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伯納斯特·塔爾頓

鎖定
伯納斯特·塔爾頓爵士(1754年1833年),英國軍人政治家,1775年至1781年期間參與美國獨立戰爭,鎮壓當地革命軍,期間表現突出而獲英軍所倚重,但卻為當地革命分子所痛恨。在1780年的“沃克斯華屠殺”中,他被指大肆屠殺示意投降的革命軍,因而在後世取得“血腥塔爾頓”等負面稱號;但支持他的人則視他為戰爭英雄,使他同時在後世擁有“青龍”的美譽。
塔爾頓在1781年英軍戰敗後返國,併成為輝格黨的支持者,1790年起代表家鄉利物浦出任下議院議員,前後近22年之久,但他在參政後期轉投託利黨。在下院,塔爾頓主張反對與法國開戰,同時反對廢除奴隸貿易,頗受注目。此外,塔爾頓曾在1787年發行回憶錄講述美國獨立戰爭,書中將英方戰敗原因歸咎於當時英軍主將之一的康沃利斯勳爵,兩人因而交惡。
中文名
伯納斯特·塔爾頓
外文名
Banastre Tarleton
別    名
"青龍“
國    籍
英國
出生日期
1754年8月21日
逝世日期
1833年1月15日
職    業
軍人政治家

伯納斯特·塔爾頓生平

伯納斯特·塔爾頓早年生涯

人物肖像 人物肖像
伯納斯特·塔爾頓在1754年8月21日生於英格蘭利物浦,家族祖居蘭開夏郡,後來移居利物浦,在當地頗有名望,屢有家族成員擔任利物浦市長。塔爾頓的父親約翰·塔爾頓(1719年-1773年)是貿易商人,主要從事奴隸貿易,也曾於1764年至1765年出任利物浦市長。至於塔爾頓的母親是珍·帕克(Jane Parker,1724年-1798年)同樣祖籍蘭開郡,是伯納斯特·帕克的女兒,因此塔爾頓的名也是以其外祖父命名。至於“伯納斯特”一名最遠可上溯其母親的先祖托馬斯·伯納斯特爵士(Sir Thomas Banastre,?-1379年),他生前曾獲愛德華三世頒授嘉德勳章。 [1] 
伯納斯特·塔爾頓在家中六名兄妹中排行第二,有一長兄名托馬斯(1753年-1820年),另有三名胞弟及一名胞妹分別名約翰(1755年-1841年)、威廉(1758年-?)、克萊頓(Clayton,1762年-1797年)及布麗吉特(Bridget,1760年-1818年)。塔爾頓的父親希望讓兒子學習法律,所以在1770年送托馬斯及伯納斯特到牛津大學,並將伯納斯特的名字登記到倫敦的中殿律師學院。伯納斯特在1771年正式入讀
牛津大學的大學學院,學習法律及其他外語,但他對學業並不熱衷,相反卻把時間花在賭博、運動及到處消遣。到1773年,伯納斯特的父親去世,他遂從遺產繼承得5,000英鎊,可是不出一年即全數在賭桌上花光。
塔爾頓從沒有於牛津大學畢業,為清還欠債,在得到母親的資助下,他在1775年出800鎊購入軍職,到英皇第1龍騎衞隊擔任屬於初級軍階的騎兵旗手。同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他遂自發在12月隨英軍軍官康沃利斯勳爵前往北美洲鎮壓起義。 [1] 

