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低碳經濟

(減少高碳能源消耗的經濟發展模式)

鎖定
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儘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温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低碳經濟”最早見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驅和資源並不豐富的島國,英國充分意識到了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的威脅,它正從自給自足的能源供應走向主要依靠進口的時代,按2003年的消費模式,預計2020年英國80%的能源都必須進口。並且,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迫在眉睫。
2010年8月,中國發改委確定在5省8市開展低碳產業建設試點工作。
中文名
低碳經濟
外文名
Low-Carbon Economy(LCE)
提出時間
2003年
類    別
經濟學名詞
試點時間
2010年
試    點
深圳
目    的
可持續發展

低碳經濟提出背景

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
人類社會伴隨着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水能、地熱能、化石能、核能等的開發和利用,逐步從原始社會的農業文明走向現代化的工業文明。 [1]  然而隨着全球人口數量的上升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化石能源等常規能源的使用造成的環境問題及後果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隨着廢氣污染、光化學煙霧、水污染和酸雨等的危害,以及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將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已被確認為人類破壞自然環境、不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常規能源的利用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在此背景下,“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而能源與經濟以至價值觀實行大變革的結果,可能將為逐步邁向生態文明走出一條新路,即摒棄20世紀及以前的傳統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1]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已成為全球熱點。歐美髮達國家大力推進以高能效、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發展“低碳技術”,並對產業、能源、技術、貿易等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以搶佔先機和產業制高點。低碳經濟的爭奪戰,已在全球悄然打響。 [2] 

低碳經濟目的

標識 標識
低碳經濟Low-carbon economy的特徵是以減少温室氣體排放為目標,構築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發展體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統、低碳技術和低碳產業體系。低碳能源系統是指通過發展清潔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核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低碳技術包括清潔煤技術(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儲存技術(CCS)等等。低碳產業體系包括火電減排、新能源汽車、節能建築、工業節能與減排、循環經濟、資源回收、環保設備、節能材料等等。
低碳經濟的起點是統計碳源和碳足跡。二氧化碳有三個重要的來源,其中,最主要的碳源是火電排放,佔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41%;增長最快的則是汽車尾氣排放,佔比25%,特別是在我國汽車銷量開始超越美國的情況下,這個問題越來越嚴重;建築排放佔比27%,隨着房屋數量的增加而穩定的增加。內涵低碳經濟:是一種從生產、流通到消費和廢物回收這一系列社會活動中實現低碳化發展的經濟模式,具體來講,低碳經濟是指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理念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結構創新、經營創新、新能源開發利用等多種手段,提高能源生產和使用的效率以及增加低碳或非碳燃料的生產和利用的比例、儘可能地減少對於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同時積極探索碳封存技術的研發和利用途徑,從而實現減緩大氣中CO2濃度增長的目標,最終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局面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

低碳經濟發展意義

生態資源可持續性發展低碳經濟,一方面是積極承擔環境保護責任,完成國家節能降耗指標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益,發展新興工業,建設生態文明。這是摒棄以往先污染後治理、先低端後高端、先粗放後集約的發展模式的現實途徑,是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雙贏的必然選擇。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唸的根本性轉變。“低碳經濟”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隨着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不止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也是不爭的事實。

