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住持

鎖定
住 持:意為久住護持,又稱住職,是掌管一個寺院的主僧。唐朝時,禪宗興盛,門徒日眾,百丈懷海禪僧始立住持制度,以維持寺院秩序。
中文名
住持
外文名
abbot
拼    音
zhù chí
又    稱
住職
釋    義
佛教、道教教職

住持名詞釋義

住持基礎信息

詞目:住持

住持基本解釋

1. [ abbot]∶主持一個佛寺的和尚或主持一個道觀的道士
2. [manage a monastery or a Taoist temple]∶主持管理一個佛寺

住持詳細解釋

1. 佛教寺院主管僧的職稱。佛教傳入中國後,禪宗根據《維摩詰經》稱寺院最高領導者為住持,道教全真派借用了佛教中的“住持”一詞。與“方丈”有着本質區別。
《敕修百丈清規·住持章》:“佛教入中國四百年而 達摩 至,又八傳而至 百丈 ……未有住持之名。 百丈 以禪宗寖盛……非崇其位,則師法不嚴,始奉其師為住持,而尊之曰‘長老’。” 明都穆《都公譚纂》捲上:“ 陳 氏既平,上至南京,置 顛仙 於靈谷寺, 顛仙 日與住持僧聒惱。” 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七:“嘗見廟宇寺觀稍有規模者,必慎擇住持,演法蓄眾。”
2. 道教全真派語。負責一個道觀或道院的道士。
道教“住持”一詞是對道教道觀當家的,領導者的稱位。在正一派中的少數道觀或道院也設有“住持”一職。
3. 指擔任住持。
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五:“[僧 道楷 ] 大觀 間,住持東都之 淨因禪院 。” 清孔尚任《桃花扇·棲真》:“這裏是女道住持,從不留客的。”
道教原無道觀,後仿照佛教寺廟設立道觀。“住持”之語義為“安住之、維持之”。原意指佛教十方叢林中的最高領導者,後乃被道教借用,來指稱各道觀之主持者。

住持詞語意義

住持:是佛教和道教廟宇寺院領導者的職務稱謂。住持是廟宇寺院的當家職務,是“當家”職務的另一種稱呼,能乘此職者,首先他是常常住在這個廟宇或寺院的常住僧人或道士,就如我們所説的他是這個單位的固定工,而才具備了入選住持職務的首要條件。如娘娘廟的大當家某某道長就是娘娘廟的住持,還有二當家,三當家。但住持職位,還未聽過稱為二住持和三住持的。

住持詞語比較

在佛教中方丈具有開壇傳戒、普度弟子的職責,方丈的選拔也很嚴格,必須受過三壇大戒,而且接過“方丈法”,德高望重、戒行精嚴,受全體道眾擁戴,始許選為方丈。此詞用在寺職稱謂時,又稱寺主或院主日本佛教界稱之為住職。由於住持之住處稱為‘方丈’,故‘方丈’一詞亦被引申為住持之意。在道教中,“住持”與佛教“住持”、“方丈”同義,都屬於一個道觀或道院的負責人、當家。

住持相關簡介

説起“方丈”,一般都會首先想到佛家寺院裏的和尚。如果説道教宮觀裏也有方丈,相信很多人會問:道教怎麼也叫方丈?方丈原為漢傳佛教名詞,道教全真派也設有方丈,但兩者有着區別。因此,“方丈”是通稱,道觀的主持和佛教的住持都可稱為“方丈”,但佛道兩教對“方丈”一詞的解釋,各有不同。
作為本土宗教,道教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而逐漸形成今天的體系。佛教從印度傳入了中國,此時道教尚未形成,在佛教傳入中國兩三百年之後,民間的黃老之術,結合道家思想,發展成為道教。經常説“儒釋道”三家是中國思想文化的根。既然為“根”,那麼佛家道家已是一個整體,不可割裂來看。
但是從普羅大眾的認識層面上觀察,卻不難發現,相對而言,
大家更容易從佛家的角度切入,來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這是因為佛教在普法上要比道教做的好。道教有太多太多“三口不説,六耳不傳”的“實用性法術”。
道士之名源於戰國、秦漢時的方士,即有“方術”之士。道教創立之後,道士則專指從道修行的道教神職教徒。隋唐前後的道士,習慣上男稱道士、黃冠;女稱女冠、女真。至今,則分別稱男、女道士為乾道和坤道。南北朝時代奉道之士增多,對在家修持的人,稱為“火居道士”,以區別出家道士。
早期道教道士的位階是同軍事、行政組織結合在一起的,如張角太平道設三十六方,相當於將軍。張魯的五斗米道,道士最高位階為師君,其次為治頭大祭酒或祭酒,最低為鬼卒。隨着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消失,這些位階制度也隨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