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佔米話

鎖定
佔米話又稱粘米話、尖米話、祖公話,是一種兼有白話、客家話、閩南話特點的混合型方言,是珠三角東部地區的一種特有的語言。佔米話是粵語在粵東地區深受客家話、福佬話影響的一支土語 [7]  ,分佈於廣東省汕尾市西南部(海豐縣陸豐市)和深圳市東部 [1]  ,使用人口約20多萬。
尖米話是粵語中的珍貴遺產,是研究我國古漢語及現代漢語的活化石,佔米話中保留了大量古語詞,折射出這支方言對古代漢語的傳承,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6] 
中文名
佔米話
別    名
粘米話、尖米話、祖公話
定    義
一種兼有白話、客家話、閩南話特點的混合型方言,是珠三角東部一種特有的語言
分佈區域
廣東省汕尾市西南部(海豐縣陸豐市)和深圳市東部
使用人口
約20多萬
歸    屬
粵方言中的一個片區 [7] 

目錄

佔米話由來

粘米比糯米硬,而粘米話聽感也較硬, [4]  獨立於閩、客方言,聽起來像粵語又與典型的粵語不同,本地人稱之為“佔米話”。佔米一般指“秈米”,相對於糯米而言較硬。傳説中,這裏的方言聽起來比臨近地區的粵語、福佬話更“硬”,所以就用“佔米”代指。佔米話應該是兼有粵語、客家話、閩南話特點的混合型方言。這種混合型方言的形成與先民南下汕尾海豐不無關係。
根據蒐集到的一些族譜記載,一些地方講佔米話的人最早是由福建遷入廣東的,當地縣誌記載,明末東莞人黃招遠起義失敗後帶兵逃到海豐,在鵝埠一帶定居下來,由於長期受到客家話和福佬話的影響,就形成了一種粵客閩混合方言。 [6] 
《海陸豐歷史文化叢書》記錄,民間傳説講佔米話的人最早從明朝開始流入粵東。明朝中期開始,有各族人民因起義失敗逃至海豐、惠東一帶居住,而且與當地説閩南話、客家話的居民雜居。在長久的演變和語言接觸中,慢慢就形成了混雜多種方言的佔米話。 [3] 
用“粘米”來形容方言實際上在清末已有,羅香林在《客家研究導論》中引用惠陽人形容當地客家話就是“粘米性客話”。但粘米話卻不等同於客家話。在海豐、惠東一帶也有粘米話,語言學家潘家懿在調查過當地的粘米話之後,形容為帶粵、客、閩三大方言特色的混合型方言。但坪山粘米話跟海豐、惠東的粘米話又有所不同,幾乎聽不出閩語成分。 [4] 

佔米話文藝

在惠東縣鐵湧鎮溪美村,當地人所説的一種話被稱為“尖米話”。尖米又作“佔米”,原指粳米,尖米話不屬於閩南話、客家方言,也與粵語有別,也不像惠東縣平海鎮的“軍話”。在當地人聽來,溪美村的 “尖米話”是帶有客家方言的語言,這可能與先祖400多年前從福建遷徙過來時,受沿途方言影響有關。溪美村人愛唱山歌,用“尖米話”唱出的山歌被稱為“尖米山歌”。目前,講“尖米話”的人口不多,共約7萬人,惠東縣內主要集中在鐵湧,有關尖米山歌的文字記載也不多,溪美村的尖米山歌非常獨特。
尖米山歌現存千餘首
65歲的溪美村人方承銀是村裏公認的唱尖米山歌的能手,也是村裏唯一的男歌手,如今和村裏人聚在一起,他隨時都能唱上好幾首山歌,有對唱時,你一首我一首,一唱就起勁,根本停不下來。“好姐好妹難捨你,好兄好弟難捨你,我肯舍包爺田地,不肯舍蓮花一支。”曲調高亢,抒情又高揚,這首意為寧願捨棄田地也不願捨棄情人所贈蓮花的情歌就是方承銀追求愛人時唱的歌曲。據瞭解,尖米山歌沒有歌詞譜式,一般四句就是一首,它曲調高亢,抒情委婉,以情歌類和“花箋”類為主要歌體,用溪美尖米土話清唱,敍事與抒情相表裏,如豆腐歌、雜財歌、姐妹歌、草鞋歌、採茶歌以及各種兄妹對唱等。目前,收集到的尖米山歌作品除了歌冊《第八才子花箋》中第50個短篇集,還有《雜財歌》、《姐妹歌》、《草鞋歌》、《尋人歌》、《四六連情歌》等,共約1000餘首。
有文藝工作者着手尖米山歌收集配樂等工作
“尖米山歌是靠一代代人口口相傳傳下來的,舊時上山割草等大家都習慣唱上一陣,如今生活條件好了,不用上山割草了,沒了那個情境,唱得越來越少,有的我都忘了。”方承銀説,作為老一輩人,他十分珍惜和懷念那段時光,老一輩人如今休閒時依舊能聚在一起對唱一番,也積極參加村裏的活動,把山歌表演給觀眾看,他們十分擔心這種特有的文化會消失。據瞭解,尖米山歌數量雖然很大,但歌詞和曲譜都是靠歷代傳唱者通過清唱保存下來的,現在能唱、會唱、唱得好的多數是婦女羣體和老年羣體,溪美村全村1300多人,也僅有上百人會唱,真正公認唱得好的也不過六七個,而年輕一輩對尖米山歌這樣的娛樂方式並不熱衷,知之甚少,如不及時保護,尖米山歌恐瀕臨消亡。
“尖米山歌已是縣級非遺了,目前正申報市非遺,希望更多人重視起來,讓尖米山歌傳承下去。”該村村委會主任方雲清説,尖米山歌是惠州地區廣大農民的傳統文化,是他們熱愛鄉土、熱愛生活的表現,是一項珍貴的文化遺產,目前一些文藝工作者已經着手山歌的收集、整理、配樂等工作,他也希望能在村裏設立文化站,集中教大家唱山歌,讓年輕一輩也學唱、愛唱,尖米山歌才不會消亡,如村裏一位4歲的小女孩在她奶奶的薰陶下,已經學會了許多首山歌。
文/圖 本報記者賴金朗 賴燕珍通訊員宋水如 [2] 