低碳經濟實現方法

隨着“低碳”的出現,“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超市”、“低碳校園”、“低碳交通”、“低碳環保”“低碳網絡”、“低碳社區”——各行各業蜂擁而上統統冠以“低碳”二字,使“低碳”成為一種時尚。為更好地規範“低碳經濟”紮實、有序推進,使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降排指標得以實現,使“低碳經濟”真正成為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推進器。
一,將減排目標納入“十二五”規劃。
到2020年實現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這是莊嚴的承諾,同時也是十分沉重的責任。一方面,它標誌着我國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向低碳經濟轉型;另一方面,它標誌着從政府到民間組織、從企業到個人都必須成為這一場革命的當事人、參與者、奉獻者和受益者。
第二,抓好試點,樹立典型。
深圳成為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批准的第一個國家低碳生態示範市,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住建部支持將國家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的最新政策和技術標準優先在深圳試驗,引導相關項目優先落户深圳,並及時總結經驗向全國推廣;深圳負責承接國家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的政策技術標準和示範任務。同時,住建部支持深圳市將每年一次的“光明論壇”提升規格,使其成為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低碳生態城市理論與實踐的交流平台。在條件具備的省市、地區、行業中及各省,都應有目的的選擇試點和典型,紮實推進,建之有效,確保我國經濟在低碳經濟促進下又好又快發展。
第三,成立專門機構指導“低碳經濟”。
推行低碳經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通力合作。要改善環境,形成一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經濟發展模式,需要行政、法律、經濟手段並重。行政手段是引導,法律手段是規則,經濟手段是平衡。因為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發展問題,最終是要靠經濟規律市場機制來解決。為確保全社會都步調一致、齊心協力使“低碳經濟”沿着正確的軌道前行,並順利完成這一艱鉅而偉大的徹底改變人類社會經濟秩序和生存方式的革命,國家完全有必要成立“低碳經濟指導機構”。
第四,制定出台相關政策,保證“低碳經濟”健康發展。
吸納國際先進經驗,制定出台產業導入政策;土地使用配套政策;資金配套政策;完整的技術理論;系統的產業、產品認證及檢測標準以及加速人才培訓。
低碳統計 低碳統計
第五,大力發展“低碳產業”。
為了實現低碳,停止發展與低速發展都不可取,惟有加速發展,同時提高我國在低碳經濟與技術方面的競爭力。因此,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向低碳經濟轉型的同時,大力發展低碳產業。低碳經濟不僅僅是需要去鄭重承擔起來的一份責任,它同時也意味着一種新的發展機會,必須在轉型、轉變中培育和創新更多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全國第一個規模達50億元的杭州市“低碳產業基金”就是政府主導的典型的低碳產業,其投資方向是三大類:即為“高碳改造、低碳升級和無碳替代”。高碳改造包括節能減排;低碳升級包括新材料、新裝備、新工藝升級原有設備;無碳替代包括新能源;核能、風能、太陽能等。
第六,處理好“一抓”“三防”關係。
“一抓”就是抓低碳經濟建設;“三防”就是防一哄而起、防亂上項目、防浪費。這是歷史的經驗教訓。必須在開始時就讓各級政府、行業、社會頭腦清醒、思路明確、認識一致、步調統一。”
美好願望 美好願望
第七,認真做好宣傳教育普及及輿論監督工作。
各級政府應利用各種方式宣傳低碳經濟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利害關係,經常向社會通報減排進展、成效與不足,同時要組織媒體配合政府號令及時進行相關報道和揭露。開通低碳經濟網絡專線,搭建老百姓與政府勾通的橋樑,發揮人民羣眾“低碳經濟”主人翁作用。
第八,充分發揮人大、政協在低碳經濟運行中的作用。
各級政府在新上項目、投資方向、減排成效等工作中,充分尊重人大、政協的審批、監督權力和作用。除經常組織代表、委員視察新上低碳經濟項目外,在每年兩會上都應由政府向代表、委員通報“低碳經濟”運行情況、“低碳經濟”在GDP中的比重及“低碳經濟”對人民幸福度的貢獻率
第九,將“低碳經濟”績效納入政府、公務員政績考核核心內容。
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表示,發展中國低碳經濟要堅持三個"四",即四管齊下,四力並舉,四方來源。 [1] 
第一,四管齊下。因為中國已經是二氧化碳排放大國,且排放量每年還在增長,這是因為中國兩大特點,第一我們是發展中國家,我們要發展,第二是因為中國的能源結構90%是化石能源。根據這兩條來説,實際最重要的就是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就是説要按照剛才提出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目標來進行。第二就是要發展不排放二氧化碳的綠色產業,包括太陽能、風能、潮汐能、核能、水能、電動汽車等等。第三是要儘量設法利用二氧化碳。最後一點是二氧化碳的普及和存儲,就是所謂的CCS,這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1] 
第二,四力並舉。發展低碳經濟,政府是要主導的,沒有政府的主導,沒有政府的頂層設計和政策的支持是不可能的。第二是要社會的參與。第三是要企業的積極努力,因為很多低碳措施都需要企業去努力實施,特別是在中國我們還沒有強制排放,還是自願排放,這種情況下,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的低碳意識將決定着我們發展低碳的效果。最後就是個人的自覺的環保的意識。 [1] 
第三,四方來源。首先是政治家,今天的政治家如果沒有環保意識,沒有綠色意識,就不配當政治家,所謂政治家要把環保、綠色作為他的重要的政治理念,而且要把只有一個地球這個地球是共同的家園作為一個理念,不要只考慮自己本國的利益,要考慮整個世界環境保護的問題。第二是科技界,科技界要努力創新去發展各種低碳的措施和技術。第三是經濟界要認真研究綠色經濟的規律,並且從中總結出一些能夠説服人的觀點。最後是金融界,發展低碳經濟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所以要有資本的支持。不僅僅包括傳統的資本市場、股票、債券等等的支持,還包括碳排放交易等等新的金融手段 [1] 

