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姜維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鎖定
姜維(202年~264年3月3日),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天水功曹姜冏之子。
姜維出身天水姜氏。諸葛亮北伐時,姜維被魏天水太守馬遵懷疑有異心,不得已投降蜀漢,被諸葛亮重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費禕遇刺後,姜維開始獨掌軍權,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互有勝負。而後蜀漢大臣大多反對姜維北伐,宦官黃皓也操弄權柄,姜維殺黃皓不成,前往沓中屯田避禍。後司馬昭五道伐蜀,姜維擺脱牽制自己的鄧艾等人,退守劍閣,阻擋住鍾會大軍,但鄧艾卻從陰平偷襲成都,劉禪投降後,命令姜維向魏軍投降。姜維投降後,打算利用魏將鍾會反抗司馬昭的機會以恢復漢室,但最終無力迴天,姜、鍾二人皆被魏軍所殺。 [29] 
全    名
姜維
別    名
姜伯約
伯約
所處時代
三國
出生地
天水冀縣
出生日期
202年
逝世日期
264年3月3日
主要成就
洮西大破王經,據守劍閣阻擋住鍾會大軍
主要作品
《蒲元別傳》
官    職
大將軍
爵    位
當陽亭侯,平襄侯
追    封
開明王(西魏)
陣    營
蜀漢
家    世
天水姜氏

姜維人物生平

姜維早期經歷

姜維幼年喪父,與寡母一起生活,喜好鄭玄的經學。他出仕任本郡上計掾,州里徵召他為州從事。姜維的父親姜冏曾是郡功曹,逢羌、戎叛亂,姜冏挺身護衞郡守,死在戰場,故此姜維受賜官為中郎,參本郡軍事。 [2] 魏略》記載:天水郡打算表姜維為將。姜維家是郡中衣冠,不願為將,郡中便表拜他為郎中。 [83] 
建興六年(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軍出祁山,當時姜維和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從天水太守馬遵在各地巡查,馬遵得知蜀漢大軍到來,各縣都響應蜀軍,懷疑姜維等人異心,於是扔下姜維等人,連夜逃往上邽。姜維等人追之不及,到上邽時城門已閉,於是共同前往冀縣,而冀縣也不放姜維入城,姜維等人不得已,投降諸葛亮。馬謖兵敗街亭,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回蜀,導致姜維與母親分開。 [3] 
《魏略》則記載:馬遵帶着姜維及諸官屬跟隨雍州刺史郭淮西到洛門巡查。郭淮聽聞諸葛亮軍已到祁山,對馬遵説:“這是要出大事了!”於是回到上邽。馬遵心想治所冀縣在西邊,又擔心吏民作亂,於是跟隨郭淮而去。當時姜維對馬遵説:“明府應當回冀縣。”馬遵對姜維等人説:“你們這些人不能信任,都是賊。”姜維無可奈何,而家在冀縣,就與郡吏上官子脩等人回去。冀縣吏民見到姜維等人大喜,就讓他們去見諸葛亮。兩人不得已,只得一同去見諸葛亮。諸葛亮大悦,但還沒來得及迎接冀縣人,前鋒已被張郃擊破,便帶着姜維等人撤退。姜維不得還,便入蜀。曹魏諸軍攻破冀縣,擒獲姜維的母親及妻小,但以姜維本無去意,因此不傷害其家屬,而把他們帶到保官 [49] 
此後,諸葛亮闢姜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這一年,諸葛亮還曾給張裔蔣琬寫信稱:“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察他的才略,李邵馬良等人也不如他。此人,是涼州上士。”又稱:“應該先讓他訓練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對軍事很有領悟力,他既有膽色義氣,又深懂兵法的意理。此人心存漢室,而才氣過人,等到軍事訓練完畢,再讓他覲見主上。” [4] 
建興八年(230年),姜維遷為護軍、徵西將軍 [44] 
建興九年(231年),姜維與諸葛亮等共上書請罷黜李平。(公文中姜維為“行護軍、徵南將軍”,與本傳不同) [84] 
建興十二年(234年),姜維跟隨諸葛亮北伐。當時魏將司馬懿向朝廷請求出戰,曹魏令衞尉辛毗持節前去勸阻。姜維得知後,對諸葛亮説:“辛佐治持節而到,敵軍不會再出戰了。” [85] 
同年秋,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遺命姜維次於魏延斷後,但魏延不願意聽從楊儀調遣,率軍從別道率先撤退。司馬懿追擊,姜維令楊儀反旗鳴鼓,做出反攻魏軍之勢,司馬懿便引軍撤退,不敢進逼。回到成都後,姜維被任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封平襄侯。 [5]  [45-46] 

姜維連結羌胡

姜維半身像 姜維半身像 [6]
延熙元年(238年),姜維隨大將軍蔣琬駐軍漢中。次年,蔣琬為大司馬,以姜維為營司馬,率領偏軍多次西入羌中作戰。 [7]  [47]  後來,姜維曾率領偏師經過汶山郡,前去看望廖立,並稱贊廖立意氣不減當年,言談自若。 [41] 
延熙三年(240年),姜維率軍攻打隴西,魏將郭淮進軍羌中 [43]  ,姜維退軍。 [8] 
延熙五年(242年)正月,姜維督偏軍從漢中返回,屯於涪縣。 [48] 
當初,大司馬蔣琬以為諸葛亮時期多次入秦川不能成功,便提議順漢、沔東下攻打魏興、上庸。羣臣多認為不可行,朝廷令尚書令費禕和中監軍姜維前去勸阻。延熙六年(243年),蔣琬又上書“效法過去偏軍入羌,應該以姜維為涼州刺史。若姜維出征,自己當率軍後繼”。 [51-52]  同年,姜維遷升為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 [9] 
延熙十年(247年),姜維遷升為衞將軍,與大將軍費禕錄尚書事。同年,汶山郡平康縣的夷族起事,姜維率兵討平。不久,雍州、涼州等地區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維率兵出隴右接應,與魏雍州刺史郭淮、討蜀護軍夏侯霸戰於洮西,胡族首領白虎文治無戴等率部降蜀,姜維將其遷至蜀境。 [11] 
注:《華陽國志》記載延熙九年(246年)姜維升為衞將軍,與費禕共錄尚書事。又出兵隴西,擊敗魏將郭淮、夏侯霸 [10]  《三國志·郭淮傳》則記載姜維在魏正始九年(248年)迎接治無戴。 [90]  均與《三國志·姜維傳》記載不同。 [11] 
延熙十二年(249年),蜀漢朝廷使姜維假節。 [12]  同年秋,姜維出兵攻雍州,依麴山築二城,令牙門將句安李韶等駐守,又聚羌胡質任等進逼諸郡。魏徵西將軍郭淮用雍州刺史陳泰之計,讓陳泰率領討蜀護軍徐質、南安太守鄧艾等進兵圍困麴城,切斷運糧的道路及城外水源,城裏的蜀軍將士日漸困頓。姜維率軍救援麴城,出牛頭山,陳泰堅守不戰,並請郭淮前往牛頭山截斷姜維歸路。郭淮率諸軍到達洮水,姜維得知魏軍前來,立即引軍退還。句安等人孤立無援,只得投降曹魏。 [81-82] 
姜維退兵後,郭淮採納鄧艾的建議,派他屯駐白水北。不久,姜維派廖化自白水南結營,與鄧艾相持,並率兵襲擊洮城,但鄧艾預料到了姜維的行動,搶先一步佔據城池,魏軍得以不敗。 [88] 
延熙十三年(250年),姜維率軍出西平,不克而回。 [53] 
姜維自以為熟知西方風俗,文武雙全,所以想拉攏羌、胡為蜀漢所用,這樣就可以控制隴西,每當姜維想興兵前往,卻遭費禕制裁,使姜維率領的軍隊不超過萬人。 [12] 

