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低温

(學術名稱)

鎖定
低温,俗稱寒冷,按我國氣象部門規定,凡是當地24h降温10℃以上或48h降温12℃以上,且最低氣温降至低於5℃以下的強冷空氣稱為寒潮。低温作業是指在生產勞動過程中,工作地點平均氣温等於或低於5℃的作業。按照工作地點的温度和低温作業時間率,可將低温作業分為4級,級數越高冷強度越大。

低温主要來源

低温主要與太陽輻射減少、人工冷源應用等有關。地球的高緯度地區(如緯度高於66.5°的南北極地區、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冬季我國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北部地區)太陽輻射明顯減少;温帶、部分亞熱帶地區冬季氣温可低於0℃,且相對濕度較高,容易發生凍傷。人工冷源主要存在於職業性工作場所,如各種冷庫,冷卻劑的生產、運輸和使用等。

低温物理特性

適宜的温度是生物存在所必需的條件,但各種生物對温度變化的適應能力有很大的差異。在環境温度發生劇烈變化時,可以引起一定的損傷或疾病。在温度變化中,低温可成為致病或誘發疾病的原因。低温作業時,環境因素決定了是否出現體温過低,機體主要通過蒸發、傳導和對流散熱;而風速與氣温是影響蒸發散熱的主要因素。作業環境中的濕度對低温作業也有較大的影響。

低温監測方法

《公共場所空氣温度測定方法》(GB/T18204.13—2000)適用於各類公共場所氣温的測定,也適用於室內場所氣温的測定。包括玻璃液體温度計法(測量精度±0.5℃)、數顯式温度計法(測量範圍在−40~+90℃,測量精度±0.5℃)。
常用的監測指標如下:
(1)氣温:大氣温度。
(2)體温:皮膚温度、口腔温度、腋下温度。以皮膚温度對冷的反應最為靈敏。人體受冷作用以後的客觀反應首先是皮膚温度的下降,其下降程度與寒冷作用於機體的強度相一致,皮温下降值越大,冷感越明顯,冷的影響越嚴重。
(3)風冷指數(WCI):是綜合反映寒冷氣候下空氣温度和風速對人體温熱感的影響。即在低温環境中由於風速的增加所產生的冷效應相當於增加環境氣温下降的度數,又稱“風降温”。當有風、空氣温度低於皮膚温度時,人體體表單位面積(m2)、單位時間(h)散失的熱量(kJ)即為風冷指數(kJ/m2·h)。適用於户外寒冷氣候的評價。
(4)風冷等感温度:是以寒冷的環境温度下,裸露、無風狀態作為比較的基礎,因增加風速所增加的冷感強度相當於無風狀態時產生同等冷感的環境温度。這一指標既可以反映風致冷作用強度,也可用來作為衞生學評價方法。
(5)凍傷指數:檢驗個人耐冷程度的一種方法。分為耐冷能力強、中、弱三級。 [1] 

低温統計數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2年,中國全年因低温冷凍和雪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25億元。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