低碳經濟重要途徑

“戒除嗜好! 面向低碳經濟”的環境日主題提示人們,“低碳經濟”不僅意味着製造業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後生產能力,推進節能減排的科技創新,而且意味着引導公眾反思哪些習以為常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費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從而充分發掘服務業和消費生活領域節能減排的巨大潛力。
轉向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為代價的“便利消費”嗜好。
“便利”是現代商業營銷和消費生活中流行的價值觀。不少便利消費方式在人們不經意中浪費着巨大的能源。比如,據製冷技術專家估算,超市電耗70%用於冷櫃,而敞開式冷櫃電耗比玻璃門冰櫃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開式冷櫃一年多耗約4.8萬度電,相當於多耗約19噸標煤,多排放約48噸二氧化碳,多耗約19萬升淨水。
轉向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二是以“關聯型節能環保意識”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費嗜好。
2008年6月全國開始實施“限塑令”。無節制地使用塑料袋,是多年來人們盛行便利消費最典型的嗜好之一。要使戒除這一嗜好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單讓公眾理解“限塑”意義在於遏制白色污染,這只是“單維型”環保科普意識。其實“限塑”的意義還在於節約塑料的來源——石油資源、減排二氧化碳。這是一種“關聯型”節能環保意識。據中國科技部《全民節能減排手冊》計算,全國減少10%的塑料袋,可節省生產塑料袋的能耗約1.2萬噸標煤,減排31萬噸二氧化碳。關聯型環保意識不僅能引導公眾明白“限塑就是節油節能”,也引導公眾覺悟到“節水也是節能”(即節約城市制水、供水的電能耗),覺悟到改變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費嗜好與節能、減少碳排放、應對氣候變化的關係。
轉向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三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氣體為代價的“面子消費”“奢侈消費”的嗜好。
第一季度全國車市銷量增長最快的是豪華車,其中高檔大排量的寶馬進口車同比增長82%以上,大排量的多功能運動車SUV同比增長48.8%。與此相對照,不少發達國家都願意使用小型汽車、小排量汽車。提倡低碳生活方式,並不一概反對小汽車進入家庭,而是提倡有節制地使用私家車。日本私家車普及率達80%,但出行並不完全依賴私家車。在東京地區私家車一般年行使3000至5000公里,而上海私家車一般年行使1.8萬公里。國內人們無節制地使用私家車成了炫耀型消費生活的嗜好。有些城市的重點學校門口,接送孩子的一二百輛私家車將周圍道路堵得水泄不通。由於人們將“現代化生活方式”含義片面理解為“更多地享受電氣化、自動化提供的便利”,導致了日常生活越來越依賴於高能耗的動力技術系統,往往幾百米的短程或幾層樓的階梯,都要靠機動車和電梯代步。另方面,人們的膳食越來越多地消費以多耗能源、多排温室氣體為代價生產的畜禽肉類、油脂等高熱量食物,肥胖發病率也隨之升高。而城市中一些減肥羣體又嗜好在耗費電力的人工環境,如空調健身房、電動跑步機等進行瘦身消費,其環境代價是增排温室氣體。
轉向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之四是全面加強以低碳飲食為主導的科學膳食平衡
低碳飲食,就是低碳水化合物,主要注重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量,增加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入量。我國國民的日常飲食,是以大米小麥等糧食作物為主的生產形式和“南米北面”的飲食結構。而低碳飲食可以控制人體血糖的劇烈變化,從而提高人體的抗氧化能力,抑制自由基的產生,長期還會有保持體型、強健體魄、預防疾病、減緩衰老等益處。但由於國民的認識能力和接受程度有限,不能立即轉變。因此,低碳飲食將會是一個長期的、艱鉅的工作。不過相信隨着人民大眾普遍認識水平的提高,低碳飲食將會改變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
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如期召開,超過190個國家的領導人將一起討論關於氣候變化的全球協議,旨在減少全球温室氣體排放,避免危險的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威脅。碳排放量依然是大會討論的重點,低碳經濟有望迎來曙光。規模最大的幾個排放國家和地區已經做出承諾,歐盟將在2030年之前,減少1990年排放量的40%,美國將在2025年之前,減少2005年排放量的26%至28%,中國承諾2030年的排放量將達到峯值。 [3] 

低碳經濟景觀理念

景觀建築設計是一個複雜漫長的過程規,形成律是一個簡單的結果。KDKE數據庫就是壽震華親歷親為的心血結晶。比如,他做户型設計不是靠拍腦袋想當然,而是在成千上萬個户型中提煉歸納出了一種比例關係,是以比例定面積,這就是實用的歸納規律。下面就讓我們解讀下“低碳經濟”景觀設計理念。
“低碳經濟”成兩會頭號提案,2號提案“關於推進我國低碳產業發展的提案”也與低碳經濟有關,可以預見的是將來的中國必將颳起一場“低碳風暴”,而“低碳”也將逐漸融入我們生活與學習中,在此我想簡單敍述一下個人對“低碳”理解,並從景觀設計的從業角度談一下低碳在景觀設計行業中的運用。
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儘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温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所謂“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時所耗用的能量要盡力減少,從而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對於我們來説應該是積極提倡並去實踐的低碳生活,注意節電、節水、節油、節氣、回收利用等。這個概念有大有小,大到人類社會,小到每個人。 [1] 

