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世楨

鎖定
何世楨(1895~1972),字思毅,安徽望江人。曾就讀於復旦大學北京大學,畢業於上海東吳大學法科。1919年投身五四運動,任上海學生會評議長,全國學聯副主席,加入同盟會。1921年赴美留學就讀於密歇根大學,獲法學博士,回國後執教於東吳大學法科和上海大學英文系,後任上海大學教務長。1923年,任第三屆國際律師協會中國代表。1924年,任國民黨“一大”上海代表,同年秋,與其弟何世枚東體育會路創辦持志大學,後改名持志學院。1925年五卅運動中,何世楨配合宋慶齡向租界當局交涉,爭取被捕工人學生獲釋。1927年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翌年,任安徽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1928年5月任上海公共租界臨時法院院長,曾拒絕國民黨市黨部將租界捕房拘捕的28名共產黨員移交上海市警察局的要求。1931年,何世楨受宋慶齡委託,拖延辦理鄧演達被捕案,引起蔣介石的不滿,被列入黑名單。抗日戰爭時期何世楨是打入日偽內部的國民黨地下工作者。1940年,持志學院停辦。上海解放前夕,何世楨斷然拒絕王寵惠赴台邀請,堅持留在大陸,迎接新中國的誕生。何世楨於1972年逝世,終年77歲。 [1-3] 
中文名
何世楨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95年
逝世日期
1972年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職    業
官員
出生地
安徽省望江縣

何世楨人物生平

何世楨家世背景

何世楨(1895—1972),號幹臣,字思毅,安徽望江縣吉水人。
何世楨的曾祖父何俊,字亦民,為清道光壬午科(1822年)翰林院庶吉士。官南河海阜同知、桂林知府、江蘇督糧道鹽運使、江蘇布政使 [4] 
祖父何芷舠,號汝持,為國子監太學生,官福建、雲南司郎中,湖北補用道,加鹽運使街,以及漢、黃、德道監督江漢關,湖北按察使等職。祖母為壽州相國孫家鼐之從女。
父親何聲煥,以優貢生應朝考,用知縣舉於鄉,改兵部郎中,後初解醫藥。
伯父何聲灝,為清光緒庚寅科(1890年)翰林院庶吉士,改兵部主事、記名軍機處章京
胞弟何世枚,同為美密歇根大學法學博士,曾任上海大學教授兼持志大學教務長。 [5] 

何世楨求學任教

何世楨 何世楨 [2]
何世楨曾負笈於上海復旦大學、國立北京大學。何世楨在青年時期,於國立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前後,擔任過中、英文報紙、雜誌的編輯和定期撰稿人。1919年,任上海法律學校副校長。1920年,任全國學生聯合會副會長,同年又任上海學生聯合會主席和上海聯合會會長。1921年,任上海文學社名譽社長。 [4] 
1919年“五四”運動中,何世楨以全國學聯領導成員和上海學生會評議長身份,響應北京學生運動,發動了上海全市罷課罷市,促使北京軍閥政府免除了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的職務。1921年畢業於上海東吳大學法科。同年赴美國留學,獲密歇根大學法學博士。回國後,歷任東吳大學上海大學教授、上海大學英文系主任、教務長。在此期間,曾被選派為中國代表去馬尼拉參加國際律師協會,並在該會擔任司庫 [4]  1919年,任上海法律學校副校長。1920年,任全國學生聯合會副會長,同年又任上海學生聯合會主席和上海聯合會會長。1921年,任上海文學社名譽社長。 [4] 

何世楨國民黨代表

1924年1月24日,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海方面選出十人,再由孫中山先生圈定何世楨、葉楚傖、伏彪三人為代表,擔任了大會黨章審查委員會委員。何世楨當選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執行委員,擁護孫中山先生主張的“三大政策”,擁護國共合作,參與共同革命。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孫中山先生委任他為上海大學教務長,對培育人才發揮了重大作用。時譽“上海大學”和“黃埔軍校”,為兩所文武學校。 [6] 

何世楨創辦持志大學

1924年秋,何世楨與其弟何世枚東體育會路創辦持志大學。翌年春,持志大學開學,有10個班,學生460人,設英文、中文、政治、商學四個學系。1927年,因學生數量激增,又設法律系,並於1929年在水電路購地300畝建新校舍。同年增設經濟系,學生總數800人。1930年,校名改為持志學院,1931年,新校舍竣工,大學部遷入新校舍上課,原校舍作為附屬中學校舍。持志辦學宗旨為“崇尚益德,昌明學術,養成專門人才。”1932年一二八戰起,持志學院水電路校舍毀於日軍炮火。附中校舍亦遭毀壞。是年2月,何世楨又籌集資金修復水電路校舍。1937年八一三戰起,修復不久的校舍又遭日軍炮火毀壞,學院只得遷址堅持辦學。1940年,持志學院停辦。 [2] 
持志校董會的成員有:張繼(國民政府委員,國史館館長)、黃宗漢(黃興的夫人)、陳去病(同盟會員,南社創辦人之一)、鍾明志(居正夫人)、何世枚(美密歇根大學法學博士)、何世模(前大清銀行聯合辦公處主任)等組成。學生多由東吳、聖約翰、復旦、滬江、之江等大學轉入。學校在抗戰期間,屢遭日寇和汪偽破壞,幾經修復,度過了十五個寒暑,培育了不少英才。如:倪徵瞁(聯合國國際法院大法官)、顧廷龍(建國後任上海圖書館館長)、陳松茂(中興汽車服務公司總經理)、胡道靜(科學院院士、國務院古籍整理規劃小組成員)等。他們記着校訓三句話:“好學近乎志,知恥近乎勇,力行近乎仁”。為社會、為國家、為民族貢獻自己的力量。 [6] 