姜維主持北伐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費禕被魏國降將西平人郭修刺殺身亡。 [29]  [54]  同年,東吳大臣諸葛恪打算趁東興大捷發動北伐,他派司馬李衡來到蜀漢,勸説姜維一同出兵,姜維答應。 [92] 
夏季,姜維率領數萬人出石營,圍攻南安、狄道,魏權臣司馬師虞松之計,令郭淮及雍州刺史陳泰率關中之眾救援,陳泰行軍至洛門時,姜維聞郭淮進兵,而軍糧已將耗盡,於是退屯隴西界。 [13]  [94-95] 
延熙十七年(254年)春正月,姜維回到成都。蜀漢朝廷加姜維督內外軍事。魏守狄道長李簡密書請降。夏六月,姜維率蕩寇將軍張嶷等憑着李簡贈送的物資出兵隴西。到狄道時,李簡率吏民出城迎接。張嶷與魏將徐質交戰,臨陣戰死,而魏軍也死傷過倍。姜維進圍襄武,與徐質交鋒,斬首破敵,魏軍敗退。姜維乘勝追擊,先後攻破河關、狄道、臨洮等地,將三縣的百姓帶到綿竹和繁縣居住。 [14]  [55-56]  [96] 
延熙十八年(255年)春,衞將軍姜維回到成都,又再次商議出征,張翼在朝廷上與姜維爭辯,認為國小不宜黷武,姜維不從。夏,姜維率領車騎將軍夏侯霸、鎮南大將軍張翼等諸軍出狄道,於洮西大破魏國雍州刺史王經。魏軍數萬人戰死,王經退保狄道城。姜維進兵,圍攻狄道城。魏國派徵西將軍陳泰前來解圍。姜維設伏不成,退軍駐紮鍾題。 [15-17]  [50] 
延熙十九年(256年)春,姜維被遷升為大將軍。姜維整頓兵馬,出兵天水,並與鎮西大將軍胡濟兩路出兵,約定在上邽會合。秋八月(一作七月),姜維到上邽,胡濟失約不至,導致姜維在段谷被魏將鄧艾擊敗,死傷甚多,百姓因此埋怨姜維,而隴西也躁動不安。冬,姜維回到成都,請求自貶,於是朝廷以姜維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 [18]  [57]  [89] 
延熙二十年(257年),魏徵東大將軍諸葛誕在淮南舉兵反抗司馬氏,曹魏調動關中兵馬東征。姜維打算趁虛向秦川,又率領數萬人出駱谷。當時長城儲存的穀物多而守兵少,聽聞姜維到來,都感到害怕。魏大將司馬望與鄧艾據守長城,姜維駐軍於芒水,依山紮營。司馬望、鄧艾傍依渭水加固防禦設施,姜維多次下書挑戰,司馬望鄧艾都不迴應。 [58]  [79] 
景耀元年(258年),姜維聽聞諸葛誕兵敗身死後,返回成都,劉禪恢復姜維大將軍的職位。 [19]  射聲校尉楊戲之前跟隨姜維出征,因不服姜維,在酒後多有傲慢之辭,姜維意不能堪。回軍後,有司承旨奏免楊戲。 [78] 
宦官黃皓與尚書令陳祗互相表裏,在這一年開始干涉朝政。姜維雖然位在陳祗之上,但常出征在外,很少過問朝政,因此在朝中的權力不如陳祗。當時連年動兵,百姓疲弊,中散大夫譙周與陳祗論其利害,寫下了《仇國論》。 [59-60]  [76]  [77] 
姜維認為漢中的防守策略不能獲得大的戰果,於是改為“斂兵聚谷”策略,令胡濟退往漢壽,王含守樂城,蔣斌守漢城,又在西安、建威、武衞、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立圍。 [23]  [76] 
景耀五年(262年),姜維厭惡黃皓專擅,向劉禪請求將他處死,劉禪不肯,對姜維説:“黃皓,不過是個趨走小臣,你又何必介意呢?”姜維多年出征,功績不立,見黃皓枝附葉著,懼於失言,於是遜辭而出。劉禪讓黃皓向姜維道歉,姜維趁機請求去沓中種麥。同年秋,姜維率軍出漢、侯和。十月,姜維在侯和被鄧艾擊敗,退駐沓中。黃皓想廢掉姜維而培植右大將軍閻宇,姜維也擔心黃皓會害自己,不敢再回成都。 [20]  [61-62] 
孫盛《異同記》記載:諸葛瞻董厥等人以姜維好戰無功,國內疲弊,宜表劉禪,召還為益州刺史,奪其兵權;蜀長老猶有諸葛瞻表以閻宇代姜維故事。 [80] 

姜維以身殉國

景耀六年(263年),姜維聽聞鍾會治兵關中,上表劉禪,請求派遣張翼、廖化分別駐守陽安關口、陰平橋頭防患於未然。但黃皓聽信鬼神,告訴劉禪敵軍不會到來,而蜀漢羣臣也不知道此事。魏軍五路伐蜀,等到鍾會將向駱谷,鄧艾將入沓中時,劉禪才派廖化支援沓中,張翼與董厥支援陽安關口。廖化到陰平時,聽聞魏將諸葛緒向建威,因此停留觀察其動向。 [21] 
鍾會圍攻漢、樂二城,又另派軍進攻陽安關口,蜀將蔣舒開城投降,傅僉格鬥至死。鍾會見關口已經攻下,於是長驅直入。鄧艾令王頎牽弘楊欣進兵攻擊姜維,姜維得知鍾會入漢中,引軍退還,楊欣等人追擊到強川口,大戰,姜維敗走,退往陰平。當時諸葛緒的雍州軍阻路,姜維從孔函谷入北道,欲出其後,諸葛緒便令軍隊退後三十里。姜維得知後,引軍迅速通過橋頭。諸葛緒連忙率軍阻截,但已追不上姜維軍。姜維到陰平和廖化會合,打算召集部隊救援關城,結果得知關城已破,只得放棄陰平,退往白水,又與張翼、董厥會合,眾人退保劍閣。 [21]  [64]  [91] 
鍾會寫信給姜維説:“公侯您文武全才,懷有超世謀略,功揚巴、漢,聲播華夏,遠近莫不歸服您的大名。每每思念過去,我們同朝共沐大魏教化,吳季札、鄭子產的友誼,可用來譬喻我們之間的關係。”姜維不作迴應,分列營陣,嚴守險要。鍾會進攻,卻屢次被姜維擊退。於是,鍾會與諸將商議,準備撤還。 [21] 
天水姜維紀念堂中的姜維像 天水姜維紀念堂中的姜維像
此時,鄧艾由景谷道偷渡,進兵至綿竹,斬殺諸葛瞻。鄧艾進軍成都,劉禪開城出降,並遣蔣顯帶着敕令讓姜維投降。姜維初聞諸葛瞻兵敗,聽説劉禪打算固守成都,又聽説打算東入吳國,又聽説打算南入建寧,於是與張翼、廖化、董厥等率眾入巴中,由廣漢、郪道以審虛實。鍾會進軍涪縣,遣夏侯鹹胡烈田續龐會等人分路追擊姜維。 [22]  [63]  [73]  [74-75] 
姜維到郪縣,得到劉禪的敕令,於是令兵士投戈卸甲,將自己的符節交給胡烈,從東道向鍾會投降。軍中的將士都拔起刀劍揮砍石頭髮泄心頭的憤怒。 [22]  [73] 
姜維投降鍾會後,鍾會問:“為何來得這麼遲?”姜維説:“今日能來已經算是很快了。”鍾會非常看重姜維,暫時還給他印號節蓋,與他“出則同車,坐則同席”,又對長史杜預説:“以姜伯約比中土名士,就算是公休(諸葛誕)、太初(夏侯玄)也比不上他。” [1] 
魏鹹熙元年(264年)正月一日,鄧艾遭鍾會陷害,被曹魏下令以檻車押回洛陽。 [66]  此時鐘會自認為功名蓋世,不可再為人下,於是謀反。姜維發覺鍾會的異心,認為可以趁機復興蜀漢,就對鍾會説:“聽聞您自淮南平叛以來,算無遺策,晉道克昌,都是您的功勞。如今又平定蜀地,威德振世,百姓拜服您的高功,君主敬畏您的謀略,您難道想如此安然歸去嗎?韓信在戰亂時也不願背棄漢朝,卻在太平時遭受猜疑;文種不從范蠡歸隱於五湖,最終伏劍妄死,這些豈是昏君愚臣的情況?而是利害導致的。現在您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效法陶朱公泛舟絕跡於江湖,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嶺,而從赤松子雲遊呢?”鍾會説:“您説得太過高遠,我做不到,況且如今的形勢,或許不是隻能歸隱。”姜維説:“其他的則憑您的智力足夠算到,不煩老夫了。”兩人情好歡甚。 [65]  [68] 
十五日,鍾會帶着姜維等人到成都。十六日,鍾會請護軍、郡守、牙門騎督以上及原蜀漢官員在蜀漢朝堂為皇太后(明元皇后)發喪,又假造太后遺詔,令他們一同起兵廢司馬昭,並把不從的人關到益州諸曹屋中。姜維請鍾會誅殺北方來的諸將,打算等到他們死後再殺鍾會,盡坑魏兵,復興蜀漢,於是暗中寫信給劉禪説:“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鍾會自稱益州牧作亂,決定讓姜維統領五萬人作為前鋒出斜谷,自己統率大軍隨其後。等到了長安,令騎兵從陸道,步兵從水道順流浮渭入河,認為五日可到孟津,到時與騎兵會合洛陽,天下可一舉而定。 [1]  [65]  [67-68]  [93] 
十八日(3月3日),南安太守胡烈等人的士兵在成都發動兵變。鍾會大驚,對姜維説:“兵士前來,似乎是想作亂,這該如何是好?”姜維説:“只有與他們一戰。”於是率鍾會的親信出戰,手殺五、六人。魏軍擊殺姜維,之後爭向前斬殺鍾會。 [69] 
成都之亂,姜維的妻兒及原蜀漢太子劉璿、官員張翼蔣斌蔣顯衞繼等都被魏兵殺害。魏兵放縱抄掠,經過幾日才得安定。之後,鄧艾父子也被衞瓘指使田續殺死。 [1]  [42]  [70-72] 