低碳經濟低碳產業

低碳經濟基本介紹

到 2020 年,我國單位GDP的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並制定相應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辦法。據摩根士丹利預測,中國潛在的節能市場規模達8000億元。
我國產業鏈的價值分佈是向資源型企業傾斜的,低碳經濟的發展將改變這一分佈。
首先是縮短能源、汽車、鋼鐵、交通、化工、建材等高碳產業所引申出來的產業鏈條,把這些產業的上、下游產業“低碳化”;其次是調整高碳產業結構,逐步降低高碳產業特別是“重化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推進產業和產品向利潤曲線兩端延伸:向前端延伸,從生態設計入手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向後端延伸,形成品牌與銷售網絡,提高核心競爭力,最終使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逐步趨向低碳經濟的標準。
同時,要推進全球碳交易市場的發展。歷史經驗已經表明,如果沒有市場機制的引入,僅僅通過企業和個人的自願或強制行為是無法達到減排目標的。碳交易市場從資本的層面入手,通過劃分環境容量,對温室氣體排放權進行定義,延伸出碳資產這一新型的資本類型,而碳市場的存在則為碳資產的定價和流通創造了條件。
碳交易將金融資本實體經濟聯通起來,通過金融資本的力量引導實體經濟的發展,因此它本質上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動力機制和運行機制,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有機結合,代表了未來世界經濟的發展方向。
總之,節能環保、新能源產業必將是未來各國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和新的利潤增長點。我們必須通過各方面的不斷努力,大踏步向低碳經濟邁進。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低碳經濟的實質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唸的根本性轉變。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歐美髮達國家大力推進以高能效、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發展“低碳技術”,並對產業、能源、技術、貿易等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以搶佔先機和產業制高點。
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機遇和挑戰並存。現階段,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增長方式依然粗放,能源資源利用效率較低,控制温室氣體排放面臨巨大壓力。另一方面,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控制温室氣體排放,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也為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帶來重要機遇。中國政府將以全面實施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大力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等多重路徑,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我國加快實施低碳經濟模式,從國內角度看可以降低國內資源過度消耗和減少環境污染。從國際角度看,在經濟復甦進程中,圍繞碳排放交易標準和體系的博弈是主要經濟大國關注的焦點之一。為獲得一定相對優勢及避免未來出口貿易受阻,低碳經濟必將愈加受到政府重視。
尤其是新能源產業,太陽能開發利用蓬勃發展,風電裝機容量持續攀升,核電項目建設力度空前。隨着核電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環境交易所及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的相繼建立,碳交易國內市場逐步啓動。
氣候變化和能源緊缺為中國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難得的轉型契機。我國將通過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落實節能減排目標,在發展和低碳中找到最佳的平衡點。中國可望在2010-2050年期間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的低碳發展道路,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加10倍而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只增加50%。

低碳經濟產業化

無氟變頻空調低碳產業鏈
有中國製造業巨頭海爾率先發起全球低碳行動,主導組建了全球首條“無氟變頻空調低碳產業鏈”。這一全球性產業鏈,以“雙百方針”(即定頻空調100%一級能效、變頻空調100%無氟)為指導,徹底顛覆了傳統供需模式,代之以用户需求為起點、即需即供的模塊化新模式,將全面加速普及無氟變頻空調,為全球用户提供舒適空氣最佳解決方案。
對此,2010年作為中國可對企業減碳狀況進行“測量、報告、核證”資質的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做出高度評價。陳偉副主任表示:海爾空調的這一舉動不僅是助力全人類、全球實現低碳經濟發展的一次偉大創舉,標誌着中國企業成功向低碳經濟進軍的開始,更將為國內企業發展低碳經濟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
經濟藻及能源藻產業
藻類的養殖是對二氧化碳最快的消耗,比如説生產天然蝦青素而養殖的雨生紅球藻(一種單細胞的經濟藻),每100ml的藻液要消耗18g左右的二氧化碳,藻類是一種浮游植物,在其生長繁殖的過程中除了少量的氮、磷、鉀外絕大部分需要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轉化為藻類的細胞壁、以及脂類和多糖類,因此大力發展經濟藻以及產油的能源藻是消耗二氧化碳“變廢為寶”的一個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徑,煤、石油是碳氫化合物經過千萬年的演變而來,養殖藻類就是縮短這個變油的進程。
在太陽能的作用下充分利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變成生物柴油,好處是消耗了二氧化碳,變成了儲藏的我們急需要的能量,關鍵是其效能遠遠大於普通植物對二氧化碳的消耗量以及對太陽能的利用。荒山灘頭均可養殖經濟藻和能源藻類,而且可以立體養殖。因此值得大力發展。
創意設計產業
工業設計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現代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綠色智力產業,具有與生俱來的低碳經濟優勢。“工業設計”一直被經濟發達國家或地區作為核心戰略予以普及與推廣。工業設計被稱為“創造之神”、“富國之源”。
工業設計創意產業與產業經濟結構轉型升級。6+1”產業利潤高端(品牌、研發、銷售)分享產業淨利潤90%。創意設計、核心技術、銷售渠道、品牌位於產業利潤的金字塔頂,研發設計的缺失導致中國戰略缺失。產品設計產品研發一直為中國的薄弱環節,提升中國綜合國力之軟實力必需確立研發設計戰略。 中國設計創意產業中,工業設計是最具潛力領域之一,同時最需迫切發展的也是工業設計。工業設計改變中國經濟“全球製造工廠”角色,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工業設計公司憑藉智力創造附加值,處於產業鏈上產品設計研發領域,通過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與設計附加值來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進而提高產品的利潤空間。但當產品科技含量不高時,企業只有靠加大產品工業設計含量來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引入工業設計,延展工業設計產業鏈,構建產品完整生命週期產業鏈,促進整個產業集羣的產業升級。
中國在金融危機、經濟危機之後已將工業設計列為政策資金等重點支持的高技術服務業,中國鼓勵工業企業將可外包的設計業務發包給工業設計企業,鼓勵社會各類資本加大對工業設計投資,支持符合條件的工業設計企業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融資,鼓勵創業風險投資機構對工業設計企業開展業務。杭州良宇工業設計公司之工業設計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產品競爭力提升品牌價值理念切合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大趨勢。世界經濟轉型期工業設計公司肩負着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轉變“世界工廠”角色、實現經濟結構升級、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擴大國際影響力的重擔。
工業設計是在市場競爭中實現綜合品牌價值的關鍵手段。對低利潤的製造業來説,工業設計不僅可以為企業提升品牌美譽度,同時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對市場環境的應變能力,工業設計甚至可以成為一個品牌維繫其消費者忠誠度的工具。當技術同質化時代來臨,工業設計將開始代表着企業的質量水平技術水平,成為製造企業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工具,製造企業市場策略的重要延伸。良宇工業設計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產品競爭力提升品牌價值。工業設計已經越來越成為企業競爭的重要籌碼,工業設計已經成為製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低碳,有助於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有助於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低碳還有利於人民的生活質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民生問題。有利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低碳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同時也符合我國接與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我們要大力發展低碳經濟。讓我們的天更藍,水更綠,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低碳經濟產業革命