伯納斯特·塔爾頓美國獨立戰爭

塔爾頓在美國獨立戰爭的表現出眾,在1776年12月他參與行動成功在新澤西俘虜敵方將領查爾斯·李(Charles Lee),並因軍功獲擢升為副旅長(Brigade Major)。在1777年至1778年期間,他曾在新澤西、馬里蘭及賓夕法尼亞等地參與戰事,當中在1777年9月參與過在賓夕法尼亞的白蘭地溪戰役(Battle of Brandywine),此後一度駐守賓夕法尼亞,並獲擢升為上尉。到1778年7月,英軍北美總司令亨利·克林頓爵士(Sir Henry Clinton)設立英國軍團(British Legion),軍團由一些北美的保皇黨志願者、龍騎衞隊及數個步兵團組成,其中克林頓爵士以卡思卡特勳爵(Lord Cathcart)為軍團上校,而塔爾頓則獲提拔為軍團中校。不久以後,卡思卡特擢升,塔爾頓遂全權統領軍團轄下的騎兵部隊。在塔爾頓的帶領下,軍團在1780年初向南卡羅萊納進發,並在同年5月成功協助克林頓爵士取下革命軍重要據點查爾斯頓 [2] 
攻陷查爾斯頓以後,塔爾頓獲指派追擊亞伯拉罕·布福特(Abraham Buford)所率的敵方援軍,結果在1780年5月29日於南卡羅萊納的維克斯豪斯戰役(Waxhaw)大舉痛擊布福特,布福特的多名部眾被殺,史稱“沃克斯華屠殺”(Waxhaw Massacre),但英方則稱之為沃克斯溪戰役(Battle of Waxhaw Creek)。據瞭解,布福特原本在沃克斯華向塔爾頓示意投降,但塔爾頓卻未有理會,才導致屠殺發生。但也有意見認為,塔爾頓在屠殺前曾向布福特傳達訊息,表示願意以寬厚的條件接受布福特投降,但布福特沒有接受;至於雙方在沃克斯華作戰時,塔爾頓的座騎卻中彈身亡,墮馬於地上,無法指揮,最終才導致屠殺的發生。在這場屠殺中,只有不到1/4的人得以逃生,因而在西方留下一個俗語:塔爾頓的四分之一(Tarleton's Quarter),即不留俘虜。後世對塔爾頓在沃克斯華屠殺的表現評價不一,不少美國曆史學者形容他是“血腥塔爾頓”(Bloody Tarleton)、“血腥阿班”(Bloody Ban)、“沃克斯華屠夫”(The Butcher of the Waxhaws)或“卡羅萊納屠夫”(The Butcher of the Carolinas);但塔爾頓在沃克斯華的表現卻深得英方肯定和讚許,有關事蹟令他在英國聲名大震,在後世取得“青龍”(The Green Dragoon)的美譽。 [3] 
在1780年8月16日,塔爾頓進一步在卡姆登戰役中協助康沃利斯勳爵徹底擊敗革命軍,並在緊接兩日後的釣魚溪戰役(Battle of Fishing Creek)乘勝追擊,擊潰由托馬斯·薩姆特(Thomas Sumte)領導的革命軍。但到隨後11月的布萊克斯托克農場戰役(Battle of Blackstock's Farm)卻遇上輕微挫折,至翌年1月的考彭斯戰役(Battle of Cowpens)更遭重創,整隊騎兵部隊僅餘下200多人。自此以後,英軍整體形勢開始逆轉,在1781年3月,塔爾頓於南卡羅萊納參與由康沃利斯領導的吉爾福德縣府戰役(Battle of Guilford Court House),結果在戰事中受傷,事後右手兩隻手指被切除。歷經重創後,塔爾頓一度希望從軍中退役返英,但卻被康沃利斯勳爵設法挽留,而在他的提拔下,塔爾頓復於6月15日正任為英軍正規中校,併名義上隸屬於第79步兵軍團,不過實際上則繼續統領英國軍團。
自吉爾福德縣府戰役後,塔爾頓的部隊跟隨康沃利斯前往弗吉尼亞,並在6月試圖突襲準備在夏律第鎮開會的托馬斯·傑斐遜,但傑斐遜等人及時逃逸。經過零星戰鬥後,康沃利斯在8月指示塔爾頓的部隊跟隨他到約克鎮,但克林頓爵士卻建議塔爾頓留在威廉斯堡,最後在康沃利斯的堅持下,塔爾頓惟有率部跟隨他到約克鎮,並駐守於附近的告羅士打角。可是,駐守約克鎮很快就註定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不久以後,革命軍領袖喬治·華盛頓率大軍由北面迫近約克鎮,而華盛頓的法國盟友格拉斯伯爵更率領軍艦從海路而來,對約克鎮形成包抄之勢,並向約克鎮進擊,史稱“約克鎮圍城戰役”(Siege of Yorktown),戰事持續近一個月,結果以英軍大敗收場,康沃利斯勳爵於1781年10月19日決定投降,標誌着英軍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大勢已去。
康沃利斯勳爵投降後,留守告羅士打角的塔爾頓等人亦不戰而降,隨之淪為戰俘,並隨大隊被送往紐約簽署假釋文件。最後於同年12月啓程返回英國,1782年1月18日返抵倫敦

