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低碳生態城市

鎖定
低碳生態城市是可持續發展在城市發展中的具體化,是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和生態化發展理念互相融合而成的新型城市發展形態
中文名
低碳生態城市
特    徵
具有複合性、多樣性、操作性
概    念
”人—城市—自然環境”和諧共生
鎮化水平達
70%%-75%

低碳生態城市概念及內涵

低碳生態城市是圍繞能源消耗、經濟模式、環境改善等方面,將低碳目標與生態理念相融合,的複合人居系統。
低碳生態城市 低碳生態城市

低碳生態城市基本

低碳生態城市、高效性、循環性、共生性、和諧性等基本特徵。 [1] 

低碳生態城市複合性

複合性特徵可以從”低碳生態城市”的詞源和內涵構成來分析。從詞源來看,包含了兩個概念,一是”低碳”、二是”生態”。將低碳城市和生態城市這兩個關聯度高的概念複合起來,形成了低碳”低碳生態城市”的概念。從其內涵看來,低碳生態城市個層面都融合了低碳城市和生態城市的內涵,形成了複合體系。
“低碳生態城市”作為一個複合概念,前者主要體現在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高能效、高效率、高效益為特徵的新型城市發展模式;後者則主要體現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居住適宜、運行安全、經濟健康發展和民生持續改善等方面。同時,在內涵上,既體現了通過”低碳”手段來減少城市發展對自然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有體現了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因此,無論從概念上還是內涵方面,低碳生態城市都具有明顯的複合性特徵。
“低碳生態城市”這一複合概念的提出,是可持續思想在城市發展中的具體化,是低碳模式和生態化裏面在城市發展中的落實。

低碳生態城市多樣性

低碳生態城市作為一個有機體,具有與生物相類似的多樣性,分別表現為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低碳生態城市的”基因”多樣性最直接的反映之一。低碳生態城市倡導土地資源的集約使用,必然促進城市用地上多種功能混合,從而體現和提高城市”物種”多樣性水平。城市”生態系統”多樣性表現為城市內外具有生態學意義的各類子系統的獨立性和豐富性程度,是各子系統發揮各自功能的基礎條件之一。城市”生態系統”多樣性在相當程度上受城市空間網絡的多樣性,即城市各物質要素之間的聯繫程度的影響,它反映了城市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生態系統”多樣性的表現之一為其能源系統、產業系統、交通系統、空間系統等各個系統內部的聯繫都將更加網絡化,同時各系統之間也將形成網絡聯繫,從而提高了城市生態系統的整體效率,有利於發揮城市多樣性的積極作用。
除此之外,在空間景觀格局方面,通過將城市融人周邊山體、水體、農田等自然景觀要素,通過城市空間佈局的生態化,低碳生態城市的”景觀”多樣性將得以凸顯。

低碳生態城市操作性

“低碳生態城市”內涵中,”低碳”與”生態”這兩個概念都是在日益嚴重的環境威脅下提出的。如果説,”生態”的含義比較宏觀、抽象、模糊;”低碳”的含義則更明確、更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可以説,低碳生態城市的操作性特徵,更多的是由”低碳”一詞來體現和實施的。低碳生態城市的”低碳”,直接為人們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的行為指明瞭方向,也相對更容易量化和衡量,因而也較容易把握。
操作性特徵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操作性反映了低碳生態城市的階段性特徵,即低碳生態城市是生態城市的前期,是實現生態城市的切人點;其次,操作性表現在低碳生態城市的量化和表徵,規劃和建設需要具體的、明確的方法和技術體系。至少包括:①低碳生態城市發展指標體系;②低碳經濟技術和低碳能源技術;③生態技術等。
“低碳”與”生態”的複合,使低碳生態城市的規劃與建設的目標更加”通俗化”、具體化、明確化。然而,與此同時,一也要注意到,”低碳”並非是低碳生態城’市的全部內涵,在認識”低碳生態城市”的操作性特徵的同時,也要避免對其內涵的片面理解。
城市作為一種高度集聚的人類聚居地,。懷特指出:”構成城市顯著特點的人口和活動的集聚為高效率地使用資源和‘匯’ ( sinks)提供了機會”世界氣候組織的報告將”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作為低碳城市的特徵之一例;而生態城市的基本特徵之一也為高效性。如此,低碳生態城市具有高效性是很自然的,是低碳生態城市的目標特徵之一。低碳生態城市的高效性具有自身的特色,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①城市能源利用的高效;②城市轉換系統的高效益。低碳生態城市在”自然物質一經濟物質一廢氣物”的轉換過程中,自然物質投入少,經濟物質產出多,廢棄物排泄少,從而實現了城市轉換系統的高效益;③城市流轉系統的高效率。低碳生態城市以生態化的城市基礎設施為支撐,為物流、能源流、信息流、價值流和人流的運動創造必要的條件,從而在加速各種流動的有序運動中,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經濟損耗、碳排放和對生態環境的污染。
低碳生態城市的高效性還表現在城市的生產、運行和維護成本的能耗減少並趨於最小化。在此過程中,城市物質與能量得到了更為高效的利用,城市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將大大提高。