在2010年兩會上,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成為兩會的主題,全國政協"一號提案"內容就是談低碳環保。温家寶政府工作報告要重點抓好八個方面工作中指出:國際金融危機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佔經濟科技制高點,決定國家的未來,必須抓住機遇,明確重點,有所作為。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信息網絡和高端製造產業。
同時指出要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和持久戰;要大力開發低碳技術,推廣高效節能技術,積極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設。這都為201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低碳之路"指明瞭方向。
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的召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低碳經濟"呈現在世界人民面前,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倡導低碳消費也已成為世界人民新的生活方式。
世界各發達經濟體都把發展低碳經濟,把發展新能源、新的汽車動力、清潔能源、生物產業等作為走出國際金融危機新的增長點。奧巴馬上任之後就在美國國內積極推動氣候立法,令眾議院通過了《清潔能源安全法案》(ACES)。歐盟提出在2013年前投資1050億歐元,用於環保項目和相關就業,支持歐盟區的綠色產業,保持其在綠色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英國在2009年7月公佈的低碳轉型規劃中,明確提出企業要最大限度地抓住低碳經濟這一發展機遇,在經濟轉型中確保總體經濟資源和利益的公平分配。日本則制定了"最優生產、最優消費、最少廢棄"的經濟發展戰略。
隨着我國經濟實力的迅速提高,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明顯增強,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國,國際社會要求中國承擔"大國責任"的呼聲日盛。我國在低碳經濟時代的大國責任,重要的體現在減排與發展低碳產業方面。
2009年9月,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峯會上承諾,"中國將進一步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並繼續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強節能、提高能效工作。二是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爭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匯,爭取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四是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研發和推廣氣候友好技術。"
這個承諾,充分反映出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的國際責任,作為能源消耗和生產大國,這一承諾無疑為我國未來的發展敲定了經濟的發展方向--低碳經濟,但同時也給中國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
但是在我國,由於低碳技術涉及電力、交通、建築、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門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幾乎涵蓋了GDP的支柱產業。而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重化工業發展迅速,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不可能停止,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也一時難以改變。
因此,能源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技術的革新就成為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經濟發展重點問題。國家也勢必將出台一系列扶植政策,以繼續加快淘汰落後產能、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推動重點領域節能減排,同時逐步在税收、財政等方面加大對低碳經濟的支持力度。
在即將出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振興規劃中,資源能耗低也是關鍵的選擇條件,已經將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信息產業作為未來的戰略性產業,給予重點扶持。企業需要做好一切準備迎接這一變化,將低碳經濟納入戰略規劃。
做好低碳經濟規劃在未來將關乎企業的生死存亡,企業如果期望在此次轉型契機中獲得先機,就必須現在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定位和發展戰略
發展低碳經濟是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也將給企業帶來巨大的商機和廣闊的發展前景。根據匯豐(HSBC)的一項研究顯示,2008年,全球氣候變化行業中的上市企業(包括可再生能源發電、核能、能源管理、水處理和垃圾處理企業)的營業總額達到了5340億美元,超過了5300億美元的航天與國防業的營業總額。
儘管全球出現了經濟衰退,但低碳行業2008年的收入仍大幅增長了75%。這一增長速度更超過了《斯特恩報告》(Stern Report)中的預測。這份里程碑式的報告預測到2050年時,低碳商品和服務行業的年收入將達5000億美元。

低碳經濟四大挑戰

挑戰之一: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加快推進的中國,正處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長階段,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不可能停止;長期貧窮落後的中國,以全面小康為追求,致力於改善和提高13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帶來能源消費的持續增長。“高碳”特徵突出的“發展排放”,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一大制約。怎樣既確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又不重複西方發達國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發展的老路,是中國必須面對的難題。
挑戰之二:“富煤、少氣、缺油”的資源條件,決定了中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低碳能源資源的選擇有限。電力中,水電佔比只有20%左右,火電佔比達77%以上,“高碳”佔絕對的統治地位。據計算,每燃燒一噸煤炭會產生4.12噸的二氧化碳氣體,比石油和天然氣每噸多30%和70%,而據估算,未來20年中國能源部門電力投資將達1.8萬億美元。火電的大規模發展對環境的威脅,不可忽視。
挑戰之三:中國經濟的主體是第二產業,這決定了能源消費的主要部門是工業,而工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後,又加重了中國經濟的高碳特徵。資料顯示,1993—2005年,中國工業能源消費年均增長5.8%,工業能源消費佔能源消費總量約70%。採掘、鋼鐵、建材水泥、電力等高耗能工業行業,2005年能源消費量佔了工業能源消費的64.4%。調整經濟結構,提升工業生產技術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個重大課題。
挑戰之四: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由“高碳”向“低碳”轉變的最大制約,是整體科技水平落後,技術研發能力有限。儘管《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規定,發達國家有義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轉讓,但實際情況與之相去甚遠,中國不得不主要依靠商業渠道引進。據估計,以2006年的GDP計算,中國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年需資金250億美元。這樣一個鉅額投入,顯然是尚不富裕的發展中中國的沉重負擔。