姜維個人作品

《全三國文》載姜維作《報母書》、《建議殄敵》、《議諡趙雲》、《表後主》、《密書通後主》、《蒲元傳》。 [87] 

姜維主要成就

姜維軍事成就

白描姜伯約九伐中原 白描姜伯約九伐中原
當初劉備為漢中王,留魏延鎮守漢中,在各個圍戍內留重兵以抵抗外敵,如果敵人來犯漢中,可以將敵人擋在關外,無法進入漢中,興勢之戰,王平抵抗曹爽的進攻,就是用的這個方式。但是姜維認為,這個方法雖然符合《周易》“重門”的意思,可以抵禦的住敵人,卻無法獲得大的戰果。不如放敵軍入陽平關,而蜀軍退守漢、樂二城,重要關口都留重兵把守,再派出一支軍隊打游擊,專門攻打敵軍的薄弱環節。這樣一來,可以拉長敵軍的補給線,又無法就地得到糧草的補充,長久下去,敵軍疲弊,退還的時候,諸城守兵與打游擊的軍隊,一起趁機進攻,這樣就能將敵軍悉數殲滅。於是令漢中都督胡濟守漢壽,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又於西安、建威、武衞、石門、武城、建昌、臨遠都立圍守,以備強敵。 [23] 
景耀六年(263年),鍾會伐蜀,率領大軍圍住漢、樂二城,久攻不下。鍾會無奈,寫信給駐守在漢城的蔣琬之子蔣斌,勸其投降,但遭到拒絕。 [24]  而此時關口守將蔣舒獻關投降,傅僉戰死。鍾會於是隻留輕軍圍漢城,自率大軍長驅直入。 [25]  姜維的軍事佈置因為朝廷用人不當而導致失敗(蔣舒本為武興督,因為在職期間沒什麼表現,所以被派往關口助關中都督傅僉守關 [26]  )。

姜維文學才能

《魏晉文學史》中説姜維在文學上有着獨特的才能,在漢魏晉的文學史上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作品如《蒲元別傳》等。 [27] 

姜維人物評價

姜維畫像
姜維畫像(19張)
諸葛亮:①“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②“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 [86] 
曹奐:①“蜀,蕞爾小國,土狹民寡,而姜維虐用其眾,曾無廢志。”②“蜀所恃賴,唯維而已。” [106] 
鍾會:①“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札、鄭喬,能喻斯好。”②“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諸葛誕)、太初(夏侯玄)不能勝也。” [86] 
鄧艾:“姜維,自一時雄兒也。然與某相值,故窮耳。” [28] 
廖化:“‘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後’,之事也。” [107] 
郤正:“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羣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鹹以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復料擿,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如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86] 
郭頒:“時蜀官屬皆天下英俊,無出維右。” [86] 
陳壽:“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 [29] 
幹寶:“姜維為蜀相,國亡主辱弗之死,而死於鍾會之亂,惜哉。非死之難,處死之難也。是以古之烈士,見危授命,投節如歸,非不愛死也,固知命之不長而懼不得其所也。” [86] 
左思:“庭扣鐘磬,堂撫琴瑟。匪葛匪姜,疇能是恤。”
常璩:“姜維才非亮匹,志繼洪軌,民嫌其勞,家國亦喪矣。” [108] 
傅玄:①“維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不修布衣之業。”②“姜維欲速立其功,勇而無決也。”
京劇中的姜維 京劇中的姜維
孫盛:①“異哉郤氏之論也。夫士雖百行,操業萬殊,至於忠孝義節,百行之冠冕也。姜維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違君徇利,不可謂忠;捐親苟免,不可謂孝;害加舊邦,不可謂義;敗不死難,不可謂節;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禦侮之任而致敵喪守,於夫智勇,莫可雲也:凡斯六者,維無一焉。實有魏之逋臣,亡國之亂相,而云人之儀表,斯亦惑矣。縱維好書而微自藻潔,豈異夫盜者分財之義,而程、鄭降階之善也。”②“盛以為古人云,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將至,其姜維之謂乎。鄧艾之入江油,士眾鮮少,維進不能奮節綿竹之下,退不能總帥五將,擁衞蜀主,思後圖之計,而乃反覆於逆順之間,希違情於難冀之會,以衰弱之國,而屢觀兵於三秦,已滅之邦,冀理外之奇舉,不亦暗哉。” [86] 
裴松之:①“盛之譏維,又為不當。於時鍾會大眾既造劍閣,維與諸將列營守險,會不得進,已議還計,全蜀之功,幾乎立矣。但鄧艾詭道傍入,出於其後,諸葛瞻既敗,成都自潰。維若回軍救內,則會乘其背。當時之勢,焉得兩濟。而責維不能奮節綿竹,擁衞蜀主,非其理也。會欲盡坑魏將以舉大事,授維重兵,使為前驅。若令魏將皆死,兵事在維手,殺會復蜀,不為難矣。夫功成理外,然後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謂不然。設使田單之計,邂逅不會,復可謂之愚闇哉。”②“郤正此論,取其可稱,不謂維始終行事皆可準則也。所云‘一時儀表’,止在好學與儉素耳。本傳及魏略皆雲維本無叛心,以急逼歸蜀。盛相譏貶,惟可責其背母。餘既過苦,又非所以難郄正也。” [86]  ③“亮有吞魏之志久矣,不始於此眾人方知也,且於時師出無成,傷缺而反者眾,三郡歸降而不能有。姜維,天水之匹夫耳,獲之則於魏何損。” [109] 
範縝:“比干之心,七竅列角;伯約之膽,其大若拳,此心器之殊也。是知聖人定分,每絕常區,非惟道革羣生,乃亦形超萬有。”
陳普:①“國小民勞事已非,城狐不斬愈危機。卻屯已可擒鍾會,鄧艾無翎獨解飛。”②“無德那堪力不任,重關如掌寇戎深。幽冥不繫梟鍾會,猶有區區一片心。”
胡三省:①“維之智固足以玩弄鍾會於股掌之上,迫於時、制於命,奈之何哉。“②“姜維之心,始終為漢,千載之下,炳炳如丹,陳壽、孫盛、幹寶之譏貶皆非也。“ [105]  ③“屢敗而不止,為亡蜀張本。”
羅貫中:“天水誇英俊,涼州產異才。系從尚父出,術奉武侯來。大膽應無懼,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漢將有餘哀。” [30] 
劍門關平襄侯祠
劍門關平襄侯祠(13張)
李贄:“又一孔明。”
黃宗羲:“主上以忠臣之後仗我,我所以棲棲不忍去也;今方寸亂矣,吾不能為姜伯約矣。”
王鳴盛:①“姜維志在復蜀,不成被殺,其赤心則千載如生。維之於蜀,猶張世傑、陸秀夫之於宋耳。”②“但譏其玩眾黷旅,以致隕斃,壽豈不知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蔡東藩:“姜維才不逮諸葛,而欲與魏爭勝,連歲出師,致民勞苦,不可謂非失計。然如後主之昏愚,親小人,遠賢臣,就使維不伐魏,蜀亦寧能久存乎。況維聞魏人窺蜀,即表請遣將守險,而為一黃皓所誤,卒至魏兵三路,長驅直入;是咎在黃皓,於維無尤也。劍閣守險,鍾會屢攻不克,而鄧艾從陰平進兵,直趨涪城,諸葛瞻不依黃崇之議,讓敵深入,猝至戰死,是咎在諸葛瞻,於維亦無尤也。成都雖危,尚堪背城借一,後主寧從譙周,不從北地王諶,面縛出降,坐喪蜀土,是咎在後主,於維更無尤也。至大勢已去,維尚詐降鍾會,意圖規復,乃不幸失敗,一死謝國,維之報主,至矣盡矣。天不祚蜀,何維之足尤乎。” [31] 