低碳生態城市循環性

“循環性”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自然生態系統的內在原因之一,也是自然生態系統的內在運行機制之一。傳統城市的缺陷之一是物質利用方面的循環不徹底性或非循環性。低碳生態城市則通過物質與能源的循環與高效利用,極大地提高了其循環性。 低碳生態城市的循環性特徵體現在城市各個系統和各個層面。如從城市大系統而言,可以有循環經濟,循環社會和循環自然;從中觀而言,有營養循環、物質循環、價值循環、廢棄物循環利用等;從要素及微觀角度而言,有水循環、碳循環、氮循環、磷循環等。
低碳生態城市的循環性特徵具有積極意義1)提高了物質資源利用的生態效率,減少了城市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與破壞,從而實現城市功能的生態化,使低碳生態城市作為子系統能夠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生態這個大系統中2)提高了城市的自立性,大大減少城市外部地理環境的物質能量輸入。
低碳生態城市的循環性特徵是達成低碳生態城市發展目標的必要條件、重要途徑及手段。

低碳生態城市共生性

生態學認為,各種生命層次以及各類生態系統的整體特性、系統功能都是生物與環境長期共生、協同進化的產物。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既有競爭性、又有共生;在某種情況下,共生佔主導;而且,只有共生,生物才能生存。因此,共生及協同進化是生物種羣構成有序組合的基礎,也是生態系統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自組織結構的基礎。
共生性是低碳生態城市發展的價值觀的體現之一。低碳生態城市正是通過多系統的共生,實現城市生態環境、能源利用、經濟社會、人居生活的可持續性,從而提高城市中各系統的運營效率和效益,減少城市內耗和對環境的破壞,最終達到人與自然的共生。
低碳生態城市的共生性與以上所述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其共性基本同上所述,其個性主要體現在與能源使用及規劃(尤其是可再生能源使用和規劃)等相關方面。如能源的多級利用、將城市可再生能源規劃納人規劃體系、可再生能源與城市元素的一體化、將”轉廢為能”作為城市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要方面、城市產業結構與節能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相結合、將發展可再生能源與建設生態型城市相結合等。

低碳生態城市和諧性

低碳生態城市的和諧性特徵是城市發展在更高價值觀上的體現,既包涵了一定的共生性特徵,又體現了在共生的基礎上所達到的”和諧發展”的狀態,是低碳生態城市核心內涵的體現。
低碳生態城市的和諧性,一方面反映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人貼近自然,自然融於城市,城市結合自然發展。可以説,低碳生態城市是實現人、城市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關鍵紐帶和有效載體之一;另一方面,低碳生態城市的和諧性更主要的是體現在人與人的關係上。人類活動促進了經濟增長,卻未能實現人類自身的同步發展。低碳生態城市不是僅用自然綠色點綴人居環境,而是關心人、陶冶人、人與人關係和諧的社會。這種和諧性是低碳生態城市的核心特徵之一。

低碳生態城市發展目標

低碳生態城市的戰略目標應與我國新型城鎮化模式的戰略要求相一致,即到2050年,中國的城,全國經濟總量中城市經濟的貢獻率達到90%,城市的單位能量消耗和資源消耗所創造的價值在2000年基礎上提高15-20倍,提早實現聯合國提出的“四倍躍進”的目標,爭取到2035年實現温室氣體排放的“零增長”,爭取到2040年實現能源消耗的“零增長”。
從我國國情出發,針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的趨勢性要求與資源環境約束的現實矛盾與未來挑戰,我國低碳城市發展之路的路徑選擇應劃分為近、中、遠三個戰略階段。
近期(2007年-2020年):在城市尺度充分挖掘節能潛力,通過關停並轉,發展和推廣節能技術,實現間接減排效果,提高綜合能效。
中期(2021年-2035年):以可再生能源等綠色替代能源為重點,合理調整城市能源結構,向無碳或低碳能源傾斜,優化我國城市能源結構,推進經濟去碳化的配套政策。
遠期(2036年-2050年):通過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低碳城市試點示範,在影響城市發展的關鍵領域實施和推廣相關的戰略、政策及技術,探索一條通向低碳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並在區域層面開展模式應用推廣,逐步實現中國低碳城市發展之路的整體實現。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