低碳經濟觀點

張坤民:採用低碳經濟的戰略應對氣候變化,如果能在中國付諸實施,許多環境與發展問題都可能迎刃而解。
錢志新:繼農業化、工業化、信息化浪潮之後,世界將迎來第四次浪潮,即低碳化浪潮。走向低碳化時代是大勢所趨。
牛文元:建設低碳城市,需要加快以集羣經濟為核心,推進產業結構創新;以循環經濟為核心,推進節能減排創新;以知識經濟為核心,推進內涵發展創新。
李暘:作為一個高能耗國家,我們需要從節能減排、低碳發展的內在規律出發,找到中國巨大社會浪費和環境污染的本源。必須摒棄只關注諸如建築節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層面的具體技術問題,而忽視“體”的層面存在的痼疾,比如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理論的負面影響,城鄉空間佈局、國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費等。因此,創新思維、改變觀念,堅持體用結合,從全局觀、系統論的角度出發,才能正確認識並加快低碳經濟發展。
葉文虎:中國文化中,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由來已久,即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企業經營,應當遵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古訓,肩負起社會責任。
陳佳貴:保護氣候已經刻不容緩。我們所面臨的問題不在於是否應當,而在於誰和如何採取行動。實現低碳經濟要求人類行為方式上的轉變,以避免奢侈和浪費的碳排放。
何建坤:低碳經濟時代的到來不可逆轉,低碳經濟將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它將與全球化、信息技術一樣,成為重塑世界經濟版圖的強大力量。
夏堃堡:低碳經濟主要是兩種:一種是低碳生產,一種是低碳消費,低碳生產是一種可持續的生產方式。
潘家華:中國正處於工業化進程中的關鍵時期,不可能在減排方面“唱高調”,應強調節能優先,從節能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一致性上,強調低排放發展。
胡鞍鋼:中國有可能成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場,最大的環保節能市場,最大的低碳商品生產基地和最大的低碳製品出口國。
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
張世秋:發展低碳經濟是一種經濟發展模式的選擇,它意味着能源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的局部調整以及技術的革新,是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途徑。莊貴陽:低碳經濟區將成為中國下一次工業革命的示範區、未來中國大規模經濟轉型的實驗地。低碳經濟區的建立與否及如何建立,考驗着各級政府的政治遠見和政策水平。
張世鋼:轉變生產和消費方式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各利益悠關方應當 建立創新型夥伴關係,併發揮積極的作用。
林輝:低碳經濟是“生態文明”“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戰略思想的要求,也是中華傳統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信禮德”與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價值通道。
鮑健強等:我們既要從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入手,轉變高碳經濟發展模式;也要從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上,產品設計、生產、消費的全過程中尋求節能途徑,推廣節能技術;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大力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農業、低碳工業、低碳建築、低碳交通等,把低碳經濟的理念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形成良好的發展低碳經濟的社會氛圍和輿論環境。
鄒驥: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召開在即。聯合國氣候談判中國談判代表、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鄒驥接受大公報專訪時指出,碳排放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稀缺的戰略資源,中國必須像捍衞領土一樣寸土必爭,捍衞碳排放的“新邊疆”。同時,中國發展低碳經濟面臨很多挑戰,必須冷靜對待,防止大躍進。
楊金貴:低碳經濟將逐步成為全球意識形態和國際主流價值觀,低碳經濟以其獨特的優勢和巨大的市場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熱點。

低碳經濟各個國家

低碳經濟英國

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和現有的高碳經濟模式的開創者,深刻認識到自己在氣候變化過程中應該負有的歷史責任,所以率先在世界上高舉發展低碳經濟的旗幟,成為發展低碳經濟最為積極的倡導者和實踐者。
2003年,前首相布萊爾代表了題為《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的白皮書 [4]  (DTI2003),宣佈到2050年英國能源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從根本上把英國變成一個低碳國家。按照《京都議定書》的承諾,2012年歐盟温室氣體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排8%,英國表示願意為歐盟成員國在温室氣體減排方面承擔更多的責任,在歐盟內部的“減排量分擔協議”中英國承諾減排12.5%,比平均減排8%的目標高出4.5個百分點。不僅如此,英國政府進一步表示,力求在2010年減排主要温室氣體—二氧化碳20%,2050年減排60%。

低碳經濟意大利

意大利政府主要通過節能減排的政策和措施及技術開發來影響國家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發展。
意大利能源的80%以上都依靠進口,因此,意大利更加註重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伴隨着《京都議定書》的實施、歐洲總體能源政策,以及世界能源市場變化帶動低碳技術的開發。

低碳經濟德國

德國政府作為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在能源開發和環境保護技術上處於世界前列。德國政府實施了氣候保護高技術戰略,將氣候保護、減少温室氣體排放等列入其可持續發展戰略中,並通過立法和約束性較強的執行機制制定氣候保護於節能減排的具體目標和時間表。

