇傅是周希聖的第十五代孫。他生於1830年,卒於1892年,系清末湘軍負責後勤給養的主要將領之一。光緒八年之後,隨左宗棠出鎮兩江整飭綱,“處鹽場腥羶之區,絲毫無所沾染”,可見其為政清廉。其故居是周崇傅回永州時開始修建的。宅院坐西朝東,結構四進正屋,北邊是三排側(橫)三棟屋,南邊是二排側(橫)三棟屋和花園,正大門樓上有一對聯:“石藴玉而山輝,水含珠而淵媚。”道出了該院落的文化底藴。
參觀完古民居院落,時間已到了正午。我們心曠神怡地走在這冬日的田間小路上,被鑽出雲層的太陽朗朗地照着,渾身覺得暖洋洋的。回過頭,我再一次看這些古民居時,覺得陽光下的這些古民居羣,就像一幅民俗風情畫,與這人間仙境簡直渾然一體。
正當我們為到哪裏去吃午飯而犯愁時,陳錦和先生告訴我們,今天的午飯,就安排在紅玉洞裏!
哇噻!我們興奮得大喊大叫起來。
紅玉洞曾是何仙姑潛心修道的地方。在紅玉洞裏吃午飯,一定會別有一番風味風韻。
紅玉洞就在虎形山下的公路邊,洞口已被裝飾成了一家酒店。清康熙零陵縣令王元弼曾遊覽過紅玉洞,吟詠過一首《紅玉洞》的詩,詩曰:
洞門昨夜西風起,
木葉蕭蕭墮泉水。
水邊草蓼正凝秋,
紅玉卻看圖畫裏。
如果是從對面的山上看過來,紅玉洞真的就像在一幅圖畫裏,顯得神秘莫測,有些如夢如幻。
我們一行人來到了紅玉洞前。儘管外面北風蕭蕭,一走進洞裏,頓覺温暖如春。
紅玉洞比較寬敞,深約二十米,有幾個小洞相通。洞內沒有用彩燈裝飾,也沒有何仙姑修煉的塑像,這確實是紅玉洞的一大遺憾。主人開了白熾光電燈,我們在洞內遊覽了一遍,穿過兩個小洞,來到了上面的洞口,有佳餚的芬芳撲面而來。主人告訴我們,他開的這個紅玉酒家,是沾了何仙姑的光,生意紅紅火火,特別是酷暑季節,來這裏就餐的客人特別多,一是來這裏品嚐山珍野菜,二是來這裏享受清涼,三是來這裏休閒觀光,真是一舉數得。
從上洞下來,服務員已經把香噴噴的佳餚端上了桌子。桌子就擺在紅玉洞中。除了三個葷菜外,其餘的都是素炒冬筍等山上的幾味野菜。酒是農家米酒。我們都吃得非常盡興,喝得也非常開心。幾杯米酒下肚,我們身子竟有點飄飄然起來,彷彿來到了神仙洞府。
我的感覺沒有錯。紅玉洞,本來就是神仙洞府;何仙觀,本來就是人間仙境!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