伯納斯特·塔爾頓回到英國

塔爾頓返回英國後成為大受歡迎的人物,他在美國獨立戰爭的事蹟獲廣泛傳誦,他自己很快更加入了輝格黨的社交圈子,並與威爾士親王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等人為伍。然而,塔爾頓在英國沒有工作,僅僅繼續從他的中校身份向軍隊支取半薪,加上他熱衷賭博及沉迷享樂,沒多久就陷入財政困難。
在1782年初,內政大臣謝爾本勳爵有意任命康沃利斯勳爵為印度總督,康沃利斯隨即打算安排塔爾頓一同前往印度,並讓他打理騎兵隊。不過由於康沃利斯剛剛透過人質交換協議的形式從北美返英,而有關保釋又未失效,結果康沃利斯的任命始終也沒有實現。未幾,塔爾頓獲康沃利斯安排下前往法國南部避債,並在當地住上好一段日子,而他的債務最後由家人所分擔。返回英國後,塔爾頓繼續追隨福克斯等人,並在1784年4月宣佈代表輝格黨競選下議院利物浦選區議席,但卻以些微票數落敗。這時的塔爾頓再因為欠下債務而避居法國,為了償債,他在法國撰寫名為《1780年及1781年北美南部地區戰役》的回憶錄,內容多對前英軍北美總司令克林頓爵士有所迴護,並將英軍戰敗責任歸咎於康沃利斯勳爵,不過書成後塔爾頓沒有立即將之出版。
到1786年2月,康沃利斯勳爵獲政府正式任命為印度總督,塔爾頓遂立即從法國回到倫敦,尋求希望與康沃利斯一同前往印度。然而,當時英國政局由託利黨小威廉·皮特領導,皮特自然不願有輝格黨員出任政府公職,結果塔爾頓前往印度發展的希望再度落空,並惟有再回法國。塔爾頓在1787年3月終於出版他的回憶錄,這導致他與康沃利斯的關係決裂。外界對該書評價不一,有康沃利斯的支持者對書中觀點加以反駁,並出書迴應,而塔爾頓與康沃利斯的友誼再也沒有修復過來。

伯納斯特·塔爾頓下院生涯

塔爾頓在1788年返回英國,並積極籌備再次競選下院議席。到1790年,塔爾頓第二度出選利物浦選區,結果成功當選,晉身下議院,同年又獲得上校軍階。在下院中,塔爾頓站到屬於反對派的輝格黨一方,反對與法國開戰,但在奴隸貿易的議題上,卻與支持廢奴的輝格黨走相反路線,這是因為利物浦是英國的主要貿易城市,廢除奴隸貿易會對當地經濟構成很大打擊。至於他反對與法國開戰,也是考慮到利物浦與法國的貿易會因為開戰而中斷。
另一方面,塔爾頓曾於1792年9月訪問巴黎,其時正值法國大革命,當地局勢相當不穩,塔爾頓亦在同月及時回到英國。不過,英國當時正準備向法國開戰,故他出訪一事被輿論質疑他向法國提供有利情報。到1793年,第一次反法同盟爆發,塔爾頓本有機會從軍出征,但他因病而沒有成行。在1794年,他進而獲軍方頒授少將軍銜。
在1796年,下院再次舉行大選,這次託利黨為拖垮塔爾頓,而將塔爾頓的胞弟約翰·塔爾頓安排為利物浦選區候選人,兩人遂成為對手。約翰·塔爾頓乃托利黨人,原屬下院錫福德(Seaford)選區議員,雖然兩人屬於不同黨派,但兄弟關係一向要好。可是,這次選舉卻使兄弟反目,塔爾頓最後擊敗胞弟成功連任,但兩人的關係卻因為這正面衝突而陷入永久決裂。
儘管與胞弟決裂,但塔爾頓自1796年大選以後卻與託利黨的關係逐漸改善。在1798年,他終獲派以少將身份到葡萄牙服役,塔爾頓在1799年3月起行,但到葡萄牙後發現被投閒置散,無所作為,所以在同年10月返回英國。回到英國後,塔爾頓雖然仍然名義上是輝格黨人,但卻因為早前接受過託利黨的任命,身份開始變得模糊,也漸少在下院辯論中發言。到1801年1月1日,他獲軍方晉升為中將,沒多久以後在同年獲任命前往愛爾蘭南部擔任司令,統率當地部隊,以防範拿破崙突襲英國後方。但事實上,拿破崙從沒有進犯愛爾蘭,所以愛爾蘭的局勢相當平穩。到1802年,英、法簽定《亞眠條約》,雙方戰事告一段落,塔爾頓隨即卸任離開愛爾蘭,並於同年榮任第21龍騎衞隊的上校一職。
英、法間的和平並不持久,戰事很快就在1803年再度展開,塔爾頓原本希望會獲委任為愛爾蘭的總司令,但總司令一職卻由卡思卡特勳爵出任,自己卻只獲任命為副司令。塔爾頓心有不甘,於是獲批准調往指揮英格蘭西部地區,一直到1809年為止。到1806年,下院再度舉行大選,這時的塔爾頓已轉投陣營為托利黨人,併成為已故首相皮特的支持者,代表輝格黨的威廉·羅斯科(William Roscoe)遂成為他的主要對手。這次選舉相當激烈,塔爾頓最終以些微票選被擊敗。雖然在選舉中落敗,但下院在半年後於1807年又一次召開大選,塔爾頓旋即捲土重來,在大選中以大比數擊倒羅斯科而重返下院。此外,塔爾頓在當選後於1808年還獲終身榮任為貝里克及神聖島總督(Governor of Berwick and Holy Island)。
可是,塔爾頓在下院卻未能再有所作為,閒時與妻子出席倫敦的社交場合,他在下院僅主要在半島戰爭期間,抨擊英方主將威靈頓勳爵對法國的戰略方針失誤,但他的抨擊未能獲得輿論支持。到1812年1月1日,塔爾頓終獲軍方擢升為將軍。同年,下院在10月舉行大選,但這次塔爾頓選擇退出政壇,結果其議席由託利黨政治家喬治·坎寧奪得,至此塔爾頓出仕下院前後近22年。