低碳經濟法國

從2009年以來,法國高度重視並致力於減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氣體的排放,大力發展以核能為主題的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在工業、建築、交通等領域節約能源,減少碳排放,取得了顯著成效。
尤其是其核電工業。法國的核電工業起步於一些國家對核電產生動搖的20世紀70年代,近30年來,法國核電工業發展十分迅速,與美國、日本構成了世界核電工業三強。

低碳經濟丹麥

丹麥在風力發電、秸稈發電、超超臨界鍋爐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潔高效能源技術方面創造了獨特的經濟,丹麥成為了舉世公認的減少二氧化碳並將能源問題解決得最好的國家之一,走上了一條能源可持續發展之路。

低碳經濟西班牙

西班牙油氣資源匱乏,能源主要依賴進口,温室氣體減排任務艱鉅,面對難題,西班牙另闢蹊徑,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一是建立健全並不斷完善可再生能源法規,為風電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環境。二是制定了一系列可再生能源促進計劃。

低碳經濟瑞典

瑞典將低碳經濟的理念與執行運用到了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如加強了對環保型汽車的推廣,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國民使用環保型汽車。
瑞典政府還積極推動民眾參與低碳活動,為鼓勵國民購買清潔燃料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推出了獎勵措施。瑞典各地的加油站都出售汽油和乙醇混合燃料,以方便環保型汽車用户。經過不斷努力,瑞典已成為世界各種的榜樣—環境優美,空氣清新。

低碳經濟加拿大

2008年,加拿大政府細化了“讓科技成為加拿大優勢”的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四大科技發展領域的具體範疇,尤其是在環境科技與能源領域兩個方面。
1、環境科技
加拿大政府分別撥款6600萬加元支持制定工業廢氣排放法規框架,並對生物燃料排放進行科學分析和研究。另外,政府承諾5年內撥款2.5億加元支持汽車工業執行汽車工業創新計劃,主要是開發環保型汽車的戰略性大項目。
2、 能源領域
加拿大政府將繼續支持生物燃料、風能和其他替代能源的研究,計劃撥款2.3億加元執行生物能源技術計劃。
美國
美國雖沒有加入《京都協定書》,但近20年來,美國十分重視節能減碳。美國於1990年實施《清潔空氣法》,2005年通過《能源政策法》,2007年7月美國參議院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
1、 改造傳統高碳產業,加強低碳技術創新
2、 應用市場機制與經濟槓桿,促使企業減碳
3、美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
4、清潔能源
5、能源效率
6、減少温室氣體排放
7、邁向清潔能源型經濟
巴西
巴西是世界上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國家之一。面對電力短缺的嚴峻形勢和執行《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温室氣體減排任務,巴西加快發展清潔能源,節能減排,推進低碳經濟的發展,並取得明顯成效。
1、 走在世界前列的地上植物“石油”
2、 風電:巴西的有一個發展目標
3、 搶救亞馬遜森林
4、 碳信用額機制點石成金
日本
日本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同時也是對世界環境和全球氣候變化進行嚴重破壞的國家。1997年,日本作為《京都議定書》的發起和倡導國,投入巨資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光能、氫能、燃料電池等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並積極開發潮汐能、水能、地熱能等方面的研究。
1、 日本實現低碳社會的四大措施
2、首先是開發革新技術並普及現有的先進技術。
3、建立一套讓整個國家朝着低碳化目標努力的機制。
4、提高農村和地方城市對實現低碳社會的貢獻。
5、 重視每一位國民的作用,讓國民理解減排的意義、重要性、做法和可能伴隨的負擔,從而採取實際行動。
6、不斷強化政策法規的引導和保障作用
7、 積極推動向低碳城市與低碳社會轉型
8、積極倡導低碳生活方式
9、太陽能佔據世界半壁江山
10、 新能源:汽車產業新引擎
11、 風電日益受重視
12、 生物能源另闢蹊徑
13、垃圾發電
14、木質生物能發電
15、生物柴油
16、碳捕捉、封存於轉化
韓國
2005年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上公佈的環境持續性指數(ESI)評價中,韓國在146個國家中排名第122位。在OECD國家中,排在最末尾。 [5] 
1、 “低碳綠色經濟增長”戰略和“綠色新政”。
2、 加快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3、 強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與開發。
4、核能成為“綠色增長”新動力。
5、太陽能發電異軍突起。
6、 強化節能和低碳意識與行動。 [6] 