何世楨法政任職

1924—1927年,何世楨取得律師資格,在上海執行律師業務。1928年,被委任為安徽省府委員兼教育廳長(未到任)。
何世楨 何世楨 [3]
1929年,由國民黨政府司法行政部部長王寵惠和江蘇省主席鈕永建委派,何世楨出任上海公共租界臨時法院兼上訴院院長。在《臨時法院協定》下,由公共租界臨時法院行使中國法律,取消了原由租界外人一手包辦的“會審公廨”,粉碎了帝國主義用治外法權侵犯我國主權的陰謀與行為。
在任臨時法院院長期間,何世楨本着司法獨立精神,承擔風險,釋放了政治嫌疑犯27人,其中即有任弼時。此舉得罪了國民黨政府,遭到蔣介石的不滿。在國民黨軍統電文密令中記有:能得何世楨頭顱者,懸賞十萬銀元,名列楊杏佛宋慶齡之後。
1931年,鄧演達被捕,何世楨受宋慶齡委託,拖延辦理鄧演達被捕案,引起蔣介石的不滿,被列入黑名單。
1932年,被委任為司法行政部政務次長(未接受),而擔任了胡漢民反蔣機構駐上海辦事處主任。 [4] 

何世楨參與革命

抗日戰爭期間,何世楨是打入日偽內部的國民黨地下工作者。他積極保護中共與進步人士,曾在上海家中掩護了中共地下黨組織,保釋了被捕的中共老幹部、原任上海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劉人壽同志。1947年,國民政府舉行全國大選,他當選為望江縣出席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在選舉總統時,他投了居正一票。 [7] 
上海解放前夕,何世楨斷然拒絕王寵惠赴台邀請,堅持留在大陸,迎接新中國的誕生。 [4] 

何世楨晚年經歷

何世楨先生從青年時期追隨孫中山先生進行革命活動,直至“文革”時止,為國家、社會做出了卓越的業績。他是創行司法的先驅,是教育戰線的先輩,且是不屈的民主主義愛國者。因其聲望素孚,曾兩次載入《世界名人錄》。
1972年10月17日,何世楨先生被林彪、“四人幫”極“左”路線迫害致死,終年77歲。上海市公安局於1979年予以平反,恢復名譽。 [7] 

何世楨家族情況

何世楨子孫後代

何世楨有三兒四女,長子祚歆,現為台北市著名律師,社會賢達,律師公會會長。長媳為許崇智之女。二子在深圳辦企業。三子在南京醫學院任小兒專科醫師。大女和二女在上海青鐸、南洋中學任教。其餘諸女也在滬從事醫務。侄兒何祚庥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兼物理理論所副所長,何祚榕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侄女何祚芸,在機電部工作,為國務院秘書長羅幹之妻。 [5] 

何世楨家族義舉

自何俊至何世楨四代以來,對家鄉、社會多有義舉,根據縣誌記載,主要有:
一、捐資修葺文廟。1840年何俊擢守桂林道返里時,資助重修儒學殿廡,先後兩次共捐工料費錢1514文。修繕一新,學子考生深受其益。
二、捐田獎勵後學。1840年,何俊又捐學田143畝。繼由芷韌於1892年又捐學田610畝,兩共租谷1059石。又外捐種田66畝,折谷100石,作為文武生及增幫補廩出貢束脩貼項之費。此舉直至解放前夕,凡讀大學學生,每年可得谷800斤,以補貧寒讀書子弟經費之不足,藉資獎勵後學。
三、贈船興辦義渡。望江縣南臨長江,華陽鎮至香口為一重要渡口。過去渡江,只有小船,時遭風險,何世楨伯父有鑑於此,曾於1936年由其胞叔何聲潤前往江西購得大型木船四隻,以平、安、吉、慶為四船分號,交由華陽救生局管理使用。每當江風大起,舟船不能行駛時,大船即行出動,接渡來往行人,不收渡費。從此江上風險甚少發生,旅人都為稱便。
四、賑濟水旱災荒。望江縣南部地勢低平,北面山區過去又少水利設施,每遇水災旱情發生,人民苦不堪言。他與伯父等亦常施救濟。1931年發生大水患,1934年又遭特大旱災。人民流離失所,啼飢號寒。在此苦難關頭,曾多次運來安南大米,在城區範圍搭棚施粥,供應災民求食,還匯來專款委託陳德興錢莊陳尚廉先生代為發放,度過災荒。 [5] 
參考資料
  • 1.    王明輝,姚宗強主編;上海市虹口區志編纂委員會編:《虹口區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第1190頁。
  • 2.    上海市虹口區教育志編纂委員會編;邢繼祖主編;李飛倫副主編:《虹口區教育志》,學林出版社, 1999年,第183-184頁。
  • 3.    陳世東主編:《一個歷史街區的文化記憶》(1),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18頁。
  • 4.    安慶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等編:《安慶文史資料》第28輯 教育史料專輯,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165頁。
  • 5.    安慶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等編:《安慶文史資料》第28輯 教育史料專輯,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166頁。
  • 6.    安慶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等編:《安慶文史資料》第28輯 教育史料專輯,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167頁。
  • 7.    安慶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等編:《安慶文史資料》第28輯 教育史料專輯,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1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