伯納斯特·塔爾頓晚年

塔爾頓退出下院後逐漸淡出政壇,在1814年,他與妻子遷入位於什羅普郡的倫沃丁府(Leintwardine House,今屬赫裏福德郡),過著平靜的退休生活。到1815年1月,英國決定大舉向曾參與拿破崙戰爭的將士授勳,但當中不包括曾參與美國獨立戰爭的將士。塔爾頓感到心有不甘,遂致函時任陸軍及殖民地大臣巴瑟斯特勳爵(Lord Bathurst)要求獲得平等待遇,但沒有獲得正面答覆。塔爾頓之後轉而前往倫敦尋求好友約克公爵協助,最終促成他在1818年11月6日獲封從男爵,並因此取得爵士頭銜。同年,他還進而獲終身委任為第8輕龍騎衞隊的上校。
在1820年,塔爾頓的好友威爾士親王攝政10年以後,終於繼承父親皇位,成為喬治四世。喬治四世繼位後急不及待宣佈向塔爾頓授予GCB勳銜,以報答及肯定塔爾頓對國家所作的貢獻,塔爾頓在1820年5月20日正式獲勳,並由約克公爵主持授勳儀式。
塔爾頓晚年沒有再出席公眾場合,也沒有出席威廉四世在1830年的登基大典。他閒時主要花時間在倫沃丁府附近釣魚、打獵和騎馬。臨終前幾年的塔爾頓因為中風而變得行動不便,最終在1833年1月16日卒於倫沃丁府內,終年78歲,當日正好是考彭斯戰役52週年的前夕。據記載,塔爾頓的遺體在1月25日安葬於倫沃丁附近的抹大拉聖馬利亞教堂旁的墓地,不過由於文獻散佚,墳墓的確實位置今已不可考,惟教堂內現時仍豎有一塊塔爾頓爵士紀念碑,供人憑弔。

伯納斯特·塔爾頓個人生活

塔爾頓於1782年認識女詩人及演員瑪麗·羅賓遜(Mary Robinson,1757年-1800年),瑪麗曾經是威爾士親王的情婦。塔爾頓與瑪麗的情侶關係維持大約15年,兩人同居多年,亦曾一同居於法國,瑪麗更在1783年懷孕,但卻以流產告終。由於瑪麗本身是失婚婦人,另外又在前一段婚姻育有一名女兒,因此兩人的來往一直遭塔爾頓家人反對,兩人最後在1797年分手離場。
在1798年12月17日,塔爾頓在倫敦白廳迎娶已故第四代安卡斯特公爵的私生女蘇珊·伯提(Susan Bertie,1778年-1864年)為妻,蘇珊本身比塔爾頓年輕24歲,塔爾頓在1833年逝世後,蘇珊比丈夫多活了31年,至1864年以87歲高齡去世,兩人終生無子無女。此外,塔爾頓育有一名私生女,名叫班尼亞·喬治亞娜·塔爾頓(Banina Georgiana Tarleton,1797年12月19日-1818年4月12日)。根據記錄,班尼亞的母親名“柯蓮娜”(Kolina),其餘所知不多,班尼亞在1818年死時年僅20歲。