姜維軼事典故

姜維議諡趙雲

姜維畫像 姜維畫像 [32]
景耀三年(260年)冬天,劉禪下令對已故開國功臣進行追諡,先後追封關羽為壯穆侯,張飛為桓侯,馬超為威侯,黃忠為剛侯,龐統為靖侯。劉禪下詔説:“趙雲當初跟隨先帝,立下了不少功績,多次救我於危難之中,你們商議一下趙雲的諡號。”大將軍姜維等人商議後認為:趙雲當初跟隨先帝南征北戰,戰功顯著;遵行國家的規章制度,應該表彰他的功勞;當陽長坂坡之戰所表現出來的情誼,能夠削金斷石;趙雲忠誠保衞主上,君主念其功勞大加賞賜;趙雲以禮厚待下屬,部下為其效命不計較生死;戰死的將士因為有趙雲這樣的上司可以不朽,生者感激趙雲的恩情都情願以死來報答。按照諡法:温和、德才兼備、有愛並且有智慧稱為“順”,有職業操守,有信譽,處理事情不偏不頗稱為“平”,克敵制勝,平定禍亂稱為“平”,所以應該追諡趙雲為“順平侯”。 [33] 

姜維不在當歸

姜維投降諸葛亮的時候,恰逢馬謖兵敗街亭,諸葛亮率領大軍撤退,而姜維母親尚在冀縣,所以與母親分開。後來,姜維母親給姜維寫信,讓姜維回去,姜維回信説:“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 [34] 

姜維膽大如斗

劉禪投降鄧艾後,敕令堅守劍閣的姜維投降於鍾會。鍾會問姜維:“你為什麼來遲了?”姜維卻神色嚴正哭着説:“現來已經是太快了。”鍾會對此非常驚訝, [35]  非常器重姜維,讓姜維繼續統領他原來的軍隊。而姜維卻勸鍾會擁兵造反。鍾會誣陷鄧艾造反,司馬昭派人將鄧艾收押,鍾會進據成都,自稱益州牧。鍾會想讓姜維率領五萬人為先鋒討伐司馬昭,而姜維想先借鍾會之手殺盡魏將,而後再殺鍾會,復興蜀漢。 [36] 
但鍾會想要殺魏將的事情敗漏,與姜維一同被殺。魏將士對姜維的計策非常憤怒,姜維死後又剖開姜維的屍體,發現姜維的膽如斗大。 [37] 

姜維人物古蹟

姜維蘆山姜維墓

蘆山姜維墓 蘆山姜維墓
位於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龍尾山,2007年被列為四川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相傳,姜維固守邊陲,曾在蘆山築城,屯兵設防,抵禦羌人。相傳姜維在成都被曹魏亂軍殺害後,又遭“五馬分屍”剖腹取膽,但見姜維“膽如斗大”,敵軍很是懼怕。姜維的部下冒死從成都將姜維的膽搶回蘆山,葬於城東的龍尾山上。所以姜維墓又稱“膽墓”。墓冢為圓形,四周圍條石加以圍砌,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立“漢大將軍平襄侯姜諱維墓”。 [38] 

姜維平襄樓

姜維雕像 姜維雕像
平襄樓位於四川省蘆山縣蘆陽鎮南街漢姜侯祠內。祠祀三國蜀漢名將平襄侯姜維,民國時期鄉人曾在此舉行“慶壇”活動,故又名姜慶樓。初建於北宋現存建築為明正統十年(1445年)重建。為寺觀型木結構建築,樓平面呈方形,建於高0.2米台基上,樓面闊五間14.1米,進深四間10米,樓高24米,建築面積202平方米,一樓一底,三重檐歇山頂,樓周圍有迴廊,斗拱碩大,為柱高的四分之一。

姜維姜維城

劍門關姜維城 劍門關姜維城
劍門關右側的懸崖絕壁之巔,有一灌木叢林。三面石壁凌空,如刀砍斧削,只有一面有條窄路可通往大劍山。這塊叢林平地像一座天然城池,可屯兵數萬.是當年姜維居高臨下,把守劍門屯兵的“營房”。當地羣眾叫此地為“營盤嘴”,又叫“姜維城”。後來歷代兵家鎮守劍門,都在這裏安營紮寨。有城池、戰壕等遺蹟。
另,劍門關內右側半山腰有一姜維洞,關外的牛頭山上有一姜維井,關內的營盤嘴有姜維苗,以及姜維墓、姜公橋等等。

姜維故道石刻

樸頭山石刻題記 樸頭山石刻題記
相傳為三國時蜀將姜維進兵所開,蜀漢延熙六年汶山平康蠻夷造反夷反,姜維率兵前往討伐。姜維入平康(今黑水縣境內)沿雜谷河而上,越樸頭山由舊時理番縣入黑水大道馬場溝而入平康。樸頭山姜維故道山崖旁有隋開皇九年會州刺史姜項達重治舊道的《通道記》碑文一通,《通道記》記載自三國姜維開鑿樸頭山棧道以來,因年久道路荒廢,會州刺史派人重治舊道事。 [39] 

姜維家族成員

關係
姓名
備註
父親
姜冏
曾任郡功曹,在平定胡亂時陣亡。
柳氏 [40] 
---
後裔
姜寶誼
唐高祖李淵將領,右武衞大將軍。與宋金剛作戰被俘不屈死,追贈左衞大將軍。
姜恪
寶誼子,唐高宗時以戰功官至左相

姜維史料記載

《三國志·卷四十四·蜀書十四·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 [86] 

姜維藝術形象

姜維文學形象

小説《三國演義》中,姜維初登場於92回。自幼博覽羣書,兵法武藝,無所不通。事母至孝,為郡人尊敬。 [97]  諸葛亮首次北伐,姜維助天水太守馬遵先後擊退趙雲、諸葛亮軍。後來夏侯楙、馬遵中蜀漢軍之計,誤以為姜維投降,閉門不納,姜維被迫降蜀。姜維投降諸葛亮後,隨即獻計幫助諸葛亮奪取天水、上邽。 [98]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時,姜維獻詐降之計擊破魏軍,逼得魏將費耀自殺。 [99]  諸葛亮臨終前,將平生所學傳授給了姜維。 [100]  蜀漢後期,姜維前後九次北伐,期間圍困司馬昭於鐵籠山,射殺魏將郭淮; [101]  與鄧艾互有勝負。後因黃皓扶持閻宇,被迫回師,在勸殺黃皓無果後屯田沓中。 [102]  劉禪投降後,姜維為復興蜀漢,假降鍾會,並助其對付鄧艾。 [103]  後魏軍得知鍾會謀反,起兵殺死鍾會。姜維拔劍力戰,心疼轉加,仰天説道:“吾計不成,乃天命也!”隨即自刎而死,時年五十九歲。魏軍為了報復,剖開姜維腹部,見其膽大如雞卵。 [104] 

