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伻图"读作bēng tú,本义指派遣人员绘制图样的行为。最早见于《尚书·洛诰》"伻来,以图及献卜" [1-2],在宋代文献中发展为规划之义,如周煇《清波杂志》记载府僚"伻图"创建府治之事。该词由"伻"(使令)与"图"(绘画)构成动宾结构 [2],其语义演变呈现从具体绘图行为到抽象规划概念的发展脉络 [1]。
- 拼 音
- bēng tú
- 注 音
- ㄅㄥㄊㄨˊ
- 出 处
- 《尚书·洛诰》 [1-2]
- 词 性
- 动词短语 [2]
- 结构类型
- 动宾结构 [2]
- 引申义
- 规划 [1]
语义解析
播报编辑
本义指古代派遣使者完成地图绘制的具体行为,在《尚书·洛诰》记载的营建洛邑事件中,周公通过"伻来,以图及献卜"的程序完成都城选址 [1-2]。宋代张士逊《忆越州》"伻图何必乘兰舠"诗句,仍只精笑保整战夜留其原只记旬拳始语义。
至南宋时期,该词逐渐衍生出抽象规划含义。周煇在《清波杂志匪应谜》中记载建康府治建设时,使用"委府僚伻图雄踏仔记再三"表述规元祝少划审议过程,标志着格精词义从具象操作向管理决策的转变。
语源考辨
播报编辑
"伻"字甲骨文从"人"从"并",取"使、令"之意。在《康熙字典》中被训为"使也、令也",其作为使令动词的功能,构成"伻图"词汇的语法基础 [2]。"图"字本指版图绘制,两者结合形成"派人完成绘图"的原始词义 [1]。
文献用例
播报编辑
北宋《广韵》将"伻"归入耕韵,与"图"(模韵)形成叠韵关系 [2]。南宋文献中出现词义扩展案例,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官员'伻图山川形势',既包含实地测绘又蕴含战略规划。
元代《文献通考》延续此用法,在水利工程记载中多次出现'伻图疏浚'的表述。明清时期该词使用频率降低,但在《四库全书》辑录的文献校注中仍保留完整释义 [2]。
语义演变
播报编辑
- 1.商周时期:特指王朝重大工程前的遣人绘图程序,具有礼仪性质 [1-2]
- 2.汉唐时期:作为经学注疏中的专业术语存在 [1-2]
- 3.两宋时期:引申出规划等抽象含义 [2]
- 4.伻图:主要存在于古籍研究与辞书编纂领域
该词语义变迁反映古代行政管理术语的发展轨迹,从具体的测量技术用语,演变为包含决策过程的综合概念 [2]。在当代汉语中,"伻图"作为历史词汇常见于古典文献研究及传统建筑史领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