低碳經濟發展歷程

“低碳經濟”最早見諸於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 [4]  2006年,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牽頭做出的《斯特恩報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將來每年GDP5%—20%的損失,呼籲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
2006年底,中國科技部、中國氣象局、國家發改委、國家環保總局等六部委聯合發佈了我國第一部《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
2007年6月,中國正式發佈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2007年初保定市政府已經提出了太陽能之城的概念,計劃在整座城市中大規模應用以太陽能為主的可再生能源,以降低碳排放量。
2007年7月,美國參議院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表明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有望成為美國未來的重要戰略選擇。
2007年7月,温家寶總理在兩天時間裏先後主持召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和國務院會議,研究部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組織落實節能減排工作。
2007年9月8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15次領導人會議上,本着對人類、對未來的高度負責態度,對事關中國人民、亞太地區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鄭重提出了四項建議,明確主張“發展低碳經濟”,令世人矚目。他在這次重要講話中,一共説了4回“碳”:“發展低碳經濟”、研發和推廣“低碳能源技術”“增加碳匯”“促進碳吸收技術發展”。他還提出:“開展全民氣候變化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節能減排意識,讓每個公民自覺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做出努力。”這也是對全國人民發出了號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胡錦濤主席並建議建立“亞太森林恢復與可持續管理網絡”,共同促進亞太地區森林恢復和增長,減緩氣候變化。
同月,國家科學技術部部長萬鋼在2007中國科協年會上呼籲大力發展低碳經濟。
2007年12月3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印尼巴厘島舉行,15日正式通過一項決議,決定在2009年前就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新的安排舉行談判,制訂了世人關注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巴厘島路線圖”。該“路線圖”為2009年前應對氣候變化談判的關鍵議題確立了明確議程,要求發達國家在2020年前將温室氣體減排25%至40%。“巴厘島路線圖”為全球進一步邁向低碳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2007年12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白皮書,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發展,並將可再生能源發展正式列為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再提以煤炭為主。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2008年“世界環境日”(6月5日)的主題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
2008年1月28日,WWF正式啓動“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以期推動城市發展模式的轉型,保定和上海是首批入選的2個試點城市。  根據WWF和保定簽訂的《合作備忘錄》,在“新能源產業帶動城市低碳發展”的原則下,雙方的合作將重點集中在:新能源產業及低碳經濟發展方面先進理念和經驗的引入;保定市成功經驗的國內外推廣;保定市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能力建設。WWF將通過項目促進保定可再生能源及能效產品的出口和應用,對項目進行國內外宣傳和推廣,併為項目提供部分資金支持。保定市政府則將為項目提供相應的配套資金和人力物力,以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2008年6月27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上強調,必須以對中華民族和全人類長遠發展高度負責的精神,充分認識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我國和全球可持續發展事業進行不懈努力。
2008年7月,日本北海道G8峯會上八國表示將尋求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其他簽約方一道共同達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氣體排放減少50%的長期目標。
系統地談論低碳經濟,還應追溯至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1997年的《京都協議書》。
2008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吳曉青明確將“低碳經濟”提到議題上來。他認為,中國能否在未來幾十年裏走到世界發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應對低碳經濟發展調整的能力,中國必須儘快採取行動積極應對這種嚴峻的挑戰。他建議應儘快發展低碳經濟,並着手開展技術攻關和試點研究。
2008年6月,清華大學在國內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經濟研究院,重點圍繞低碳經濟、政策及戰略開展系統和深入的研究,為中國及全球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出謀劃策。
中國社會科學院6月在北京發佈的《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2)》指出,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發展低碳經濟正在成為各級部門決策者的共識。節能減排,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既是救治全球氣候變暖的關鍵性方案,也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手段。
2009年3月中科院發佈的《200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提出了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目標,即到2020年,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
2009年9月,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峯會上承諾,“中國將進一步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並繼續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強節能、提高能效工作,爭取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顯著下降。二是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爭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匯,爭取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四是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研發和推廣氣候友好技術。”
2010年3月11日,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楊金貴在《北京財經週刊》發表文章《2010,以低碳經濟為核心的產業革命來臨》,指出:一場以低碳經濟為核心的產業革命已經出現,低碳經濟不但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結構的大方向,更已成為全球經濟新的支柱之一,也是我國佔據世界經濟競爭制高點的關鍵。引起廣泛關注。
2010年3月,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成為兩會的主題,全國政協“一號提案”內容就是談低碳環保。温家寶政府工作報告在2010年要重點抓好八個方面工作中指出:高端製造產業。
2010年4月,當各大國際會議開始關注地球“健康”、探索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當“地球一小時”吸引越來越多的世界城市參與,4月22日第41個“世界地球日”的到來,又一次喚起了人們愛護地球母親的拳拳之心。

低碳經濟數字説話

二氧化碳與碳的換算 [7] 
一噸碳在氧氣中燃燒後能產生大約3.67噸二氧化碳。其計算是這樣的:碳的分子量為12,二氧化碳的分子量為44,44/12=3.67。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計算: [7] 
Q=(E×A-B) ×R×44/12
其中:Q — 二氧化碳排放量(t);
E — 能源消費總量(MJ);
A — 單位能源含碳量(t-C/MJ);
B — 固碳量(t);
R — 氧化率
能源消費實物量折算為能量單位,即 E=α×E0
其中:α—能源折算係數(MJ/t)
E0 —能源消費實物量(t)
能源含碳量=E×β
其中:β—能源潛在排放係數(t-C/MJ)。
根據能源含碳量= E×β=E×A,所以β=A
固碳量=固碳產品產量×單位產品(能源)含碳量×固碳率
淨碳排放量=E×β-B=E×A-B
實際碳排放量=(E×A-B)×R
實際二氧化碳排放量=44/12(E×A-B)×R
能源折算係數,我國能源的地位發熱值是以Kcal / kg(kcal / m³)為單位進行計算的,我們換成GJ/ t為單位或GJ/ m³為單位進行計算,這樣我們要按1cal=4.1868J 關係式進行折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