姜維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圖片
1985
電視劇
諸葛亮
何玉海
1985
電視劇
諸葛亮
李嘉豪
1994
電視劇
1996
電影
王曉東
2006
電視劇
2010
電視劇
三國
2017
電視劇
參考資料
  • 1.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幹寶晉紀雲:會謂維曰;"來何遲也?"維正色流涕曰:"今日見此為速矣!"會甚奇之。】會厚待維等,皆權還其印號節蓋。會與維出則同轝,坐則同席,謂長史杜預曰:“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會既構鄧艾,艾檻車徵,因將維等詣成都,自稱益州牧以叛。欲授維兵五萬人,使為前驅。魏將士憤怒,殺會及維,維妻子皆伏誅。
  • 2.    《三國志·姜維傳》:姜維字伯約,天水冀人也。少孤,與母居。好鄭氏學。仕郡上計掾,州闢為從事。以父冏昔為郡功曹,值羌、戎叛亂,身衞郡將,沒於戰場,賜維官中郎,參本郡軍事。
  • 3.    《三國志·姜維傳》:建興六年,丞相諸葛亮軍向祁山,時天水太守適出案行,維及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從行。太守聞蜀軍垂至,而諸縣響應,疑維等皆有異心,於是夜亡保上邽。維等覺太守去,追遲,至城門,城門已閉,不納。維等相率還冀,冀亦不入維。維等乃俱詣諸葛亮。會馬謖敗於街亭,亮拔將西縣千餘家及維等還,故維遂與母相失。
  • 4.    《三國志·姜維傳》:亮闢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時年二十七。亮與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書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又曰:“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後遷中監軍徵西將軍。
  • 5.    《三國志·姜維傳》:十二年,亮卒,維還成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統諸軍,進封平襄侯。
  • 6.    姜維半身像  .歷代名人圖[引用日期2014-04-01]
  • 7.    《三國志·姜維傳》:延熙元年,隨大將軍蔣琬住漢中。琬既遷大司馬,以維為司馬,數率偏軍西入。
  • 8.    《三國志·郭淮傳》:正始元年,蜀將羌維出隴西。淮遂進軍,追至強中,維退,
  • 9.    《三國志·姜維傳》:六年,遷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
  • 10.    《華陽國志 卷七》:九年……冬,十有一月,大司馬琬卒,諡曰恭侯。尚書令董允亦卒。超遷蜀郡太守南陽呂乂為尚書令,進姜維為衞將軍,與大將軍禕並錄尚書事。維出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戰,克之。
  • 11.    《三國志·姜維傳》:十年,遷衞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是歲,汶山平康夷反,維率眾討定之。又出隴西、南安、金城界,與魏大將軍郭淮、夏侯霸等戰於洮西。胡王治無戴等舉部落降,維將還安處之。
  • 12.    《三國志·姜維傳》:十二年,假維節,復出西平,不克而還。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
  • 13.    《三國志·姜維傳》:十六年春,禕卒。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圍南安,魏雍州刺史陳泰解圍至洛門,維糧盡退還。
  • 14.    《三國志·姜維傳》:明年,加督中外軍事。復出隴西,守狄道長李簡舉城降。進圍襄武,與魏將徐質交鋒,斬首破敵,魏軍敗退。維乘勝多所降下,拔(河間)〔河關〕、狄道、臨洮三縣民還。
  • 15.    《三國志·姜維傳》:十八年,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經退保狄道城,維圍之。魏徵西將軍陳泰進兵解圍,維卻住鍾題。
  • 16.    《三國志·後主傳》:十八年春,姜維還成都。夏,復率諸軍出狄道,與魏雍州刺史王經戰於洮西,大破之。經退保狄道城,維卻住鍾題。
  • 17.    《華陽國志·卷七》:十八年春,衞將軍維複議出征,徵西大將軍張翼廷爭,以國小不宜黷武,維不聽。夏,率車騎將軍夏侯霸及翼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數萬。
  • 18.    《三國志·姜維傳》:十九年春,就遷維為大將軍。更整勒戎馬,與鎮西大將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誓不至,故維為魏大將鄧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離,死者甚眾。眾庶由是怨讟,而隴已西亦騷動不寧,維謝過引負,求自貶削。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
  • 19.    《三國志·姜維傳》:景耀元年,維聞誕破敗,乃還成都。復拜大將軍。
  • 20.    《三國志·姜維傳》:五年,維率眾出漢、侯和,為鄧艾所破,還住沓中。維本羈旅託國,累年攻戰,功績不立,而宦官黃皓等弄權於內,右大將軍閻宇與皓協比,而皓陰欲廢維樹宇。維亦疑之。故自危懼,不復還成都。
  • 21.    《三國志·姜維傳》:六年,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啓後主寢其事,而羣臣不知。及鍾會將向駱谷,鄧艾將入沓中,然後乃遣右車騎廖化詣沓中為維援,左車騎張翼、輔國大將軍董厥等詣陽安關口以為諸圍外助。比至陰平,聞魏將諸葛緒向建威,故住待之。月餘,維為鄧艾所摧,還住陰平。鍾會攻圍漢、樂二城,遣別將進攻關口,蔣舒開城出降,傅僉格鬥而死。會攻樂城,不能克,聞關口已下,長驅而前。翼、厥甫至漢壽,維、化亦舍陰平而退,適與翼、厥合,皆退保劍閣以拒會。會與維書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札、鄭喬,能喻斯好。”維不答書,列營守險。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
  • 22.    《三國志·姜維傳》:而鄧艾自陰平由景谷道傍入,遂破諸葛瞻於綿竹。後主請降於艾,艾前據成都。維等初聞瞻破,或聞後主欲固守成都,或聞欲東入吳,或聞欲南入建寧,於是引軍由廣漢、郪道以審虛實。尋被後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詣會於涪軍前,將士鹹怒,拔刀砍石。
  • 23.    《三國志·姜維傳》: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維建議,以為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禦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且重關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遊軍並進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遊軍併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於是令督漢中胡濟卻住漢壽,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又於西安、建威、武衞、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皆立圍守。
  • 24.    《三國志·蔣琬傳》:魏大將軍鍾會至漢城,與斌書曰:“巴蜀賢智文武之士多矣。至於足下、諸葛思遠,譬諸草木,吾氣類也。桑梓之敬,古今所敦。西到,欲奉瞻尊大君公侯墓,當灑掃墳塋,奉祠致敬。原告其所在!”斌答書曰:“知惟臭味意眷之隆,雅託通流,未拒來謂也。亡考昔遭疾疢,亡於涪縣,卜雲其吉,遂安厝之。知君西邁,乃欲屈駕脩敬墳墓。視予猶父,顏子之仁也,聞命感愴,以增情思。”會得斌書報,嘉嘆意義。
  • 25.    《三國志·姜維傳》:鍾會攻圍漢、樂二城,遣別將進攻關口,蔣舒開城出降,傅僉格鬥而死。會攻樂城,不能克,聞關口已下,長驅而前。
  • 26.    《蜀記》:蔣舒為武興督,在事無稱。蜀命人代之,因留舒助漢中守。舒恨,故開城出降。
  • 27.    《魏晉文學史》:如姜維《蒲元別傳》,上承劉向,下啓魏晉,於志人小説領域別開生面。
  • 28.    三國志 魏書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22]
  • 29.    三國志 蜀書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22]
  • 30.    第一百一十九回  假投降巧計成虛話 再受禪依樣畫葫蘆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1-20]
  • 31.    失蜀土漢宗絕祀 篡魏祚晉室開基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1-25]