佔米話特點

海豐佔米話在語音上保留了粵語成分。 如: 保留了三套鼻音韻尾 [-m、 -n、 -N] 與三套入聲韻尾 [-p、 -t、 -k] 的嚴格對立; 入聲分陰入、 中入和陽入三類; 有一批韻母存在着跟廣州話類似的前低元音 a 與央半低元音 的對立。佔米話也有與客家話相同的一些語音特點。 如: 沒有撮口呼韻母, “魚” 念Ni21,“遠” 念 in35, “月” 念Nit54; 梗攝細韻字讀 [iaN] 韻母, 如 “病” 念 piaN55, “名”念 miaN21, “姓” 念 siaN213, “輕” 念 khiaN33; 部分疑母字和日母字讀 [N], 如 “女、堯、 兒、 日、 月、 弱、 肉、 辱” 等字, 聲母都是 [N]。佔米話在語音上也受到海豐福佬話的影響。 鵝埠佔米話效攝開口三等宵韻和四等蕭韻的字按其音系都應讀 iu 韻母, 與粵語相同, 但目前 “翹、 俏” 均出現 iu、 iau 兩讀, “窮” 有 khoN、 khiau 兩讀, 這三字後一個讀音正好與海豐福佬話的讀音相同。佔米話把駝背説成 “腰龜”, 讀 iu33ku33; 把颱風説成 “風台” fuN33 thai33, 不僅借了福佬話的詞, 而且連字的讀音也借去。 因為按佔米話, 龜應讀 ku i, 台應讀 thui, 而在這兩個詞中變為 ku 和 thai, 與福佬話讀音完全一致。 特別是 “鎮、 暢、 超” 三個古知組字, 在 “鎮長、 舒暢、 專超” 等詞裏, 聲母都是 t 或 th, 與福佬話保存古舌頭音的特色一致。佔米話詞彙的情況比較複雜, 屬於粵閩客三種方言的混合。 屬於粵語詞的如: 大佬 (哥哥)、 細佬哥 (小孩)、 屋企 (房子)、 孤寒 (小氣)、 冷衫 (毛衣)、 靚 (漂亮)、 畀 (給)、 豬脷 (豬舌頭)、 鹹彭浪 (通通) 等。 屬於客家話詞語的如: 賴仔(男孩)、 落水 (下雨)、 姐公 (外公)、 姐婆 (外婆)、 呵漏肚 (拉肚子)、 屎窟 (肛門)、 哥魔 (瘟病) 等。 屬於福佬話詞語的如: 箸 (筷子)、 鼎 (鐵鍋)、 破家囝 (敗家子)、 念路 (嘮叨)、 有影 (真的)、 記仔 (私章)、 專超 (故意)、 冤家 (吵架)、 僵公肉 (瘟豬肉)、 豬公肥 (痄腮) 等。 佔米話獨有的詞語如: 鬼轉風 (旋風)、 自人婆(妻子)、 自人佬 (丈夫)、 熟娌 (妯娌)、 新娘婆 (新娘)、 掠草 (拔草)、 馱嗣乖 (懷孕)、 後來婆 (繼母)。 [5] 

佔米話相關文獻

葉沛深編著的《海豐鵝埠尖米話》於近日出版,填補了粵東廣府話文獻的空白。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