伯納斯特·塔爾頓後人飾演

在後世,塔爾頓一角曾在多部影視作品中出現。其中,在1985年的滑稽電影《戲假情真》(Sweet Liberty)中,塔爾頓由米高·堅所飾。至於在2000年以美國獨立戰爭為題的電影《孤軍雄心》(The Patriot)中,入面有一名名為塔輝頓上校(Colonel Tavington)的虛構人物,由積遜·艾錫(Jason Isaacs)所飾,影片中的塔輝頓上校是位老練而無情的騎兵司令,正正就是以塔爾頓為藍本。
在2006年以廢除奴隸貿易為題材的電影《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入面,塔爾頓由西亞朗·辛德斯(Ciaran Hinds)扮演。影片中的塔爾頓被描繪成為在下院反對廢奴的主要領導人物,而且是威廉·威伯福斯的主要對手。

伯納斯特·塔爾頓部份著作

  • Campaigns of 1780 and 1781 in the Southern Provinces of North America, London : T. Cadell, 1787. 網上版本
(《1780年及1781年北美南部地區戰役》,倫敦:T·卡戴爾,1787年。)
  • Reply to Colonel de Charmilly, London : Ebers, 1810.
(《給查米利上校的回覆》,倫敦:伊巴斯,1810年。)
  • Substance of a Speech intended to have been delivered on the Vote of Credit Bill, London, 1810.
(《原訂就信貸草案投票一事致辭的擬稿扼要》,倫敦,1810年。)
  • Substance of a Speech in a Committee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on the Army Estimates, London, 1811.
(《於下議院某委員會就軍隊預算一事的致辭扼要》,倫敦,1811年。)

伯納斯特·塔爾頓榮譽

伯納斯特·塔爾頓頭銜

  • 伯納斯特·塔爾頓,Esq(1754年8月21日-1775年4月20日)
  • 騎兵旗手伯納斯特·塔爾頓(1775年4月20日-1778年1月)
  • 陸軍上尉伯納斯特·塔爾頓(1778年1月-1778年7月)
  • 軍團中校伯納斯特·塔爾頓(1778年7月-1781年6月15日)
  • 陸軍中校伯納斯特·塔爾頓(1781年6月15日-1790年6月28日)
  • 陸軍中校伯納斯特·塔爾頓,MP(1790年6月28日-1790年11月18日)
  • 陸軍上校伯納斯特·塔爾頓,MP(1790年11月18日-1794年10月3日)
  • 陸軍少將伯納斯特·塔爾頓,MP(1794年10月3日-1801年1月1日)
  • 陸軍中將伯納斯特·塔爾頓,MP(1801年1月1日-1806年11月8日)
  • 陸軍中將伯納斯特·塔爾頓(1806年11月8日-1807年5月14日)
  • 陸軍中將伯納斯特·塔爾頓,MP(1807年5月14日-1812年1月1日)
  • 陸軍將領伯納斯特·塔爾頓,MP(1812年1月1日-1812年10月16日)
  • 陸軍將領伯納斯特·塔爾頓(1812年10月16日-1818年11月16日)
  • 陸軍將領伯納斯特·塔爾頓爵士,Bt(1818年11月16日-1820年5月20日)
  • 陸軍將領伯納斯特·塔爾頓爵士,Bt,GCB(1820年5月20日-1833年1月16日)

伯納斯特·塔爾頓殊勳

  • Bt.(1818年11月16日)
  • G.C.B.(1820年5月20日)
參考資料
  • 1.    "SIR BANASTRE TARLETON (1754-1833)",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911.
  • 2.    "GEN. SIR BANASTRE TARLETON, BART.", Gentleman's Magazine v. 103, London: J. B. Nichols and Son, 1833, pp. 273 - 274.
  • 3.    "Tarleton Trivia", Banastre Tarleton and the British Legion, retrieved on 27 January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