  • 32.    姜維畫像  .歷代名人圖[引用日期2014-04-01]
  • 33.    三國志·卷三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8-06]
  • 34.    《孫盛雜記》:初,姜維詣亮,與母相失,復得母書,令求當歸。維曰:“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
  • 35.    《幹寶晉紀》:會謂維曰;“來何遲也?”維正色流涕曰:“今日見此為速矣!”會甚奇之。
  • 36.    《華陽國志》:維教會誅北來諸將,既死,徐欲殺會,盡坑魏兵,還復蜀祚。
  • 37.    《世語》:維死時見剖,膽如斗大。
  • 38.    蘆山姜維墓  .博雅旅遊網[引用日期2020-03-06]
  • 39.    《通道記》:自蜀相姜維嘗於此行,爾來三百餘年更不修理。山則松草蔓蔓,江則訟漚出岸,猿怯高拔,鳥嗟地險,公私往還,並由山上,人疲鳥乏,筋力頓盡。
  • 40.    《大唐敕修烈山四嶽天水郡姜姓古譜總世系》_:維字伯約,初仕魏中郎將,後歸蜀漢封大將軍平襄侯,夫人柳氏。
  • 41.    《三國志·廖立傳》:後監軍姜維率偏軍經汶山,詣立,稱立意氣不衰,言論自若。
  • 42.    常璩:《華陽國志》卷七:明年春正月,會構艾,檻車見徵。會圖異計,奇維雄勇,還其節蓋本兵,謂長史杜預曰:“姜伯約比中州名士,夏侯太初、諸葛公休不如也。”鄧艾亦謂蜀人曰:“姜維,雄兒也!”會、維出則同車,坐則同席。將至成都,自稱益州牧以叛。恃維為爪牙,欲遣維為前將軍伐中國。維既失策,又知會志廣,教會誅北來諸將;諸將既死,徐欲殺會,盡坑魏兵,還復蜀祚。密書通後主曰:“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魏太后崩,會命諸將發喪,因欲誅之。諸將半入,而南安太守胡烈等知其謀,燒成都東門以襲殺會及維、張翼、後主太子璿等。軍眾抄掠,數日乃定。
  • 43.    【歷史沿革】若爾蓋縣地情  .四川省情網[引用日期2022-11-30]
  • 44.    《華陽國志 卷七》:八年春,丞相亮以參軍楊儀為長史,加綏軍將軍。遷姜維護軍、徵西將軍。
  • 45.    《三國志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 46.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漢晉春秋曰:楊儀等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偪。於是儀結陳而去,入谷然後發喪。宣王之退也,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 47.    《華陽國志 卷七》:二年春三月,進大將軍琬大司馬,開府,闢治中從事犍為楊羲為東曹掾……輔漢將軍姜維領大司馬司馬,西征入羌中。
  • 48.    《三國志 卷三十三 蜀書三 後主傳第三》:五年春正月,監軍姜維督偏軍,自漢中還屯涪縣。
  • 49.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魏略曰:天水太守馬遵將維及諸官屬隨雍州刺史郭淮偶自西至洛門案行,會聞亮已到祁山,淮顧遵曰:"是欲不善!"遂驅東還上邽。遵念所治冀縣界在西偏,又恐吏民樂亂,遂亦隨淮去。時維謂遵曰:"明府當還冀。"遵謂維等曰:"卿諸人叵覆信,皆賊也。"各自行。維亦無如遵何,而家在冀,遂與郡吏上官子脩等還冀。冀中吏民見維等大喜,便推令見亮。二人不獲已,乃共詣亮。亮見,大悦。未及遣迎冀中人,會亮前鋒為張郃、費繇等所破,遂將維等卻縮。維不得還,遂入蜀。諸軍攻冀,皆得維母妻子,亦以維本無去意,故不沒其家,但系保官以延之。此語與本傳不同。】
  • 50.    《三國志 卷四十五 蜀書十五 鄧張宗楊傳第十五》:十八年,與衞將軍姜維俱還成都。維議復出軍,唯翼廷爭,以為國小民勞,不宜黷武。維不聽,將翼等行,進翼位鎮南大將軍。維至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經眾死於洮水者以萬計。翼曰:"可止矣,不宜復進,進或毀此大功。"維大怒。曰:"為蛇畫足。"維竟圍經於狄道,城不能克。自翼建異論,維心與翼不善,然常牽率同行,翼亦不得已而往。
  • 51.    《三國志 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琬以為昔諸葛亮數闚秦川,道險運艱,竟不能克,不若乘水東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漢,沔襲魏興、上庸。會舊疾連動,未時得行。而眾論鹹謂如不克捷,還路甚難,非長策也。於是遣尚書令費禕、中監軍姜維等喻指。琬承命上疏曰:"芟穢弭難,臣職是掌。自臣奉辭漢中,已經六年,臣既闇弱,加嬰疾疢,規方無成,夙夜憂慘。今魏跨帶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東西併力,首尾掎角,雖未能速得如志,且當分裂蠶食,先摧其支黨。然吳期二三,連不克果,俯仰惟艱,實忘寢食。輒與費禕等議,以涼州胡塞之要,進退有資,賊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漢如渴,又昔偏軍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長短,以為事首,宜以姜維為涼州刺史。若維徵行,銜持河右,臣當帥軍為維鎮繼。今涪水陸四通,惟急是應,若東北有虞,赴之不難。"由是琬遂還住涪。
  • 52.    《華陽國志 卷七》:大司馬琬以丞相亮數入秦川,不克,欲順沔東下徵三郡,朝臣鹹以為不可。安南將軍馬忠自建寧還朝,因至漢中宣詔旨於琬,琬亦連疾動,輟計。遷忠鎮南大將軍,封彭鄉侯。六年,大司馬琬上疏曰:“臣既闇弱,加嬰疾疹,奉辭六年,規方無成,夙夜憂慘。今魏跨帶九州,除之未易。如東西掎角,但當蠶食;然吳期二三,連不克果。輒與費禕、馬忠議,以為涼州胡塞之要,宜以姜維為涼州刺史,銜持河右。今涪水陸四通,惟急是赴,東北之便,應之不難。”冬十月,琬還鎮涪。
  • 53.    《三國志 卷三十三 蜀書三 後主傳第三》:十三年,姜維復出西平,不克而還。
  • 54.    《三國志 卷四 魏書四 三少帝紀第四》:八月,詔曰:"故中郎西平郭脩,砥節厲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將姜維寇鈔脩郡,為所執略。往歲偽大將軍費禕驅率羣眾,陰圖闚窬,道經漢壽,請會眾賓,脩於廣坐之中手刃擊禕,勇過聶政,功逾介子,可謂殺身成仁,釋生取義者矣。夫追加褒寵,所以表揚忠義;祚及後胤,所以獎勸將來。其追封脩為長樂鄉侯,食邑千户,諡曰威侯;子襲爵,加拜奉車都尉;賜銀千鉼,絹千匹,以光寵存亡,永垂來世焉。"
  • 55.    《華陽國志 卷七》:十七年,魏正元元年也。春,衞將軍維督中外軍事。大赦。夏六月,維復出隴西,魏狄道長李簡舉縣降。維圍襄武,魏大將徐質救之。維拔狄道、河關、臨洮三縣民入蜀,居於綿竹及繁。是歲,魏帝齊王廢,高貴鄉公即位。
  • 56.    《三國志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嶷至,拜蕩寇將軍,慷慨壯烈,士人鹹多貴之,然放蕩少禮,人亦以此譏焉,是歲延熙十七年也。魏狄道長李簡密書請降,衞將軍姜維率嶷等因簡之資以出隴西。既到狄道,簡悉率城中吏民出迎軍。軍前與魏將徐質交鋒,嶷臨陳隕身,然其所殺傷亦過倍。
  • 57.    《華陽國志 卷七》:十九年,魏甘露元年也。春,進衞將軍姜維為大將軍。秋八月,維復出天水,至上邽。鎮西大將軍胡濟失期不至,大為魏將鄧艾所破,死者眾。士庶由是怨維,而隴以西亦無寧歲。冬,維還,謝過引負,求自貶削,於是以維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立子瓚為新平王。大赦。
  • 58.    《華陽國志 卷七》:二十年,春,大赦。魏徵東大將軍諸葛誕以淮南叛,連吳,魏分關中兵東下。後將軍姜維復從駱谷出長城,軍芒水,與魏大將司馬望、鄧艾相持。
  • 59.    《華陽國志 卷七》:景耀元年,維以誕破,退還成都,復拜大將軍。史官言景星見,大赦,改元。宦人黃皓與尚書令陳祗相表裏,始預政,皓自黃門丞至今年為奉車都尉、中常侍。姜維雖班在祗右,權任不如,蜀人無不追思董允者。
  • 60.    《三國志 卷三十九 蜀書九 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呂乂卒,祗又以侍中守尚書令,加鎮軍將軍,大將軍姜維雖班在祗上,常率眾在外,希親朝政。祗上承主指,下接閹豎,深見信愛,權重於維。
  • 61.    《華陽國志 卷七》:五年春正月,西河王琮卒。大將軍維惡皓之恣擅,啓後主欲殺之。後主曰:“皓,趨走小臣耳。往者董允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維本羈旅自託,而功效無稱,見皓枝附葉連,懼於失言,遜辭而出。後主敕皓詣維陳謝,維説皓求沓中種麥,以避內逼。皓承白後主。秋,維出侯和,為魏將鄧艾所破,還駐沓中。皓協比閻宇,欲廢維樹宇,故維懼,不敢還。
  • 62.    《三國志 卷四 魏書四 三少帝紀第四》:冬十月,蜀大將姜維寇洮陽,鎮西將軍鄧艾拒之,破維於侯和,維遁走。
  • 63.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三十三 蜀書三 後主傳第三》:【王隱蜀記曰:艾報書雲:"王綱失道,羣英並起,龍戰虎爭,終歸真主,此蓋天命去就之道也。自古聖帝,爰逮漢、魏,受命而王者,莫不在乎中土。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以興洪業,其不由此,未有不顛覆者也。隗囂憑隴而亡,公孫述據蜀而滅,此皆前世覆車之鑑也。聖上明哲,宰相忠賢,將比隆黃軒,侔功往代。銜命來徵,思聞嘉響,果煩來使,告以德音,此非人事,豈天啓哉!昔微子歸周,實為上賓,君子豹變,義存大易,來辭謙沖,以禮輿櫬,皆前哲歸命之典也。全國為上,破國次之,自非通明智達,何以見王者之義乎!"禪又遣太常張峻、益州別駕汝超受節度,遣太僕蔣顯有命敕姜維。又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户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餘物稱此。】
  • 64.    《三國志 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艾遣天水太守王頎等直攻維營,隴西太守牽弘等邀其前,金城太守楊欣等詣甘松。維聞鍾會諸軍已入漢中,引退還。欣等追躡於強川口,大戰,維敗走。聞雍州已塞道,屯橋頭,從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後。諸葛緒聞之,卻還三十里。維入北道三十餘裏,聞緒軍卻,尋還,從橋頭過,緒趣截維,較一日不及。維遂東引,還守劍閣。
  • 65.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漢晉春秋曰:會陰懷異圖,維見而知其心,謂可構成擾亂以圖克復也,乃詭説會曰:"聞君自淮南已來,算無遺策,晉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復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謀,欲以此安歸乎!夫韓信不背漢於擾攘,以見疑於既平,大夫種不從范蠡於五湖,卒伏劍而妄死,彼豈闇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絕跡,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嶺,而從赤松遊乎?"會曰:"君言遠矣,我不能行,且為今之道,或未盡於此也。"維曰:"其他則君智力之所能,無煩於老夫矣。"由是情好歡甚。華陽國志曰:維教會誅北來諸將,既死,徐欲殺會,盡坑魏兵,還復蜀祚,密書與後主曰:"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孫盛晉陽秋曰:盛以永和初從安西將軍平蜀,見諸故老,及姜維既降之後密與劉禪表疏,説欲偽服事鍾會,因殺之以復蜀土,會事不捷,遂至泯滅,蜀人於今傷之。】
  • 66.    《三國志 卷四 魏書四 三少帝紀第四》:鹹熙元年春正月壬戌,檻車徵鄧艾。
  • 67.    《三國志 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會以五年正月十五日至,其明日,悉請護軍、郡守、牙門騎督以上及蜀之故官,為太后發喪於蜀朝堂。矯太后遺詔,使會起兵廢文王,皆班示坐上人,使下議訖,書版署置,更使所親信代領諸軍。所請羣官,悉閉著益州諸曹屋中,城門宮門皆閉,嚴兵圍守。會帳下督丘建本屬胡烈,烈薦之文王,會請以自隨,任愛之。建愍烈獨坐,啓會,使聽內一親兵出取飲食,諸牙門隨例各內一人。烈紿語親兵及疏與其子曰:"丘建密説消息,會已作大坑,白棓數千,欲悉呼外兵入,人賜白㡊,拜為散將,以次棓殺坑中。"諸牙門親兵亦鹹説此語,一夜傳相告,皆遍。或謂會:"可盡殺牙門騎督以上。"會猶豫未決。
  • 68.    《三國志 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會所憚惟艾,艾既禽而會尋至,獨統大眾,威震西土。自謂功名蓋世,不可復為人下,加猛將鋭卒皆在己手,遂謀反。欲使姜維等皆將蜀兵出斜谷,會自將大眾隨其後。既至長安,令騎士從陸道,步兵從水道順流浮渭入河,以為五日可到孟津,與騎會洛陽,一旦天下可定也。
  • 69.    《三國志 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十八日日中,烈軍兵與烈兒雷鼓出門,諸軍兵不期皆鼓譟出,曾無督促之者,而爭先赴城。時方給與姜維鎧杖,白外有匈匈聲,似失火,有頃,白兵走向城。會驚,謂維曰:"兵來似欲作惡,當云何?"維曰:"但當擊之耳。"會遣兵悉殺所閉諸牙門郡守,內人共舉機以柱門,兵斫門,不能破。斯須,門外倚梯登城,或燒城屋,蟻附亂進,矢下如雨,牙門、郡守各緣屋出,與其卒兵相得。姜維率會左右戰,手殺五六人,眾既格斬維,爭赴殺會。會時年四十,將士死者數百人。
  • 70.    《三國志 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後主既降鄧艾,斌詣會於涪,待以交友之禮。隨會至成都,為亂兵所殺。斌弟顯,為太子僕,會亦愛其才學,與斌同時死。
  • 71.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四十五 蜀書十五 鄧張宗楊傳第十五》:【益部耆舊雜記載王嗣、常播、衞繼三人,皆劉氏王蜀時人,故錄於篇……衞繼字子業,漢嘉嚴道人也……屢遷拜奉車都尉、大尚書,忠篤信厚,為眾所敬。鍾會之亂,遇害成都。】
  • 72.    《三國志 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會已死,艾本營將士追出艾檻車,迎還。瓘遣田續等討艾,遇於綿竹西,斬之。子忠與艾俱死。
  • 73.    《三國志 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艾進軍向成都,劉禪詣艾降,遣使敕維等令降於會。維至廣漢郪縣,令兵悉放器仗,送節傳於胡烈,便從東道詣會降。
  • 74.    《三國志 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艾遂至綿竹,大戰,斬諸葛瞻。維等聞瞻巳破,率其眾東入於巴。會乃進軍至涪,遣胡烈、田續、龐會等追維。
  • 75.    《三國志 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會上言曰:"賊姜維、張翼、廖化、董厥等逃死遁走,欲趣成都。臣輒遣司馬夏侯鹹、護軍胡烈等,經從劍閣,出新都、大渡截其前,參軍爰青彡、將軍句安等躡其後,參軍皇甫闓、將軍王買等從涪南出衝其腹,臣據涪縣為東西勢援。維等所統步騎四五萬人,擐甲厲兵,塞川填谷,數百里中首尾相繼,憑恃其眾,方軌而西。臣敕鹹、闓等令分兵據勢,廣張羅罔,南杜走吳之道,西塞成都之路,北絕越逸之徑,四面雲集,首尾並進,蹊路斷絕,走伏無地。臣又手書申喻,開示生路,羣寇困逼,知命窮數盡,解甲投戈,面縛委質,印綬萬數,資器山積。昔舜舞干鏚,有苗自服;牧野之師,商旅倒戈:有征無戰,帝王之盛業。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用兵之令典。陛下聖德,侔蹤前代,翼輔忠明,齊軌公旦,仁育羣生,義徵不譓,殊俗向化,無思不服,師不逾時,兵不血刃,萬里同風,九州共貫。臣輒奉宣詔命,導揚恩化,復其社稷,安其閭伍,舍其賦調,弛其徵役,訓之德禮以移其風,示之軌儀以易其俗,百姓欣欣,人懷逸豫,後來其蘇,義無以過。"
  • 76.    《華陽國志 卷七》:時兵車久駕,百姓疲弊,太中大夫譙周著《仇國論》,言“可為文王,難為漢祖”,人莫察焉。徵北大將軍宗預自永安徵拜鎮軍將軍,領兗州刺史;以襄陽羅憲為領軍,督永安事。吳大臣廢其主亮,立孫休,來告難,如同盟也。大將軍維議,以為漢中錯守諸圍,適可禦敵,不獲大利,不若退據漢、樂二城,積穀堅壁,聽敵入平,且重關鎮守以御之。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懸糧,自然疲退,此殄敵之術也。於是督漢中胡濟卻守漢壽,將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又於西安、建威、武衞、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皆立圍守。
  • 77.    《三國志 卷四十二 蜀書十二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第十二》:徙為中散大夫,猶侍太子。於時軍旅數出,百姓彫瘁,周與尚書令陳祗論其利害,退而書之,謂之仇國論。
  • 78.    《三國志 卷四十五 蜀書十五 鄧張宗楊傳第十五》:以疾徵還成都,拜護軍監軍,出領梓潼太守,入為射聲校尉,所在清約不煩。延熙二十年,隨大將軍姜維出軍至芒水。戲素心不服維,酒後言笑,每有傲弄之辭。維外寬內忌,意不能堪,軍還,有司承旨奏戲,免為庶人。
  • 79.    《三國志 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二十年,魏徵東大將軍諸葛誕反於淮南,分關中兵東下。維欲乘虛向秦川,復率數萬人出駱谷,徑至沈嶺。時長城積穀甚多而守兵乃少,聞維方到,眾皆惶懼。魏大將軍司馬望拒之,鄧艾亦自隴右,皆軍於長城。維前住芒水,皆倚山為營。望、艾傍渭堅圍,維數下挑戰,望、艾不應。
  • 80.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自瞻、厥、建統事,姜維常征伐在外,宦人黃皓竊弄機柄,鹹共將護,無能匡矯,【孫盛異同記曰:瞻、厥等以維好戰無功,國內疲弊,宜表後主,召還為益州刺史,奪其兵權;蜀長老猶有瞻表以閻宇代維故事。晉永和三年,蜀史常璩説蜀長老雲:"陳壽嘗為瞻吏,為瞻所辱,故因此事歸惡黃皓,而云瞻不能匡矯也。"】
  • 81.    《三國志 卷三十三 蜀書三 後主傳第三》:十二年春正月,魏誅大將軍曹爽等,右將軍夏侯霸來降。夏四月,大赦。秋,衞將軍姜維出攻雍州,不克而還。將軍句安、李韶降魏。
  • 82.    《三國志 卷二十二 魏書二十二 桓二陳徐衞盧傳第二十二》:嘉平初,代郭淮為雍州刺史,加奮威將軍。蜀大將軍姜維率眾依麴山築二城,使牙門將句安、李歆等守之,聚羌胡質任等寇偪諸郡。徵西將軍郭淮與泰謀所以御之,泰曰:"麴城雖固,去蜀險遠,當須運糧。羌夷患維勞役,必未肯附。今圍而取之,可不血刃而拔其城;雖其有救,山道阻險,非行兵之地也。"淮從泰計,使泰率討蜀護軍徐質、南安太守鄧艾等進兵圍之,斷其運道及城外流水。安等挑戰,不許,將士困窘,分糧聚雪以稽日月。維果來救,出自牛頭山,與泰相對。泰曰:"兵法貴在不戰而屈人。今絕牛頭,維無反道,則我之禽也。"敕諸軍各堅壘勿與戰,遣使白淮,欲自南渡白水,循水而東,使淮趣牛頭,截其還路,可並取維,不惟安等而已。淮善其策,進率諸軍軍洮水。維懼,遁走,安等孤縣,遂皆降。
  • 83.    《太平御覽 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引《魏略》曰:姜維字伯約,郡欲表維以為將。維家本衣冠,不願為將,郡因表拜郎中。
  • 84.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亮公文上尚書曰:"平為大臣,受恩過量,不思忠報,橫造無端,危恥不辦,迷罔上下,論獄棄科,導人為奸,狹情志狂,若無天地。自度奸露,嫌心遂生,聞軍臨至,西向託疾還沮、漳,軍臨至沮,復還江陽,平參軍狐忠勤諫乃止。今篡賊未滅,社稷多難,國事惟和,可以克捷,不可苞含,以危大業。輒與行中軍師車騎將軍都鄉侯臣劉琰,使持節前軍師徵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南鄭侯臣魏延、前將軍都亭侯臣袁綝、左將軍領荊州刺史高陽鄉侯臣吳壹、督前部右將軍玄鄉侯臣高翔、督後部後將軍安樂亭侯臣吳班、領長史綏軍將軍臣楊儀、督左部行中監軍揚武將軍臣鄧芝、行前監軍徵南將軍臣劉巴、行中護軍偏將軍臣費禕、行前護軍偏將軍漢成亭侯臣許允、行左護軍篤信中郎將臣丁鹹、行右護軍偏將軍臣劉敏、行護軍徵南將軍當陽亭侯臣姜維、行中典軍討虜將軍臣上官雝、行中參軍昭武中郎將臣胡濟、行參軍建義將軍臣閻晏、行參軍偏將軍臣爨習、行參軍裨將軍臣杜義、行參軍武略中郎將臣杜祺、行參軍綏戎都尉盛勃、領從事中郎武略中郎將臣樊岐等議,輒解平任,免官祿、節傳、印綬、符策,削其爵土。"】
  • 85.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漢晉春秋曰:亮自至,數挑戰。宣王亦表固請戰。使衞尉辛毗持節以制之。姜維謂亮曰:"辛佐治仗節而到,賊不復出矣。"亮曰:"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
  • 86.    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18]
  • 87.    全三國文 卷六十二 蜀六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3-09-18]
  • 88.    《三國志 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嘉平元年,與徵西將軍郭淮拒蜀偏將軍姜維。維退,淮因西擊羌。艾曰:"賊去未遠,或能復還,宜分諸軍以備不虞。"於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維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結營。艾謂諸將曰:"維今卒還,吾軍人少,法當來渡而不作橋。此維使化持吾,令不得還。維必自東襲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潛軍徑到,維果來渡,而艾先至據城,得以不敗。
  • 89.    《三國志 卷四 魏書四 三少帝紀第四》:秋七月己卯,衞將軍胡遵薨。癸未,安西將軍鄧艾大破蜀大將姜維於上邽,詔曰:"兵未極武,醜虜摧破,斬首獲生,動以萬計,自頃戰克,無如此者。今遣使者犒賜將士,大會臨饗,飲宴終日,稱朕意焉。"
  • 90.    卷二十六 魏書二十六 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25]
  • 91.    《三國志 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蜀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兵各五千。會使護軍荀愷、前將軍李輔各統萬人,愷圍漢城,輔圍樂城。會徑過,西出陽安口,遣人祭諸葛亮之墓。使護軍胡烈等行前,攻破關城,得庫藏積穀。姜維自沓中還,至陰平,合集士眾,欲赴關城。未到,聞其已破,退趣白水,與蜀將張翼、廖化等合守劍閣拒會。
  • 92.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六十四 吳書十九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恪遂有輕敵之心,以十二月戰克,明年春,復欲出軍。【漢晉春秋曰:恪使司馬李衡往蜀説姜維,令同舉,曰:"古人有言,聖人不能為時,時至亦不可失也。今敵政在私門,外內猜隔,兵挫於外,而民怨於內,自曹操以來,彼之亡形未有如今者也。若大舉伐之,使吳攻其東,漢入其西,彼救西則東虛,重東則西輕,以練實之軍,乘虛輕之敵,破之必矣。"維從之。】
  • 93.    《華陽國志 卷七》:會、維出則同車,坐則同席。將至成都,自稱益州牧以叛。恃維為爪牙,欲遣維為前將軍伐中國。維既失策,又知會志廣,教會誅北來諸將;諸將既死,徐欲殺會,盡坑魏兵,還復蜀祚。密書通後主曰:“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魏太后崩,會命諸將發喪,因欲誅之。
  • 94.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四 魏書四 三少帝紀第四》:五年夏四月,大赦。五月,吳太傅諸葛恪圍合肥新城,詔太尉司馬孚拒之。【漢晉春秋曰:是時姜維亦出圍狄道。司馬景王問虞松曰:"今東西有事,二方皆急,而諸將意沮,若之何?"松曰:"昔周亞夫堅壁昌邑而吳楚自敗,事有似弱而強,或似強而弱,不可不察也。今恪悉其鋭眾,足以肆暴,而坐守新城,欲以致一戰耳。若攻城不拔,請戰不得,師老眾疲,勢將自走,諸將之不徑進,乃公之利也。姜維有重兵而縣軍應恪,投食我麥,非深根之寇也。且謂我併力於東,西方必虛,是以徑進。今若使關中諸軍倍道急赴,出其不意,殆將走矣。"景王曰:"善!"乃使郭淮、陳泰悉關中之眾,解狄道之圍;敕毌丘儉等案兵自守,以新城委吳。姜維聞淮進兵,軍食少,乃退屯隴西界。】
  • 95.    《通典 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一》:南安、(今隴西郡隴西縣。齊王嘉平五年,蜀將姜維來伐,攻隴西、南安,皆不克。)
  • 96.    《三國志 卷三十三 蜀書三 後主傳第三》:十七年春正月,姜維還成都。大赦。夏六月,維復率眾出隴西。冬,拔狄道、河間、臨洮三縣民,居於綿竹、繁縣。
  • 97.    三國演義(第92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2-18]
  • 98.    三國演義(第93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2-18]
  • 99.    三國演義(第97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2-18]
  • 100.    三國演義(第104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2-18]
  • 101.    三國演義(第109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2-18]
  • 102.    三國演義(第115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2-18]
  • 103.    三國演義(第118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2-18]
  • 104.    三國演義(第119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2-18]
  • 105.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資治通鑑卷第七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18]
  • 106.    卷四 魏書四 三少帝紀第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18]
  • 107.    卷四十五 蜀書十五 鄧張宗楊傳第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18]
  • 108.    華陽國志(晉)常璩-卷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18]
  • 109.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18]
展開全部 收起